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野,楊帆,趙蘇城,藍加達
(中國石化華東油氣分公司 勘探開發(fā)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07)
常壓頁巖氣在中國南方廣泛分布,資源潛力大[1-2]。原國土資源部2012年預測結果顯示,中國頁巖氣地質資源量134.42×1012m3,可采資源量25.08×1012m3,其中南方常壓頁巖氣技術可采資源量為9.08×1012m3,具有廣闊發(fā)展前景[3-9]。
彭水地區(qū)位于四川盆地東南緣武陵褶皺帶,以上奧陶統(tǒng)五峰組—下志留統(tǒng)龍馬溪組殘留向斜為主要勘探目標,頁巖氣有利勘探面積2 933 km2,資源量1.7×1012m3,勘探潛力大。然而受多期強構造改造作用影響,頁巖氣保存條件差,地層壓力系數一般介于0.95~1.15,為典型的常壓區(qū);勘探實踐證實頁巖氣水平井單井產量低(3.5~4 萬方/天)、單井可采儲量小(0.5~0.8 億方)、處邊際經濟效益。區(qū)內頁巖地層地下埋深(1 000~4 500 m)、傾角(5°~45°)變化劇烈,優(yōu)質頁巖垂向靶窗小(<10 m),急需利用高精度地震勘探技術精細刻畫地下構造特征并準確反映優(yōu)質頁巖空間展布規(guī)律,評價頁巖氣甜點區(qū),指導井位部署、水平井設計及鉆井地質導向,保證所設計的水平井井軌跡能夠連續(xù)鉆遇上千米的優(yōu)質頁巖層進而獲得商業(yè)產能,提高鉆井綜合時效以降低勘探開發(fā)成本[10-11]。
以往人們針對中國南方四川盆地上奧陶統(tǒng)五峰組—下志留統(tǒng)龍馬溪組頁巖氣,開展了大量地震采集研究。陳祖慶等[12]針對四川盆地東南部礁石壩背斜構造區(qū)提出了高覆蓋、寬方位、小道距的高精度三維地震采集技術;薛野等[13]針對四川盆緣南川復雜構造帶,提出了統(tǒng)一排列片接收、分區(qū)不同密度炮點激發(fā)的變密度三維觀測系統(tǒng)設計;周曉冀等[14]針對以砂巖地表、向斜構造為主的四川盆地瀘州區(qū)塊,提出了42萬道/km2炮道密度的頁巖氣三維地震采集技術。總之,在針對四川盆地內部及盆緣上奧陶統(tǒng)五峰組—下志留統(tǒng)龍馬溪組頁巖氣的地震采集技術研究方面取得積極進展,但是缺乏針對盆外碳酸鹽巖復雜山地地表、殘留向斜構造常壓頁巖氣目標的地震采集觀測系統(tǒng)參數研究,同時以往形成的采集方法具有炮點密度(平均>69炮/km2)、炮道密度(平均>40萬道/km2)較高的特點,在中國南方復雜山地地表區(qū)野外采集施工難度大、成本高,不滿足邊際經濟效益常壓頁巖氣的勘探開發(fā)需求。
自“十二五”以來,中國石化華東油氣分公司在四川盆外彭水地區(qū)針對殘留向斜常壓頁巖氣有利目標,先后開展多輪次二維、三維地震觀測系統(tǒng)設計及采集實踐[15],在資料效果和成本管控兩方面取得了有效進展。本文介紹了彭水地區(qū)常壓頁巖氣的地質背景,系統(tǒng)梳理總結近年來實施地震采集項目的主要方法、效果及存在不足,以突出上奧陶統(tǒng)五峰組—下志留統(tǒng)龍馬溪組頁巖地層的反射特征為主,圍繞道距、疊加次數、方位角以及偏移距等重點觀測系統(tǒng)參數開展退化處理分析,以期建立適用于該區(qū)的觀測系統(tǒng)設計主要原則,為中國南方常壓頁巖氣地震采集提供參考。
彭水地區(qū)在構造上位于四川盆地東南緣武陵褶皺帶內,處于江南—雪峰隆起造山帶與齊岳山斷裂帶之間,東與江南雪峰隆起以石門—慈利—保靖斷裂為界,南與黔北坳陷相鄰,西以齊岳山斷裂與四川盆地分割,北與大巴山弧形構造對突;地理上位于重慶市與貴州省交界的彭水、武隆、道真等縣市。
晚奧陶世晚期—志留紀早期,彭水地區(qū)處于深水陸棚相、半深水陸棚逐步過渡為淺水陸棚相沉積,在五峰組—龍馬溪組底部沉積了一套以深灰—黑色硅質頁巖、炭質頁巖為主的細粒沉積,這套黑色頁巖分布范圍廣、厚度為80~120 m、有機質類型以腐泥型為主、有機碳含量高,為頁巖氣勘探的主要目的層。
