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交通和傳播的緊密綁定從多維度建構起“互聯(lián)城市”這一新的現(xiàn)實。本研究以滬、蘇地鐵互聯(lián)互通為起點,基于城市傳播的視角,從App、地景、物質流三方面勾勒出互聯(lián)城市的連接實踐,即服務型和社交型應用程序構建起城市微觀層面上交流互動體系;物理景觀實現(xiàn)城市內部空間敘事的多維貫通;城市之間的區(qū)域互聯(lián)離不開政府和市場的一體化支持。最后,研究將進一步審思互聯(lián)城市當中的連接和分化。
【關鍵詞】互聯(lián)網;互聯(lián)城市;城市傳播;“一碼通行”
一、問題的提出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 全國統(tǒng)一大市場的意見》發(fā)布,提出建設全國統(tǒng)一大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huán),為新發(fā)展格局的構建提供基礎支撐。為更好推進長三角地區(qū)的互聯(lián)互通,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四省市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門于2023年11月7日簽署“一碼通行”合作備忘錄并于2024年正式啟動,首次實現(xiàn)跨省11個城市地鐵網絡無縫對接。“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古今中外通用。道路(road),一向被認為是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也是重要的傳播基礎設施,傳播學建立伊始便在討論“交通”與“傳播”(communication)的關系。阿芒·馬特拉(Armand Mattelart)在追溯全球傳播的起源時指出,交通道路和遠距離傳輸網絡、象征性交換手段共同構成了“涵蓋了財產、人員和信息的諸多交換和流動回路”這一關于傳播的定義①;查爾斯·庫利(Charles Cooley)在《運輸理論》(The theory of transportation)一書中也將交通運輸劃分為“物理運輸”與“精神交流”,提出“傳播作為觀念運輸組織”的觀點。②交通和傳播形成一種“運動中的網絡”,在這個網絡的毛細血管中,信息與物資相互滲透、循環(huán)流動,構建出一個高度聯(lián)動、協(xié)同發(fā)展的動態(tài)體系。
工業(yè)革命之后,城市在傳播領域最深刻的變化便是汽車工業(yè)的崛起,后者直接推動了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的擴展與升級。寬闊的公路、立交橋,包括后續(xù)軌道交通星羅密布地鋪陳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促進了城市內部和城市之間的物流和人員流動,也深化人們對于“城市”這一概念的理解,并使得傳統(tǒng)城市中心向外擴展,呈現(xiàn)出“郊區(qū)化”和“城市化”的雙重趨勢。按照米密·謝勒爾(Mimi Sheller)和約翰·厄里(John Urry)的說法,當人越是思考交通工具的地位及其帶來的流動性將對社會產生何種影響,它便越會展現(xiàn)出一種包羅萬象的“統(tǒng)治模式”③,從當?shù)毓部臻g與社區(qū)聚集,到性別認同與城市社會網絡,再到國家形象與對現(xiàn)代性的渴望,無一不體現(xiàn)出身體流動可能帶來的文化與社會建構。所謂的“汽車化”(automobilisation)進一步加強了移動技術與更結構性城市社會網絡的連接,成為一種社會結構的中介方式。
而交通工具早已不再是當今世界影響流動的主要驅動力。21世紀之后,城市在傳播領域最深刻的變化便是智能手機、定位系統(tǒng)、智慧大屏、具身機器人等智能機器陸續(xù)嵌入城市傳播秩序。④例如上述“一碼通行”中的“碼”,作為互聯(lián)網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成為城市傳播與流動中的重要工具。通過掃描二維碼,城市居民可以迅速獲取場所信息、服務詳情、支付鏈接等各種信息,社交媒體、電子商務平臺和公共服務系統(tǒng)隨之完善,推動了信息交互的多樣化——這背后自然離不開互聯(lián)網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整體支持。論及“交通”與“傳播”方面,彌漫在城市中的互聯(lián)網技術可以讓我們更快獲取電子地圖導航、使用共享打車應用、一鍵乘車掃碼等服務,甚至跨省市航班也推出“機上聊天室”功能。連接已無處不在,將庫利所言物理運輸與精神交流發(fā)揮到極致。
可以說,互聯(lián)網發(fā)展至今三十載,數(shù)字技術與城市公共空間的融合日益緊密,已然形成相互滲透的物數(shù)復合環(huán)境?;ヂ?lián)網技術通過智能設備、物聯(lián)網(LoT)和大數(shù)據(jù)分析,將虛擬信息無縫嵌入到城市的物理空間中,智慧燈桿、智能交通信號燈、數(shù)字廣告牌等設備都成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這些設備用于數(shù)據(jù)收集和城市新價值生產,在提升城市信息傳播的便捷性、城市資源流動的高效性、城市社會治理的智能化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城市空間因此不再是靜止的、孤立的存在,而成為動態(tài)的、交互的互聯(lián)場域。與此同時,通過場景化、界面化的城市應用,互聯(lián)網這一巨構式的基礎設施降維至人體感知和行為尺度,成為城市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隨著互聯(lián)網絡在城市交流、治理、經濟、文化活動中日益全面的覆蓋,互聯(lián)網已然成為與水力、電力同等重要的基礎設施,更重要的是,個人對于城市的體驗、認識、情感在互聯(lián)設備過濾和放大之間被經驗性地建構起來,由此重構了深度互聯(lián)時代的人地關系?;诖?,本文想問:如何從理論層面構筑起所謂“互聯(lián)城市”的演進路線,以及如何考察“互聯(lián)城市”的多維度連接實踐?
