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長河中,對遠方的探索渴望深深鐫刻在人類基因中,地球兩極更吸引著無數探險家、科學家、游客去一探究竟。在科普圖書中,以地球兩極為主題的作品并不少見,既有關于極地的知識性介紹,也有講述極地科考和探險之旅的作品。極地主題出版物的豐富程度反映出廣大讀者對極地的濃厚興趣,也說明這類選題已是科普出版中的“老面孔”。
老生常談的話題也能結出新穎的果實。原創(chuàng)科普繪本《左手南極,右手北極(自然篇)》(以下簡稱《左手南極,右手北極》)是一部新穎有趣的作品。它一書二用,將南極與北極通過左右對比的翻頁形式巧妙呈現(xiàn),文字好讀,繪圖靈動,僅出版一年銷量便達幾萬冊,并獲得第七屆“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優(yōu)秀科普作品獎”銀獎。作為出版從業(yè)者,筆者認為該書是極地科普領域的優(yōu)秀作品,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今原創(chuàng)科普繪本的水準。該書究竟有何特點?編創(chuàng)人員能從該書中獲得怎樣的啟示?原創(chuàng)科普繪本又有怎樣的發(fā)展趨勢?這是本文關注的焦點與主題。
一、用興趣與創(chuàng)意打造科普繪本
(一)用興趣推動科普創(chuàng)作
以極地為主題的科普繪本并不少見,其中不乏精品,比如《極地重生:沙克爾頓南極史詩之旅》(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15年版,該書于2015年獲出版界國際大獎——凱特·格林納威獎),它重現(xiàn)了百年前探險家歐內斯特·沙克爾頓(ErnestShackleton)在極地的史詩航程,是一部極富藝術氣息的科普繪本,其文字與圖畫均出自經驗豐富的創(chuàng)作者威廉·格利爾(WilliamGrill)之手[1],頗受好評。不同于《極地重生》講故事的敘事方式和呈現(xiàn)手法,《左手南極,右手北極》是一部知識類科普繪本,以兩極地區(qū)的自然知識為主題,適合5歲及以上的孩子。該書故事性相對較弱,不如故事繪本的讀者年齡更下沉,但并不影響目標讀者對該書的喜愛。
作者李榮濱畢業(yè)于中國海洋大學,2010—2012年曾作為中國第27次南極科考隊越冬隊員,赴南極中山站執(zhí)行科考任務。這趟科考之旅讓李榮濱印象深刻,無論是他自己的孩子,還是去幼兒園作公益講座時遇到的孩子們,都對極地表現(xiàn)出強烈的好奇。即便李榮濱已不再從事科考工作,但科考經歷依然使他難以忘懷。2020年,李榮濱受該書編輯(兼多年好友)邀請翻譯一本海洋科學家傳記,在溝通中得知編輯對極地很感興趣,雙方一拍即合,在編輯的鼓勵和推動下,李榮濱創(chuàng)作了這部科普繪本的文稿,并將視野擴大到北極,營造出對比效果。[2]
從出版背景來看,該書似是“偶然之作”但偶然之中存在必然,無論作者還是編輯,在該書的編創(chuàng)過程中均對該選題充滿興趣,是科普編創(chuàng)的“有心人”。這對廣大科技工作者和編輯而言是一種有益的啟示:無論從事何種領域的科研,均有無盡素材可挖掘,科技工作者應大膽表達想法,積極與編輯互動;編輯則應具備選題敏銳度,充分挖掘作者的潛力,并高效推動選題落地執(zhí)行。對初次涉及科普繪本的創(chuàng)作者而言,在數不勝數的選題中,可優(yōu)先以個人興趣為導向,以便更好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畢竟能打動作者和編輯的內容,更有可能打動讀者。
(二)科普繪本需要創(chuàng)意
1.左右對翻,對比呈現(xiàn)
書籍裝幀是一門藝術,合適的設計如同畫龍點睛之筆,能為圖書增添光彩。在符合兒童心理及生理特征的前提下,將“五感”(即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與少兒讀物裝幀設計相結合,可以提高兒童自主閱讀的積極性[3]?!蹲笫帜蠘O,右手北極》在裝幀上下足了功夫,其左右對翻的創(chuàng)新設計令人印象深刻(見圖2)。
