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學院公共體育教學部 陳劍萍
北京冬奧精神是新時代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在北京冬奧會申報、籌辦和舉辦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價值,為當代大學生公共體育課程提供了豐富的課程思政教學素材。把北京冬奧精神融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對于提高課程教學實效,幫助大學生樹立健康的體育意識和養(yǎng)成終身體育意識,進而強化大學生的責任擔當?shù)染哂兄匾饬x。在教學實踐中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三個途徑著手,教育引導學生弘揚北京冬奧精神,堅定“四個自信”,自覺做到“兩個維護”。
2022年2月20日,北京冬奧圣火熄滅,歷經(jīng)7年艱辛努力,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推動下,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奧運盛會完美落幕,中國兌現(xiàn)了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是體育盛會,是圓夢之約,更是思政大課。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戰(zhàn)略舉措,課程思政建設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任務[1]。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是大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有著獨特的育人作用。北京冬奧精神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將北京冬奧精神融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學習技能、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培養(yǎng)愛國精神、拼搏精神,從而激發(fā)學生實現(xiàn)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2]。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20年10月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學校體育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的重要工作。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集體、愛社會主義精神和頑強拼搏、積極向上的意志品質,實現(xiàn)以體育智、以體育心具有獨特功能”[1,3]。北京冬奧精神反映著中國體育的價值導向和文化追求,是奧林匹克精神的體現(xiàn),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把北京冬奧精神融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是培養(yǎng)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時代心人的需要。
體育課程是是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價值塑造,而體育自身所獨有的強身健體健心、磨煉意志品質、改善精神面貌、調整心理狀態(tài)等獨特屬性。體育教學、訓練、測試和競賽等環(huán)節(jié)均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挖掘體育課程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加大體育課程思政教育,不僅對推進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有著重要的作用,提升體育教學質量;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體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培養(yǎng)終身體育意識,還可以厚植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助力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
“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體育強,中國強;國運興,體育興”。當代大學生作為最具朝氣和活力的群體,肩負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任,也承載著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借奧運之風,傳播冬奧精神,向當代大學生傳播積極向上、健康的生活觀;倡導大學生以實際行動,身體力行,參與到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建設中,自覺將個人夢融入到中國夢、體育夢中。
北京冬奧精神為高校公共體育可行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素材。高校公共體育為大學生的公共必修課程,把北京冬奧精神融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xiàn)“三全育人”新格局,落實“五育并舉”中體育的作用,和樹立健康第一理念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徑。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實踐。
回眸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廣大參與者以辛勤付出、堅強毅力、巨大勇氣,出色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交出了令世界贊嘆的答卷。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根據(jù)學校課程思政的實施綱要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過程中融入北京舉辦冬奧會的重要意義、辦賽愿景、辦賽理念、開閉幕式上中國元素的表達與文化自信、奧運健兒奮勇拼搏的故事,殘疾人運動員的堅韌、自強不息,志愿服務等[2]。從不同的側面、不同角度,普及冬奧知識、講述冬奧故事、弘揚冬奧精神。通過這些在籌辦、舉辦過程中涌現(xiàn)出先進人物、先進事跡作為教學案例融入到教學當中,講好北京冬奧故事,做到情理交融,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產(chǎn)生共鳴,如參加四屆冬奧會的徐夢桃,她的拼搏、奮斗、堅韌不拔精神的勵志故事等。
通過對這些先進人物、典型事跡進行生動的介紹,能夠吸引學生、感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北京冬奧精神,激發(fā)當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使北京冬奧精神像空氣一樣讓學生學而不覺,以達到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結合現(xiàn)在大學生的行為習慣,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深化對北京冬奧精神的理解,真正領會和掌握精神內涵,激發(fā)學生勇于擔當、奮斗有我的愛國熱情。改變傳統(tǒng)以講師講授“滿堂灌”為主的教學手段,以講授和視聽等多角度、多層面、立體式的展示等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將北京冬奧精神通過一個個有溫度、有色彩的圖片、視頻、音頻等資料。如播放冬奧紀錄片《冰雪之巔》讓學生感受一群追逐夢想的滑雪者,用永不停歇的腳步,表現(xiàn)出中國人勇闖天涯、堅強無畏,不斷突破自我的精神;以及通過冰雪之巔的極速生活,表現(xiàn)出中國人不斷用腳步丈量個人的高度與寬度,并不斷挑戰(zhàn)人生的大無畏精神。
通過《盛會》紀錄片,揭秘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創(chuàng)作過程;通過《了不起的冬天》,識別冬奧真貌,共赴冰雪之約,挖掘自身極限,彰顯奧林匹克精神。通過《從北京到北京》展現(xiàn)了全球唯一的“雙奧”之城,講述了兩屆奧運會的建筑設計師、藝術家及志愿者們,探索和創(chuàng)造實現(xiàn)人生夢想,詮釋奧林匹克的進取精神。其次,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通過QQ、微信、微博、中國大學慕課平臺、嗶哩嗶哩等社交,鼓勵學生觀看北京冬奧主題團課、開學第一課等,在社交平臺上進行分享交流,在課堂上進行分享討論,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在暢所欲言的交流中深化對北京冬奧精神的理解,自覺以奧運健兒為榜樣,堅定理想信念,勇?lián)鷷r代賦予的責任。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中指出,體育類課程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頑強拼搏、奮斗有我的信念,激發(fā)學生提升全民族身體素質的責任感[4]。若要讓學生真正喜歡體育課,并在體育課中受益,就必須因材施教,讓大學生們認清當前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體育在成長和教育中重要作用,北京冬奧承辦、籌辦和舉辦的重要意義,喚醒學生對體育鍛煉的內在需求,從而讓大學生們投身體育鍛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案例式、啟發(fā)式、互動式、情景式、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如觀看教學視頻,通過觀看谷愛凌、蘇翊鳴等和當代大學生同樣年齡的運動員奮斗歷程,培養(yǎng)學生不斷挑戰(zhàn)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通過開展主題討論“匯聚榜樣力量,傳遞體育精神”,通過課堂互動,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感悟優(yōu)秀運動員身上的優(yōu)良品質把這些優(yōu)良品質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
通過講述和分享北京冬奧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激勵大學生在掌握運動技能和學習體育文化知識的同時,結合自身成長經(jīng)歷,提高自身健康意識,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冬奧知識大講堂、冬奧知識競賽等活動,使大學生們體會北京冬奧精神的實質和精髓。通過開展“熒光夜跑”與奧運冠軍一同奔跑、參與校園健身操等大型體育活動,身體力行,用奮斗點亮青春、用拼搏詮釋夢想,為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建設添磚加瓦。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講話指出:青春孕育無限希望,青年創(chuàng)造美好明天,一個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興旺發(fā)達[5]。大學生肩負著祖國和民族的希望,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務的主力軍。體育教師要因勢而新,把北京冬奧精神融入到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當中,不僅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大學生在體育鍛煉中掌握運動技能、樹立正確的健康觀、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培養(yǎng)終身體育意識。而且能夠因勢引導當代大學生弘揚北京冬奧精神,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從而使他們成為全民發(fā)展的時代新人,積極投身于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y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