二、從互聯(lián)網到“互聯(lián)城市”:城市傳播的分析視角
“互聯(lián)城市”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不僅是技術與市場的簡單結合,也是城市媒介化轉型的整體變革。從互聯(lián)網到互聯(lián)城市的詞綴替換有助于定位當前互聯(lián)技術在城市生活的嵌入程度,城市傳播的廣泛視角能進一步勾連城市本身的空間屬性,加深對“互聯(lián)”一詞的社會學理解。
(一)何為“互聯(lián)城市”
網絡是連接的橋梁。在互聯(lián)網時代,社交媒體、即時通信工具等信息媒介,賦予人們新的交流方式和互動空間。這些平臺通過信息的共享和互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個體之間的關系網絡得以延伸和強化。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人們就預見到無線電網絡在日常生活中的激增。1991年,摩托羅拉公司的密爾·歐萬(Mil Ovan)預測,“在接下來的20年里,社會將見證個人和專業(yè)溝通的重大‘無線演變’,這將改變我們在家庭、道路和工作中的生活方式”⑤。保羅·維利里奧(Paul Virilio)也指出,“數(shù)字通信、金融化和多式聯(lián)運貨運平臺的循環(huán)速度將有助于將大都市逐步分解為加速的時間政治網絡,人們將在軟件中擁有領土,國別身份被消解,交流軌跡遍布全球,城市將無處不在”⑥?;ヂ?lián)網本質上的功能是對公共信息的運輸與重新分配。通過無處不在的重復操作實現(xiàn)對日常生活的深度介入,網絡連接起了一切近處與遠處的事物,以此在城市中建構起一張主導權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的人造地表。
今天,維利里奧的預言已成為現(xiàn)實。城市環(huán)境本身成為了一個由寬帶網絡、智能設備和智能電表、傳感器等嵌入式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和數(shù)據(jù)管理技術、云基礎設施、平臺、應用和電子服務組成的多層次互聯(lián)結構。WLAN(WiFi)、藍牙、WiMAX、LTE、LTE-a、Zigbee、Z-Wave和LoRaWAN等異構通信技術的巨大進步,使得智能城市中的對象能夠在確保網絡連接的同時相互交互。⑦感知到的部分是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軟件獲得城市出行信息、與約見的朋友隨時保持路途的聯(lián)系,跟蹤應用程序上自己的移動軌跡與行進速度;與此同時,互聯(lián)網作為一種基礎技術的提供從使用者的視角中慢慢隱退。例如在“出行”背后是城市智能交通系統(tǒng)在全天24小時發(fā)揮作用,后者利用傳感器和互聯(lián)網技術優(yōu)化交通流量,減少擁堵以提升市民出行體驗,但那些公共系統(tǒng)中的“屏幕后”應用往往不被普通人所察覺,它們作為“基礎設施的基礎設施”,成為城市生活的底層載體。
因此,所謂“互聯(lián)城市”(connected city),即一種通過互聯(lián)網和信息通信技術,將城市的各個人、事、物要素高效連接起來,所形成的智能、協(xié)同,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形成多個維度的互聯(lián)互通。不同的媒介環(huán)境塑造了特定的社會關系模式,單就媒介性質而言,互聯(lián)網時代是以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基礎的。傳統(tǒng)媒介如電視、廣播,主要以單向傳播為主,形成信息的中心化和權威化;而互聯(lián)網及其衍生的社交平臺,則通過去中心化和互動化的傳播方式,促進了平等對話和多元表達。因此,扎卡里·尼爾(Zachary Neal)指出,關于“互聯(lián)城市”的探討有助于理解現(xiàn)代城市:它們是什么,它們如何運作,以及它們將走向何方;而操作層面上則是拆解其中各種層次的“城市網絡”,這些層次是相互依存的,需要獨特的分析方法來考慮不同類型的問題。⑧薩拉·巴恩斯(Sarsh Barns)在2018年出版著作《平臺城市主義:談判互聯(lián)城市的平臺生態(tài)系統(tǒng)》⑨一書中同樣指出,基于互聯(lián)網的數(shù)字平臺成為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核心樞紐,我們需要反思一個日益受到數(shù)字平臺的商業(yè)和組織邏輯塑造的世界對于城市公民生活意味著什么,來回應當前城市服務與數(shù)字生態(tài)系統(tǒng)之間深刻而普遍的糾葛。
