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霍布斯在其著作《利維坦》中,詳細論述了“自然狀態(tài)”和“自然法”的思想。霍布斯反對“君權神授”的觀點,他認為國家是人與人之間締結契約所形成的,國家的功能就是保障每個人能和平、穩(wěn)定地獲得發(fā)展。在《利維坦》中,霍布斯運用了多種研究方法來論述其思想,如類比法、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方法、比較研究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等。
關鍵詞:《利維坦》;霍布斯;自然狀態(tài);自然法;契約
英國著名政治家、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1588—1679)創(chuàng)立了機械唯物主義的完整體系。在其著作《利維坦》中,霍布斯闡述了在國家產(chǎn)生之前的“自然狀態(tài)”下,人們完全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每個人對一切事物都可以占有,于是會彼此爭奪,這導致人們經(jīng)常處于相互為敵的戰(zhàn)爭狀態(tài)。但人們在情感上都會畏懼死亡、愛好和平,于是人們的理性昭示了“自然法”,這為人們擺脫戰(zhàn)爭指明了出路[1]。任何深入的論述都不能離開方法論的指導,在《利維坦》中,霍布斯運用了豐富的方法來論證自己的一系列思想,具體分析如下。
一、霍布斯《利維坦》中的類比法
所謂類比法,是將未知或不確定的對象與已知對象進行歸類比較,進而推導出未知或不確定對象具體特性的方法。如果未知或不確定的對象與某種已知對象有較多相似之處,二者的共有屬性較多,則通過類比所得出的結論較可靠。但類比推理是一種或然性推理,其某些結論的得出是基于想象而來,因此也可能出錯。
作為機械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霍布斯在《利維坦》中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認為世界上除了物質實體之外,不存在任何非物質的實體。他還論證了物質的永恒性、不滅性,認為物質是不依賴于人們的思想、感覺而存在的東西,物質既不能被創(chuàng)造,也不能被消滅,只能在各種形式之間進行轉化?;舨妓惯€進一步擴充了物質的概念,提出物質不僅包括自然界存在的萬事萬物,也包括人和國家。針對以往神學家所說“人是上帝的創(chuàng)造物”的觀點,霍布斯反駁道,人是自然界的產(chǎn)物,也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人是“大自然最精美的藝術品”[2]1。囿于當時的機械唯物主義世界觀,霍布斯通過類比,將人看作鐘表一樣的“機械存在”,認為人是由發(fā)條和齒輪等構成的“自動機器”,人服從于機械力學的一般規(guī)律?;谶@種觀點,霍布斯進而將人體的運動分為兩類:一是生命運動,它與生俱來,終生連續(xù)不斷,如人體的血液循環(huán)、呼吸、消化、飲食、排泄等;二是自主運動,如行走、說話、辦事等[3]。在他看來,這兩種運動的區(qū)別在于:生命運動是一種生物的本能活動,它不需要高深的思想,就可以開展;自主運動則是由主體的思考、想象,加上外界的刺激所共同引起的?;舨妓拐J為,這兩種運動都是為了保存和延續(xù)人的生命,都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條件。
任何“機械存在”的最終目的都在于自我保存和自我發(fā)展,都具有“私利性”?;舨妓辜热徽J為人是一種“機械存在”,那么,他采用類比的方法,用機械唯物主義眼光審視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動,就會得出人的本性在于自我保存、趨利避害之觀點。在他看來,所有人都是生來自由而平等的,都會采取一切手段去保全自己、占有一切,這是每個人所具有的“自然權利”[4]。既然人的本性是自私、利己的,那么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尋求感官享受、追求權力、獲取幸福的過程。在霍布斯看來,以往道德家所說的終極目的和最高的善是不存在的,人們所追求的應該是現(xiàn)實的幸福,而幸福則是持續(xù)不斷滿足欲望的過程。人生欲望的目標,不是只求一次或一時的享受,而是要追求未來長遠的享受;人不僅要滿足現(xiàn)在的欲求,還要爭取幸福生活的長遠保障,獲得終生的幸福。因此,霍布斯將人生比作一場追逐私利的賽跑,在賽跑中人們不斷擴充著自己的權力欲、財富欲、知識欲和名譽欲,這場賽跑除了成為優(yōu)勝者外,沒有別的目的;當人的感覺和想象陷入停頓后,或人的欲望終止了,人的生命也就終結了。
