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主謠言”在一些短視頻平臺廣為傳播,嚴重破壞公序良俗,甚至逾越法律紅線。有網民稱:“希望有一天網絡評論能用上類似區(qū)塊鏈的技術,大數據能逆向看到每一條評論完整的傳播鏈條,看看它到底是誰炮制的,從哪里開始病毒式傳播,又是哪個機構在推波助瀾?!?/p>
懲治“無主謠言”,網友的呼聲是強烈的。如何鏟除那些蠱惑人心的“流量騙子”,不僅檢驗著技術手段,同時也檢驗著相關部門和平臺的責任與擔當。平臺需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治理手段,相關管理部門的監(jiān)管之劍也需盡快“出鞘”,守護億萬群眾共同的網絡凈土。
披上馬甲的謠言,仍然是謠言?!盁o主謠言”,責任不能無主,治理不能無主。治理“無主謠言”,必須緊盯新苗頭新形式,填補監(jiān)管空白。從橫向看,有關部門、平臺等各方應強化責任,利用技術、法治等手段,治理相關亂象。從縱向看,應建立完善監(jiān)測識別、干預處置、溯源追責、宣傳曝光等措施,進行全鏈條治理,讓“流量騙子”無計可施,讓不法之徒無縫可鉆。
謠言止于公開。早一秒公布真相,就能少一絲傳謠的危害?!盁o主謠言”并非毫無破綻,有關平臺應加強審核力度,將監(jiān)查的關口前移,從口音、環(huán)境、表演痕跡、鏡頭語言等方面尋找問題,一旦發(fā)現問題視頻,就要敢于采取禁言封號的強手段。更要看到,面對不計其數的網絡視頻,人力審核存在局限,必須加強技術審核。技術和人力互補協(xié)作,才能練就發(fā)現謠言的“火眼金睛”。
懲戒是不可或缺的治理手段。面對獲利 的快感和處罰的痛感,讓從業(yè)者看清后果,才 能倒逼其縮回違規(guī)之手。平臺是治理“無主謠 言”的“第一責任人”。必須進一步增加造謠成 本,加強對違規(guī)賬號的身份識別,將相關團隊 “連根拔起”,避免其在視頻一刪了之、賬號一 封了之后,換個馬甲繼續(xù)造謠。
法律法規(guī)是網絡謠言的堅實防火墻。今 年,“遭陌生人要求陪酒”“女騎手車被盜大哭” 等擺拍視頻的制作者被刑拘,充分說明執(zhí)法機 關凈化網絡空間的決心。這些案例為“自媒 體”、MCN機構、網絡傳播平臺等劃清紅線,倒 逼其自覺守規(guī),才能更好引導賬號健康運營, 推動優(yōu)秀作品脫穎而出。
不久前,中央網信辦發(fā)布《關于加強“自媒 體”管理的通知》,對“自媒體”發(fā)布的內容、運 營行為以及發(fā)布平臺的主體責任都作出明確 的規(guī)范和要求。不斷完善的制度是不法者的 “緊箍咒”,也是從業(yè)者的“安全帽”。任何人一 意孤行,必將遭到嚴懲??v然“無主謠言”花樣 百出,也終究會在億萬網友的注目中露出馬 腳;縱然“流量騙子”用盡伎倆,也終究逃不出 政府、平臺、網友等共同織密的監(jiān)督之網。
(選自人民網,有刪改)
【讀后思考】
1.你在網絡上看見過的謠言中哪些屬于“無主謠言”?
2.我們該如何應對“無主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