王丹萍,趙殿輝,張增江,王洪偉,張寶國,張衛(wèi)東
(通化市園藝研究所,吉林 通化 134000)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及保健意識的增強,對以玫瑰為原料制作的精油、花茶、糕點、純露等產(chǎn)品需求量不斷增大。東北地區(qū)屬中溫帶,冬季氣候寒冷,對玫瑰種植品種的選擇有很大局限性。因此,能否順利越冬,適應東北地區(qū)寒冷低溫,是選擇玫瑰品種的重要指標。當前,對玫瑰的抗寒性研究鮮見報道。任偉嘉[1]以哈爾濱氣候條件為基礎對“苦水”玫瑰和“冷香”玫瑰的抗寒性進行研究,但對地方玫瑰品種的抗寒性研究仍是空白。長白山食用玫瑰屬藥食兩用的長白山地方品種,植株緊湊,短枝性強,5~6 年生株高100~120 cm,叢幅100~120 cm,節(jié)間較短,皮刺呈暗灰色[2],短而細,基部皮刺不堅硬[3],葉片為橢圓形,葉脈明顯,葉片邊緣為小鋸齒性狀,花單生或聚生,重瓣,有香氣[4]。本研究基于不同方法對長白山食用玫瑰抗寒性進行評價,不僅填補了地方玫瑰品種研究的空白,又篩選出東北地區(qū)可引種且能越冬的玫瑰品種具有實踐指導意義。
本試驗開始于2021 年11 月,結束于2022 年9月。試材采集地點位于吉林省通化市東昌區(qū)金江花海資源圃,三年生地塊,選擇長勢一致的長白山食用玫瑰、紫枝玫瑰、山東紫枝玫瑰、冷香玫瑰作為供測定樣本。
1.2.1 越冬適應性等級評價 根據(jù)抗寒性等級評定法,在長白山食用玫瑰、紫枝玫瑰、山東紫枝玫瑰、冷香玫瑰4 個品種中,每個品種隨機選取10 株,編號1~40號,2022 年春季萌芽之前根據(jù)抗寒等級評價,計算抗寒指數(shù)。
抗寒指數(shù)計算公式:
耐寒指數(shù)=∑(耐寒級別×調查株數(shù))/(最大耐寒級別×調查總株數(shù))
1.2.2 低溫脅迫后恢復生長試驗 2021 年11 月,取長白山食用玫瑰、紫枝玫瑰、山東紫枝玫瑰、冷香玫瑰4 個品種。每個品種隨機取樣15 株,剪成25 cm,洗凈后石蠟封口處理,放入超低溫冰箱。設置溫度-20 ℃、-25 ℃、-30 ℃、-35 ℃、-40 ℃,每個溫度梯度均處理3 h、6 h、9 h,后將枝條置于0~4℃解凍9 h,恢復后在25℃室溫條件水中培養(yǎng),每天換水。20 d 后統(tǒng)計發(fā)芽數(shù)量和發(fā)芽枝數(shù),對照非處理枝條(田間溫度-15 ℃采集,洗凈不做處理),計算萌發(fā)率。
1.2.3 防寒越冬測定 2021 年11 月,在長白山食用玫瑰進入休眠期前,布置1 個小區(qū),對其中植株進行根部覆土防寒處理,覆土厚度為10~15 cm,保證均勻嚴實。以未做防寒處理為對照(CK)。翌年采取長白山食用玫瑰末花期一年生枝條作為樣本,每個處理隨機選取15 株,測定枝條長度、基徑、葉片數(shù)量,同時用電子天平測定植株莖鮮重[5-7]。
數(shù)據(jù)處理和圖表制作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和IBM SPSS 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完成。
2021 年11 月到2022 年3 月,對通化地區(qū)冬季氣象資料進行調查,氣溫條件如圖1 所示,寒冷低溫集中在12 月至翌年1 月,極端低溫可達-30 ℃。
圖1 通化地區(qū)2021 年11 月至2022 年3 月氣象條件Fig.1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n Tonghua area from November 2021 to March 2022
春季完全發(fā)芽后調查凍害情況,根據(jù)抗寒性等級評定法[8],將抗寒程度分為了7 個等級(表1)。通過抗寒指數(shù)公式計算得出4 個品種抗寒指數(shù)依次為,長白山食用玫瑰(0.27)<冷香玫瑰(0.58)<紫枝玫瑰(0.64)<山東紫枝玫瑰(0.69)。長白山食用玫瑰無凍害,成活率100%,表現(xiàn)最佳,見表2。
表1 抗寒程度分級Table 1 Grading of cold resistance
表2 抗寒性等級評定Table 2 Cold resistance rating