在這個意義上,互聯(lián)城市,既是“數(shù)字化即城市化”(digitalisation-as-urbanisation)趨勢的產物,也是它的生產者。⑩因為數(shù)字化和城市化是相互關聯(lián)的過程,二者都需要通過信息的流動展開。在互聯(lián)城市,包含了數(shù)據(jù)、服務、人員和物流的系統(tǒng)性提升:數(shù)據(jù)如城市的神經網絡,實時傳遞信息,確保各項決策的精準與迅速;服務是城市運轉的靈魂,從醫(yī)療到教育,從公共安全到娛樂,皆以智能化、個性化的方式提升市民生活質量;人員流動構成了城市的血液,連接了知識、技能與創(chuàng)新,為城市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創(chuàng)意;物流則是城市的動脈,將商品與資源高效傳遞,確保供需平衡與經濟繁榮,以上四者共同塑造了城市現(xiàn)在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與其利益相關者和公民接觸。國外學者進而搭建了一個包含連接(connects)、收集(collects)和控制(controls)的智慧城市“3C”分析框架,認為當前的“智慧城市”建設甚至超越了所謂“互聯(lián)空間”,因為它不僅搭建了這些通道,還可以監(jiān)控、管理和增強整個城市流動。這樣一個“樞紐”般的結合被認為是幫助城市和社區(qū)托管“傘式系統(tǒng)”,借用該隱喻,本文認為,傳播學視角下理解互聯(lián)城市的核心應該落在如何理解“傘骨”和“傘面”的可溝通關系,即作為架構的互聯(lián)網技術如何支撐起城市化的體驗和流動實踐。城市傳播可以為理解城市內部以及城市之間的互聯(lián)關系提供一個超越智慧城市系統(tǒng)內部計算性的人文視角。
(二)城市傳播的分析視角
在位置型媒介技術的加持下,我們已置身一個“磚塊加鼠標”的新的連接時代,以及一個人與人、城市與城市、數(shù)字與物理連接日益緊密的世界?!俺鞘校环N超級媒介物”,可以通過各種事件和活動把人與人關聯(lián)在一起,也可以像基礎設施那樣支撐起整個城市的日常運轉。尼克·庫爾德里(Nick Couldry)也認為,媒體不是簡單地“覆蓋”領地,更別說“瓦解”地方間的界限。它們不是在塑造和重組它,而是制造新的距離——建設意義重大的新存在。以上觀點揭示出互聯(lián)技術正日益融入城市公共空間,并中介起城市日常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
社會科學的一大任務便在于創(chuàng)造隱喻,借助抽象的理論描述當下人們正經歷的轉變、技術所致力于建立的新的世界,以及劃定和促進不同領域朝向同一個研究對象可能作出的不同貢獻。于傳播學而言,無論“智慧城市”“碼之城”,還是“超機器城市”,李彬、關琮嚴認為真正有意義的是對空間意義的生產與再生產機制的解讀,并將其概括為“媒介即關系,傳播即建構”。這一觀點強調了媒介與傳播在城市構建中的核心作用,即媒介不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是社會關系的紐帶;傳播不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社會現(xiàn)實的構建過程。當物理城市的空間生產越發(fā)受到網絡化連接技術的顯在或潛在影響,信息傳遞、地理元素和具身流動構成了城市日常生活的嶄新體驗,傳播學能給我們提供更加全面與立體的觀察視角,于是問題便變成了傳播學該如何研究互聯(lián)城市,或者說,互聯(lián)城市在城市傳播領域到底意味著什么?
經過20余年的發(fā)展,以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為代表的城市傳播已然是目前傳播學中將“媒介”與“城市”的關系探討得最為深刻、完備的研究分支之一,重在研究和理解城市中信息傳播過程、媒介使用及其社會影響的多維度方法,涵蓋從信息的生產、傳播到接收和影響的全過程。
狹義的城市傳播通常關注具體的傳播渠道和媒介在城市環(huán)境中的使用及其效果。這種視角通常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媒介渠道的研究:分析各種媒介(如報紙、電視、電臺、互聯(lián)網、社交媒體等)在城市中的使用情況,關注這些媒介在信息傳播中的角色和影響力。例如,研究微信在城市居民日常溝通中的普及程度及其對社交關系的影響。其次,受眾行為分析:研究不同區(qū)位城市居民如何接收和處理信息,包括他們對不同媒介的偏好、使用習慣及其信息接收的效率。再次,傳播效果研究:關注信息傳播在城市中引發(fā)的社會反應和行為變化,包括公共輿論的形成、城市文化的傳播及市民參與度的變化等。
廣義的城市傳播則會將視角擴展到更宏觀的層面,考慮城市作為一個整體系統(tǒng)中信息傳播的多種復雜關系。第一,城市傳播生態(tài)系統(tǒng):將城市視為一個傳播生態(tài)系統(tǒng),研究不同傳播主體(政府、媒體、企業(yè)、市民等)之間的信息流動及其相互作用。例如,探討政府政策通過不同媒介渠道傳播到市民,并反饋回決策過程的機制。第二,空間和地理因素:分析城市空間結構和地理分布對信息傳播的影響,例如,研究不同城區(qū)的傳播特點、城市邊緣與中心區(qū)域的傳播差異等,考察地理因素如何影響信息流動和傳播效率。第三,文化和社會結構:研究城市中不同文化和社會群體的信息傳播特點及其對城市文化和社會結構的影響。例如,分析不同民族、社區(qū)或社會階層在信息傳播中的參與度和話語權。第四,技術和基礎設施:探討城市傳播中技術和基礎設施的作用,包括互聯(lián)網覆蓋、移動通信網絡、公共媒體設施等的作用,旨在揭示技術進步如何改變城市的信息傳播方式和效率。第五,歷史和發(fā)展的動態(tài):考察城市傳播的歷史變遷及其對城市發(fā)展的影響,從長期視角理解傳播如何塑造城市的演變和現(xiàn)代化進程。
