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謝無量將西方哲學的劃分方法與傳統(tǒng)學術(shù)方法相結(jié)合,對老子之宇宙論、倫理學、政治論、戰(zhàn)爭論等都進行了全面的研究,推動了老學研究的現(xiàn)代化。謝無量老子研究是民國老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民國思想家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zhuǎn)化的積極探索,也為今天的老學研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學術(shù)資源。
[關(guān)" 鍵" 詞] 謝無量;老子哲學;研究
謝無量(1884—1964),原名蒙,又名沉,別號嗇庵,近代著名思想家,祖籍四川梓潼,生于四川樂至縣。1915年,謝無量在《大中華》雜志第一卷第四、五、六期上發(fā)表了《老子哲學》。1916年,謝無量出版的中國近代第一部《中國哲學史》第一編下的第四章第二節(jié)中專述“老子之哲學”。1923年,謝無量出版《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一書,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南北分區(qū)論和區(qū)域政治的思想。在第三章南方政治思想中,謝無量集中分析了老子的政治思想。本文通過對以上文獻的分析,試圖解析謝無量老子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特點及意義,以為今天老學研究提供借鑒。
一
謝無量獨具特色的哲學觀是其解析老子的前提和基礎(chǔ)。 1914年出版的《新制哲學大要參考書》和1915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集中體現(xiàn)了謝無量的哲學觀。謝無量將學術(shù)分為兩大類,即哲學與科學。哲學對應(yīng)的是傳統(tǒng)的“道術(shù)”,科學對應(yīng)的是傳統(tǒng)的“方術(shù)”。謝無量指出:“儒即哲學也,伎即科學也。故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在古之世,道術(shù)恒為士君子之學,稱學而道在其中。及官失學散,乃謂之曰儒學,謂之曰道學,謂之曰理學,佛氏則謂之義學,西方則謂之哲學,其實一也。地雖有中外之殊,時雖有古今之異,而所學之事,所究之理,固無不同者矣?!保?]謝無量將儒學、道學、理學、佛學等同于西方之哲學,在他看來,以上稱謂不同,但“所學之事,所究之理”并無不同。在這一基礎(chǔ)上,謝無量進一步指出,科學與哲學相較,哲學顯然高于科學?!白晕嵋簧硪灾劣谟钪嫒f事萬物之理,莫非學者當知之事,知有大有小,有偏有全,見其全者為哲學,見其偏者為科學,故哲學備矣?!保?]哲學為“見其全者”,而科學為“見其偏者”。那么,哲學是什么呢?謝無量借用西方哲學家的解釋,將哲學解釋為“愛智之學”。哲學不但優(yōu)于科學,且為科學之源?!胺部茖W之原理,無不出于哲學,及其日趣精密,則離哲學而獨立,別樹一科以去,然則科學實自哲學而分,哲學實為科學之原矣?!保?]
依據(jù)謝無量的邏輯,其所持之哲學觀為:哲學為愛智之學。這種學問中國古已有之,發(fā)達最早:“惟中國哲學思想發(fā)達最先,凡儒先之書,諸子百家之說,或探索玄微,或指陳人道,足以窮宇宙萬物之故,生死變化之觀。雖泰西大哲莫能外也?!保?]然而西方哲學也有其長處,即“長于辯證”。所以,謝無量在對中國哲學的研究中,采用了西方哲學的劃分法。他認為,西方哲學的劃分法條理、清晰、明確,如網(wǎng)之綱,能使龐雜的中國哲學史條分縷析,便于認識。同時,謝無量也指出,西方哲學雖然分為實在論和觀念論,但主要偏重于前者,其所導致的結(jié)果就是“擬生民于機械”。然而中國哲學則無此缺點。顯然,謝無量認為中國哲學從境界上高于西方哲學。也就是說,謝無量一系列的轉(zhuǎn)換和論說,其目的在于融合中西思想,并將西方思想之優(yōu)勢融入傳統(tǒng)學術(shù)之中。這是謝無量研究老子思想的前提和基礎(chǔ)。
