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政長征路上邊打仗邊掃盲 】
開國大將譚政一生都非常重視學習,他不光自己認真學習,更重視整個部隊的文化學習。即使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譚政也會千方百計創(chuàng)造條件,抓干部戰(zhàn)士的文化學習。
1934年10月,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一方面軍實行戰(zhàn)略轉移,開始長征。譚政時任紅一師政治部主任,他對部隊文化程度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紅一師官兵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每個連隊能自編墻報的戰(zhàn)士就更少了。譚政下決心要改變這一局面,他動員和號召全師干部和戰(zhàn)士學習文化,在紅一師部隊中發(fā)起了轟轟烈烈的學文化運動。
針對部隊中存在的對學習文化的畏難情緒,譚政對指戰(zhàn)員們說:“學習文化大有好處,有了文化你可以看書、看報,懂得很多道理,還可以總結戰(zhàn)爭經驗,教育部隊。”部隊一休息下來,就舉辦學習班,除政治課之外,還開設文化課,由文化水平較高的干部戰(zhàn)士當教員,為文化水平低的干部戰(zhàn)士上課。譚政還創(chuàng)造出許多文化學習的好方式:比如分配識字任務,讓戰(zhàn)士用木棍在地上練字,把“識字條”貼在背包上,行軍時抬頭見字;途中休息時互相提問,利用打仗間隙的休整期,舉行識字測驗,評比識字先進者,對成績突出、進步快者給予表彰獎勵。
在譚政的指導下,紅一師的文化學習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十分活躍,學習也頗有成效。譚政在部隊識字運動一份總結報告中寫道:一團團長楊得志,以前一個字不識現(xiàn)在能寫簡單報告了,還有些干部以前一個字不認識,現(xiàn)在能認識20字以上了,戰(zhàn)斗員中還有二十分之一不識字的,識50字以上的占百分之四十五。這是一條經驗,就是部隊要成為一個有文化的軍隊。
(摘自《黨史縱覽》伊方/文)
【 聶耳義助“小毛頭”賣報寫出《賣報歌》 】
1922年6月15日,蘇州盤門一戶楊姓人家生下了一個女嬰,家人叫她“小毛頭”?!靶∶^”的父親在她出生時就已病故。1931年,“小毛頭”跟隨母親、姐姐和姐夫逃難到上海。
在舊時,上海灘的馬路和街上到處可聽到“賣報!賣報!”的叫賣聲。為了謀生,“小毛頭”的姐夫把一件皮大衣賣掉,再湊點兒錢做本錢,去批來報紙,由母親和姐姐到呂班路霞飛路口擺了個報攤,當時還不滿10歲的“小毛頭”也跟著一起賣報,開始了報童生涯。
1933年6月的一天,“小毛頭”餓得頭昏眼花,一輛電車靠站,一批人從電車上涌下來,“小毛頭”被撞倒在地,頭上起了血泡,手上的報紙散亂一地,“小毛頭”坐在地上大哭起來。這時一個陌生的叔叔幫她拾起了報紙,還扶她站起來,把弄臟的報紙都買走了。這人就是聶耳。這一天,也成了“小毛頭”命運改變的開始。
聶耳非常同情“小毛頭”的身世,“小毛頭”在風雨中賣報的情景和叫賣聲一直留在他的腦海中。于是,他請?zhí)餄h的夫人安娥寫了一首歌詞,他自己作曲,一首朗朗上口的《賣報歌》就這樣誕生了!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賣報歌》從此在上海唱響。聶耳還親自教“小毛頭”唱《賣報歌》,“小毛頭”邊賣報邊唱《賣報歌》,吸引不少路人駐足,賣報的生意也好了許多。
1934年,聶耳創(chuàng)作的《揚子江暴風雨》公演,他邀請“小毛頭”上臺演出,擔任劇中賣報童一角。在舞臺上,“小毛頭”放開嗓子高唱《賣報歌》,從此,這首歌更是廣為傳揚。
(摘自《檔案春秋》瞿銘榮/文)
【 “八字沒一撇”的由來源于朱熹】
“八字沒一撇”這句俗語,現(xiàn)在是比喻事情還沒有眉目。其由來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歷史典故。
南宋理學家朱熹,江西婺源人。他18歲登進士,歷任樞密院編修官等職。在哲學思想上,他繼承并發(fā)展了程頤、程顥的學說,為理學之集大成者。他主張恢復三代之治,希望周孔之道常存,強調“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安天下”等。朱熹在《與劉子澄書》一文中說:“圣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人自不領會,卻向外狂走耳。”意思是:通向圣賢的大門早已敞開了,可是人們并不理會,不但不進門,反而朝外走。這句話雖說是讓人們學習圣賢之道,卻流露出對那些“不認門”的人的惋惜、遺憾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朱熹的這句話便是俗語“八字沒一撇”的根源。其義跟“八”字的意義毫無關聯(lián),而跟“八”字的結構密不可分?!鞍恕弊中嗡苾缮乳T,朱熹在這里以“八”喻門是很形象的?!鞍俗譀]一撇”即是沒有門?,F(xiàn)在,我們常說的“沒門兒”“沒門路可走”,若追根考源,恐怕也都緣于此。
俗語也在向前發(fā)展,其含義也在發(fā)生變化。“八字沒一撇”,即由原意“沒門兒”演變?yōu)槿缃竦摹皼]辦法”“沒眉目”“沒頭緒”。
(摘自《山西工人報》閆澤川/文)
【 [咬文嚼字]成語“披荊斬棘”不寫“劈荊斬棘” 】
近讀某報,某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他這幾年,劈荊斬棘,艱苦創(chuàng)業(yè),大有成就?!边@句話中的“劈荊斬棘”,應是“披荊斬棘”。
“披”字有多個義項,其一是指“打開”“掃除”。“荊棘”泛指山野叢生的帶刺的小灌木,用以形容環(huán)境困難?!芭G斬棘”這個組詞成語,比喻掃除前進中的困難和障礙,上列中正是這種含義。而“劈”字的多個義項中,有一個義項指用刀斧砍或由縱面破開,如“劈木柴”,與“打開”“掃除”含義有別。所以,固定的組詞成語“披荊斬棘”不寫“劈荊斬棘”。
(史" "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