本區(qū)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加里東運動及印支運動以升降運動為主,區(qū)域上呈現(xiàn)隆坳相間的古構造格局;構造變形主要發(fā)生于晚侏羅世與白堊紀,即早—中燕山期發(fā)生強烈的由SE向NW的擠壓褶皺變形,形成以NE—SW向為主的殘留向斜與殘留背斜相間構造模式為主的“槽—檔”構造格局,奠定了現(xiàn)今主要構造形態(tài)。其中背斜窄,地層陡峭緊閉,兩翼通常不對稱,抬升剝蝕程度大,志留系下部頁巖被剝蝕殆盡,出露奧陶系及寒武系地層;向斜通常軸部寬闊,地層相對平緩,呈“屜”狀,內部構造相對簡單,地層較為齊全,核部發(fā)育侏羅系地層,兩翼依次出露三疊系、二疊系、志留系、奧陶系地層,下志留統(tǒng)頁巖埋深小于4 500 m。區(qū)內常壓頁巖氣有利目標主要包括桑柘坪向斜、灣地向斜、武隆向斜以及道真向斜,見圖1。
圖1 彭水常壓頁巖氣探區(qū)構造位置Fig.1 Structural location of Pengshui normal pressure shale gas exploration area
二維地震勘探具有成本投入小、勘探周期短以及覆蓋面積大等優(yōu)點,2010~2015年在彭水地區(qū)頁巖氣勘探初期被用來進行區(qū)域概查,初步了解整體構造格局?;诟蓴_波調查分析,結合排列長度、炮點距及覆蓋次數等重點參數處理退化試驗[16-17],綜合考慮技術有效性、經濟性,建立了適合該區(qū)的主要二維觀測系統(tǒng)參數。
道距的確定要考慮以下幾點因素:①對最高頻率有效波進行充分采樣;②避免假頻產生偏移噪聲;③對干擾波充分采樣。只有對反射波和主要干擾波充分采樣,才能在室內處理時,采取合理的去噪手段,有效分離干擾波與反射波,實現(xiàn)提高信噪比的目的。
為了研究道距大小對本區(qū)地震反射波和主要干擾波充分采樣的影響,對實際資料進行道距抽稀,對比分析不同道距條件下的FK譜。結果表明,針對二維地震,道間距小于40 m時,可較為全面地采集記錄該區(qū)干擾波特征、清晰地分辨面波視速度和能量的變化特點;隨著道距增大,干擾波屬性特征的細節(jié)在逐漸丟失,50 m道距后開始出現(xiàn)明顯空間假頻,不利于后期資料處理,見圖2。通過FK譜分析,彭水地區(qū)地震采集道距應不大于40 m。
圖2 不同道距記錄的FK譜Fig.2 FK spectra recorded at different track distances
常壓頁巖氣區(qū)地形高差大、低降速帶橫向變化劇烈,存在嚴重的靜校正問題[18]。炮檢點布設密度及均勻性對靜校正計算結果影響較大,對比了不同道距條件下二維地震初至層析反演近地表速度模型(圖3):隨道距的增大,模型細節(jié)逐漸丟失,10、20 m道距計算近地表速度模型細節(jié)相對較為豐富、近地表速度變化更為合理。因此,針對二維地震采集,道距應不大于20 m。
圖3 不同道距資料求取近地表速度模型Fig.3 Comparison of near-surface velocity models with different track spacing data
彭水地區(qū)頁巖氣二維采集采用主要觀測系統(tǒng)參數:20 m道距、60 m炮點距、5 990-10-20-10-5 990排列的單線二維觀測系統(tǒng),10 m的線元條件下覆蓋次數100次。如圖4所示,二維地震剖面五峰—龍馬溪組頁巖反射波組較清晰。在“十二五”選區(qū)評價階段,利用二維解釋成果初步優(yōu)選出桑柘坪向斜、武隆向斜、灣地向斜以及道真向斜等常壓頁巖氣有利目標。但二維地震資料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①受復雜地形影響,二維測線空道、空炮現(xiàn)象普遍,覆蓋次數不均勻,局部存在缺口;②二維采集只能單一方位觀測,觀測方位窄、受限;③目的層反射波組連續(xù)性較差、微小斷裂落實程度低,難以全面精確落實探區(qū)構造。“十二五”期間,利用二維解釋成果部署實施多口探井,實鉆揭示二維地震構造描述精度較低(深度誤差2%~7%),影響頁巖氣水平井優(yōu)質頁巖鉆遇率(<75%)。
