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長如何評價自己的孩子,事關孩子能否積極健康地成長。必須正視目前家庭教育在評價上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涉及評價內(nèi)容、評價主體、評價關系與評價形式。評價是有講究的,好的評價應當全面,是長輩與孩子共同參與的,是具有引領性的,并更多地與孩子的行為結合在一起。從根本上說,對孩子的評價應該符合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
關鍵詞:家庭教育;評價;成長規(guī)律
家長們糾結的地方,也是家庭教育容易出錯的地方,那就是該如何評價孩子。
對自己的孩子,家長們常??吹降氖侨秉c,很少夸贊。好孩子似乎總是別人家的,隨之出現(xiàn)兩個專門的稱謂,一個是從家長的角度說的,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而到了孩子那里,這“別人家的孩子”就成了他們的“宿敵”。因為家長們評價自己的孩子,一般都是從比較開始,從拿別人家的孩子為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開始。我們已經(jīng)熟悉了這樣的家教句式:“你看某某某……而你呢?”面對那些“宿敵”,孩子們心中也經(jīng)常產(chǎn)生這個經(jīng)典的喟嘆:“既生瑜,何生亮?”
比較不是不可以,榜樣也確實有引領作用,關鍵是要找準比較的角度、定位榜樣的意義。也就是說,我們怎么看待孩子的成長?孩子的成長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如果較起真來,這些都是比較專業(yè)的問題,涉及兒童學、兒童生理學,特別是兒童心理學。所以,我特別主張家長要學習。知道一些兒童心理學的常識,就了解了什么是孩子的“成長”;了解了孩子如何成長、該如何關注孩子的成長,也就知道如何評價孩子了。當下,家長對孩子的評價最為突出的問題是評價單一,基本集中在孩子的學業(yè)上。通俗地說,就是作業(yè)寫得對不對,考試考得怎么樣,在班上、在年級的排名如何。家長關心孩子的學業(yè)無可厚非,但關注點應該和學校、和老師不一樣,不宜直接去評價孩子的學業(yè)。
我有個朋友,最近一直為孩子的學習苦惱。他以前一直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學習會出狀況。孩子四年級之前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尤其是數(shù)學,在班上名列前茅。但到了五年級就開始成績下滑,作業(yè)錯誤增加,而且經(jīng)常出現(xiàn)拖拉現(xiàn)象。到了六年級,已經(jīng)發(fā)展到動不動就不上學的地步。他向我求助。
孩子的學習之所以出現(xiàn)問題,原因很復雜。學習狀態(tài)不好甚至不想上學,只是結果,不是原因。據(jù)朋友說,他不怎么關心孩子學習以外的事,孩子參加學校的集體活動,他從不在意,更不鼓勵;他甚至認為,學校的一些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都是形式主義。他不知道,“就學習搞學習”是搞不好的,因為孩子的學習動機問題沒解決好,孩子就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學習。
動機是什么?動機是需要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人由于某種需要而引起的對一定事物的向往。孩子的學習動機直接影響他學習的方方面面,如學習態(tài)度、學習意志等等。我從與他的交談中得知,他壓根兒沒關心過孩子的學習動機,更沒有具體引導過孩子學習動機的生發(fā)與變化。他不知道,孩子小時候學習不錯,是因為那時候的學習動機是具體的、直接的。孩子覺得學習好玩,做對了題老師會表揚。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動機會發(fā)生變化,會從這些具體的、直接的動機向抽象的、間接的動機升級,而這些抽象的、間接的動機并不是在單純的學習中形成的,而是在綜合的活動中發(fā)展變化的。比如,到了高年級,學生的學習動機會與長遠的社會意義掛鉤,學生會漸漸意識到自己的學習與未來社會的發(fā)展、國家的前途之間的關系。