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引導學生在內部動機的支配下參加體育活動,是促進學生在體育中實現(xiàn)“四位一體”目標和推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高質量發(fā)展的思路。運用文獻研究法、邏輯分析法等,基于自我決定理論評析歐洲綜合學校體育活動方案典型案例中的學生激勵措施,并從中得出啟示。這些激勵措施滿足了學生三大基本心理需要,能有效激發(fā)其參與體育活動的內部動機,促進外部動機的內化。結合我國學校體育工作中的學生激勵措施實施現(xiàn)狀提出建議:在宏觀管理中要強化激發(fā)學生內部動機的措施;加強體育活動設計,積極開展激發(fā)學生內部動機的體育活動;加強校內學生組織中的體育部門建設,提高學生組織對學校體育工作的參與度;勠力構建學校體育活動的多主體共治體系,著力加強家校社合作;注重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內部動機的自我強化,增強其自主體育意識。
關鍵詞" "歐洲;CSPAP;體育活動;激勵措施;自我決定理論
中圖分類號:G807" " " " " "學科代碼:040303" " " " " "文獻標志碼:A
DOI:10.14036/j.cnki.cn11-4513.2024.04.009
Analysis and Implications of European CSPAP’s Motivating Strategies: Based o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WANG Chen1, LIU Haiyuan2
Abstract" "Students’physical activity motivated by intrinsic motivation can satisfy the goal request of “Four in One”and facilitate modernized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activities promotion in the new era. By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motivating strategies of European 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lan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implications were put forward. These motivating strategies satisfy students’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enhance students’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promote the internalization of extrinsic motivation. Based on the pres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he motivating strategies of Chines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romotion work, it is proposed to strengthen students’intrinsic motivation stimulation by macro management; refine and provide physical activities that intrinsically motivate students; construct the sports department of school student organizations and increase their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sports work; establish a multi-party governance system for school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among families,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emphasize students’self-nourishment for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their independent intention to be physically active.
Keywords" "Europe; CSPAP; physical activity; motivating strategy;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內部動機是學生能否長期堅持體育習練和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的關鍵問題。我國最新出臺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的意見》等文件,反復強調要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xié)調發(fā)展。近年來,許多國家也通過制定和實施綜合學校體育活動方案(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lan,CSPAP)加強學生體育。其中,歐洲的芬蘭“Finnish Schools on the Move(FSM)”、愛爾蘭“Active School Flag(ASF)”、波蘭“PE with Class(PEC)”是較有代表性的案例(以下簡稱“歐洲典例”)[1]。這些國家制定的方案都注重采取綜合的學生激勵措施、激發(fā)學生體育內部動機及強化學生體育行為,分析這些案例中的學生體育激勵措施,對我國學校體育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與制度、貫徹落實國家對學校體育的新要求、創(chuàng)新學校體育課程與活動組織開展形式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1" "自我決定理論與體育活動的關系
1.1" 自我決定理論與學生體育活動的關系
從1985年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產(chǎn)生以來,目前已形成較為完善的框架和理論體系(如圖1所示)[2-3]。SDT認為,個體行為的動機是一個從外到內的動態(tài)連續(xù)體,可分為無動機、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3段,其中的無動機和內部動機在連續(xù)體的兩端,前者是指個體缺乏行為的任何動機,后者是指個體行為動機來自行為本身具有的吸引力。而中間一段外部動機是指個體行為動機來自外部的價值規(guī)范和獎懲,可依據(jù)動機的內化程度由低到高分為外部、內攝、認同和整合4種動機調節(jié)形式。其中,外部調節(jié)最接近無動機,整合調節(jié)最接近內部動機。由于外部調節(jié)和內攝調節(jié)受外控因素影響更大,所以被統(tǒng)稱為控制性動機,而認同調節(jié)、整合調節(jié)和內部動機受外控因素影響較小,所以被統(tǒng)稱為自主性動機。在動機形成過程中,滿足勝任感、自主感和歸屬感這3種基本心理需要能促進外部動機內化,使個體行為動機的自我決定成分越來越多[2]。
相關研究已經(jīng)證實,受內部動機驅動的個體對自身的行為真正感興趣,其行為效率更高,幸福感更強,而受外部動機驅動的個體并非真正喜愛自身的行為,其行為效率低,充滿壓力感[2-3]。然而,SDT沒有將內外動機割裂開來或對立起來,而是在強調內部動機的同時也強調外部動機的內化。SDT認為,內部動機是與生俱來的,但隨著年齡增長,兒童作出的某個行為不再僅僅出于行為本身的樂趣,更多是因為社會的規(guī)范使他們對該行為負有責任。因此,兒童生長發(fā)展中的內部、外部動機也會此消彼長。作為個體行為動機的一個部分,外部動機并非全無意義,它會在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下發(fā)生內化,進而能與內部動機一同支持個體的自主行為[4]441-456。SDT考察的正是外界環(huán)境中的哪些條件和因素能通過滿足三大基本心理需要使個體的外部動機發(fā)生內化,使內部動機得到強化,哪些則相反[2]。
多年來,在眾多學者的共同努力和驗證下,SDT與體育活動意愿、行為之間的關系已基本理清,即基本心理需要越得到滿足,動機越從無動機、外部動機向內部動機轉化,個體行為的自我決定水平越高,個體參加體育活動的意愿越強烈和行為水平越高[5-6]。相反,基本心理需要越得不到滿足,個體參加體育活動的內部動機越少,動機狀態(tài)越傾向于單一的外部動機,甚至是無動機,個體愿意付出的努力越少,越容易用逃避、放棄的方式來應對挫折[2]。我國一項對8所城市28 648 名學生進行的調查研究也發(fā)現(xiàn),影響體育活動參與的2個因素是鍛煉興趣和動機,該學者據(jù)此提出激發(fā)鍛煉動機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方面[7]。
1.2" 自我決定理論與CSPAP的關系
雖然學校是加強學生體育活動的最佳場所,但是學校實際用于組織體育活動的時間并不多,更需要一套多路徑、低成本、高效益、符合現(xiàn)有辦學秩序的體育活動方案[8]。對此,美國國家醫(yī)學研究所主張各國制定CSPAP。自美國正式發(fā)布并實施該國的學校體育活動文件《CSPAP》以來,CSPAP這一概念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學者的關注[9-11]。它在美國《CSPAP》中被定義為:“學校利用一切機會開展體育活動來增強學生體質,使其達到國家建議的每天60 min或以上體育活動水平,有助于其提高終身體育所需的知識、技能和信心水平的系統(tǒng)方法”[12]。其中,“利用一切機會”“系統(tǒng)方法”的表述使《CSPAP》不同于單個的、孤立的學校體育活動促進措施,而是使其成為由多項措施構成的綜合的學校體育活動方案。