圖4 武隆三維(a)與二維(b)同位置剖面對比Fig.4 Profile comparison between 3D seismic(a) and 2D seismic(b) at the same location
常壓頁巖氣區(qū)三維地震勘探處于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既要求盡量高的地震采集精度,又要求盡量低的采集成本;如何實現(xiàn)地質任務與經濟成本的平衡是首要考慮的問題。觀測系統(tǒng)設計是地震采集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不但決定了地震勘探的成本投入,更直接影響到地震勘探橫向分辨率和構造成像效果;觀測系統(tǒng)設計要做到兼顧技術方案有效性和經濟可行性。
武隆向斜長55 km,寬17~27 km,面積1 135 km2,被近SN向斷層分割為西部團堡次向斜、東部火爐次向斜兩部分。團堡次向斜呈盾形,核部平緩而開闊,上奧陶統(tǒng)五峰組—下志留統(tǒng)龍馬溪組頁巖埋深約1 000~4 500 m,兩翼不對稱且地層較陡(傾角25°~40°),內部斷層不發(fā)育;向斜核部地表由中、下侏羅統(tǒng)組成,兩翼依次為三疊系及二疊系地層出露,碳酸鹽巖地表占比77%?;馉t次向斜呈長軸狀,北翼地層傾角為15°~35°,南翼地層傾角為25°~40°,核部地層傾角5°~15°,目的層埋深約1 000~3 800 m,內部發(fā)育多條斷裂,碳酸鹽巖地表占比86%。為探索利用三維地震觀測技術解決碳酸鹽巖地表、殘留向斜型構造常壓頁巖氣勘探問題的能力[19-23],建立最經濟合理的觀測系統(tǒng)方案,2019年華東油氣分公司在武隆向斜團堡次向斜南部完成了武隆三維采集試驗與觀測系統(tǒng)退化分析研究,提出了偏移距、觀測方位、覆蓋次數等觀測系統(tǒng)參數優(yōu)化方案;2020年,在武隆三維北側繼續(xù)實施武隆東三維地震觀測,基于已有認識,兼顧施工成本同時合理優(yōu)化采集方法,持續(xù)提升了資料品質。
激發(fā)工序是中國南方山地地震采集中成本最高、用工最多、耗時最久的環(huán)節(jié),包括測量、鉆井、爆破、青苗補償以及炸藥的購置、儲存、運輸及下藥等相關費用;其中受復雜地形及碳酸鹽巖地表巖性影響,鉆井成本尤其高昂。因此,高炮點密度必然導致三維采集成本高、投入大、勘探周期長。為提高勘探效率、降低成本,武隆三維采用低炮點密度、寬方位、中等排列長度以及低炮道密度的觀測系統(tǒng)設計理念,形成20線7炮216道三維觀測系統(tǒng):道距40 m,線距280 m,排列長度4 300 m,接收道數4 320道(為鄰區(qū)三維地震的54%~83%),炮點距80 m,炮線距360 m,炮點密度34.72個/km2(為鄰區(qū)三維的33%~50%),橫縱比0.68,束線間滾動距離560 m,20 m×20 m面元條件下覆蓋次數60次,炮道密度15萬道/km2(為鄰區(qū)三維的18%~42%)。與二維剖面相比,武隆三維地震疊前深度偏移剖面信噪比提高、目的層反射波組連續(xù)性顯著加強、波組反射特征更加清楚、構造成像精度更高(圖4)。
經實鉆驗證,武隆三維地震構造成像精度高,構造解釋預測深度誤差小于1%(前期二維解釋構造圖誤差率2%~7%)。利用三維地震成果,一方面優(yōu)化頁巖氣水平井軌跡設計,確保優(yōu)質頁巖儲層鉆遇率,為單井產量和產能的增加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有效指導鉆井導向,避免水平井鉆進過程中頻繁調整井斜角,使得鉆井工程得以順利實施,提高鉆井效率,節(jié)省工程成本。利用武隆三維地震部署與設計水平井的優(yōu)質頁巖鉆遇率達100%,單井平均鉆井周期由初期的93.3 d(2016年二維地震指導下實施的LY1HF井)下降至38.4 d,其中LY1-2HF井鉆井周期下降至22.22 d。圖5為武隆向斜團堡次向斜武隆三維過2口頁巖氣水平井的地震剖面,反射波組與實鉆井軌跡的深度、產狀一致。