這種設計理念并非獨創(chuàng),在繪本《鏡像》(新星出版社2017年版)中就能看到左右對翻的形式,該書講述了兩個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小男孩(一個在澳大利亞悉尼、一個在北非摩洛哥)各自度過同一天的不同生活,這種形式能夠將兩種生活巧妙聯(lián)系在一起。另外,在敘事性繪本《好運先生,倒霉先生》(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7年版)和《茶馬古道——遠山牛鈴聲,遠山馬鈴響》(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2018年版)中,也都能看到這種前后對翻、主人公于中間相遇的設計,均能提升作品趣味性。
南極與北極本身具有強烈對比性,因此這種左右對翻的裝幀形式極大地增強了該書的視覺效果和趣味性。封面視覺主圖如同地球,南極與北極各占一半,整體呈淡藍色,與書名相得益彰,書名則靈活環(huán)繞在圖的四周。翻開書,左邊呈現(xiàn)南極,右邊呈現(xiàn)北極,讀者可以在同一時空里自由穿越南極與北極,了解南極與北極的異同[4]。
2.繪圖生動,富有質感
除了裝幀設計富有創(chuàng)意外,生動有趣的繪圖也是該書另一亮點。該書繪圖作者是巴西青年繪者朱莉安娜·莫茨科(JulianaMotzko),她的畫風活潑靈動、色彩高級,尤其是小動物畫得很有趣。她還擅長給畫面“加戲”,在動物的表情和動作中暗藏一些文字并未提及的內容。我們在書中能看到鬼鬼祟祟抱著蛋的賊鷗、對著海豹流口水的北極熊、熱鬧的企鵝幼兒園、動物們歡聚一堂的冰雪嘉年華等,盡管文字并未交代場景中的角色和事件,但讀者仍可以從畫面中輕松解讀出“賊鷗偷吃企鵝蛋”“北極熊吃海豹”等科學知識。這類戲劇化表達和場景化呈現(xiàn)在該書中所占比例不小,極大地增強了這趟“紙上極地之旅”的趣味性。
科普繪本切忌將太多知識堆疊,畫面也需注意這點,不少科普繪本都存在圖過滿、過多的弊病。翻閱該書,其繪圖節(jié)奏和版面布局則體現(xiàn)了創(chuàng)意和巧思。幾乎每個跨頁都由主場景大圖和若干小圖組成,左右兩側的主場景大圖都靠近釘口,小圖則靈活排在大圖周圍,基本上所有畫面都有適度留白,這樣既有視覺重心,又不會因為畫面過滿而視覺疲憊。此外,畫面還會根據主題需要靈活調整,比如在講述南極與北極的冰川時,畫面旋轉90度,更好地展現(xiàn)出冰川的深度。
3.文字優(yōu)美,輕松好讀
《左手南極,右手北極》全書左右共18個跨頁,正文共36頁。在題材篩選和文本創(chuàng)作上,編創(chuàng)團隊做到了內容與形式相匹配,其呈現(xiàn)的主題既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話題,也具有強烈的對比思維,比如南極與北極的地理位置、季節(jié)、動物、植物等。科普繪本不僅需要好主題,也需要好文字,但大多數科技工作者創(chuàng)作的文本都較為學術化,缺乏兒童趣味性。
其實從國內外眾多科普繪本來看,語言具有兒童趣味性的作品都較為罕見,但只要文本輕松好讀,也能讓整體效果出眾。該書的文字或許并不算特別有趣,但至少滿足了輕松好讀這一要求。比如,在講述“北極苔原”時,我們會看到“當酷寒的冬天過去,花朵就會像地毯一樣鋪滿大地”這樣優(yōu)美又通俗的表述;在講述“南極夏天”時,則有“夏天的南極非常熱鬧,海豹上岸產崽,企鵝父母出海捕魚,北極燕鷗從北極飛到南極度夏”這樣生動的文字。該書結尾處還做了精神拔高,引導孩子思索全球變暖對南極與北極的影響,為其賦予了人文色彩,進一步提升了該書的格局與視野。
另外,繪本容量有限,那些不具備對比特征,但又十分重要的內容該如何呈現(xiàn)?該書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制作一本隨書附贈的小冊子,名為《關于南極和北極不可不知的15個小秘密》,用以呈現(xiàn)不適合放在繪本主體中的內容,比如“南極洲與北冰洋的面積和形狀基本吻合,這是巧合嗎?”“同樣在地球兩極,為什么南極比北極冷得多?”“極光怎么產生?”“南極的冰為什么會‘唱歌’?”。雖然小冊子文本相對嚴肅,不及正文輕松,但作為贈品,它提供了延伸閱讀內容,增強了讀者的獲得感,也在網絡上獲得了廣泛好評。
二、科普繪本的編創(chuàng)啟示