霍布斯還運用類比法,以機器的運作方式看待國家的運行,他將國家看作“人造的物體”或“人造的巨人”?;舨妓拐J為,國家主權如同巨人的“靈魂”,行政和司法人員如同其“關節(jié)”,推動每一關節(jié)活動的是“賞罰規(guī)則”,政治組織和私人團體如同巨人的“肌肉”[5];產(chǎn)品和商品如同巨人的“營養(yǎng)”,擴展殖民地則如同巨人的“生殖”。所有成員的財富集中起來,就形成了巨人的“實力”,維護公眾安全是巨人的“職責”;國家的顧問和議員是巨人的“記憶”,公平和法律是巨人的“理智”和“意志”;如果國家和諧、人民和睦,巨人就是“健康”的,社會動蕩則意味著巨人的“疾病”,內戰(zhàn)則會加速巨人的“死亡”。
由于類比法具有一定的或然性,如果把某個對象的特有情況或偶然情況生硬地類比到另一對象上,就會出現(xiàn)“類比不當”或“機械類比”的錯誤?;舨妓购唵蔚匕讶伺c其他自然物體相類比,認為人僅僅是有理性的“自然物體”,而人的理性主要服務于自己的自私自利,這種觀點是有失偏頗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于人的社會性,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所表現(xiàn)出的自私自利是私有制條件下的產(chǎn)物,在未來共產(chǎn)主義社會,人將會是大公無私的。即使從私有制條件下的人性來說,人除了有自私自利外,也會有一定的善心,如同情心、恭敬心、真誠心等。
二、霍布斯《利維坦》中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方法
共性是指某類事物所共有的性質,它決定該類事物發(fā)展的基本趨勢;個性是指某一事物所特有的性質,是一事物區(qū)別于另一事物的根據(j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個性,又內在包含著同類事物的共性。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方法要求人們在研究問題時,既要注意同類事物所包含的共性,也要關注每個事物所特有的個性。只有把這兩方面的認識結合起來,才能形成對事物全面而系統(tǒng)的認識。
在《利維坦》中,基于對人的共性的考察,霍布斯提出,人的情感、欲望(如自我保存、趨樂避苦、追求權力等)都很相近,人的自然能力(如體力和智力等)也沒有太大差別[6]。因此,霍布斯提倡所有的人生來都是平等的,并沒有天生的貴賤等級之分。在他看來,雖然有時某人的體力比另一人強,思想比另一人敏捷,智慧比另一人高超,但從人的各種機能之總和來看,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是很小的。有時人們會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或認為其他人不如自己,這僅僅是因為他對自己的智慧自負而已。人們之所以驕矜自負,是因為他們看自己的智慧時總是從近處看,看他人的智慧時總是從遠處看。由于人們之間在體力和智力上大體相等,人們自私、利己的本性也很相近,所以每一個人對一切事物都擁有平等的權利,霍布斯把這種權利稱為人的“自然權利”。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獲得的利益,別人也有資格和希望去獲得。于是,人們?yōu)榱饲蟮米约旱睦?,就必然會爭奪不休,爪牙相見,相互斗爭,彼此為敵[7]。正如他所說:“任何兩個人如果想取得同一東西而又不能同時享用時,彼此就會成為仇敵。”[2]93