而對社會、國家和自我關系的理解,學生一方面是得益于理性的告知,另一方面是在參與具體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是在一系列的主題活動中被激發(fā)出來的。多讓孩子知道國家與社會的重大事情,從中受到情緒的激發(fā),理解自己未來在其中的位置,有利于他們社會形象的塑造以及產(chǎn)生這些形象與當下學習的必然關系。至于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更是豐富學生角色的良好機會。積極參加這些活動,在活動中完成角色賦予的任務,接受環(huán)境與氛圍的浸潤,享受成功,懂得自己的重要性,學生就會自然地將其與自己的學習聯(lián)系起來,那種長遠的、與社會理想相關的、具有家國情懷和自我實現(xiàn)的學習動機也就催生了。
我的這位朋友恰恰沒有意識到這些,而是長期讓孩子游離于這些活動之外,幾乎不參加班級的集體活動,導致孩子偶爾到外面進行拓展訓練、研學都嫌苦,去了兩天就要爸爸把他接回來。孩子的集體意識很淡薄,社會的概念更是沒有建立。孩子最喜歡的就是一個人待在家里,不與同學交往,朋友說他最近又迷上了打游戲。孩子沒有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也沒有感受到被集體需要的歸屬感和被集體肯定的榮譽感,這自然影響了孩子對理想的追求和未來感的建立。要知道,他已經(jīng)大了,已經(jīng)不在意小時候得到的那些表揚了,那種表揚太“小兒科”了。舊的承認感已經(jīng)失效,新的承認感又沒有著落,他的學習當然缺乏動力。孩子不明白自己寫這么多作業(yè),以及去上學有什么意思,他怎么會對學習有興趣、下功夫?一般來說,如果長期缺乏動機的激發(fā)與支撐,孩子的學習不但不能持續(xù),而且會產(chǎn)生迷茫、消極、倦怠與抗拒的情緒,他甚至會覺得以前那么認真完成作業(yè)非??尚?。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學習,孩子享受不到學習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反而會覺得痛苦,會產(chǎn)生厭學乃至更嚴重的心理問題。這樣的案例太多了。
朋友的孩子只是個例,我想表達的是,在孩子的評價上,內(nèi)容非常豐富。只從分數(shù)上評價孩子是不夠的。分數(shù)高不見得學習好,而分數(shù)低也不見得學習不好。現(xiàn)在學得好不等于將來學得好,現(xiàn)在學得不好也不等于將來學不好。學習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行為,除了剛才提到的學習動機外,還有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習意志、學習品德與學習品質等等,這些方面家長都要多關心。要有全面且正確的評價觀,對這些影響學習的心理因素進行一一評估,然后進行干預。如果這些方面出了問題,那產(chǎn)生的后果要比所謂的成績差不知嚴重多少倍。
我堅持認為,在家庭教育中,狹義的學業(yè)評價不是重點,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重點,孩子各方面的成長都是我們應該關注的。比如,看看孩子的思維水平有哪些特別的地方,又有哪些讓我們感到困惑的地方;孩子的語言能力如何、溝通能力怎么樣;他對老師、家長都是什么態(tài)度,與家人相處是否愉快;他有沒有朋友,有沒有和自己玩得開心的小伙伴;他對外面的世界有沒有興趣,特別是對正在變化著的真實世界關心不關心;他有沒有自己的看法,能否控制自己的行為;他的品德發(fā)展如何,有無是非觀;他能否自覺運用道德認識來調節(jié)自己的言行,知道不知道紀律的客觀性與紀律的力量,并且服從它;他的情感是否豐富,有什么表現(xiàn),有沒有常見的情感反應、過度敏感等情況;孩子是否愛勞動、會勞動;孩子有沒有好奇心,愛好都有哪些,發(fā)展得如何;有沒有我們常說的天賦,如果有,表現(xiàn)與水平又怎么樣……
兒童文學作家王巨成的小說《長成一棵樹》就涉及這些方面。