二
謝無量借用了西方哲學的劃分法,將老子哲學劃分為宇宙論、修養(yǎng)論、實踐道德論、人生論、政治論及戰(zhàn)爭論等。其中宇宙論是謝無量解析老子哲學思想的前提和根基。謝無量認為,老子之修養(yǎng)論、實踐道德論、人生論、政治論及戰(zhàn)爭論等都立足于老子之宇宙論。
謝無量所理解的宇宙論實質(zhì)是指老子哲學之本體論。謝無量指出:“粵稽吾國哲學,肇創(chuàng)宇宙本體者,當以老子之徒為多,自老子啟其先路,莊生造論,益極精微,蓋孔子罕言天道,獨以人事為主,而重實行之教,此二派所以殊與?!?[5]老子開啟了中國哲學的宇宙本體論,此后,莊子加以發(fā)展??鬃觿t罕言天道,而以人事為主,重視實踐之教,這是儒、道兩家的區(qū)別之一。在對老子宇宙本體論的解析中,謝無量采用了以心學解老的路徑。他說:“欲知老子之宇宙論,當知宇宙之本體,即吾心之本體,宇宙之現(xiàn)象,即吾心之現(xiàn)象?!粢杂钪嬲?,漠然在天地之上則失老子之旨矣。”[6]謝無量試圖以心學之實避免將老子之本體揭示為空的傾向。此種解釋路徑,在鐘泰1929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中也有體現(xiàn)。鐘泰指出:“所謂道者何耶?道者,宇宙之本體也。何以知宇宙之本體?宇宙之本體,即吾心之本體,非有二也?!钪嬷倔w,須先明吾心之本體?!保?]
謝無量以“本體”和“現(xiàn)象”這對范疇去解析老子哲學的核心范疇“道”。老子為說明“道”為萬物宇宙之本體,采用了“有名有形”“無名無形”之說。而謝無量直接將“有名有形”“無名無形”與“現(xiàn)象”“本體”對接,“無名無形”為“本體”,即“道”,“有名有形”為“現(xiàn)象”?!暗馈边@一本體,先于天地而存在,獨生獨立,且不受治于萬物,唯法自然而已。何謂“自然”?“自然者,究極之謂也。”[8]“究極”就是最后的最后,就是極點。謝無量如此解釋老子之“道”是為了強調(diào)“道”就是極點,不是在“道”之外還有一個所謂的“自然”?!暗馈背綍r空之限制,周行萬古,無一瞬之息,且不斷地生養(yǎng)萬物。宇宙萬物由道而生,且受治于道,又復歸于道。謝無量認為,老子以“堂與奧二者之別”進一步闡明本體與現(xiàn)象之關(guān)系?!暗乐鹳F,猶如寢廟堂室之奧。凡物之見于外者,皆其門堂也,奧處于內(nèi),故莫得見。蓋堂譬猶現(xiàn)象,而奧譬猶本體也?!保?]
對于本體如何衍生出萬物,老子《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謝無量對此章的闡釋為:“老子初以抽象示一二三數(shù)字,次由具體示陰陽二氣。凡萬物所生之元素,不僅數(shù)理而已,必有其物質(zhì)。故吾國古者,皆以陰陽為物之元素。系辭亦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是也?!保?0]在這里謝無量強調(diào)了現(xiàn)象界之物質(zhì)性。1905年,馬一浮與謝無量從日本回國后,在江蘇鎮(zhèn)江焦山朝夕相處一年,深入研討《資本論》及國學[11]。謝無量顯然受到了馬克思唯物主義思想的影響。
修養(yǎng)論、實踐道德論、人生論及戰(zhàn)爭論皆圍繞著老子對人之關(guān)懷而闡發(fā)。謝無量指出,老子修養(yǎng)論的核心在“復歸道”三字。“復歸道”即“以我身與宇宙之本體合一,無我無心,清虛無為,而得自然之狀態(tài)者也”。[12]但是宇宙大,吾身小,怎樣實現(xiàn)我身與宇宙之合一呢?有人以為這種合一只能是去現(xiàn)象界然后才能歸于本體。謝無量否定了此種解釋,他指出:“老子所謂靜寂無為者,決非去現(xiàn)象界歸于實在界,而在合一于人間之大宇宙耳?!保?3]謝無量為了強調(diào)老子之修養(yǎng)論決非滅身論,采用了心學之天人合一說加以闡釋。他指出:“大抵以吾人形體,雖為凡質(zhì),而心則靈妙,能合一于本體。故宇宙之體用,與一心之體用,殆相同符。其作用之繁賾,亦不異一心。吾人能進而融吾心于宇宙,即復歸道之說矣?!保?4]