隨著智連萬物/智能城市范式的興起,傳播生態(tài)系統(tǒng)發(fā)生巨大變化:個人應用程序、城市空間元素以及跨城市的資源與物質流動都裹挾在一起,形成更廣泛的連接。以上狹義與廣義兩種城市傳播的視角共同為理解和優(yōu)化城市中的傳播活動提供了全面的方法和框架?;诖?,“互聯(lián)”不僅僅意味著借由互聯(lián)網信號傳輸?shù)臄?shù)據(jù)性、工具性相通,還強調城市公共空間如何也作為一種信號源,中介起人與物的新互動關系,揭示出存在于不同城市子系統(tǒng)中的“連接”格局,并通過相互配合的動態(tài)關系促進著互聯(lián)城市的蓬勃發(fā)展。在這一點上,城市傳播與交通地理學的研究旨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交通地理學提出,研究貨物、人和信息的運動是離不開的,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課題組在理解城市的可溝通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可溝通城市的三個層面:物的流通、人的移動和文化共享。因此,本文將結合城市傳播的生態(tài)學眼光,嘗試理解“互聯(lián)城市”的理論意涵與連接實踐,以滬蘇地鐵互聯(lián)互通為出發(fā)點考察城市如何在傳播中呈現(xiàn)、互動與結構化自身的方式,進一步揭示城市中人與人、人與城市、城市與城市的相互連接與促進過程。
三、App、地景與物質流:互聯(lián)城市的連接實踐
接下來,我們將從微觀、中觀、宏觀三方面勾勒互聯(lián)城市的連接實踐,理解應用程序如何構建起城市微觀層面的交流互動體系;地理元素如何實現(xiàn)虛實互通;理解城市之間是如何在政府和市場的一體化支持下構筑起區(qū)域互聯(lián)機制。在此框架下,城市實現(xiàn)了信息流—人員流—物質流的多維互動,讓“互聯(lián)城市”不僅從理論,也從實踐上構成人們對于地方的認知圖示。
(一)App:多層次交流生態(tài)系統(tǒng)
圍繞城市生活的應用程序代表了個人的技術使用,不同類型的平臺通過各自獨特的功能和定位,塑造著現(xiàn)代城市社區(qū)的“連接”面貌。南?!ぐ荻蚰罚∟ancy Baym)在《交往在云端》中最具創(chuàng)見性的觀點便在于提出:我們生活在“復媒體”(polymedia)環(huán)境中,媒體之間彼此勾連、相嵌,并且共同提供了理解這些媒體所必需的語境。各類應用程序在城市生活中逐漸承擔重要角色的生態(tài)位轉變對城市居民的互動方式和社區(qū)定義產生了深遠影響。國內使用較多的App分為簡單“服務”和“社交”兩類。
服務類平臺旨在通過整合城市的公共服務資源提升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其中又分為商業(yè)服務類平臺,如淘寶、滴滴打車、美團外賣等應用,以及各公共服務部門自行或合作研發(fā)的公共服務類平臺,目的在于與市民生活形成密切綁定、高效管理。在交通服務板塊,日常出行從“上車投幣”到“上車刷卡”進一步升級為“上車掃碼”,二進制碼可以更高效將居民行為數(shù)據(jù)收集、儲存和分析。三省一市簽署的“一碼通行”合作備忘錄下,居民可以通過掃描“蘇e行”App和“大都會metro”App二維碼快速乘車、一秒無縫換乘,未來還將依托上海MaaS服務“隨申碼”繼續(xù)升級到區(qū)域級MaaS 4.0。從乘車碼、到支付碼,國內對于“碼”的使用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各大商業(yè)與公共機構一方面使用信息和信息通信技術訪問數(shù)據(jù)源并處理它們,同時為城市提供運營和服務。孫瑋、李夢穎指出,“掃碼”這一媒介實踐意味著人憑借數(shù)字技術接入多重代碼軟件系統(tǒng),由此成為生成城市、驅動城市運作的動力和機制。另一方面,各種行動數(shù)據(jù)在電子地圖、打車軟件等商業(yè)平臺與公共平臺中循環(huán)流轉,經由算法化的處理在勾連了物理和虛擬的復合世界中建立千絲萬縷、有利可圖的聯(lián)系。
社交類平臺則更加一目了然在城市中打造出一個多主體參與的互聯(lián)系統(tǒng)。通過互聯(lián)網,居民可以私密或公開分享生活點滴,與家人、朋友保持緊密聯(lián)系,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和組織,通過整合個人與外部的異質敘事網絡不斷重塑自身對于環(huán)境的判斷。具體而言,第一,自發(fā)分享心得,形成集體互動。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生活分享類平臺的興起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成員龐大的虛擬社區(qū),仍以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互聯(lián)為例,有網友曬出“很多人開了無感換乘,不跨城也被收了跨城的費用,那天我在花橋服務站,短短10分鐘有四五個被多收費的”,帖子下面眾人紛紛開始分享自己的操作困惑和乘坐經驗,這種知識共享和資源互助的新模式拓展了城市社區(qū)的邊界,同時通過關注、評論和點贊功能,使居民針對某公共事件的互動更為立體。第二,連接普通用戶與官微,實現(xiàn)直接對話。針對以上問題的反饋,無論“@上海出行”或“@蘇州地鐵”官微都積極使用社交媒體賬號參與網友討論,直接給出解決方案?;鶎庸傥⒕仃囈劳谢ヂ?lián)網平臺,卷入多元的本地傳播主體、象征敘事和空間資源,通過各種“小而美”的互聯(lián)網場景可以更有效觸達網絡群眾,形成主流媒體與年輕用戶的正向反饋機制。第三,通過種種網絡討論,擴大新聞事件的傳播力,增強居民的城市參與。越多人參與討論,便有越多人了解“一碼通行”這項城市新增服務,使得該跨省連接項目保持高活躍度與較強轉化能力,將與人交互的地理空間徹底成為“活的空間”,形成分享—體驗—分享的正向啟發(fā)輿論氛圍。