隨著美國《CSPAP》的實施及各國學者的不斷關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運動學學院研究者為推動相關研究的科學化,結合社會生態(tài)理論構建了CSPAP概念框架[8]。根據(jù)該理論,CSPAP因重視影響人的行為的人類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因素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而能使多因素共同作用產(chǎn)生綜合效應。CSPAP概念框架把學校體育活動視為一個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其囊括學校組織開展的包含課外場景的體育活動,分為宏觀、外部、中觀、微觀、個體5個層面[1]。前4個層面蘊含著一系列激勵措施。其中:微觀層面的措施涉及體育課程、課外體育活動、動員教職員工和家長參與等,直接與學生個體層面相聯(lián)系;中觀層面的措施涉及場地設備、教師隊伍、安全保障、專業(yè)資源,可以搭建起外部層面和微觀層面的互動橋梁[13];外部層面的激勵措施是指與健全領導組織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有關的措施;宏觀層面的措施則主要是指與學校體育活動制度和文化建設有關的措施,它以非可視的形態(tài)關聯(lián)著其他各個層面[8]。4個層面的激勵措施共同構成了一個多場景、相互聯(lián)系的、綜合的激勵機制,產(chǎn)生著綜合的激勵效應,通過對個體產(chǎn)生深刻影響,形成了促進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較完整的激勵機制,個體因此會產(chǎn)生被激勵的效應,并與其他層面的效應聯(lián)動,形成良性循環(huán)。FSM、ASF和PEC都實施了綜合性的學校體育活動促進策略,這些策略涉及多個場景,并在5個層面形成了相聯(lián)系的效應[1],也是《CSPAP》的典例。有研究顯示,這些方案的實施使學生課內外體育活動的參與率[14-15]、積極性[16]及整體體育活動水平都有所提升[1],學生甚至在其他學科課堂中也有更積極的表現(xiàn)[17]。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學者雖然也非常關注《CSPAP》,并且深入剖析了其對我國學校體育活動工作的借鑒價值。但是相關研究一是對美國的《CSPAP》關注較多,對其他國家的方案關注較少;二是從政策執(zhí)行的層面對《CSPAP》的內容和實施效果關注較多,從學生個體層面對《CSPAP》的效果實現(xiàn)的內在機制關注較少。
CSPAP作為一個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之所以能產(chǎn)生聯(lián)動效應并最終體現(xiàn)在個體層面,前提是該系統(tǒng)中各層面內部能直接或間接地對個體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個體對一種行為可能會表現(xiàn)得主動或被動、積極或懈怠,但是任何行為及其所在的環(huán)境總是或多或少地包含某種因素,能使個體表現(xiàn)得主動或積極的心理傾向更強。SDT將傳統(tǒng)實證方法和機體系統(tǒng)元理論方法相結合[18],辨析了這些因素,不僅解釋了人們?yōu)楹沃鲃踊蚍e極地產(chǎn)生某些行為,還能指導如何對事物及其所在的環(huán)境加以設計,從而使人們表現(xiàn)得更積極[2]。通過對歐洲典例進行初步分析,其中的共同點是采用的各種激勵措施能動地創(chuàng)造了一個滿足三大基本心理需要的環(huán)境集合體(如圖2所示)[8],在強化學生內部動機的同時不斷促進外部動機內化,切實增強了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動機,進而促使其體育活動行為自主地、持續(xù)地發(fā)生。基于此,本研究聚焦歐洲典例,基于自我決定理論框架,解讀其中的學生激勵措施,剖析其在學生個體層面的影響機制,為我國在新時代全面強化學校體育和推進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通過多種措施激發(fā)學生體育參與的內部動機提供參考。只有學生自身對體育活動足夠重視、產(chǎn)生最濃興趣、生成最強動機,才會真正行動起來,才會堅持習練體育項目,才有可能養(yǎng)成終身體育習慣和形成體育精神。
2" "歐洲典例的激勵措施對學生體育活動參與動機的影響機制
在歐洲典例中,CSPAP概念框架的各層面激勵措施通過滿足三大基本心理需要,深刻影響著學生參與學校體育活動的動機。
2.1" 自主感的滿足
當自主感得到滿足時,個體對某一行為有強烈意愿,并出于自我決策而產(chǎn)生這一行為,所以其行為過程會充滿活力,如果該行為涉及學習過程,其學習效率也會很高。自主感得不到滿足的個體會感到自己被一種強加的壓力所控制,即使產(chǎn)生了某一行為,也只是出于外部動機,而不是發(fā)自內心,所以容易懈怠,且行為很難堅持[2-3]。自主性支持氛圍和基于興趣的專注力有助于滿足個體的自主感,歐洲典例囊括了這2個方面的措施。
首先,歐洲典例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自主性支持氛圍。1)使學生有選擇權。對體育不感興趣或運動能力較弱的學生參加體育活動,一開始更多是受外部動機的驅使,會因此產(chǎn)生心理壓力。只有以可選擇的形式呈現(xiàn)體育學習或活動任務,才能使學生的外部動機內化[19]。歐洲典例中外部層面的激勵措施將這一點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學生有權參與學校體育活動的決策、管理、評價等工作。以FSM為例,調查研究證明,有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領導組織工作的FSM學校中,學生體育活動頻率有所增加,尤其是男生在校期間更多地利用課余時間參加戶外體育活動[20]。學生親身參與討論和策劃學校體育活動,能使學生的自主感獲得極大的滿足,從而參加體育活動的熱情非常高,同時在此過程中也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運動習慣。2)促進體育價值的內化。體育價值的充分內化能滿足個體的自主感[4]441-456,因為其本質是個體對體育價值的認可,學生知道自己選擇的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選擇。體育價值的內化可以通過健康教育來實現(xiàn),PEC學校在這方面特別具有代表性,其強調通過體育課程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幫助學生更深刻地認識體育活動的益處以及科學地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體育活動方式和內容。這2個方面的措施加強了學生參與學校體育活動的自主性支持氛圍的創(chuàng)設,使得歐洲典例能夠有效提高學生體育內部動機。
其次,歐洲典例培養(yǎng)了學生基于興趣的專注力。1)在微觀層面不遺余力地開展多元化的、學生感興趣的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例如:FSM學校由學生設計課間趣味活動、在上下學路上健身[15];ASF學校為女生開設了動感尊巴舞課程、“活力學校周”;PEC學校舉辦了體育與健康融合活動;等等[1]。學生對這些課程和活動表現(xiàn)出了濃厚、持久的興趣和專注。以ASF學校的尊巴舞課程為例,該課程不僅選修人數(shù)非常多,而且選修該課程的學生會在全天的課間時間練習舞蹈動作或教別人怎么跳[15]。2)在中觀層面為學生提供多樣的場地設備。FSM得到了國家的經(jīng)費支持,僅在2016—2018年,教育與文化部就贊助了21 000 000歐元的FSM經(jīng)費[21],學校用經(jīng)費購置了新的體育游戲器材,以及上學、放學路上健身所需的自行車和頭盔等各種激勵性的設施[15]。ASF學校則鼓勵利用學校周邊物理環(huán)境開展體育活動,如樹林、沙灘、河流、公園等[22],這些都是由多種元素構成的自然或人工物理環(huán)境。有研究者認為,場地設備的改進對增加學生體育活動能真正產(chǎn)生持久的效果[22]。有的實地調研也發(fā)現(xiàn),充足的、適應不同學生特點的多樣化體育設施確實能有效增加學生的體育活動[16]。通過這2項措施,歐洲典例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了他們對體育的專注力,滿足了學生的自主感,其體育活動內在動機水平因此也有所提升。
2.2" 勝任感的滿足
勝任感得到滿足時,個體感到自己特別能勝任某個目標任務[23]。勝任感得不到滿足的個體會有失敗感,容易產(chǎn)生自我懷疑[24]。適當?shù)碾y度和合理的評價有助于滿足個體的勝任感。歐洲典例非常注重個體勝任感的滿足和調動。
首先,歐洲典例的體育課程和體育活動有不同的難度層次。歐洲典例強調學校體育要由學生全員參與,為此,學校設置不同難度的課程和活動供學生自選,這就意味著任何運動水平的學生都能、也都應參與到體育之中。除了傳統(tǒng)體育課程和活動之外,ASF學校專門為體育運動水平較弱的學生開設瑜伽等運動強度較低的課程和進行課外多個運動項目短周期循環(huán)訓練(一種學生在運動過程中只需關注超越自我,不易引起乏味、倦怠心理,從而激發(fā)運動積極性的體育活動)。由于學生有機會選擇適合自己運動水平的課程和活動,原本對體育運動沒有信心或不感興趣的學生也提高了其體育參與度,這在女生中效果尤其明顯[16]。PEC學校強調弱化體育活動的競技性,尤其關注殘疾學生。因此,連原來對體育有恐懼心理的學生也參加了體育活動,其體育潛力得到了挖掘[25]。對于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體育運動的難度和強度都應不同,只有參與適合自己難度和強度的體育活動,學生才能從中體會到勝任感[26]。
