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五千年,有文學的歷史起碼也有三千年。在這漫長歲月里,這個東方民族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極其豐富、極富滋味、極有光彩的文學藝術(shù)資源,并且以名篇的方式凝聚精華,膾炙人口,世代流布。所謂“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遺表不隨諸葛死,《離騷》長伴屈原清”,歷代中國人都對文學名篇的不可磨滅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贊賞不已,將其比作日月,許以千古,仰其光芒,沐其清新。由楊義、鄧紹基編著的《古今文學名篇》(200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為我們熟悉名篇、學習名篇、領悟名篇提供了一個絕佳路徑。
名篇之所以成為名篇,乃由于它們是文化精神極為深刻、極有特征、極其精美的聚光點。文化的概念非常寬泛,但它的深層潛藏著人們思想行為的價值觀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對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審美趣味。文化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它在吸收新的社會實踐智慧和外來智慧中不斷優(yōu)化自己,但其核心部分總是帶有尊嚴感和神圣感,并且頑強地顯示著一個民族的身份,具有民族身份證的性質(zhì)?!吨芤住匪f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論語》中所說的“仁者愛人”;韓愈談學習所說的“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提倡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等,都是載之典籍,流為名言、名篇,以其言簡意賅的方式,成為中國人千古傳誦的處世、論學、為人的精神支柱。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中國人的精神文化基因,對中國古往今來的精神文化建設發(fā)揮了不可估量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正如杜甫詩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讀名篇要調(diào)動悟性,要潛浸于其間額度情境、感覺和滋味之中,才能求得生命情趣的交流和修煉。比如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你就會感受到一種生命獲得釋放,如輕舟千里,油然而生通體舒暢的自由感。讀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蹦憔蜁惺艿綉?zhàn)亂摧殘著生命,有如山城肅然,花鳥同悲,面對民族危機的憂患意識凄然而生。歷代文學名篇以其剛勁的或柔婉的、沉重的或輕盈的筆觸,從不同角度、音節(jié)和情調(diào),彈撥著人們敏銳的神經(jīng)之弦,引起心靈共振,激活人們從特定角度感覺這個世界、進而提高評判美丑、振奮意志、陶冶情操和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可以說,讀名篇能讓人們從精神的角度寧靜致遠、剛毅應變、儒雅處世。
讀名篇要熟悉前因后果,才能更好地記憶。比如唐詩中“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兩句朗朗上口,富含哲理的詩句大家都知道是劉禹錫寫的,但是在什么時間、什么背景下寫的恐怕知道的人很少了吧。這就與劉禹錫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guān)聯(lián)了。劉禹錫在唐肅宗時代被貶到湖南朗州,將近9年,到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回京,遭到當權(quán)者打擊報復,又被貶到廣東連州任刺史,在連州待了將近5年,后又到夔州、和州,累計將近14年。劉禹錫晚年和白居易關(guān)系很好。在揚州初次相會,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為我移杯添酒飲,與君執(zhí)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皆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眲⒂礤a即席答贈一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p>
作為一名政協(xié)委員,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就是更好地提升自身素質(zhì),最終也是為了更好地履職盡責,時刻保持“不待揚鞭自奮蹄”的自覺,“大雁高飛頭雁領”的擔當,“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的情懷,“學不成名誓不還”的執(zhí)著,無論做什么事都會有滿意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