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兩岸共同鑄牢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中國臺灣學者論壇”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視角切入,通過兩岸學者對該主題的深入探討,凝聚了更多的智慧與共識。為進一步探索和深化兩岸融合發(fā)展、促進兩岸交流互動和情感融合,論壇強調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兩岸同胞對于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和未來發(fā)展有共同的責任,且意義非凡。加強跨學科、融合式研究,對同一主旨,從不同學科進行多視角、多維度討論,從而加深我們對研究主旨的認知深度,深化理論闡釋,回應實踐需求,在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基礎之上鑄牢兩岸同胞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中國式現代化共同推進中華民族復興偉業(yè)是我們的目標。本欄目節(jié)選的4篇文章,正是在上述歷史文化背景下的初步嘗試。
楊熊端的《中華民族歷史記憶與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以費孝通先生30年前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為理論基礎,深刻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內在邏輯,對于堅定中國臺灣同胞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揭示中國臺灣省多元歷史記憶,并傳承中華文化的歷史事實,終將凝聚成自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這也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的源泉,對促進中國臺灣省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具有重要的理論創(chuàng)新價值。
殷瑞宏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一文指出,臺灣同胞同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應該明確認知的是:中華民族整體若要不斷發(fā)展,就需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基礎,讓所有中國人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形成深刻的認同,并將自身視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部份,尤其是中國臺灣同胞。
劉英純的《全媒體多元視域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核心弘揚中華文化》,強調全媒體在傳播中華文化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具有的重要作用,通過創(chuàng)新的方式和多樣化的媒介形式,有效推廣、傳播中華文化的價值觀,促進中華民族的團結和文化共榮。
馮宏維在《基于先秦儒道思想鑄牢新時代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路徑探析》一文中指出,新時代青少年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借由中國傳統(tǒng)經典來實現此一目的;不但可以弘揚歷史悠久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時,還可以建立起屬于中國的文化自信。歷史悠久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是有效促進文化自信的根本,而儒道思想正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做好傳統(tǒng)經典的傳承,自然有益于新時代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節(jié)選的4篇文章分別應用了人類學、傳播學、政治學、哲學等學科方法,從務虛到務實、從理論到實踐,在文化、傳播、歷史、哲學、社會、政治、教育等研究領域上對推進兩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體系和發(fā)展格局展開探討,展示了兩岸學者對現實問題的深切關懷,豐富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研究議題中的兩岸視角,也強化了兩岸融合發(fā)展實踐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精神,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為推進兩岸融合發(fā)展和祖國完全統(tǒng)一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