其次,歐洲典例鼓勵非傳統(tǒng)的學生體育評價方式。1)評價學生的努力、堅持和進步。歐洲典例學校主要通過民主的方式形成各自的評價方式,如愛爾蘭西部一所鄉(xiāng)村ASF學校在學生的提議下,依據(jù)學生1個月內在體育活動方面作出努力的程度,為表現(xiàn)特別突出的學生獎勵“活力星”[16]。與每學期、每學年等長周期的終結性評價相比,短期甚至即時的過程性評價更能反映出學生在體育方面的努力、堅持和進步。2)鼓勵學生自評。歐洲典例鼓勵學校讓學生評價學校計劃實施得如何,這一措施的本質就是一種學生自評,使學生能自發(fā)地檢視過去在體育活動中作出的努力和目標實現(xiàn)的程度,這一評價來自學生自己的體驗、觀察到的同學的反應等。有研究者提出,有機會參與學校方案的評價,會促使學生更多地參與到學校方案的實施中[1]。學生自評的結果通過全校性運動圓桌會議等形式的討論流程,反映到每年的新計劃中,或通過學校博客等平臺得以展示。
相關研究證實,只有正面反饋能滿足個體的勝任感,從而增強內部動機[27],負面反饋和單一的獎賞會抑制個體的內部動機[4]441-456。通過上述2個方面的措施,歐洲典例中的學校既避免了單一難度標準的評價機制使部分學生產(chǎn)生負面反饋,又使具有象征意義的體育榮譽成為正面反饋的手段,而不只是運用諸如獎金、游戲機等單一獎賞的手段,同時還通過學生自評激活了其正面反饋的內生資源。
2.3" 歸屬感的滿足
歸屬感得到滿足時,個體會體會到與他人的親切感和聯(lián)系[23]。歸屬感得不到滿足時,個體就會感到孤獨和被排斥[24]。成年人的支持和良好的同輩關系有助于滿足個體的歸屬感。歐洲典例也非常注重學生歸屬感的滿足。
首先,歐洲典例實現(xiàn)了教師、家長兩大成年主體對學生體育的支持。1)構建了師生平等協(xié)商的關系。歐洲典例中的學生參與學校計劃的討論、決策和管理,無形中建立起師生之間平等協(xié)商的關系。除此以外,ASF學校還要求教師同學生一起上體育課、一起參加體育活動。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一些原本沒有體育活動意愿的教師和學生在這一舉措的觸發(fā)下都紛紛開始投身于學校的ASF方案中,并在課內外都有了一定的體育行為[16]。PEC學校則由校領導和教師指導學生舉辦課外體育活動,教師主要為學生提供支持,而不是發(fā)號施令,這些都起到了增強學生歸屬感的作用[28]。2)推動家長深度參與。例如,ASF學校要求家長參與學校開展的“周末行”步行活動[16],PEC學校要求家長參與學生舉辦的社區(qū)體育活動[1],這些做法都通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滿足了學生的歸屬感。
其次,歐洲典例幫助學生構建了良好的同輩關系。1)在宏觀層面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和加強學校體育文化建設來突出學生群體的同質性。①在政策方面,F(xiàn)SM、ASF和PEC都是國家行動,屬于國家級的項目,但學校是自愿參與,任何一所學校選擇加入,就自然地將本校學生歸屬于一個具有共同性的群體之中,為學生增添一種最初的來自歸屬感的力量。同時,在國家政策的號召下,學校制定和實施各自的CSPAP[1]。其中,有的ASF學校組織學生書面承諾積極參與學校方案[16],更是通過構建直接經(jīng)驗將歸屬感具象化。②在文化方面,隨著項目的實施,各種有形和無形的體育活動文化強化了學生的歸屬感。其中,ASF對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學校授予“ASF學?!睒s譽稱號和“活力學校旗”,這增強了學生對實現(xiàn)“我們必須得爭取到旗子”的共同目標[29]的積極性,其強化學生集體凝聚力的效果在歐洲典例中特別突出,前述學校頒發(fā)“活力星”的做法更與“活力學校旗”形成聯(lián)動效應。2)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在體育中進行社交。歐洲典例創(chuàng)設的學生社交情境包括共同討論學校的項目計劃、由高年級學生組織低年級學生開展體育活動等,這使學生之間建立了友誼[16],能促進學生自己開展團體性體育活動,在體育活動中互相激勵、享受樂趣,并提高體育活動水平[30]。相關調查發(fā)現(xiàn),實施方案的學校的學生表示,喜歡參加體育活動的原因就是其伙伴也在參加[16]。通過上述2項推動構建良好同輩關系的措施,歐洲典例中的學校很好地強化了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
事實上,多數(shù)源于外部動機的行為本身并非充滿樂趣,人們最初產(chǎn)生某些行為往往是因為這些行為被重要他人價值化了,是為了能和重要他人產(chǎn)生和維持緊密的聯(lián)結[2]。教師、同學、家長都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歐洲典例中的學校通過強化學生與這些人之間的聯(lián)系,增強了學生對學校CSPAP的黏性。
3" "歐洲典例的學生激勵措施對我國學校體育工作的啟示
隨著我國強化學校體育政策的執(zhí)行,我國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情況有了好轉,但是總體上相較而言還是表現(xiàn)為運動不足。例如,全國有57.3%的小學生和75.0%的中學生每周體育課不足3 次[31]。2022年發(fā)布的《關于提升學校體育課后服務水平 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通知》中提出,支持學校全覆蓋、高質量開展體育課后服務,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32],但是目前有超過14%的家長反映學校課后服務的實際形式為集中授課或補課,而其中沒有體育[33],將近50%的中小學教師認為學校體育是薄弱環(huán)節(jié)[34]。學生因體育活動不足和課業(yè)負擔過重引起了各種身心健康問題。例如:我國6~17歲、6歲以下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別達到19%和10.4%[35];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在四年級已超過 60%,八年級超過 80%;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為17.2%,重度抑郁為7.4%[36]。
學生體育活動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們缺乏參與體育活動的內部動機,而造成他們缺乏內部動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如下。1)中小學和家長片面追求升學率,仍偏重文化課學習,忽視體育[37]。超過四成家長希望課后服務內容為作業(yè)輔導,只有21%的家長希望課后服務內容是體育鍛煉[34]。傳統(tǒng)重智輕體的學生評價體系主要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外部動機,但是因為這種評價與升學就業(yè)和親子關系緊密相關,在歸屬感的驅動下,學生學習的外部動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內化,尤其是那些比較擅長文化課學習的學生,他們的勝任感也能得到滿足,會將絕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中。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中體會不到自主感和勝任感,也得不到家長、老師、同學的重視,缺乏歸屬感,其學習的外部動機并沒有內化,是在單一的外部動機的驅動下學習。無論是哪種情況,中小學和家長的唯分數(shù)論都讓學生難以走出課業(yè)負擔過重的狀態(tài),這導致擅長體育、對體育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不多,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對體育不感興趣的學生比例達到60.0%[31],這是影響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內部動機的主要因素。2)不少學生沉迷網(wǎng)絡社交和電子游戲,養(yǎng)成了久坐的習慣,“雙減”所“減”出來的課余時間很少用到體育上。我國有6.2%的青少年表現(xiàn)出網(wǎng)癮癥狀,在青少年群體中,低水平體育活動、高水平久坐習慣的學生高達53.7%,高水平體育活動、低水平久坐習慣的學生僅占8.0%[38]。各種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創(chuàng)造出虛擬的社交情境,利用大數(shù)據(jù)技術精準抓住學生的興趣點[39],在內容和功能上為其提供數(shù)不盡的選擇,給予積分、升級等即時性的積極反饋[40],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基本心理需要,許多學生為此占用了戶外運動、學習和休息的時間,這也是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內部動機受影響的原因。3)體育活動的場地設備不足和安全性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動機。一些學校錯將“學生安全”“節(jié)約經(jīng)費”等條款當作青少年體育活動開展或體育課程開設的目標,只是機械地落實地區(qū)政策要求,其體育場地設備和體育活動安全措施并不能真正滿足學生的需求[41],學生自然也就難以對體育活動產(chǎn)生興趣。