圖5 武隆三維過頁巖氣水平井地震剖面Fig.5 Wulong 3D seismic profile and shale gas horizontal well superposition display
分析揭示武隆三維滿疊范圍內86%剖面五峰—龍馬溪組反射波組信噪比≥4、主頻≥27 Hz、頻寬≥55 Hz,滿足常壓頁巖氣資料解釋需求。
武隆三維品質較差剖面集中在南側向斜核部區(qū)域,地表為二疊、三疊碳酸鹽巖出露,地下構造較陡(地層傾角30°~40°)。因此,為提高碳酸鹽巖地表資料信噪比,加強向斜核部復雜回轉波場采樣是本區(qū)地震采集的重點與難點。對此開展了偏移距、方位角、覆蓋次數等面元屬性對地震數據質量的影響分析。
3.2.1 分偏移距疊加處理研究
針對殘留向斜區(qū)上奧陶統(tǒng)五峰組—下志留統(tǒng)龍馬溪組頁巖地層傾角陡、埋深變化大的特點,開展了分偏移距疊加處理,對比不同偏移距采集頁巖層反射信息信噪比、有效觀測深度的差異。
地震觀測有效偏移距主要受目的層埋深、上覆地層速度結構及資料信噪比的影響,一方面反射波超過臨界角后發(fā)生折射或不能到達地表,從而無法被遠偏移距的排列接收[24];另一方面過大傳播距離導致地震波嚴重衰減、信噪比低,以及發(fā)生動校正拉伸畸變。實際資料處理發(fā)現(xiàn)對于五峰—龍馬溪組反射波組而言,武隆三維遠偏移距大部分道集為無效道集,已被切除,導致資料實際有效覆蓋次數往往低于設計的覆蓋次數。
圖6所示為武隆三維不同偏移距范圍疊加剖面對比,0~1 km偏移距范圍疊加剖面受復雜山地地形炮檢點變觀影響,局部出現(xiàn)空道,覆蓋次數低(0~6次),資料信噪比較低;1~2 km剖面未獲取埋深小于500 m的地層反射信息,覆蓋次數10~14次,淺、中、深層反射信息信噪比較高,向斜核部回轉波場清晰;2~3 km剖面未獲取埋深小于1 000 m的地層反射信息,覆蓋次數高(15~20次),向斜翼部頁巖反射波組信噪比高、核部回轉波場信噪比略低于1~2 km剖面;3~4 km剖面未獲取埋深小于1 700 m的地層反射信息,覆蓋次數高(15~18次),整體信噪比低于1~2 km和2~3 km剖面;4~5 km、5~6 km剖面最淺有效觀測深度分為2 300 m、3 000 m,覆蓋次數較低(小于10次)、頁巖反射波組信噪比低;對比顯示中近偏移距(<3 km)信息對目的層信噪比及向斜核部回轉波場獲取的貢獻最高。
圖6 武隆三維不同偏移距信息疊加剖面對比Fig.6 Profile comparison of 3D seismic with different offset range information in Wulong
綜合考慮不同偏移距范圍對成像的貢獻能力不同,以及中近偏移距信息對靜校正處理、淺層速度建模與成像具有重要意義,地震采集中應進一步提高3 km以內偏移距信息的覆蓋次數。
3.2.2 不同觀測方位疊加處理研究
寬方位三維地震觀測對加強波場采樣、提高復雜構造照明度具有重要意義。針對復雜構造,不同地震觀測方位對反射波場的獲取能力會有較大差異。
彭水地區(qū)志留系殘留向斜均呈現(xiàn)長軸狀,構造走向方位角45°,沿構造走向地層視傾角小,垂直構造走向地層埋深變化快(1 000~4 500 m)、傾角變化大(20°~40°)。三維檢波線方向垂直構造走向、炮線方向平行構造走向,總覆蓋次數60次(20 m×20 m面元),其中垂直構造走向(縱向)覆蓋次數12次、平行構造走向(橫向)覆蓋次數5次。通過實際資料分析發(fā)現(xiàn),沿不同觀測方位,對向斜核部回轉波場的采樣效果差異明顯。