在霍布斯看來,人的行走、說話等自主運動取決于事先在頭腦中出現(xiàn)的“往哪里去”“走哪條路”“講什么話”等想法,因為人們總是按照心中的“意向”去行動和說話的。這種作為共性的“意向”,如果具體到某人面對某事時的特殊意志,則表現(xiàn)為各種不同情況(個性)。如果是為了追逐某種事物或取得成功,就是“欲望”;如果為了遠離某種事物或避免某種結果,就是“嫌惡”。霍布斯認為,“欲望”和“嫌惡”有些是與生俱來的(如飲食、排泄等),有些則是從后天經(jīng)驗中獲得的。人們對于自己不了解或確信不存在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欲望”或“嫌惡”之產(chǎn)生;既不欲求又不憎恨的狀態(tài),就是“輕視”,而人們之所以會“輕視”某事物,是由于其注意力已轉移到其他更重要的事物上,或對被輕視的事物缺乏了解。
從人的這種“利己”的共性出發(fā),霍布斯分析指出,引起人們相互爭執(zhí)、相互殘殺的原因各有不同,具備獨特的個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三個:一是競爭,二是猜疑,三是榮譽。競爭使人為了求利而侵犯他人,如使用暴力去掠奪他人的財產(chǎn)等;猜疑使人為了追求安全而攻擊他人,如擔心他人侵犯自己而先下手為強等;榮譽使人為了求名而侵犯他人,如追求榮譽和地位、力求使自己出人頭地、讓別人敬畏自己等。于是,每個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總是不惜一切手段(使用武力或計謀)去攻擊和傷害別人,甚至殘害別人的生命[8]。在沒有任何公共權力控制的情況下,人們?yōu)榱饲笕±?,必定會爭奪權力,力圖通過獲得權力來滿足自己的欲求。加之人們處在懷疑和恐懼之中,為了自我保全,只能用武力、欺詐等手段去控制一切他所能控制的人和事,直到?jīng)]有其他力量足以危害自己為止。甚至有人征服別人不是為了自己的安全,而是期望享受用權勢征服他人所帶來的快樂?;舨妓怪赋觯S著人們這種求利、求安、求名的爭奪愈演愈烈,就會使人人疑懼、人人自危、不得安寧。正如他所說:“在沒有一個共同權力使大家懾服的時候,人們便處在所謂的戰(zhàn)爭狀態(tài)之下。這種戰(zhàn)爭是每一個人對每一個人的戰(zhàn)爭?!盵2]94這種“自然狀態(tài)”會給人類帶來極其嚴重的后果,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貿易、交通運輸、科學文化事業(yè)、藝術發(fā)展等都會受到阻滯,整個人群都陷入混亂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所獲得的財產(chǎn),很快又會被別人占有,每個人都自顧不暇,更難以顧及家人?;舨妓箤Υ嗣枋龅溃骸白钤愀獾氖侨藗儾粩嗵幱诒┝λ劳龅目謶趾臀kU中,人的生活孤獨、貧困、卑污、殘忍而短壽?!盵2]95
三、霍布斯《利維坦》中的比較研究法
比較研究法是對事物之間的相似性或相異程度進行研究和判斷的方法。在《利維坦》中,霍布斯比較了“自然狀態(tài)”下的道德標準和“自然法”確立后的道德標準之差異?;舨妓顾f的“自然狀態(tài)”,其實就是一種無政府狀態(tài)。他認為,在“自然狀態(tài)”下,不存在人們公認的是非善惡標準。自文藝復興以來,許多人文主義者批判了以神為中心的封建倫理道德,提倡以人為中心的資產(chǎn)階級道德。人文主義者以人性否定神性,以享樂主義批判宗教的禁欲主義,甚至認為凡是能滿足感性欲望、能使人獲得幸福的事情,就符合道德,反之則為不道德?;舨妓挂欢ǔ潭壬侠^承了人文主義者的觀點,他反對基督教從上帝意志的角度去論證道德,并進而將人看作鐘表一樣的機器。人總是欲求能促進生命運動、引起自身快樂的東西,厭惡阻礙生命運動、引起自身痛苦的事物,因而霍布斯把前者稱為善,將后者稱為惡,最大的善就是保全生命,最大的惡就是死亡?;舨妓箤⑷怂鶒刍蛴蟮膶ο蠓Q為“善”,將人所憎或嫌惡的事物稱為“惡”,因此不同事物對于不同人的善惡之分,要視情況而定。在“自然狀態(tài)”下,人們以自己的欲求和嫌惡作為善惡的標準,但由于人的欲求和嫌惡會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善惡就沒有統(tǒng)一的尺度。