如今,我們可以借助移動互聯(lián)網終端了解周邊環(huán)境有什么、出行的推薦工具與預估時常、近在眼前遠在天邊的天氣狀況,以及朋友正在做些什么,真正邁入萬物互聯(lián)的城市。通過對兩種類型數(shù)字平臺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些App在微觀層面上深刻影響了城市居民的連接實踐,并重新定義了城市社區(qū)的結構和功能。服務類平臺提升了公共服務的效率和品質、優(yōu)化了資源的配置和利用;社交型平臺增強了居民的聯(lián)系和參與,豐富了城市的消費和體驗。在平臺生態(tài)位提升的推動下,城市變得更加多元、開放和互聯(lián)。
(二)地景:城市空間敘事的多維打通
互聯(lián)網驅動居民城市生產生活模式的改變,也拓展了城市空間的定義,如果App擅長增強城市中信息的互聯(lián),那么地景更符合從城市傳播的角度考察如何通過物理布局增強人員流動中的互聯(lián)?;ヂ?lián)網30年,盡管互聯(lián)網的確帶領全世界走向了一個全新的效率世界,但這一轉變進程中是否僅有信息技術的升級發(fā)揮作用?已經從互聯(lián)網走向互聯(lián)城市這一理論過渡是否在全球范圍均等問題,仍需要研究者秉持保留態(tài)度。但能夠確定的是,不斷變化的外部經濟環(huán)境,以及信息和通信技術(ICT)和移動技術的進步,使得城市人口工作實踐和工作場地的連接模式發(fā)生改變。在長三角地區(qū),跨地域的協(xié)同工作景象并不少見,咖啡館里滿是拿著筆記本電腦工作的年輕人,寫字樓下總能聽到遠程會議,高鐵站、地鐵上工作電話或者恢復工作郵件的人絡繹不絕。這些無一不和城市中的關聯(lián)系統(tǒng)產生互動,在不斷加速的城市生產生活節(jié)奏下,“通勤”(commute)總是一項熱門話題。
《2023長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報告》顯示,2018年至今,近滬城市與上海的跨城通勤總體規(guī)模逐年增長,通勤規(guī)??偭坑?0.3萬人上升至15.5萬人以上,增長超過60%。而蘇州則是上海流入及流出跨城通勤占比均位第一的地區(qū),呈現(xiàn)出高頻、全域多模式的跨城通勤特征。2023年6月24日,上海蘇州正式互通地鐵,蘇州11號線和上海11號線在昆山花橋站通過3條空中連廊實現(xiàn)無縫連接,沿線城市的人們往來滬蘇又多了一種出行選擇,越來越多的住宅、商場、公交樞紐在花橋地鐵站周邊建立起來。公共空間與地景是城市傳播領域的看家本領,強調空間元素如何作為一種元素中介萬物,打造特定的本地知識。城市不僅是物質性和關系性的網狀系統(tǒng),同時也是一種表征性和情感性的網狀系統(tǒng)?;虻罔F站內,地磚上、圍欄上、走廊里布滿了以紅橙兩色做出標示的前往上海或蘇州方向的記號。“蘇州11號線”和“上海11號線”的物理標示隨處可見地交織在一起,在這樣的環(huán)境定位里,給旅客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蘇州、上海以及昆山三座城市本身也是如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既減少了原本空間距離上的阻礙,實現(xiàn)兩地的互聯(lián);也縮短了心理上區(qū)隔中心與邊緣的距離,為通勤者增添了一份同城的歸屬感——從“我是誰”到“我是你的誰”,再到“我們是誰”,重新定義著彼此的關聯(lián),向三城居民傳遞著長三角地區(qū)的現(xiàn)代化進程和活力。
除此之外,空間也能實現(xiàn)線上和線下場景的互聯(lián)。在花橋地鐵站,隨處可見《“大都會metro”App操作指引——無感換乘的使用》導引牌,首次操作的用戶可以清晰知道如何使用該功能。在這里,導引牌一種適應平臺的新的物理基礎設施,融入作為溝通行為場景地鐵站空間。在這一環(huán)境下,人們手持智能設備,在數(shù)字敘事和空間故事中展開復雜的“轉碼”(transcoding),“擊穿”敘事網絡虛實分野的整合,使得城市行走由此獲得了“游戲”的意味。如此一來,交通與交流更深層次地“交融”在一起,“物理空間實際上構成了與信息的交互界面(interface),而信息成為了物理空間的交互界面”??梢?,無論是信息數(shù)據(jù)在智能終端的流動,還是物理空間元素關照現(xiàn)實的映射,傳播的每一環(huán)節(jié)都是意義建構的節(jié)點,使傳播活動成為社會共識和文化認同的生成機制。從“行動的結構化”到“結構化的行動”,傳播場景的豐富性決定了社會建構的復雜性。在互聯(lián)城市中,傳播不再是媒體機構的專屬權利,而成為每個個體、組織都能參與的連接實踐。
(三)物質流:政府和市場的協(xié)作共贏