試驗將人工低溫處理的玫瑰枝條,通過水培恢復生長,分20 d調查每個品種萌芽情況。結果表明,經(jīng)歷低溫脅迫之后,玫瑰枝條的萌發(fā)率隨溫度的降低而降低,4 種玫瑰在露天條件溫度(-20 ℃)下萌芽率都是100%。經(jīng)歷-25 ℃低溫處理后,4 種玫瑰的萌芽率都能達到80%以上;經(jīng)歷 30℃~-35 ℃低溫處理后,長白山食用玫瑰萌芽率為87%~97%,紫枝玫瑰芽率為35%~89%,山東紫枝玫瑰芽率為37%~83%,冷香玫瑰發(fā)芽率為70%~94%;經(jīng)歷-40 ℃超低溫時,長白山食用玫瑰的萌芽率在脅迫9 h 時為60%,紫枝玫瑰萌芽率為22%,山東紫枝玫瑰萌芽率為20%,冷香玫瑰萌芽率為27%。由上述結果可知,在多個低溫脅迫處理下,隨著溫度的降低,4 個玫瑰品種的萌芽率也隨之降低,呈正相關關系。長白山食用玫瑰>冷香玫瑰>紫枝玫瑰>山東紫枝玫瑰,相比而言,長白山食用玫瑰表現(xiàn)較突出,在露天室外溫度(-20%)下,萌芽率100%,-40 ℃超低溫脅迫9 h后,萌芽率仍可達到60%,說明長白山食用玫瑰對低溫的適應能力更強,見表3。
表3 低溫處理對玫瑰枝條萌發(fā)率的影響Table 3 The effect of low temperature treatment on the sprouting rate of rose branches
為了明晰長白山食用玫瑰的抗寒性,越冬后將上年進行2 種防寒處理的植株各生長量進行對比。由表4 可知,不同處理下,長白山食用玫瑰枝條長度(P=0.153)、莖基直徑(P=0.522)、葉片數(shù)量(P=0.072)、莖鮮重(P=0.520)均沒有顯著差異(P >0.05),說明在防寒和未防寒處理下,長白山食用玫瑰的枝條各生長量無顯著性差異。
表4 不同防寒處理下各植物生長量方差分析Table 4 Analysis of variance for growth of each plant under different cold protection treatments
根據(jù)以往對月季品種的抗寒性評價[9,10]、長白山區(qū)域薔薇抗寒能力的分析[11]和食用玫瑰研究進展等的探索,本文以長白山食用玫瑰為研究對象,圍繞其抗寒性展開探討,既是對玫瑰抗寒現(xiàn)有研究的有力補充,也能為東北地區(qū)篩選適宜引種的玫瑰品種提供必要的參考依據(jù)。
植物抗寒性是其對低溫的適應和抵御能力的體現(xiàn)[14,15],凍害發(fā)生后依據(jù)對植物外觀形態(tài)的觀察能更直接及時地反應出植株的受凍程度。郭艷蘭等[16]做過葡萄凍害綜合評估指標篩選的相關研究。本試驗通過對植物凍害程度的觀察確定植物適應性等級,是評價植物抗寒性的一個重要指標。
極端溫度對植物的生長具有顯著影響,低溫和冷凍條件下植物生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植物受低溫脅迫后,測定植物萌發(fā)率大小是評估植物抗寒能力強弱或能否存活的最直觀方法[9]。低溫脅迫后枝條恢復生長能力指標可用來評價植物的抗寒能力。植物的存活率可以通過芽對低溫脅迫的敏感度反映出來[17]。因此,在極端低溫下考察植物抗寒性的強弱,最終要反映在植物生長上。王月清等[18-20]研究表明,恢復生長法是估測植物抗寒性的有效選擇。本研究比較各玫瑰品種低溫處理后枝條的萌發(fā)率,發(fā)現(xiàn)長白山食用玫瑰的抗逆性較強。這與長白山寒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度變化幅度較大有關,長白山食用玫瑰具有較強的積累有效積溫和適應極端溫度的能力。
植物不同品種在抗寒適應性上存在較大差異,單項生理指標很難客觀地評估抗寒性的強弱[21]。前人采用的聚類分析法和隸屬函數(shù)法在抗寒性評價中應用較多[22]。本研究利用非參數(shù)獨立樣本檢驗,對不同防寒處理下植物枝條長度、莖基直徑、葉片數(shù)量、莖鮮重進行比較分析,更直觀的說明其差異是否顯著。
本研究基于越冬適應性等級評價、低溫脅迫后恢復生長試驗、防寒越冬測定3 種方法,得出結論:長白山食用玫瑰自然越冬條件下無凍害,成活率100%;經(jīng)過不同人工低溫脅迫試驗后,枝條可成活,萌芽率高于其他3 種玫瑰;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不同防寒處理下各植物生長量無顯著性差異??梢姡L白山食用玫瑰較強的抗寒性,有在極端低溫條件下可自然越冬的優(yōu)勢。本文研究方法多為觀察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質、相對電導率的測定,以確保分析結果更加客觀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