圖7所示為武隆三維不同方位角范圍疊加剖面對比,0°~30°觀測方位角與45°構造走向夾角小,范圍內地震覆蓋次數6~16次,疊加剖面顯示向斜核部回轉波場信噪比較高;30°~60°觀測方位角與45°構造走向基本平行,范圍內地震覆蓋次數較低(2~10次)情況下獲得高信噪比向斜核部回轉波場;60°~90°觀測方位角與45°構造走向夾角較小,范圍內地震覆蓋次數較低(2~12次),向斜核部回轉波場信噪比較高、略差于30°~60°觀測方位角剖面;90°~120°、120°~150°、150°~180°觀測方位角與45°構造走向夾角較大,地震覆蓋次數高(6~20次),但向斜核部回轉波場信噪比低;整體表現(xiàn)為平行構造走向觀測對回轉波場采樣效果優(yōu)于垂直構造走向觀測。平行構造走向的覆蓋次數低是導致武隆三維向斜核部回轉波場采樣效果差的原因之一。
圖7 武隆三維不同方位角信息疊加剖面對比Fig.7 Profile comparison of 3D seismic with different azimuth range information in Wulong
3.2.3 信噪比與覆蓋次數關系研究
碳酸鹽巖地表地震激發(fā)接收資料有效反射能量弱、次生干擾發(fā)育、一致性差,需要采用較高覆蓋次數以確保地震信噪比[25]。采用20 m×40 m面元,開展了碳酸鹽巖地表資料信噪比變化規(guī)律和覆蓋次數關系研究,采用稀疏炮排、道距退化方式,同時盡可能保持偏移距與方位角分布規(guī)律不變,炮道密度隨機退化的方式,分析覆蓋次數從20次增加至120次疊前深度偏移剖面五峰—龍馬溪組頁巖反射波組信噪比變化規(guī)律。結果顯示,隨覆蓋次數增加,信噪比提升,整體可劃分為3個階段:①快速增長階段,覆蓋次數由20次增大至60次,目的層反射波組平均信噪比由1.17快速增大至4.57;②持續(xù)增長階段,平均信噪比增長速度有所減緩,覆蓋次數增加至90次,信噪比增大至5.49;③緩慢增長階段,覆蓋次數增加至120次,平均信噪比增大至5.67,該階段信噪比基本穩(wěn)定,見圖8。
圖8 武隆三維信噪比與覆蓋次數關系Fig.8 Relationship between S/N ratio and coverage times of 3D seismic in Wulong
依據處理退化分析結果,認為武隆三維觀測系統(tǒng)存在以下不足:①平行構造走向(橫向)覆蓋次數低(5次),不利于向斜核部復雜回轉波場采樣;②束間滾動距(560 m)較大,面元屬性均勻性差、采集腳印強,不利于疊前偏移成像;③需增加0~3 km中近偏移距覆蓋次數,提高碳酸鹽巖地表資料信噪比。為提高采集質量、確保成像效果,在類似地區(qū)開展地震采集應提高覆蓋次數至90次,且應提高中近偏移距(<3 km)與平行構造走向的覆蓋次數為主。
3.3.1 武隆東三維觀測系統(tǒng)設計
基于武隆三維觀測系統(tǒng)處理退化分析取得認識,武隆東三維設計采用小滾動距、高橫向覆蓋次數觀測系統(tǒng),提高技術針對性同時兼顧方案經濟性,具體參數見表1;較武隆三維觀測系統(tǒng)主要有3點優(yōu)化改進:
表1 彭水地區(qū)頁巖氣地震觀測系統(tǒng)參數Table 1 Shale gas seismic observation system parameter in Pengshui area
1)檢波線距由280 m減小至240 m,炮線距由360 m減小至240 m,碳酸鹽巖地表區(qū)20 m×20 m面元條件下總覆蓋次數由武隆三維的60次提高至90次,0~3 km偏移距范圍內覆蓋次數由33~37次提高至55~57次,以增加中近偏移距覆蓋次數為主。
2)在保留80 m大炮點距設計基礎上,采用“炮點錯動布設”模式,即相鄰炮線間炮點橫向錯動半個炮點距布設(圖9),三維束線間滾動距離由560 m(2條檢波線距)降低至240 m(1條檢波線距),使得炮點分布更加均勻,面元屬性均勻性更好,在不增加接收線數、縮小炮點距情況下,平行構造走向(橫向)覆蓋次數由5次提高至10次,同時保持觀測系統(tǒng)具有較好經濟性。
圖9 武隆三維(a)與武隆東三維(b)物理點布設模式對比Fig.9 Comparison of Wulong 3D(a) and Wulong East 3D(b) physical point layout mode