對于城市而言,正是由于人的流動使得整個城市系統(tǒng)得以運轉,每一位乘客的流動在建構起自己生活意義的同時,也為城市的飛速發(fā)展建構起共同的社會意義。流動性和經濟全球化是互聯(lián)網時代一體兩面的特征,清華大學中國發(fā)展規(guī)劃研究院指出,評估一個城市互聯(lián)互通水平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即交通連接(transport connection)、數(shù)字網絡(digital network)與商業(yè)往來(business communication)。三個方面共同搭建起一個具有高度信息傳播可供性、人員流動可供性和物質運輸可供性的城市系統(tǒng),讓特定城市參與到特定時期的經濟競賽。國外學者曾將GIS工具和計量經濟學方法結合起來,對1850年至1860年美國中西部各縣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十年間,鐵路的使用使人口密度增加了約3個百分點;國內同樣如此,港珠澳大橋2018年10月份開通以來極大促進了人員和貨物的流動,據(jù)拱北海關數(shù)據(jù),截至2024年2月,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進出口總值累計8088.9億元人民幣,市場涉及國家(地區(qū))從最早105個增加至230余個,由此形成“內陸—區(qū)域—全球”相互交織的空間網絡,從交通的“硬聯(lián)通”到跨境體制機制的“軟聯(lián)通”,為區(qū)域發(fā)展與全球化進程提供了重要支撐與動力。
滬、蘇地鐵的連通也并非一蹴而就。2013年,上海地鐵11號線便正式從上海市中心伸展到了江蘇昆山,成為跨省地鐵第一線,不少人開啟“上海工作,家住昆山”的通勤模式。歷經十余年的發(fā)展,作為蘇州延伸至上?!皹蝾^堡”的昆山GDP連年攀升。2022年,昆山GDP已達到5006.7億元,成為全國首個GDP突破5000億元的縣級市。上海地鐵11號線和蘇州地鐵11號線正式連通后,乘客可以欣賞完外灘的日落后,乘坐地鐵趕往蘇州中心觀看夜晚的音樂噴泉,途徑昆山、陽澄湖等熱門地點。但這不僅僅是兩個城市間的直接相通,而是沿線多個城市之間的廣泛連接。然而,連接的“最大難點不在技術上,而在于——高鐵和地鐵的投資經營主體不同”,正如中央發(fā)改委報道指出,“軌道上的‘連接’有形有感,但這不是最具難度的‘連接’。在長三角三省一市,圍繞規(guī)劃體系、科技創(chuàng)新、產業(yè)鏈條、環(huán)境保護、司法協(xié)作、市場監(jiān)管、公平競爭、標準互認、能源保障等,跨省‘連接’都相當復雜,事關理念、機制、利益與習慣,既要靠政府推動,更要靠市場形成。這是一次對長三角‘由表及里’的重塑”,從表面的交通連接到內在的各種體制機制都需要協(xié)調和改革。
回顧長三角的發(fā)展史,自“五口通商”開埠以后,上海背靠長三角腹地、面朝黃浦江的地理優(yōu)勢得以充分發(fā)揮,作為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迅速發(fā)展,而后,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以上海浦東開發(fā)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城市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qū)經濟的新飛躍”。長三角一體化歷經多次“擴容”,從最初的15個城市逐步擴大到今天的41城,讓三省一市連接成為一個“超級經濟共同體”。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2024年上半年長三角三省一市GDP總量首次突破15萬億元,占全國GDP的24.4%,而長三角共有23個城市的半年GDP超過2000億元。以新興制造業(yè)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成為長三角地區(qū)越發(fā)重要的市場增長引擎。2024年6月長三角地區(qū)主要領導座談會首次發(fā)布長三角實事項目清單,在高鐵、地鐵“一張網”后,今年三省一市能源部門還瞄準長三角新能源汽車出行,準備構建充換電基礎設施“一張網”,全年長三角區(qū)域要新建公共充電樁超7萬個,車樁比力爭達到1.9之內,累計公共充電樁達到60萬個以上。充換電設施互聯(lián)互通將讓長三角徹底暢行無阻,帶動金融市場、物流市場、人才市場、信息服務市場等多個領域的繁榮發(fā)展。
從滬、蘇地鐵互聯(lián)可以看出,政府和市場的協(xié)同布局對于實現(xiàn)各類資源要素(如信息、人員、物質)自由流動至關重要?!蔼毩⒂诔鞘兄卫硇枨蟮某鞘写竽X是不存在的”,盡管基于互聯(lián)網的應用由市場開發(fā)較多,但道路、電纜這樣的巨型互聯(lián)基礎設施項目通常由國家建設,并且也是地方政府試圖打造現(xiàn)代化城市的必經之路。在信息互聯(lián)方面,電子政務和數(shù)字平臺在城市中的普及使得市民能夠便捷地參與政策制定與公共事務討論,增強了政府與市民之間的互動和信任,推動了決策過程的開放與透明,促進了民主的深化;在人員互聯(lián)方面,勞動者往往會采用“用腳投票”的方式選擇更適合謀生的地方,實時數(shù)據(jù)的采集與分析使得政府能夠快速響應流通人口需求,以此提升行政效率、服務質量和市場活力;在物質互聯(lián)方面,物質流即資源流,互聯(lián)基礎設施的普及和發(fā)展在世界范圍內打造了多個開放、共享的“全球城市”(global cities),它們對自發(fā)提升城市閑置資源的利用效率,對產業(yè)結構進行優(yōu)化和升級,并企圖為全球經濟發(fā)展注入新的動能。