我國2020年以來的有關政策有相當部分內容涉及滿足學生三大基本心理需要、激發(fā)學生體育參與的自主性動機(見表1),明示了學校體育工作可采取哪些針對學生個體體育參與動機的激勵措施,為解決上述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動機不足的問題提供了思路。其中,《〈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更是明確要求,幫助學生體驗成功,使其真正能夠樂在其中,小學高年級可增加學生的自主選擇性,選擇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進行學習[42]??梢?,著力激發(fā)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內部動機,促進外部動機內化,符合我國有關政策文件提出的要求。
在這些文件提及的針對學生個體體育動機的激勵措施中,有一部分已普遍落實并取得一定成績:1)各地青少年體育文化氛圍日益濃厚[45],體育在升學考試的分值占比逐漸增大。新時代青少年體育工作積極打開五育并舉的發(fā)展道路,師生、家長都越來越重視體育,雖然學生的體育學練仍存在一定的功利主義傾向,但是其體育動機日漸增強也是不爭的事實。2)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開始接受體育的健康價值教育,學校、師生和家長都更加關注學生身心健康,逐步了解和認可體育活動的價值,尤其是室外體育活動對保護視力的價值。3)各級學校探索實施的體育走班制受到師生家長的普遍歡迎[46],其雖然不能在短時間內全面普及于我國中小學,但毋庸置疑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興趣和需求。4)至2022年,從地市級至國家級的體育傳統(tǒng)項目學校發(fā)展體系已包含12 702 所學校[47],積極參與比賽、獲得名次的學生運動員被授予榮譽稱號[48]。在實施體教融合戰(zhàn)略背景下,青少年運動員的表彰和獎勵無疑可以起到激勵的作用,體育傳統(tǒng)項目學校的建設也為在更大范圍培養(yǎng)青少年運動員的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創(chuàng)設了物理環(huán)境。上述一系列激勵措施的推行悄然影響著我國2.9億名學生的體育動機,這為接下來進一步激發(fā)其內部動機,促進外部動機內化奠定了基礎。
根據(jù)CSPAP概念框架,上述政府文件表明,我國學校激發(fā)學生體育動機在宏觀層面已有良好的上層建筑,但與此同時,學校體育工作者也應注意到部分政府文件提及的激勵學生自主性動機的措施未能很好地落到實處。這使得學校在體育工作中所采取的各項學生體育動機的激勵措施不能充分滿足學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抑制了學生的內部動機,也影響了外部動機的內化,難以將學生的關注點從學業(yè)、上網(wǎng)等其他行為分配或轉移到體育活動上。這不僅會弱化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動機,還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2],不符合國家政策對以體強心的要求[49]。因此,雖然這些關于學生個體體育動機的激勵措施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體育活動參與水平,但還有不少改進空間,以使學生體育動機和行為更加自主和持久,以下結合5個方面的啟示分點論述。
3.1 宏觀管理中要強化激發(fā)學生內部動機的措施
各地各校不一定都能充分地落實國家相關政策要求。結合CSPAP概念框架,本研究認為這與中觀層面的專業(yè)資源和外部層面的運行機制都比較欠缺有關。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在政策倡導的基礎上,采取一定的宏觀管理措施,推動學校改革課內外體育活動及其評價,切實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內部動機。
首先,在體育教學效果與質量考核評價中要列入學生體育動機與行為指標。一是科學擬定評價指標,包括動機指標和行為指標。其中:動機指標應包括學生出于何種動機參加體育活動,在參加體育活動時是否享受樂趣、有勝任感,是否得到學校和教師的支持,是否感覺融入集體等指標;行為指標應包括體育活動的頻率、時長、強度等指標。二是合理確定評價指標分值占比,分析上述指標分值與學生身心健康數(shù)據(jù)的關聯(lián)性,據(jù)此確定上述指標分值在體育教學效果與質量評價中的載荷,促使學校和教師真正重視學生體育參與動機。
其次,在體育教師教學評價和評比活動中加大學生體育動機與行為的評定比重。要重新檢視當前體育教師教學評價的政府文件,針對其有關內容進行調整或修改,增加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調動學生體育動機方面的指標和內容,并加重分值比例,引導教師在體育課和體育活動中注重學生體育參與動機的培養(yǎng)。在各級各類體育教學評比活動中,既要重視教學設計、教師課堂教學的表現(xiàn),同時也要重點考察體育教師激發(fā)學生體育參與動機與行為的成果。對成果突出的教師給予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如授予“陽光老師”徽章、將評比結果與教職員工晉升等相結合。
再其次,制定詳細而可操作的體育活動設計指南,并與《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實施相銜接。工作指南可以以國家政策配套文件的形式提供專業(yè)資源支持。它是CSPAP中觀層面的重要元素,在宏觀政策對激勵學生的要求和微觀具體激勵措施之間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了引領學校和體育教師設計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內部動機的課內外體育活動,指南要著眼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緊扣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和學業(yè)質量要求,確定每一階段的學練成果,結合學生的群體差異,將各類體育項目的活動按照不同情境、難度和組織形式加以設計。其中:情境應涵蓋課堂教學、大課間、課后服務、趣味和競技比賽、家校社活動等;難度應適用于高、中、低年級學生和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組織形式應按照運動項目特點設計為單人、雙人、小組、隊伍和男生、女生、男女混合活動,其中多人活動可由學生自選同伴。學校和體育教師參考指南將體育活動進行合理搭配,形成課內多個練習任務、課外多種內容和形式的選項,利用學生在校的1天中所有可能開展體育活動的時間將宏觀政策要求落實到微觀層面,在為學生提供選擇空間、滿足學生自主感的同時,實現(xiàn)任務難度差異化和創(chuàng)設體育中的社交情境,從而滿足其勝任感和歸屬感。
最后,對學生體育日常評價加強指導,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當前,我國學生體育評價被體質健康測試所代替[50],學校體育使學生產(chǎn)生的成就感和喜悅感相對偏低[51]。以體質健康測試和升學考試為主的學生評價方式都有硬性標準,所以學生主要出于外部動機參加體育活動,容易忽視適當難度的差異性和日常的積極反饋,這不僅會降低學生的勝任感,影響其外部動機的內化,也會誘發(fā)部分學生出現(xiàn)體育方面的習得性無助,同時連外部動機也會逐漸弱化。未來要推動學生的體育成績不再以期末測試為準,促進體育日常評價向滿足學生勝任感的方向逐步改革,提高學生在學校體育中的成就感和愉悅感,杜絕日常評價淪為形式主義,這同樣需要為學校提供專業(yè)的指導,支持學校將宏觀政策對體育評價提出的要求落實到微觀的策略中,具體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評價內容應突出學生的努力、堅持和進步。為此,可編制便于教師線上填寫的《學生表現(xiàn)觀察表》,供體育教師在每課、每次作業(yè)、每天大課間、每月體育課后服務、每次活動或訓練、每次運動會等場景使用。2)評價方法上應兼顧體育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其中,教師書面評價可由各地各校結合實際情況和上述觀察表確定過程性、形成性、增值性、終結性評價的打分方法,堅持質性評價和量化評價相結合;學生自評可以采用填表、打分等傳統(tǒng)形式,也可以通過各班級輪流負責校園板報墻和廣播,以介紹本班級、本年級體育活動開展情況等方式實現(xiàn)隱性的自評。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對此定期進行考察。3)評價結果上應構建日常評價的榮譽稱號體系,其由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構成,諸如“本周運動星”“本月陽光體育星”“課間運動達人”“一校一品小明星”等,便于學校向學生提供有效的積極反饋。
3.2 加強體育活動設計,積極開展激發(fā)學生內部動機的體育活動
無論是國家部委、各級政府,還是基層學校均要加強體育活動的統(tǒng)籌設計,在設計中要植入能激發(fā)學生內部動機的元素,積極開展能激發(fā)學生內部動機的體育活動,摒棄唯升學論,全面增強學生體育活動的內生動力和自主性。