《左手南極,右手北極》能從眾多科普作品中脫穎而出,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說明在一定程度上該書展現(xiàn)出了原創(chuàng)科普繪本應有的魅力與氣質。作為科普繪本的創(chuàng)作者和出版者,除了解該書的編創(chuàng)特點外,還能從該書中獲得一些創(chuàng)作和編輯方面的有益啟示。
(一)創(chuàng)作者的興趣比經驗更重要
與經驗相比,興趣是更好的老師,所有創(chuàng)作者均要經歷從零開始的過程。該書緣起于作者多年前的親身經歷,這段科考之旅在10年后開花結果,成為作者首部科普繪本,且成效喜人。從作者的創(chuàng)作手記來看,不光是自身對極地科考經歷難以忘懷,接觸過的孩子們也對極地充滿好奇,這些因素均是該書的創(chuàng)作緣起。對于科技工作者而言,如果愿意創(chuàng)作科普繪本,不必舍近求遠或追求熱門話題,從自身最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只要選題有價值,再小的切口和主題都有做成優(yōu)秀科普繪本的潛質。
(二)讓藝術與科學碰撞出火花
科學與藝術緊密相連,優(yōu)秀的科普繪本應兼具科學性與藝術性。筆者十分欣賞國際著名繪本創(chuàng)作者陳振盼的系列作品,他鐘情于非虛構題材,擅長著繪一體,既能做研究,也能做創(chuàng)作,因此其創(chuàng)作的諸多科普繪本兼具科學性、藝術性與故事性,尤其是科學性與藝術性融合度極高,但這類能夠著繪一體的創(chuàng)作者十分罕見?!蹲笫帜蠘O,右手北極》提供了一種更具可行性和落地性的創(chuàng)作路徑:有興趣的科技工作者提供選題靈感和文本,在編輯的推動和統(tǒng)籌下,與優(yōu)秀繪者攜手合作,創(chuàng)作高品質科普作品,讓科學與藝術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三)文圖風格需與主題匹配
對于科普繪本而言,既要重視科學知識的準確性和可讀性,也要注重繪圖的藝術性,兩者缺一不可。繪圖風格千變萬化,并無高下之分,無論是寫實畫風,還是抽象畫風,適合主題的風格才是最好的。通常來說,寫實畫風相對厚重、耗時較長,更適合表現(xiàn)題材宏大、主題嚴肅的作品;如果作品文字量較多、趣味性相對不足,則可考慮靈動、活潑且有質感的畫風。以該書為例,作為知識類繪本,其文字較多,但并非嚴肅題材作品,相比寫實類畫風,色彩鮮艷、靈動活潑的畫風明顯具有更好的互補和調劑作用。
(四)科普繪本應為目標讀者服務
關于南極與北極,相關的地理、氣候、生物、環(huán)保、探險等一系列不同領域均可以挖掘出大量素材,對如此繁多的素材進行篩選是創(chuàng)作這一題材科普繪本的難關。該書做了很好的示范:牢記主題和目標讀者,不求大而全。科普繪本對孩子們而言,除了趣味閱讀、獲得知識外,更重要的功能是激發(fā)孩子們的興趣。無論是作者創(chuàng)作文本、繪者繪制圖畫,還是編輯加工書稿,都應始終牢記目標讀者的閱讀特征和訴求,讓作品適合目標讀者的閱讀年齡和品味。在信息如此豐富的年代,一本書不可能也不必涵蓋所有知識,但若能引導孩子自主探索某個領域,就已經充分發(fā)揮了科學啟蒙的作用。
(五)好選題需要扎實的編輯力
目前有少部分科技工作者誤以為繪圖只對文本起修飾作用,對繪圖重視不夠,但科普繪本絕非如此。繪本是作者、繪者、編輯三方“合奏”演出的成果,科普繪本也不例外。編輯作為“幕后導演”和樞紐,需做好統(tǒng)籌工作,其對選題的把握與推進,會影響選題最終呈現(xiàn)效果。一本科普繪本從0變?yōu)?的過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難無需多言,編輯應不斷提升自身編輯力,多研讀國內外優(yōu)秀科普繪本,全方位分析其編創(chuàng)思路,為作者和繪者提供有效支持,以推動更多優(yōu)秀科普繪本出版,讓孩子們從中看見更多科學之美、科學之樂。
三、從《左手南極,右手北極》窺探原創(chuàng)科普繪本的發(fā)展趨勢
作為小體量原創(chuàng)科普繪本,《左手南極,右手北極》不僅在國內備受好評,其品質還獲得了國際認可,剛上市就被國際知名出版社CLAVIS一眼相中,順利售出了外語版權,為中國優(yōu)質原創(chuàng)科普繪本走向國際貢獻了力量。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下原創(chuàng)科普繪本的發(fā)展趨勢。