以上暢想皆離不開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觀念的打破,反過來,其成果也將推動城市經濟的多元化與城市治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四、余論:互聯(lián)城市的連接與分化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互聯(lián)城市”作為智慧城市的高級形態(tài),引導著未來城市發(fā)展的重要方向。國際電聯(lián)(ITU)的建設目標便是“致力于連接世界”。無論定位型服務應用在城市中的深入、還是媒介類型對公共空間的再造,抑或是城市互聯(lián)所促進的商業(yè)連接,都將關聯(lián)到“城市空間中主動挪用移動技術以達成與他人的聯(lián)結與合作”這一核心問題。粵港澳大灣區(qū)也好,長三角地區(qū)也好,作為全球城市傳播網絡的一個節(jié)點,其“互聯(lián)”不僅僅是簡單的勾連兩端、居中傳遞,而描述了它如何匯集所有資源,實現(xiàn)經濟要素勾連、文化身份認同以及地方制度協(xié)調。
“入網”30年,在技術與城市、“交通”和“交流”的互嵌方面沒有國家做得比中國更好。本文提出“互聯(lián)城市”這一術語正是基于對國內互聯(lián)互通現(xiàn)象的全景式掃描,不光包含互聯(lián)網這一技術表征在城市范圍內的嵌入,也結合了地理元素和人員、物質的跨城流動,繼而構建出一個整合了人與人、人與城市、城市與城市關系的互聯(lián)網絡。因此,互聯(lián)城市既是一種技術的進步體現(xiàn),也是我們邁向新的智能型社會的真實寫照,更是人類實現(xiàn)平等交流、廣泛開展經濟技術合作和科學文化交流的美好愿景。但與此同時,“網絡化但商品化”(networked but commodified)的辯論也在學者中興起,批判由網絡驅動的市場壟斷和社會分化。無疑,高度互聯(lián)的城市將逐漸扮演全球經濟未來引擎的角色,因為連接或網絡本身將越來越成為未來經濟建設最主要的優(yōu)勢。但若簡單從連接出發(fā)考察城市經濟表現(xiàn)差異,便容易忽略制度結構和歷史特征(路徑依賴)的復雜性,以及虹吸現(xiàn)象對弱勢端城市的致命打擊。身處技術、社會、機遇與風險萬般“互聯(lián)”的世界,要求我們在種種微觀體驗和宏觀變遷中捕捉到“連接”和“分化”的邊界模糊。
這與互聯(lián)網本身的性質離不開關系。傳播即意味著區(qū)隔,對某些群體的傳播就意味著對這一群體之外的群體的區(qū)隔,例如城墻、高速公路、環(huán)線的修建,既保障和促進了城市內部居民的交流和傳播,也象征著城市居民與城外居民的區(qū)隔。故信息技術對城市空間“集聚—分散”影響的兩種分歧自然也應該被納入“互聯(lián)城市”的討論。前者認為信息技術可以強化大城市在資源、人員、管理等方面的優(yōu)勢,加劇了中心與邊緣的分化;后者則強調互聯(lián)網的崛起一再降低物理空間的重要性,迎合了早期“距離已死”的悲觀斷言??梢哉f,“互聯(lián)城市”理論上為一種“無所不在又無跡可尋”(everywhere but nowhere)的雙重狀態(tài):這樣一座城市,既因技術無所不包的控制力使得每一個角度、每一個居民都難以擺脫“連接”的命運;又因技術徹底地“折疊”進城市,人們在日?;顒又猩踔烈庾R不到自己是否在與機器產生關聯(lián)。以上兩種觀點皆是“互聯(lián)城市”性質的應有之義,即談及互聯(lián)城市需要意識到的辯證觀點。鑒于“連接”并不僅僅存在于互聯(lián)網虛擬信號之間,城市本身也可以被視為連接的場所,并且城市之間也存在“連接”,我們在與他人、管理者、市場以及越發(fā)基礎設施化的互聯(lián)技術的交往中,需要越發(fā)主動地選擇連接或者斷連。
參考文獻:
①〔比利時〕阿芒·馬特拉:《全球傳播的起源》,朱振明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4頁。
②Cooley C. The Theory of Transportation. Publications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vol. 9, no. 3, 1894, pp. 13-148 .
③Sheller M, Urry J. The city and the ca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vol. 24, no. 4, 2000, pp. 737-757.
④別君華、鄭作彧:《超機器城市:智慧城市傳播的新唯物主義分析》,《江海學刊》2024年第3期。
⑤Rikitianskaia M. “The real ethernet”: The transnational history of global Wi-Fi connectivity. New Media amp; Society, vol. 26, no. 6, 2024, pp. 3568-3587.