首先,在設計體育活動時,在學校統(tǒng)一安排的基礎上,擴大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增加自選機制。當前,學校體育課程和活動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事實上,在眾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學校體育已形成了極豐富的課程和活動的內容、方法,包括各類運動項目及其變體、各種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手段、多年積累的大課間體育活動組織形式,以及最新探索的課后體育服務形式等。然而,上述這些能被學生所選擇的限度較低。目前推廣的選項走班制主要是由學生選擇所學運動項目,至于課程難度、課堂任務類型、課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則極少進入學生可選擇、可參與決策的范圍,無法滿足學生自主感和勝任感的需要,對學生的動機難以產(chǎn)生激發(fā)效果。從CSPAP概念框架而言,這意味著微觀層面的學校具體實施策略有待創(chuàng)新。因此,在未來的改進中:1)要設置自選體育大課間活動。學校在深度論證可行性后,通過梳理、劃分、改造校園場地拓寬體育活動面積,依靠家長志愿者、體育專業(yè)實習生等人力資源保障活動的安全性[52],設計出有組織的體育大課間模式,鼓勵學生自帶跳繩、毽子等器材,或選擇適合開展“老鷹抓小雞”“老狼老狼幾點了”等傳統(tǒng)游戲的空間,分區(qū)域進行自選活動,在滿足樂趣的同時盡可能達到中高強度活動水平,真正實現(xiàn)大課間活動有序而又活躍的景象。2)設置自選體育家庭作業(yè)。體育作業(yè)內容需緊扣課程內容,但體育作業(yè)形式可以是獨立型、小組型、親子型,供學生結合家庭、社區(qū)的實際情況和周末、寒暑假的具體時間安排選擇適合自己的體育作業(yè)來完成。3)自選體育比賽。廣泛開展趣味性、展演性、競技性比賽,鼓勵每名學生每學期至少參與1次體育比賽。
其次,學校要切實加強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的開展,建設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達600余種[53],可以結合這些體育項目開展各種節(jié)慶活動和民俗活動,這些素材能增強學生對祖國的歸屬感,也有助于學校因地制宜突出體育方面的辦學特色和提高整體辦學質量。然而,我國學校當前開展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的效果不理想。一些學校雖然開展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但是將其設為專門體育課程的很少,即使有,中華傳統(tǒng)體育項目種類也不多,這種情況在中小學尤其突出。同時,因受經(jīng)費與場地不足、教學模式單一、師資水平有限、理論研究薄弱、不受重視等因素的制約,所以學校開展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的效果不理想,盡管學生普遍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態(tài)度積極,但是超過80%的學生認為學校已開展的課程缺少新意[53],學校整體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氛圍也不佳[54],難以通過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增強學生對集體和對這種文化的歸屬感??梢姡P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的開展,學校在CSPAP概念框架中各個層面的措施上都有所欠缺。對現(xiàn)存問題,有學者提出在教學工作中要重視其文化背景、哲學思想、教育意義和人文價值[53],這正是一條通過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滿足學生歸屬感的思路,有待在未來采取相應的行動。為了增強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滿足學生歸屬感的功效,應著力于以下幾個方面。1)要重視文化教育,通過儀式、器材、服裝等有形文化載體強化學生群體共有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標簽。2)要爭取學校全體教職員工參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據(jù)筆者了解,許多成功的“一校一(多)品”案例都實現(xiàn)了全員性,上到校長,下至學生,無一不學,無一不會,其滿足學生歸屬感的效果不容小覷。3)要把握體育課后服務的契機,鼓勵有體育興趣和特長的家長參與學校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的建設。課后服務被我國學者視為“雙減”時代家校合作的重要契機[55],有條件的學校應借助地方優(yōu)勢、匯聚家長方面的人力資源,打造生動的、有溫度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課后服務模式,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從而驅動學生自主投入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
此外,體育教師應形成激發(fā)學生內部動機的共識,在設計課內外體育活動任務時植入相關元素。體育教師對自主感(r=0.52,plt;0.05)、勝任感(r=0.62,plt;0.05)、歸屬感(r=0.53,plt;0.05)的支持與學生體育參與的內部動機存在中等至較強程度的相關關系[56],表明體育教師是激發(fā)學生增強學生體育參與動機的關鍵角色。然而,當前學校體育課程和活動除了存在前述的不夠多樣化、較難滿足學生自主感和勝任感需要的問題以外,還存在缺少系統(tǒng)性創(chuàng)設學生社交情境的問題。目前基于社交互動的教學所涉及的科目更多是語文、數(shù)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等,有涉及體育的也大多停留在與傳統(tǒng)教學的比較研究上。有數(shù)據(jù)顯示,在體育成為升學考試科目后的多年來,多數(shù)體育教師仍主要采用傳統(tǒng)的講解法和示范法[57-58],此外常見的還有游戲競賽法[59],而小組合作、問題探究、角色扮演、頭腦風暴等需要創(chuàng)設學生社交情境的方法在日常體育課程和活動中并不多見,學生較難通過體育活動中的社交獲得歸屬感。這就要求從中觀層面發(fā)力,使教師專業(yè)素質不斷提高,并在實際工作中充分發(fā)揮作用。具體來說:1)體育教師要在設計課內外體育活動任務前,通過已公開發(fā)表的體育相關心理需要和動機問卷,開展學生基本心理需要及動機水平的“摸底式”學情分析;2)依據(jù)學情分析結果,借鑒紐威爾運動學習模型、STEP[空間(Space)、任務(Task)、設備(Equipm-ent)、人員(People)]活動設計框架等理論與實踐方法[60],進行備課、制定活動計劃及確定活動任務;3)在布置活動任務時,向學生深入講解任務的價值,使其對任務價值認可;4)切實考慮體育運動水平較弱的學生的利益,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選擇自己喜愛的活動形式,同時引導全體學生互相尊重和互相幫助。
3.3" 加強校內學生組織中的體育部門建設,提升學生組織對學校體育工作的參與度
近年來,國家相關政策就加強學生體育組織建設,有效發(fā)揮學生體育組織的作用提出了要求[44],教育部也對學生體育組織的發(fā)展給予了更多的重視和支持[61]。這意味著接下來的學校體育工作應賦予學生組織更多的職能,使學生組織真正回歸到學生。相應地,學校也要加強校內學生體育組織的建設,這也正是多數(shù)學校在外部層面欠缺之處。未來,學校要充實學生組織中的體育部門,由其牽頭建立多樣化的學生體育俱樂部、社團、家校體育聯(lián)合會等,鼓勵學生參與學校體育組織工作,使其在摸索中積累經(jīng)驗并不斷改進,以此滿足學生的自主感和歸屬感。
首先,各校結合本校實際擴充學生組織中體育部門的學生干部隊伍。當前,小學大隊委一般設1~2名體育委員;中學學生會、校團委一般設有體育部。無論是中學還是小學,真正參與學校體育工作的學生干部數(shù)量非常有限。學??山Y合學生年齡、學校規(guī)模等實際情況,適當增加體育部門的學生干部,通過吸納新成員進入體育部門或者增加現(xiàn)有學生組織內機動人員的數(shù)量等方式,著手加強校內學生組織中的體育部門建設,為后續(xù)由其建立其他多樣化的學生體育組織提供組織保障,進而促使學生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學校體育組織工作,由此體會到更強烈的體育歸屬感和體育參與動機。
其次,明確各班學生意見收集和上報程序,由學生干部按章行事。目前,由學生完全承擔學校體育活動的計劃和決策的可行性有限,但學??烧{動學生組織中的體育部門的力量,了解學生群體的需求,通過合理的方式將學生意見和建議體現(xiàn)到體育工作中。尤其在高年級學生中,可在主管教師的指導下,由大隊部、學生會、團委會等學生組織通過前期調研形成包含有關意見的問卷,再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渠道在更大范圍收集問卷,整理后上報到學校體育處。在此基礎上,可以再結合日常的學生體育投稿規(guī)程,由體育部、組織部、宣傳部等的學生干部開展全校性的體育活動征文和征圖工作,通過每日廣播、校宣傳墻板、校公眾號等不定期地加以展示,這種隱性的學生自評可作為學校體育工作不斷改進的參考。
此外,學生組織的指導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干部。學生組織工作是增加學生群體歸屬感的重要手段,要鍛煉學生干部與同學溝通、為同學服務的能力,也要督促體育部門成員發(fā)揮好體育參與的先鋒模范作用,從而提高學生干部對學校體育事務的卷入度,同時增強全體學生對整個集體的歸屬感。
3.4" 勠力構建學校體育活動的多主體共治體系,著力加強家校社合作
針對我國當前存在的家庭對學生體育引導不足、校外主體參與學校體育工作的積極性不高等問題[62],學校、家庭、社區(qū)等主體應響應國家政策對加強家校社協(xié)同的號召,廣泛而深入地開展合作,共同建立滿足學生基本心理需要、激發(fā)學生體育動機的合作網(wǎng)絡。對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給予一定的協(xié)調和支持,從而觸發(fā)微觀層面和外部層面的聯(lián)動效應。