3)團堡次向斜核部大面積侏羅系砂巖覆蓋,激發(fā)接收條件好、原始資料信噪比高,頁巖埋深大(3 800~4 500 m);在該區(qū)采用差異化觀測系統(tǒng)設計,一方面增大炮線距至320 m,減少激發(fā)點,適當降低覆蓋次數,節(jié)省采集成本,砂巖地表區(qū)共減少25%激發(fā)點;另一方面排列長度由4 300 m加長至4 480 m,以此加強向斜核部埋深較大(3 800~4 500 m)區(qū)域的目的層反射信息采樣。
武隆東三維平均炮點密度51.25個/km2,為中石化鄰區(qū)已實施大量頁巖氣三維地震炮點密度的49%~74%。
3.3.2 武隆東三維地震效果
圖10所示,為地表巖性(碳酸鹽巖地表)、目的層埋深(向斜核部最大埋深約3 000 m)、兩翼地層傾角(15°~35°)、向斜構造寬度(13~16 km)基本相當情況下,武隆東三維(左)與武隆三維(右)疊加剖面對比,可見武隆東三維目的層反射信息能量更強、信噪比更高、波組特征更加清楚、向斜核部目的層回轉波場信息更加豐富、淺層成像改善明顯;表明武隆東三維觀測系統(tǒng)優(yōu)化方案有助于改善碳酸鹽巖地表區(qū)資料信噪比、提高向斜核部復雜回轉波場采樣。
圖10 相同地表、構造條件下武隆東三維(a)與武隆三維(b)疊加對比Fig.10 Comparison of stack profiles between Wulong East 3D(a) and Wulong 3D(b) under the same surface and structural conditions
武隆東三維疊前深度偏移剖面品質高、構造成像準確。依據武隆東三維地震資料部署實施隆頁4HF井(圖11),設計水平段1 800 m,地震預測A靶點深度4 045 m,水平段地層下傾8°~10°;實鉆A靶點深度4 060 m(誤差0.4%),水平段地層平均下傾9.1°;水平井軌跡設計精度高,精確指導鉆井導向,優(yōu)質頁巖鉆遇率達100%。
圖11 武隆東三維過頁巖氣水平井地震剖面Fig.11 Wulong East 3D seismic profile and shale gas horizontal well superposition display
1)小道距(≤20 m)二維采集可較為全面地采集記錄該區(qū)干擾波特征、利于復雜山地靜校正處理,建立了以20 m道距、60 m炮點距、6 km排列長度、100次覆蓋次數、單線接收等參數為主的二維采集觀測系統(tǒng);二維剖面可見清晰五峰—龍馬溪組頁巖反射波組,但波組信噪比較低、難以準確查明頁巖空間展布。
2)處理退化分析表明,碳酸鹽巖裸露區(qū)三維地震覆蓋次數達90次時頁巖反射波組信噪比趨于穩(wěn)定,0~3 km偏移距范圍內信息對提高地震信噪比更有利且對靜校正處理、淺層速度建模具有重要意義,平行構造走向觀測利于向斜核部復雜回轉波場采樣。
3)三維地震采集觀測系統(tǒng)設計應以突出上奧陶統(tǒng)五峰組—下志留統(tǒng)龍馬溪組地層的反射特征為主,采用寬方位、低炮點密度、高橫向覆蓋次數以及中近偏移距信息豐富的三維觀測系統(tǒng)設計原則,同時做到平衡頁巖氣高昂的勘探開發(fā)成本;針對碳酸鹽巖地表、向斜構造的地質條件,建立了以40 m道距、240 m接收線距、20線216道接收排列、80 m炮點距、240 m炮線距、炮點密度52.08個/km2、炮道密度22.5萬道/km2等參數為主的三維采集觀測系統(tǒng);針對砂巖地表、向斜構造的地質條件,采用320 m炮線距、39.06個/km2炮點密度、4 480 m排列長度、17.5萬道/km2炮道密度,其他參數保持一致。
4)二維地震采集剖面五峰—龍馬溪組頁巖反射波組較清晰,支撐了彭水地區(qū)常壓頁巖氣的選區(qū)評價工作;三維地震采集大幅提升地震成像效果,精細落實地下構造,提高了優(yōu)質儲層鉆遇率與鉆井時效,有力支撐頁巖氣的勘探開發(f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