與此不同的是,“自然法”屬于人類普遍的、共同的規(guī)則,它以謀求和平、保全生命為目的,這便構建出了統(tǒng)一的道德準則。在《利維坦》中,霍布斯提出了調整人們關系的一系列道德準則和規(guī)范,即“自然法”?!白匀环ā钡木唧w內容包括如下基本規(guī)范:尋求和平、保衛(wèi)和平,利用和平保衛(wèi)每個人的安全;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我,我就怎樣對待別人;必須履行所定的信約;每個人都應力圖使自己適應其他人;寬恕已經(jīng)悔過的人,禁止對已改過自新的人實施懲罰;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不得侮辱他人;任何人都不得保留他所不希望別人保留的權利;在分配物質資料和各種權利時必須保持公平;有爭議時應請公斷人裁斷,公斷人則要秉公處理糾紛;對斡旋和平的人和公斷人,應給予其安全通行的保證;等等。由于“自然法”規(guī)定了人們必須遵守的準則,因此當它出現(xiàn)以后,便成為新的判斷行為善惡的尺度。即凡是符合自然法、有益于和平、有益于保全人生命的行為,就是善的、道德的;凡是違背自然法,對于維護和平和保全生命無益的行為,就是惡的、不道德的。于是,正義、感恩、和順、寬恕、謙卑、公道、正直、慈愛等美德,都符合自然法,都是善的、道德的;反之,不義、忘恩、固執(zhí)、殘忍、傲慢、驕縱、偏心等惡習,都違反了自然法,都是惡的、不道德的。在霍布斯的理念中,當“自然法”出現(xiàn)后,道德的內容便由“自然法”來規(guī)定,道德上的善惡便由“自然法”來衡量。一個真正道德的人,就是能真誠、持久、發(fā)自內心地遵守“自然法”之人。一個不道德的人知道別人會遵守“自然法”,而他自己卻不遵守,那么他所尋求的便不是和平而是戰(zhàn)爭,這不利于人類的自我保全,也會給他自身帶來懲罰。反之,如果一個謙恭溫良的人,在其他人都不履行諾言的情況下,他仍履行自己所允諾的一切,那么雖然他的利益會有一定的損失,但他卻是一個道德典范。
在《利維坦》中,霍布斯還運用比較研究法,區(qū)分了不同國家由于其政權建立方式不同,其所訂契約的性質也不同。國家除了通過人們相互訂立契約而產(chǎn)生外,還可以通過武力征服而建立政權。前者屬于“按約建立”的國家,后者屬于“以力取得”的國家?;舨妓拐J為,在“按約建立”的國家里,人們因畏懼相互傷害而建立契約;在“以力取得”的國家里,人們因畏懼征服者而與之訂立契約,并服從其統(tǒng)治。對于“以力取得”的國家來說,其人民的生命和自由都掌握在征服者手里,人民不得不服從征服者的統(tǒng)治。征服者獲得了對被征服者的專制管轄權,但這種管轄權的獲得,實際上也是基于契約而來。被征服者在被征服時,為了避免眼前的喪生之災,會以明確的語言或其他方式與征服者訂立契約。只要征服者能保全其生命安全和財產(chǎn)自由,被征服者便會服從征服者的安排和調遣。這種契約訂立之后,被征服者就成為臣仆,征服者則成為主人。
四、霍布斯《利維坦》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
理論來源于實踐,是對實踐的高度概括、總結和升華,并對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用以指導實踐,才能幫助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取得良好效果。在《利維坦》中,霍布斯之所以詳盡論述其功利人性論,最終目的是闡述如何通過人的理性反思,使人類擺脫相互敵對的“自然狀態(tài)”,進入和平的社會狀態(tài),從而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良好結合。
源自理性的“自然法”,要求人們尋求和平、保全自己。如果人們想要達到自我保全的目的,就必須自愿放棄占有一切事物的“自然權利”。但權利的放棄必須是相互的、對等的,如果有些人放棄,而另一些人卻不放棄,或者放棄的多少不對等,那么人和人的關系也會出現(xiàn)問題?;舨妓箯娜说睦罕拘猿霭l(fā),認為人們在放棄或轉讓自己的權利時,總是希望接受者將某種權利回饋給自己,或者借此獲得其他好處?;舨妓箯娬{,一個人在出讓其權利后,就有義務不再妨礙接受者享受該權利,同時也不得反悔。如果妨礙接受者享受該權利,或毀棄自己的自愿行為,就是不義和對他人的傷害。
這種權利的相互轉讓,就是所謂的“契約”。在訂立“契約”時,必須以自愿而明確的“表示”向接受者宣布所轉讓的權利?!捌跫s”具有相互性,即轉讓者的目的是獲得對方的某種權利,或獲取其服務?!捌跫s”之所以對人有約束力,并不是由于人們主動為善,而是因為人們懼怕毀約行為所帶來的某些懲罰。人與人之間訂立“契約”之后,就標志著相互之間權利轉讓的關系已經(jīng)形成。在具體操作中,可以是一方先把約定之物交付給對方,而讓對方在以后某一時間履行其義務,也可以是雙方現(xiàn)在訂立“契約”,都在日后履行。如果日后再履行的人能履行契約,便是踐約和守信;如果其故意不履行契約,則是毀約和失信。如果說在“自然狀態(tài)”下無所謂正義與不義,那么在訂立契約之后,就有了正義與不義之分,即守約為正義,違約為不義。