首先,全體教師和廣大家長都應積極參與學校體育活動。多個實行CSPAP的國家都證明了教職員工和家長的參與是微觀層面極其重要的措施[1]。1)在未來,任課教師可以嘗試在小課間預備鈴和正式鈴之間帶領全班跳手勢舞、學??梢試L試在每周5次體育課后服務中安排1天開展師生體育小組賽等,這些策略能促使除了體育教師之外的其他教職員工更多地參與學校體育活動,從而利用學生天然具有的“向師性”,實現(xiàn)師生體育活動行為的相互促進[1]。2)家長應主動學習“雙減”政策、《家庭教育促進法》等關乎學生健康和幸福的政策文件,積極接受家庭教育指導,深入了解體育活動與學業(yè)成就、體育中考成績、健康成長和未來幸福的關系,逐步消除家庭教養(yǎng)的功利主義傾向。學校要鼓勵家長關注和參與學校體育工作,家長要以練習者、參賽者、志愿者、講授者、分享者、評價者等角色積極主動地陪伴和支持其孩子,滿足其歸屬感。
其次,學校應與周邊體育培訓機構、俱樂部、健身館等合作,共享場地設備。相關研究顯示,場地設備作為中觀層面激勵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欠缺是CSPAP產(chǎn)生效應的最大阻礙[1,13]。在2020年,我國體育教育與培訓行業(yè)總產(chǎn)出為1 909.4億元,占基礎教育校外培訓比重的36%[63],大有助力學校體育場地設備供給的潛力。經(jīng)費比較緊缺的地區(qū)和學校,可以依托體育課后服務建立“走校制”“走館制”等資源共享機制,從而還有利于促進體育場地設備供給能力和質量的提高。充足的體育場地設備供給,不僅是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基礎條件,也是激發(fā)學生體育興趣的手段,有助于學生以興趣促專注、以專注促自主,以自主促行為。
再其次,師范類高校等培養(yǎng)體育教育人才的有關單位應結合當前學生體育動機不足的困境,在體育教師專業(yè)培養(yǎng)中加強有關如何激發(fā)學生體育動機的內容教學,著力提升體育教師入職前和入職后的專業(yè)水平。1)組織體育教師深入學習和探索如何靈活運用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研制的指導性文件開展課內外體育活動設計與評價。2)強調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多運用建議性和鼓勵性語言,少用控制性語言。體育教師要熱情地指導學生,耐心等待學生糾正錯誤,摒棄權威型角色,盡量減輕學生犯錯時的心理壓力,使學生不是被動面對困難和挫折,而是自主選擇要應對挫折。實習教師或專任教師可參考已公開發(fā)表的《支持性教學觀察表》中涉及語言的條目互相觀測。3)引導體育教師重視學生的體育社交,鼓勵學生與同伴交流,關注學生交流的內容并及時給予反饋和指導[60,64-65]。4)將以上內容融入體育師范專業(yè)的理論課、實踐課等環(huán)節(jié),并與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合作,在線上和線下同步開展包含以上內容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課程和講座,供當?shù)刂行W體育教師進修。5)組織教學比賽,鼓勵在職體育教師參加比賽,并為此開展行動研究、積極參與教學研討及分享成功經(jīng)驗。
最后,相關企業(yè)要與高校和中小學建立產(chǎn)學研合作關系,優(yōu)化智能體育產(chǎn)品的開發(fā)和供給。智能體育產(chǎn)品在收集學生運動數(shù)據(jù),幫助實現(xiàn)過程性、發(fā)展性、增值性評價方面有明顯的優(yōu)勢,也是能為學生提供即時的積極反饋的好工具。但是我國目前的體育智能產(chǎn)品仍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尤其用于學校體育領域的產(chǎn)品的應用滿意度較低[66]。相關企業(yè)、高校、中小學要加強合作,加大人才培養(yǎng)和智能產(chǎn)品開發(fā)力度,深入剖析學生三大基本心理需要,使智能產(chǎn)品的內容設計不落后于網(wǎng)絡游戲和社交媒體,并使其功能設計適用于中小學體育教學和活動場景,幫助學校、教師、家長引導學生的行為與動機從久坐上網(wǎng)轉移到體育活動中。
此外,文化部門應做好宣傳工作,開發(fā)設計學校體育活動的有形文化載體,借此營造良好的體育參與氛圍。有調查顯示,建設“一校一(多)品”的學校中獲得國家級體育特色學校稱號的占17.5%,獲得省級體育特色榮譽的占27.5%,在建設期間,學生體質健康合格率平均每年遞增 6. 2%、優(yōu)秀率平均每年遞增 1. 01%,中央電視臺等大型媒體對學校體育特色項目聯(lián)賽、學校體育節(jié)等的宣傳報道每年達 30 次左右[67]。這表明,我國現(xiàn)有的“一校一(多)品”“陽光體育運動”等有關學校體育建設的標志性活動已引起社會和教育界的關注,且切實提高了我國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但目前這些標志性活動的社會影響力不夠,不具有易識別的有形載體,其宣傳也大多依賴文字符號,可視化和可聽性不足[68],大部分學生對所在學校的體育活動缺少認同感和歸屬感。建議對“一校一(多)品” “陽光體育運動”等標志性活動進行有中國特色的藝術設計,形成有形文化符號,應用于學校體育工作計劃、實施、評價、反饋、宣傳等過程,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認同,激勵學生樂于成為一個喜歡體育的社會成員,并在體會這種歸屬感的過程中將強烈的體育動機不斷轉化為體育參與行為。
3.5" 注重學生體育活動內部動機的自我強化,增強自主體育意識
前述的一系列激發(fā)學生體育動機的措施已基本涵蓋學校體育活動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4個層面。根據(jù)CSPAP概念框架,5個層面的交互效應可以產(chǎn)生最大的效果。因此,學生可以采取一些自我強化體育參與動機的策略,使個體層面的效應與其他層面的效應形成系統(tǒng)綜合效應的良性循環(huán)[8],從而持續(xù)有效地增強自主體育意識,為終身體育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1)要嘗試參與多種體育項目,找到自己的興趣點。隨著課程改革、課后服務的開展及校外體育培訓供給能力的提高,學生能參與的體育項目越來越豐富,所以學生要不斷嘗試去尋找自己能享受樂趣的體育項目,將其作為長期參與體育的方式。2)與同伴一起參加體育活動。無論學生是否喜愛體育,其同伴的陪伴在一定程度能激起其參加體育活動的內部動機[69]。要使學生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學會與同伴互相鼓勵,在日積月累的實踐中強化自身的集體歸屬感,支撐自己從懈怠的心理中走出來。3)摒棄運動水平的等級觀,使學生通過自我比較獲得勝任感。對同伴中體育運動水平較高的要理性看待,要與同伴一起享受樂趣,牢記友誼第一。還要使學生學會大膽表達自己在體育方面的需要和感受,同時敢于尋求教師的幫助,使自己在一點一滴的進步中體會勝任感,強化自主性體育參與動機。此外,體育運動水平較高的學生要自覺愛護和幫助體育運動水平較低的同學,增強其勝任感和維護其自尊心,在互相幫助中共同進步。
4" "結束語
增強學生體育參與的自主性和自覺性是強化學校體育的重要內容,是我國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表現(xiàn),是實現(xiàn)健康中國和使學生養(yǎng)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關鍵方面,在學校體育工作中應多激發(fā)學生的內部動機,促進其將外部動機內化,則可以促進其多一些體育鍛煉[70]。以動機理論為指導,借鑒歐洲典例的經(jīng)驗,立足我國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實際,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可以生成更多的行動方案和政策措施,從而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全國億萬學生的體育參與動機,掀起億萬學生體育鍛煉的熱潮,為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和教育強國建設作出更多貢獻。
參考文獻:
[1]" MCMULLEN J, CHR?譫IN?魱N D N, TAMMELIN T, et al. Internat-ional approaches to whole-of-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J]. Quest, 2015, 67(4): 384-399.
[2]" DECI E L, RYAN R M.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 macro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development, and health[J]. Canadia-n Psychology/Psychologie Canadienne, 2008, 49(3): 182-185.
[3]" DECI E L, RYAN R M. The general causality orientations scale: self-determination in personality[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985, 19(2): 109-134.
[4]" CORR P J, MATTHEWS G.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5]" 胡小清,唐炎,黃霞,等. 基于自我決定動機理論視角下的體育學習效果研究進展[J]. 體育科學,2020,40(4):67-77.
[6]" OWEN K B, SMITH J, LUBANS D R, et al. Self-determined motiv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reventive Medicine, 2014, 67: 270-279.