小說的主人公安靜雅是一位即將中考的女生。這是一位在老師和家長心目中理想的好學生。她太“好”了,除了學習,她心無旁騖。她心中只有學習,家庭、親人、同學、鄰居……在她那兒是不存在的。這樣的孩子真的是我們理想中的兒童嗎?這樣的成長方式是未來社會需要的成長方式嗎?王巨成通過描寫這一“流行”的教育觀、成長觀下的理想少年作出反思。當我們看到安靜雅作為一個好學生、好孩子的成功時,作品給了我們另外的視角——外婆的視角、鄰居的視角、同學的視角。這些視角我們平時可能忽略了,或者準確地說是有意屏蔽了。我們的孩子能對這個世界關注一點嗎?能對家庭和親人關心一些嗎?能對鄰居、同學友善一些嗎?除了作業(yè)、考試,我們能不能再擁有一些其他的能力?當然,我們更應該問一問安靜雅:你快樂嗎?你感受到別人奇怪的目光了嗎?你知道生活是什么樣子的嗎?生活又應該是什么樣子呢?我們應該告訴她,她應該擁有這個年齡的孩子該有的許多她曾認為的“膚淺的快樂”。幸運的是,安靜雅后來終于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她明白了——考試成績這把衡量學生的尺子,蒙蔽了多少人的雙眼,又使多少學生被忽視。如果丟了這把尺子,該有多少學生值得別人注意和尊重,甚至欽佩。在這把尺子下,有多少學生的個性、興趣、愛好、特長被抹殺;在這把尺子下,有多少學生被當作一個模子下生產(chǎn)出來的“零件”。
安靜雅能重新評價自己非常了不起,這是家庭評價另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孩子對自己的認知與評價。
說到教育評價,好像都是老師和家長的事,孩子只能是被評價的對象。其實,這是教育中長期存在的一個很大的誤區(qū)。現(xiàn)在,學校教育已經(jīng)啟動了學生的自我評價,而在家庭教育中,這個認識還沒有到位。要知道,孩子的自我評價不僅事關評價的對象與評價的權利,涉及家庭教育評價是不是全面正確,而且關系到孩子的成長。孩子能不能進行自我評價,他的評價是否準確,這本身就是他的成長內(nèi)容,是他必須具備的能力,也是他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
倘若一個成人無法自我評價,他如何建立自我與社會、與他人的關系?又怎么可能作出適合自己的生存選擇?這種自我評價的能力,不是等到他走上社會才產(chǎn)生的,而是從他小時候就開始訓練,通過學習慢慢獲得的。
研究表明,自我意識在幼兒時期就開始形成,孩子在4歲左右就能進行自我評價了。所以,在家庭里,我們要多與孩子交流,建立寬松自由的話語環(huán)境與代際關系,讓孩子能沒有顧慮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從而不斷提高對自己的認識。家長也會因此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各方面的狀態(tài)。不要小看孩子,以為他對自己不了解,實際上,他只不過還不會使用那些專門的概念術語而已。他在對事物的描述中,在講述自己與他人的故事中,在對一些具體情境的反應與態(tài)度中,都有他對自己的評價。不管是認知能力,還是運動能力、情緒能力,以及自我價值等方面,孩子都會直接或間接地表露出來。比如他會告訴家長自己懂什么,不懂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喜歡什么,厭惡什么,以及對自己的肯定和否定、接納和回避,這些都是評價。關鍵是家長有沒有啟發(fā)孩子進行自我評價,有沒有仔細觀察孩子對自己的評價,這些都在每時每刻地發(fā)生著,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沒有讀懂這些。孩子的自我評價對他自己來說是自我意識的建立,是對成長目標的認同,是自我激勵與自我反思的重要手段——當然,也是我們認識孩子,并借以調整教育方式的依據(jù),也是我們評價家庭教育成功與否的途徑。
需要進一步強調的是,孩子的自我評價一方面是他感受與情緒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是他通過他人,主要是在老師與家長的評價中習得的。他人的態(tài)度對孩子的自我評價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家長在對孩子各方面的評價上一定要慎之又慎,在對人與事的看法上也要注意,包括自己的言行。孩子實際上是在學習我們大人。我們的行為、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我們對孩子的看法,都會影響孩子的言行,影響他對自己的看法。