所謂“實踐道德論”是指“人生日用所常行者”,為區(qū)別于《道德經(jīng)》之道德,謝無量加上了“實踐”兩字。在謝無量看來,老子之實踐道德論就是處世之修身論。謝無量對老子之實踐道德論的闡釋仍然是從老子之宇宙本體論開始的?!疤撿o無為為宇宙之大道。萬物于是乎生,人性于是乎成。今于虛靜無為則為善。反之則為惡。善者道也。惡者非道也?!保?5]由此,老子處世崇尚虛無退默,即慈、儉、后三德。
對于老子之人生論,謝無量強調(diào)老子并非厭世論者。其所以主張回歸太古寧靜之世,是因為老子處周末衰世,政治敗壞、社會秩序紊亂。老子所反對之世,是春秋末世之亂,從而以神農(nóng)伏羲之世,即以無為之大道,改變春秋之政治。謝無量還認為老子持死生一貫的生死觀:“老子以宇宙萬物,皆道之所生。其究極則復歸于道之本體。則人之生,亦宜無不然,其生為道之所發(fā)現(xiàn),其死則完其天壽,而還其本體,死生之道,無異變化,此間毫不容著忻戚?!保?6]
老子之戰(zhàn)爭論亦如其實踐道德論、政治論皆“自清虛無為之根本主義演繹而出,以示濟世之微志者也”。[17]面對春秋時期戰(zhàn)爭不絕,老子主張反戰(zhàn),不得已而用兵,也要歸于止兵。春秋無義戰(zhàn),諸侯爭雄,戰(zhàn)爭不斷,務(wù)殘好殺,民不堪命。老子于此,聲明用兵之道在心存哀慈退讓之心,最終達到止戰(zhàn)之目的。老子崇尚虛無、崇尚不爭之德,為何在《道德經(jīng)》中多處論戰(zhàn),謝無量認為這是老子經(jīng)世之志的體現(xiàn)?!袄献娱啴敃r之亂,思救以不爭之德,其經(jīng)世之志深矣?!保?8]
謝無量在《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一書中指出,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yún)^(qū)分為南北兩派,北方政治思想源自周公,此后,有孔子、孟子、荀子繼承并發(fā)揚;而南方政治思想則源自道家,之后逐漸發(fā)展為法家和縱橫家。在謝無量看來老子是“南學之宗”。[19]老子在政治上主張返歸于清靜淳樸,“小國寡民”是其理想的政治模式。謝無量指出,因為老子深知世間成敗往復之理,知道利害相生、禍福相依。由此,他欲建立一個徹底安穩(wěn)的國家,就必須摒除對立。因為,講富強、講仁義的政治雖然可能成功,但最終仍要陷于紛亂之中。
三
謝無量老子研究具有謝氏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方面:首先,謝無量擅長中西結(jié)合。一方面,以西方哲學的劃分法將老子之思想劃分為宇宙論、修養(yǎng)論、政治論、實踐道德論、戰(zhàn)爭論等;另一方面,通觀謝無量的老子研究,隨處可見的是比較法。老子與先秦諸子思想之比較、中西之比較被廣泛運用于老子研究中。謝無量對老子與孔子思想之異進行了全面的比較:孔子之思想是世界的、樂天的、社會的、進步的、積極的、以實踐哲學為特征的、重形而下學;老子之思想是出世的、厭世的、個人的、退步的、消極的、以自然哲學之性質(zhì)為特征的、重形而上學。
謝無量不但比較了老子與孔子思想之不同,還比較了老子之論兵與孫吳之論兵的差異。中西比較法更是隨處可見。如謝無量還比較了老子人生觀之回到太古淳樸之世與叔本華絕滅意念歸于靜寂之不同;老子復歸于虛無自然之道與佛教涅槃?wù)f的差異;老子之理想國與柏拉圖理想國、穆爾烏托邦之間的異同;阿拉克西曼德之“無限”與老子之道的相同處;老子的實踐道德說以虛無恬淡為根本與盧梭人性論之比較等等。
其次,批判法也是謝無量老子研究的一個特色。謝無量的老子研究中,除了正面論說之外,從反面批判已有觀點,也是探索老子思想之真的另一重要途徑。在對老子思想來源的探討中,謝無量就批判了英國學者道格納斯和法國學者納菲特的觀點。道格納斯和納菲特認為老子之思想與佛教、婆羅門教有相似性,就武斷地認為老子之思想源自印度。謝無量批判到,這只能說明思想進化途程中的相似性,并不能證明老子之思想源自印度。此外,謝無量深刻地批判了日本學者齋藤拙堂以老聃不是老子,且以老子之書出自孟子之后的觀點;批判西方學者以基督教三位一體說來解說《道德經(jīng)》第十四章的內(nèi)容。尤其是對“老子為權(quán)詐論鼻祖”的批判。謝無量分析了產(chǎn)生此種錯誤認識的原因在于學者們對《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六章和第六十六章內(nèi)容的誤解。