[7]" 閆金,梁超梅,金瓊,等. 自我決定理論對促進兒童青少年體力活動影響的Meta分析[J]. 中國學校衛(wèi)生,2020, 41(4):566-572.
[8] CARSON R L, CASTELLI D M, BEIGHLE A, et al. School-based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J]. Childhood Obesity, 2014,10(2): 100-106.
[9]" BURNS R D, BRUSSEAU T A, FU Y, et al. 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ming and classroom behavior[J].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2016, 40(1): 100-107.
[10]" CENTEIO E E, MCCAUGHTRY N, GUTUSKEY L,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change through 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s in urban elementary schools[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014, 33(4): 573-591.
[11]" 閆靜,徐雙雙. 基于身體素養(yǎng)的美國“綜合學校體力活動計劃”推行及啟示[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1,55(5): 87-92.
[12]" SHAPE America. 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s: Helping students achieve 60 minu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each day[Z]. 2013-10-30.
[13]" JONES E M, TALIAFERRO A R, ELLIOTT E M, et al. Feasib-ility study of 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s in appalachian communities: The mcdowell CHOICES project[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014, 33(4): 467-491.
[14]" MILCZAREK J. Skala wystpowania zwolnień z lekcji wychow-ania fizycznego i ich przyczyny[Z/OL].(2022-10-18)[2024-02-18]. https://publikacje.edu.pl/pdf/13514.pdf.
[15]" HAAPALA H. Finnish schools on the move students’physical activity and school-related social factors[D]. Jyvskyl: LIKES Research Centre for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2017:60-61 .
[16]" BOWLES R, CHRINN D N, MURTAGH E. Attaining the Active School Flag[J]. 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2017(4): 1-13.
[17]" TAMMELIN T, LAINE K, amp;TURPEINEN S. Final report on the Finnish Schools on the Move programme’s pilot phase 2010-2012[R/OL]. (2022-8-19)[2024-02-18]. https://www.liikkuvakoulu.fi/materiaalit.
[18]" RYAN R M, KUHL J, DECI E L. Nature and autonomy: An organizational view of social and neurobiological aspects of self-regulation in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J].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997, 9(4): 701-728.
[19]" HECKHAUSEN J, DWECK C S. 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io-n across the life spa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15-49.
[20]" HAAPALA H L, HIRVENSALO M H, LAINE K, et al. Adoles-cents’ physical activity at recess and actions to promote a physically active school day in four finnish schools[J].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2014, 29(5): 840-852.
[21]" BLOM A, TAMMELIN T, LAINE K, et al. Bright spots, physic-al activity investments that work: The finnish schools on the move programme[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7, 52(13): 820-822.
[22]" CHRINN D N, MURTAGH E, BOWLES R. Flying the ‘a(chǎn)cti-ve school flag’: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through self-eval-u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in Ireland[J]. Irish Educational Studies, 2012, 31(3): 281-296.
[23]" RYAN R M.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egra-tive process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5, 63(3): 397-427.
[24]" CHEN B, VANSTEENKISTE M, BEYERS W, et al.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need frustration, and need strength across four cultures[J].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015, 39: 216-236.
[25]" CETERA G, JANICKA K, OKOSKI A. Projekt ”czy nas sport” w zespole szk"oglnoksztacych nr 1 z oddziaami integracyjnymi w chemie[J]. Scientific Bulletin of Chem (Section of Pedagogy), 2014(1): 155-162.
[26]" HASTIE P A, RUDISILL M E, WADSWORTH D D.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voice and choice: Lessons from intervention rese-arch on autonomy-supportive climates in physical education[J]. 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13, 18(1): 38-56.
[27]" VALLERAND R J, REID G. On the causal effects of perceived competence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 test of 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J].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984, 6(1): 94-102.
[28]" DUPONT J P, CARLIER G, G?魪RARD P, et al. Teacher-stude-nt negotiations and its relation to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 motivational processes: An approach based o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J]. 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2009, 15(1): 21-46.
