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元化」的提法已經(jīng)「流行」多時,不管是網(wǎng)民,還是學(xué)界,時不時地都會有人提出「去美元化」的說法,對於這個似乎具有普遍共識和全民意願的「説法」,目前從實際面來看,時機還很不成熟。
不可否認,美元與歐元、英鎊、日元共存已經(jīng)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了,從歐元、英鎊和日元的角度,他們想不想「取代美元」?有沒有「取代美元」的計畫?從情理和利益角度,他們不會沒有此類意願。但是,歐元、英鎊和日元發(fā)展至今,除了美國在此過程中不時「制衡」歐元、英鎊和日元發(fā)展外,也經(jīng)常對歐元、英鎊和日元進行「敲打」,這方面的案例有很多。正因爲如此,歐元、英鎊和日元發(fā)展到今天,充其量只是「美元的補充」,都不具備充分替代美元的國際功能,包括貿(mào)易支付或非貿(mào)易支付。
人民幣在國際占比已達4.61%
歐元、英鎊和日元之所以無法「取代美元」,除了美國用儘各種「手段」干擾打壓外,與這些貨幣自身發(fā)展的局限性也密切相關(guān)。人民幣是國際貨幣體系的新秀,環(huán)球銀行金融電信協(xié)會(SWIFT)2024年7月30日發(fā)佈的最新月度報告顯示,2024年6月,在基於金額統(tǒng)計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人民幣占比4.61%,較5月環(huán)比增加0.14個百分點,連續(xù)第8個月位居全球第四支付貨幣地位。與2022年11月相比,2024年6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額幾乎翻了一番,當時的占比僅為2.37%。很顯然,人民幣國際化取得了很大進步,目前雖已超越日元成為第四名,但仍然落後前三名甚遠。僅從人民幣的占比來看,實現(xiàn)國際化的道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按照高盛、花旗、摩根士丹利三大投行的樂觀評估,他們均認為人民幣有望在2030年成為世界第三大貨幣。高盛甚至認爲未來5年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可能上升至6%-7%;摩根士丹利則預(yù)估到2030年的占比可能會達到5%-10%。截至2024年7月,全球已有70多家境外央行類機構(gòu)進入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超過7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貨幣當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即便如此,距離人民幣成爲主導(dǎo)國際貨幣新體系的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距離,距離人民幣取代美元的目標更遠。
「理想是豐滿的,現(xiàn)實是很殘酷的」。儘管中國大陸近年來不斷推動「雙邊貨幣互換協(xié)議」,但是至今爲止,中國大陸進出口貿(mào)易商的資金大多數(shù)仍以美元持有,中國人民銀行外匯準備也是絕大多數(shù)以美元持有,中國大陸在「去美元化」實際操作上,並不是靠嘴巴説説就能實現(xiàn)的,在中國大陸有如此大經(jīng)濟體量和實力的情況下,推動「去美元化」都如此艱難,更遑論其他國家有能力「去美元化」了。
「去美元化」的道路還很長
現(xiàn)實情況表明,中國大陸目前爲何很難「去美元化」?主要是因為「去美元化」的成本太高,高到一時半會難以做到。
所以,當中國大陸很多人扯開嗓子高談「去美元化」時,常常會講得不知所云。
「去美元化」爲何成本高?不是美元不可取代,而是「去美元化」的先決條件是要出現(xiàn)美元的替代品,但目前來看,替代品尚未出現(xiàn)。
二次世界大戰(zhàn)後,美元之所以能取代英鎊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美國以「馬歇爾計畫」或貿(mào)易逆差之名,「贈送」歐洲大量美元,讓美元流向全世界,且以美元掛勾黃金的方式維持美元的信用和價值,讓世界各地都願意持有美元。
二次戰(zhàn)後至今,除了美國做得到這兩點外,沒有其他國家做得到。因此,美元最後取代了英鎊成為國際貨幣。
未來要取代美元的貨幣,也要能做到類似的這兩點,才能有機會。歐元、英鎊、日元之所以無法取代美元,就是因爲做不到上述兩點。
目前,美元雖早已放棄掛勾黃金,但改以和石油掛鈎,並以「石油美元」的強勢地位運行這麼久。如今,美元正在用新的方式「加固」美元的國際貨幣龍頭地位,那就是用開放美國資本市場的方式,維持美元的信用和價值,並以美國的銀行系統(tǒng)保障美國資本市場的開放性。其他貨幣要取代美元,至少也要做到這些才有取代美元的可能性。否則談「去美元化」都是白搭和自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