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251束花向奧運告白
編織,這項古老而精湛的手工藝,廣泛存在于全球各地的文化與生活之中。100多年前,絨線編織技藝漂洋過海,從歐洲傳入中國沿海城市。隨后,中國的手工藝人巧妙地將東方傳統(tǒng)的結繩技法與絨線編結技藝相融合,不僅逐漸豐富了絨線編織的針法體系、花樣設計,還拓展了其應用載體與表現形式,從而孕育出“海派絨線編結技藝”這一獨特流派。上海,作為這一技藝的發(fā)源地與興盛地,見證了絨線花藝的誕生與繁榮。
2009年,“海派絨線編結技藝”被上海市政府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恒源祥集團作為其保護單位,勵美麗則成為了這項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2022年,上海恒源祥公司承接了將傳統(tǒng)鮮切花換作以海派絨線編結技藝制作的手捧花任務,勵美麗也參與其中。在興奮之余,她的內心平添了一份責任感。她告訴自己一定要做得更好,于是與同事們投入緊張的工作中。
北京冬奧花束和冬季殘奧會頒獎花束共需1 251束,累計使用花材16 731支。一束完整的頒獎花,包含197片花瓣、枝葉,需要1名熟練的編結師制作35個小時左右。冬奧會需要近800束頒獎花,近16萬片的花瓣、枝葉由北京、上海等地的編織社團分工完成。
在絨線編織的過程中,各地的編結師根據勵美麗的要求,采用基礎針法,力求每一朵絨線花盡可能地還原自然色彩,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群策群力,和合而美
在籌備冬奧會頒獎花束的緊張時期,由于受到疫情影響,勵美麗無法親臨各地進行現場培訓。面對這一困境,她通過錄制視頻教程與線上直播授課的方式,突破地域的限制,解答各地編結師在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確保項目的高效推進。
各地編結師們精心制作的花材從四面八方匯聚至位于上海的恒源祥公司進行最后總裝。每一份材料都需經過勵美麗嚴格的質量把關。在確認花材品質合格后,她會依據精心設計的樣稿,將每一朵花、每一片葉巧妙編織,最終匯聚成一束束精美的花束。盡管手工藝的魅力在于其獨一無二的細節(jié),但經過長達3個月的設計討論與修改完善,再到后續(xù)5個月的團隊培訓與精心制作,這些承載著匠心與夢想的絨線花束,終于在奧運會的頒獎臺上絢麗綻放,成為賽場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更令人欣慰的是,冬奧會頒獎花束的制作項目不僅圓滿完成了其歷史使命,更在無形中推動了相關行業(yè)的蓬勃發(fā)展。隨著北京冬奧會頒獎花束項目的成功完成,絨線編結這一傳統(tǒng)手工藝逐漸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激發(fā)了大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這項技藝的濃厚興趣。從中老年人到年輕人,參與創(chuàng)作的群體日益擴大,絨線編結也因此成為社區(qū)手工藝活動和家庭工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轉化等方面的熱門選擇之一,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根據勵美麗的觀察,通過海派絨線編結技藝的培訓,社區(qū)婦女們的生活發(fā)生了悄然變化。通過系統(tǒng)的海派編結技藝培訓,社區(qū)內的眾多婦女不僅掌握了一項實用的手藝,更在編織的過程中找到了生活的樂趣,精神狀態(tài)因手工藝而年輕、飽滿。她們會將精心制作的工藝作品用于家居環(huán)境的布置,也會作為禮品贈送親友。編結社團也因參與到奧運會而增添了一份榮譽,項目多了,得到了更多的尊重與信任。
工藝之美,美在個人塑造,也美在合力而為。勵美麗與絨線編結相伴20多年,漸漸發(fā)現編結不僅是個人的創(chuàng)作,更是群眾的藝術。在冬奧會這個世界級的賽事上,一束小小的手工絨花登上了奧運會的大雅之堂,凝結與展示的是來自中國上海的民間非遺,這份榮耀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每一位平凡的編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