(一)主題多元化,注重貼合本土需求
從國外引進的科普繪本中,我們能看到各種各樣的主題,有大有小,不拘一格。近年來,隨著我國原創(chuàng)科普繪本的發(fā)展,主題也日漸多元化,更貼合本土需求。比如,既有前沿科技主題繪本(以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推出的“中國力量科學繪本”為代表),也有擅長做繪本的出版方推出小主題故事類繪本(以東方娃娃雜志社推出的以水稻、紅薯、草莓、絲綢等為主題的系列科普繪本為代表)。
中國地大物博,自然資源豐富,基于本土的原創(chuàng)科普繪本,更符合中國國情,更能滿足中國兒童的閱讀訴求?!蹲笫帜蠘O,右手北極》雖不以我國自然環(huán)境為主題,但以我國科技工作者本人的親身科考經歷為緣起,隨著我國對兩極地區(qū)的探索,該書能增強孩子們對兩極地區(qū)的了解,并激發(fā)孩子們的探索興趣。據悉,正在創(chuàng)作中的《左手南極,右手北極》將以“跟著高登義爺爺去探險”為主題,讓孩子們跟隨知名探險家高登義共赴兩極地區(qū),切身感受波瀾壯闊的極地探險歷史與文化,同時還將重點展示我國在兩極地區(qū)設立的科考站和科考成果,將主題進一步地貼合本土需求,讓孩子們更好地了解我國舉世矚目的極地科考成就。
(二)“小體量”科普繪本的有益嘗試
總體看來,目前我國科普繪本市場以套系出版占主流地位,出版方對成本的顧慮是可以理解的,在圖書市場“不打折難動銷”的現(xiàn)狀束縛下,出版方更愿意做高碼洋產品,以避免在銷售時過于被動,但這種傾向并不利于科普繪本市場的良性發(fā)展。如前所述,該書以兩極地區(qū)自然知識為主題,另一部“探險篇”尚在創(chuàng)作中,但即使這兩部將來可組成小套系,體量仍然輕巧。筆者認為,該書的問世是一種大膽且有益的嘗試:科普繪本的質量遠比數量重要,高品質科普繪本才能滿足市場需要。選題切口小、體量小的科普繪本,其市場前景也不容小覷。目前,不少童書品牌也推出了這類聚焦于某個主題的優(yōu)質單本科普繪本,如蒲公英童書館出品的《大象的旅程》(貴州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雪豹梅朵》(貴州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等。
(三)探索國際化合作模式
與歐美國家、日本等繪本歷史悠久的國家相比,我國繪本創(chuàng)作者、出版者的經驗相對欠缺,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引進版繪本占據市場大份額。隨著國家對原創(chuàng)作品的重視,為提升品質,不少出版方將目光投向國際,尋求中外作者合作,其方式通常為中國作者寫文、國外作者繪圖,合作作品多為基于兒童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的故事類繪本,比如兒童文學家曹文軒、白冰等人的作品,合作繪者通常對中國文化有一定了解。相較而言,科學知識更具有普世性,因此可選擇的范圍更廣。《左手南極,右手北極》正是中外合作的科普繪本。當然,筆者并非建議一定要找國外繪者合作,而是認為在選題推進中,應把視野放開,國內外繪者均可邀請試稿,以找到最佳合作者、最優(yōu)呈現(xiàn)效果為準。目前,有不少機構可以提供此類國際插畫合作約稿和溝通服務。
《左手南極,右手北極》是一部用心意與新意精心打磨的知識類原創(chuàng)科普繪本,其文字優(yōu)美好讀、繪圖活潑靈動、裝幀設計富有創(chuàng)意,是我國原創(chuàng)科普繪本中的優(yōu)秀作品。筆者認為,該書的成功可以激勵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繪本創(chuàng)作,也能啟發(fā)編輯人員積極挖掘科技工作者的科普創(chuàng)作潛力,其小體量出版思路對出版從業(yè)者而言也是一種有益的借鑒。我國科技工作者群體龐大,大家從事極為不同的研究領域,其中一定蘊藏著無數好選題值得挖掘打造成科普繪本,為少年兒童啟發(fā)心智、拓寬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