有了孩子的自我評價,家庭教育中的評價才是完整的。我們要在家庭中建立這種雙重評價機制,建立家長評價與孩子評價的互信關系,并使之常態(tài)化。單一的家長評價會對孩子帶來許多不利的心理影響。家長的評價有可能與孩子的成長相吻合,也可能違反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與節(jié)奏。家長在家庭中處于強勢的地位,處于弱勢的孩子天然地會服從家長,并因此時常委屈自己。許多家長迷戀自己的權威,喜歡自己的孩子聽話,非常享受“統(tǒng)治”孩子的快樂。有的家長還特別喜歡在別人面前教育自己的孩子,這讓他很有面子。孩子聽話不是好事,為了這聽話,他常常犧牲自己的“兒童性”,他會主動地比較,做什么父母喜歡,做什么父母不喜歡。他沒有了自己,沒有了安全感,長此以往,形成討好型人格。如果這樣的人格定型下來,那他的未來就非常糟糕了。你能設想一個成人沒了自我一直在討好周圍人的情景嗎?也有的孩子小時候討好父母,但到了六七歲或者十一二歲,叛逆了,因為先前的討好,這叛逆的反彈就特別嚴重。所以,家庭評價一定要和孩子一起進行,要得到孩子的認可,不能是家長單一的、強制性的評價。
不僅在評價內(nèi)容、評價關系上,在評價形式上我們也要講究。盡量將評價融會在實踐中,滲透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大多是感性的,由于思維發(fā)展階段性的原因,他還不太明白那么多抽象的概念。孩子的邏輯思維還處在發(fā)展過程中,他更多是通過形象思維與情感思維理解事物。因此,我們要盡可能多地在孩子學習與生活的過程中對他的言行進行正面的引導,避免把評價從事件中抽象出來。要把評價與指導和實踐結合起來,正面肯定孩子的言行。
正面肯定非常重要。我們有許多家長總是盯著孩子做得不對的地方,長期這樣,孩子的自信沒有了,積極性也沒有了。家長可能不知道,正面的語言對孩子有著引領作用,而負面的語言不僅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還會有負面的心理暗示作用。孩子本來不知道這些是“錯誤”的,你反復說,他會不自覺地強化這樣的認知,把自己塑造成這樣的人。這種心理效應大概是家長們沒有料到的——你批評自己的孩子不要怎樣,孩子偏偏長成你所批評的樣子。
正面肯定會讓孩子更多地關注自己積極的方面,看到自己成長中更多的收獲,從而對自己進行更多正面的評價。評價的正負面與情緒的正負性是正相關的關系。如果孩子對自己的評價比較高,他就會快樂,并喜歡上自己,相反,他就會沮喪。自我評價較高的孩子更陽光、積極,更容易融入集體,接納他人,富于創(chuàng)造性。而自我評價較低的孩子則比較孤獨、自卑、消極,甚至會養(yǎng)成許多不良習氣。兩者都存在馬太效應,也就是越正面越積極,越反面越消極。這些評價的作用,家長真的要用心去琢磨。
最后,再推薦大家去讀一本小說,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黃蓓佳的《我要做個好孩子》。作品對我們?nèi)绾卧u價孩子會有許多啟發(fā)。小說的主人公金鈴在班上的成績“中不溜兒”,忽上忽下,這樣的孩子可能是最不被老師關注的。金鈴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好孩子,可她總是因為粗心大意、“心有旁騖”而不能讓老師和家長滿意。不過,盡管金鈴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她還是可愛的。她善良,富有同情心,她關心父母離異的同學小幸幸,精心照顧被同學丟棄的蠶寶寶,為無家可歸、最終死去的小鳥而傷心、呼吁。她是正直的、真誠的和坦率的,既勇于承認自己的過錯,又喜歡為同學打抱不平。老師平時并不在意她,然而在老師生病的時候,卻是她第一個想到給老師送上一朵康乃馨……重要的是,她沒有想到平時對她并不是特別關注的邢老師竟要自己替她去當一回小老師,“金鈴的眼淚差點兒又要掉下來了……費好大的勁才能使自己不至于激動得哭出來或者笑出來”。你看,正面肯定的作用就是這樣大。當金鈴很好地完成了老師的任務,并且寫了一篇非常出色的作文的時候,邢老師認真地對金鈴說:“真的,你已經(jīng)是好孩子了。一個能寫出這么好的文章的學生,憑什么不能稱為好孩子呢?老師現(xiàn)在已經(jīng)想通,好孩子的內(nèi)涵太豐富,它不全是由100分組成的。老師相信你將來能做成了不起的事,是一個外表平凡而靈魂偉大的人。好好努力吧,金鈴同學,好孩子!”希望所有的老師和家長也像邢老師一樣改良一下自己的好孩子觀,改良一下對孩子的評價標準,改良一下評價孩子的方法。
期待家長看了這部小說后能有所感悟,更希望大家能全面地評價自己的孩子,和孩子一起評估現(xiàn)在的家庭教育。
(汪 政,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