“自然法”以人類的自我保全和公平正義為基本目標,“自然法”形成之后,對人的內心是有約束力的,而依據(jù)“自然法”所制定的法律則對人們有著強制的管束力?!白匀粰嗬迸c“自然法”的區(qū)別,就像自由與責任的區(qū)別一樣,兩者在同一件事上往往呈現(xiàn)出對立狀態(tài)。按照“自然權利”,每個人都有權占有和享用每一件事物;但根據(jù)“自然法”,人們應該自愿放棄這種占有一切事物的愿望,否則就會引起無休止的斗爭。于是,人們會相互訂立契約以進行資源交換并保障雙方的利益,而國家便是強制要求人們執(zhí)行契約的權力主體。在霍布斯看來,人們雖然訂立了契約,但契約如果沒有武力作為后盾,便是一紙空文,往往難以得到執(zhí)行。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公共權力或第三方力量,“自然法”就無法實施,人們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和平就沒有希望。對于如何建立國家這樣的公共權力機構,霍布斯的觀點是:“人們相互間同意訂立契約(信約),放棄各人的自然權利,把它托付給某一個人或一個由多人組成的集體(如議會),這個人或集體能把大家的意志化為一個意志,能把大家的人格統(tǒng)一為一個人格;大家則服從他的意志,服從他的判斷?!盵2]5國家作為人們共同意志的代表,在保障和平安全及管理公共事務方面所做出的任何決策,每個人都必須遵守和執(zhí)行,這樣就使每個個體的意志服從于國家的意志。這種統(tǒng)一的意志,是由人們相互訂立契約而形成的。這種契約的邏輯是,每個人適度放棄決定自身事務的權利,并將其授予國家和議會,但前提是別人也這么做。這樣所形成的國家意志,便可以要求每個人都遵守。通過這種方式建立起的公共權力,就形成了國家,“通過社會契約而統(tǒng)一在一個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組成了國家”[2]5。人們之所以愿意建立國家,是為了實現(xiàn)“臣民本身之間的和平和對共同敵人的防御”[2]169。國家一旦形成,它便可以運用每個人交付給它的權力和力量,根據(jù)“自然法”制定法律,并要求人們遵守,從而制止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侵害,保證國內社會穩(wěn)定,并有效抵御外來侵略。
總之,在《利維坦》中,霍布斯運用了一系列方法,論證了其利己主義人性論和功利主義倫理道德體系?;舨妓顾撌龅摹白匀粻顟B(tài)”和“自然法”思想相輔相成,前者指出人的利己主義本性,后者講的是人的理性所構建的道德法則為人們贏得了和平與發(fā)展。在今天,霍布斯的著作《利維坦》,對于發(fā)揚民主法治精神和完善國家治理機制,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龔群.霍布斯的正義觀[J].社會科學輯刊,2019(2):52-58.
[2][英]霍布斯.利維坦[M].黎思復,黎廷弼,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3]劉海川.論霍布斯自然理性人性公設與意愿行為機械論解釋的關系[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21(3):53-60.
[4]段忠橋.霍布斯對現(xiàn)代平等觀念的三個重要貢獻[J].道德與文明,2020(1):77-82.
[5]唐學亮.霍布斯法治思想的政治哲學奠基[J].政治思想史,2022(2):69-84.
[6]王昶,季宇.霍布斯社會契約論中的公共治理思想分析[J].學理論,2021(5):25-27.
[7]喻海翔,周強偉.霍布斯的國家觀及其評析[J].西部學刊,2020(23):35-38.
[8]龔群.契約與倫理——霍布斯的倫理觀[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6):83-92.
(責任編輯:許廣東)
收稿日期:2023-07-12
作者簡介:吳愷,講師,博士,從事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