謝無量首先將《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六章和第六十六章中所反映的內(nèi)容稱為“張與”之說。隨后,謝無量指出《管子·牧民》篇有:“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边@句話從字面上看極像老子所說,但實際卻不同。因為,管子尚功利主義,其先與民是為了大取于民。韓非子是最早將老子視為權(quán)詐論的思想家。此后,小程子和朱子亦認為老子思想中有權(quán)謀的因素。謝無量強調(diào)老子并非主張權(quán)詐,而是通過觀察自然之道,以闡明柔弱勝剛強這一理論。在老子看來剛者柔之,強者弱之,這是天道的體現(xiàn)。所以,老子強調(diào)剛強之害,柔弱之利。這期間并無絲毫功利之心,更不涉及所謂權(quán)謀術(shù)數(shù)。而那些將老子視為權(quán)謀者,實質(zhì)是后世功利主義者假借老子之言以闡明己意而已。
最后,謝無量的老子研究具有強烈的經(jīng)世色彩。他反復強調(diào)對老子思想的理解必須從其所處時代所面臨的問題出發(fā)。從謝無量對老子思想體系的劃分中也可見其對現(xiàn)實的關(guān)懷。民國初期政治紊亂,社會失序,民不聊生,這種情況與老子所處的春秋時期有相似性。老子主張通過復歸于道,回到原始社會小國寡民時期,從根本上杜絕導致紛爭的根由,為人們的生存奠定牢固的根基。我們可以看到,謝無量除對老子之宇宙本體論展開全面而深入的論述之外,修養(yǎng)論、實踐道德論、人生論、戰(zhàn)爭論及政治論皆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色彩,具有深厚的人文關(guān)懷。這一特點體現(xiàn)了近代思想家人文主義色彩,也是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世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謝無量.謝無量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3.
[2][3]謝無量.謝無量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4.
[4] 謝蒙.新制哲學大要參考書[M].上海:中華書局,1914:1.
[5][6] 謝無量.老子哲學[J].大中華,1915,1(6):1.
[7] 鐘泰.中國哲學史(一)[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13.
[8] 謝無量.老子哲學[J].大中華,1915,1(6):2.
[9] 謝無量.謝無量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22.
[10] 謝無量.老子哲學[J].大中華,1915,1(6):6.
[11] 郭繼民.“無量謝無量”[N].光明日報,2022-11-28(11).
[12][13]謝無量.謝無量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23.
[14] 謝無量.老子哲學[J].大中華,1915,1(6):8.
[15]謝無量.老子哲學[J].大中華,1915,1(6):11.
[16]謝無量.謝無量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29.
[17]謝無量.謝無量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30.
[18]謝無量.老子哲學[J].大中華,1915,1(6):20.
[19] 謝無量.謝無量文集(第八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87.
作者簡介:
周后燕(1985—),重慶永川人,西北大學博士,成都大學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
作者單位:成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