[29] KWON S, JANZ K F. Tracking of accelerometry-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childhood: ICAD pooled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2012, 9(1): 68.
[30]" JAGO R, BROCKMAN R, FOX K R, et al. Friendship groups and physical activity: Qualitative findings on how physical acti-vity is initiated and maintained among 10-11 year old childr-e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2009, 6(1): 1-9.
[31]" 及麗麗,高飛,屈麗蕊,等. 中小學學校體育的發(fā)展瓶頸與破解途徑:以天津市為例[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 27(3):228-233.
[32]" 體育總局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展改革委辦公廳. 關于提升學校體育課后服務水平 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通知[EB/OL]. (2022-06-14)[2024-02-18].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2207/t20220707_644222.html?eqid=dee4fabe0007097200000003643f39c4.
[33]" 宋浩浩,張海洋. “雙減”政策背景下義務教育階段課后服務保障體系研究[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14): 9-13.
[34]" 樊未晨.“課后服務”該有哪些服務[N]. 中國青年報,2019-05-27(7).
[35]" 國務院新聞辦就《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有關情況舉行發(fā)布會[Z/OL]. (2020-12-24) [2024-02-18]. https://www.gov.cn/xinwen/2020-12/24/content_5572983.htm.
[36]" 梁建章,任澤平,黃文政,等. 中國教育內卷報告(2023版)[R/OL]. (2023-11-23)[2024-02-18]. https://zhuanlan.zhihu.com/p/668353164?utm_id=0.
[37]" 常鳳,李彥龍. 學校體育促進青少年主動健康的價值意蘊、現(xiàn)實困境與紓解方略[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 35(5):521-529.
[38]" HAN G, ZHANG J, MA S, et al. 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ombina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screen-based sedentary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s in China[J].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2021, 18(10): 1245-1252.
[39]" 張楷悅. 莫讓短視頻左右孩子的價值觀——以抖音短視頻APP上的倫理失范現(xiàn)象為例[J]. 新聞研究導刊,2020, 11(1): 212-213.
[40]" BEARD C L, WICKHAM R E. Gaming-contingent self-worth, gaming motivation, and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6, 61: 507-515.
[41]" 唐立慧. 我國青少年體育活動協(xié)同促進治理:學理邏輯、現(xiàn)實困境與建設路徑[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3,42(3):62-68, 76.
[42]"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EB/OL]. (2021-06-30) [2024-02-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2107/t20210721_545885.html.
[43]"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 (2020-10-15) [2024-02-18]. 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44]" 體育總局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意見的通知[EB/OL]. (2020-08-31) [2024-02-18].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2009/t20200922_489794.html.
[45]" 肖林鵬,武旗紅,任新新,等. 中國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推進重點、面臨問題與建設路徑[J]. 中國體育科技,2023, 59(6): 3-9.
[46]" 毛振明,張媛媛,鄧熙浩. 科學運動與健康促進是新時代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歷史責任——兼論“大單元”“走班制”與“三精準”的新策略[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3,57(10):5-11, 37.
[47]" 柳鳴毅,陳石,孔年欣,等. 體教融合視域中體育傳統(tǒng)特色學校創(chuàng)建的影響因素及功能再造[J]. 體育科學,2022,42(3):36-47.
[48]" 楊丹,施蘭平,WARTENBERGER M. 體育文化差異視角下中美大學生運動員運動動機比較[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 2018,37(5):92-98.
[49]" 教育部等十七部門關于印發(fā)《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通知 [EB/OL]. (2023-04-27)[2024-02-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2305/t20230511_1059219.html.
[50]" 許崇高,馬慶,李山,等. 我國學齡兒童(7~15歲)動作學習能力發(fā)展性評價研究[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2,39(3):366-372.
[51]" 于素梅,黎杰. 幸福體育是新時代學校體育的價值追尋與改革方向——“四位一體”目標要求的本質解讀[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23, 38(5): 525-532.
[52]" 孫強,劉海元. 美國《學校課間體育活動指引》解析及啟示[J]. 體育學刊,2023,30(3):120-128.
[53]" 齊靜. 回顧與展望: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融入學校體育研究20年[J].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 77-80.
[54]" 鄧明波. 云南紅河州中小學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開展困境與策略研究[D]. 廣州: 廣州體育學院,2022:27.
[55]" 趙強,王麗麗,何玉鴻. “雙減”背景下義務教育階段課后服務實施困境與突破策略[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8):3-6.
[56]" VASCONCELLOS D, PARKER P D, HILLAND T, et a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pplied to physical edu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20, 112(7): 1444-1469.
[57]" 曹艷. 體育中考背景下湖南省桂陽縣農村初級中學體育教學現(xiàn)狀研究[D]. 廣州:廣州體育學院,2023: 33.
[58]" 趙媛媛. 中考體育背景下初中體育教學現(xiàn)狀調查研究[D]." 南京: 南京體育學院,2022: 22.
[59]" 李云成,周繼鋒. 體育教學中的籃球教學方法與技巧分析[J]. 中國教育學刊,2023 (S1): 99-101.
[60]" FITTON DAVIES K, FOWEATHER L, WATSON P M, et al. Assessing the motivational climates in earl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a underpinned by motor learning theory: SAMPLE-PE[J].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 2023, 28(6): 630-657.
[61]" 教育部黨組第八巡視組向教育部學生體育協(xié)會聯(lián)合秘書處反饋巡視情況[Z/OL]. (2023-10-09)[2024-02-18]. https://www.sports.edu.cn/web/news/content_2545.shtml.
[62]" 劉海元,孫強,張云. 我國學校體育工作的制度設計及改革路徑研究——基于中美學校體育10年相關文件對比分析[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3,35(2):125-139.
[63]" 楊曼麗,張吾龍,胡德剛,等. “雙減”政策下我國中小學課后延時體育服務的演進歷程、機遇挑戰(zhàn)及實現(xiàn)路徑[J]. 體育學研究,2022,36(2):21-32.
[64]" CHEON S H, REEVE J. A classroom-based intervention to help teachers decrease students’ amotivation[J].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5, 40: 99-111.
[65]" SHANNON S, BRENNAN D, HANNA D, et al. The effect of a school-based intervention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well-being: A non-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with children of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J]. Sports Medicine-open, 2018, 4(1): 1-12.
[66]" 李帥帥,董芹芹,沈克印. 我國智能體育應用的實踐困境與推進策略[J]. 體育文化導刊,2021(3):21-27, 95.
[67]" 隋海林,趙剛,李陽. 學校體育“一校一品”模式的認識盲點與優(yōu)化路徑研究[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39(6): 123-128.
[68]" 王嵐薪. 大型體育賽事吉祥物IP的融媒體傳播研究——以北京冬奧會“冰墩墩”為例[J]. 西部廣播電視,2023,44(2):64-66.
[69]" CLOES M, MOTTER P, LEDENT M, et al. Analysis of variabl-es related to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a boys’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J]. Avante, 2002, 8(1): 1-14.
[70]" 習近平在北京育英學??疾鞎r強調 爭當?shù)轮求w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好兒童 向全國廣大少年兒童祝賀“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快樂[Z/OL]. (2023-05-31) [2024-02-18]. http://www.cppcc. gov. cn/zxww/2023/06/01/ARTI1685581834829103. shtml.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BTY063)。
第一作者簡介:王?。?978—),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學校體育學、體育教學與訓練。E-mail:wangchen915520@163.com。
通信作者簡介:劉海元(1971—),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學校體育學。E-mail:liuhaiyuan@cupes.edu.cn。
作者單位:1.浙江經(jīng)濟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2.首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
1. Zhejiang Technical Institute of Economics,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2. Graduate School,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19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