⑥Virilio P. (2009). Le futurisme de l’instant: stop-eject. Galilée. In Rossi S. Cities, digital communication and post-pandemic: from smart cities to platform urbanism. Universitas-XXI, no. 37, 2022, pp. 115-137.
⑦Yaqoob I., Hashem T., Mehmood Y., Gani A., Mokhtar S., amp; Guizani S. Enabli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for smart cities.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vol. 55, no. 1, 2017, pp. 112-120.
⑧Neal Z. P. The Connected City: How Networks are Shaping the Modern Metropolis (1st ed.). Routledge. 2012.
⑨Barns S. Platform urbanism: Negotiating platform ecosystems in connected cities. Springer Nature. 2019.
⑩Datta A. The digitalising state: Governing digitalisation-as-urbanisation in the global south.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vol. 47, no. 1, 2023, pp. 141-159.
Anthopoulos L., Pourzolfaghar Z., amp; et al. Smart cities as hubs: Connect, collect and control city flows. Cities, no. 125, 2022.
胡翼青:《作為媒介物的城市與“可溝通城市”的困境》,《探索與爭鳴》2023年第7期。
Couldry N. The place of media power: Pilgrims and witness of the media edge. London: Routledge. 2000, p. 26.
孫瑋、李夢穎:《“碼之城”:人與技術機器系統(tǒng)的共創(chuàng)生》,《探索與爭鳴》2021年第8期。
李彬、關琮嚴:《空間媒介化與媒介空間化——論媒介進化及其研究的空間轉向》,《國際新聞界》2012年第5期。
Rodrigue J.-P. The Geography of Transport Systems. Routledge, 2006, p.5.
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課題組、謝靜:《可溝通城市:網絡社會的新城市主張》,《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年第7期。
〔美〕南?!ぐ荻蚰罚骸督煌谠贫耍簲?shù)字時代的人際關系》,董晨宇、唐悅哲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19頁。
孫瑋、李夢穎:《掃碼:可編程城市的數(shù)字溝通力》,《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期。
潘霽:《社區(qū)空間與線上連接:基層官微矩陣重塑人地關系的效果研究》,《國際新聞界》2023年第3期。
袁艷:《當?shù)乩韺W家談論媒介與傳播時,他們談論什么?》,《國際新聞界》2019年第7期。
上海城市規(guī)劃:《2023長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報告》,《上海城市規(guī)劃》編輯部網站,https://www.shplanning.com.cn/uploads/20240204/d5ba4e9fa04f9e16ec8c83005dbb2712.pdf,2024年2月4日。
楊禹:《“連接”的故事講不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fā)展與改革委員會網站,https://www.ndrc.gov.cn/wsdwhfz/202406/t20240621_13
91237.html,2024年6月21日。
潘霽:《媒介運作——連接城市敘事和城市形象的紐帶》,《探索與爭鳴》2022年第10期。
de Souza e Silva A., amp; Sutko M. Theorizing locative technologies through philosophies of the virtual. Communication Theory, vol. 21, no. 1, 2011, pp. 23-42. 轉引自:戴宇辰、孔舒越:《“媒介化移動”:手機與地鐵乘客的移動節(jié)奏》,《國際新聞界》2021年第3期。
清華大學中國發(fā)展規(guī)劃研究院:《2024年國際交往中心指數(shù)》,清華大學網站,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77/112974.htm,2024年8月1日。
Atack J., Bateman F., Haines M., amp; et al. Did railroads induce or follow economic growth?: 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American Midwest, 1850–1860. Social Science History, vol. 34, no. 2, 2010, 171-197.
鄧媛雯 韋杰夫:《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進出口總值累計突破8000億元》,中國新聞網,https://www.chinanews.com/cj/shipin/cns/2024/03-26/news985832.shtml,2024年3月26日。
張杰、楊欣怡:《重新理解灣區(qū):一種中介化的視角——基于粵港澳大灣區(qū)的傳播學思考》,《教育傳媒研究》2024年第4期。
上觀新聞:《【數(shù)說長三角】41城GDP半年報出爐,蘇北這兩個城市亮了》,騰訊網,https://new.qq.com/rain/a/20240808A00P4Y00,2024年8月8日。
胡靜漪、鄭亞麗、周琳子:《首次發(fā)布實事項目清單、成立首批創(chuàng)新聯(lián)合體……長三角合作“上新”》,杭州網,https://z.hangzhou.com.cn/2024/csjzyldzth/content/content_8741117.htm,2024年6月7日。
De Souza e Silva A., amp; Sheller M. Mobility and locative media: Mobile communication in hybrid spaces. London, UK: Routledge. 2014, p7.
Wood J., Graham M., Lehdonvirta V., amp; Hjorth I. Networked but Commodified: The (Dis)Embeddedness of Digital Labour in the Gig Economy. Sociology, vol. 53, no. 5, 2019, pp. 931-950.
Pain K., Van G., Vinciguerra S., amp; David Q. Global networks, citie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Observations from an analysis of cities in Europe and the USA. Urban Studies, vol. 53, no. 6, 2016, pp. 1137-1161.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數(shù)字倫理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