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程綜合訓練是一門兼具綜合性與實踐性、面向工科類學生的工程技術課程,旨在培養(yǎng)具備各種機械加工工藝知識和機械制造工程綜合實踐能力的工科人才。然而,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和固有教學模式的影響,工程綜合訓練課程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難以符合社會和市場對相關人才的內在需求,阻礙了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工科人才的全面培育。隨著新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的迅速普及,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得以全方位創(chuàng)新,新媒體的運用助力了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內容的豐富、施教手段的革新、實踐模式的優(yōu)化及教學評價的改進,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基于此,高校與教師需要重視新媒體優(yōu)勢的發(fā)揮,遵循綜合性與系統(tǒng)性、自主性與多元化、全過程和差異性、多維度和立體化等原則,推進新媒體與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的有效融合,并以多學科交叉融合、“線上+線下”混合式施教、“小班化+導師制”實踐模式、多維立體教學評價機制為實踐要素,促進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的全面創(chuàng)新,實現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整體性提升。文章運用遞進式分析法,以新媒體為導向,以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為研究對象,通過闡述新媒體賦能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的價值理路和基礎準繩,指出新媒體視域下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的創(chuàng)新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工程綜合訓練;教學創(chuàng)新;價值;原則;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5-0065-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南昌航空大學校級教改課題“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Y22111;2021年度南昌航空大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開放課題“關于工程訓練課程開放式選課模式的優(yōu)化與探索”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Y2107
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提速,傳統(tǒng)的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已不能適應相關領域對工科人才的需求變化,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手段落后、實踐模式固化、教學評價陳舊等問題制約著工程綜合訓練課程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有效提升。在這樣的背景下,依托新媒體實施教學創(chuàng)新成為工程綜合訓練課程的改革方向。高校與教師需要強化協(xié)同聯動,圍繞工程綜合訓練課程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發(fā)揮新媒體的信息優(yōu)勢和技術優(yōu)勢,進而培育出綜合工程素養(yǎng)較高且可以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工科人才。
(一)有助于課程教學內容的豐富
依托新媒體的信息優(yōu)勢,可以將機械工程行業(yè)的新理論和新技術融入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并結合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對課程內容進行及時調整和改進,以確保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內容的實時更新[1]。此外,在新媒體渠道優(yōu)勢的加持下,可以將諸如零件裝配、電控實踐等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與技能融入教學過程,使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內容形成一個綜合性的知識技能系統(tǒng),以此助力學生完善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儲備體系,為復合型和創(chuàng)新型工科人才的培育夯實基礎。
(二)有利于課程施教手段的革新
憑借新媒體的技術優(yōu)勢,在工程綜合訓練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依托新媒體平臺和技術對各類技術性流程進行模擬操作,使學生在開展真實的實踐操作之前充分且全面地掌握各個技術細節(jié)[2]。同時,學生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中應用AI、VR、AR等技術,以全景漫游、虛擬參觀等模式對企業(yè)的各個生產管理流程進行觀察和研究,如此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樹立現代大工程意識。
(三)有益于課程實踐模式的優(yōu)化
對新媒體的充分運用可以使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擺脫時間與空間的束縛,使處于不同地點的學生可以憑借新媒體渠道接受教師的實時指導[3]。據此優(yōu)勢,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其分為多個小組,并在新媒體平臺對各小組實施針對性的教學和指導,使學生在工程綜合訓練操作中的獨特優(yōu)勢得以有效發(fā)揮,以此助力工程綜合訓練課程實現真正的差異化施教。
(四)有效于課程教學評價的改進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各種圍繞教育管理開發(fā)的APP得以廣泛普及。工程綜合訓練課程專業(yè)教師可以應用教育管理APP對學生的上課出勤、日常表現、實踐效果、競賽成績等進行全面且詳細的記錄,進而依據新媒體的數據分析功能對學生實施客觀且立體的評價,如此可以為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的實施提供更加科學有效的改進依據。
(一)綜合性與系統(tǒng)性
機械工程訓練包括車、銑、刨、磨、鉗工、焊接等工種和數控車床、數控銑床、3D打印、工業(yè)機器人等項目,而工程綜合訓練在機械工程訓練內容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加豐富的訓練模塊與項目,使課程內容復雜且多樣[4]。依托新媒體對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進行創(chuàng)新,需要對教學內容實施綜合性規(guī)劃,使之成為兼具層次性和階梯式的知識技能系統(tǒng),以符合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的內在需求。
(二)自主性與多元化
工程綜合訓練強調學生綜合操作能力和綜合工程素養(yǎng)的提升,因而要求教師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依托新媒體平臺和實訓基地開展自主性的操作訓練,并接受各類與工程訓練相關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指導,進而在豐富多元的施教引導中開展自主性探究,如此才能培育出具有較高綜合工程素養(yǎng)的創(chuàng)新型工科人才。
(三)全過程和差異性
工程綜合訓練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是實現工程綜合訓練課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基礎要素,因而依托新媒體創(chuàng)新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要將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于工程綜合訓練的整個過程,同時還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先進的實踐指導方式落實“因材施教”育人理念。
(四)多維度和立體化
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旨在培育具有較高綜合工程素養(yǎng)、可以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復合型和創(chuàng)新型工科人才,因而需要對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進行精細化分析和指導[5]。對此,依托新媒體創(chuàng)新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要從不同的維度對學生進行立體化評價,如此才能明確學生在工程綜合訓練中的優(yōu)勢與短板,為教師提供客觀、有效的指導依據。
(一)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助力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
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強調對學生工程實踐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同時具備實際操作技能、軟件設計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工程實踐綜合能力、電子科技知識儲備、先進制造技術技能等,同時還對學生的思想水平和人格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6]。因此,高校與教師需要借助新媒體的信息優(yōu)勢和技術優(yōu)勢促進工程綜合訓練的多學科交叉融合,始終堅持科普性導向和科研性導向。一方面在新媒體傳播場域整合包含其他相關學科知識技能的工程訓練素材,并將傳統(tǒng)文化、紅色文化等富含思政教育作用的內容融入其中,使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內容形成一個綜合性、系統(tǒng)性及育人性的知識技能系統(tǒng)[7]。另一方面,教師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儲存技術、數字視聽技術、爬蟲技術等新媒體技術,對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嚴謹的劃分,使之具有較強的層次性和遞進性,以滿足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對學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需求,強化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真正培育出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的新工科人才。
(二)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施教,提升大學生的綜合工程素養(yǎng)
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施教,有助于工程綜合訓練課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8]。對此,教師需要充分利用課前及課后的時間,發(fā)揮新媒體的平臺優(yōu)勢,建立實訓教學的“云空間”,對機械工程訓練各實訓項目內容進行視頻錄制和剪輯并發(fā)布于“云空間”,使學生圍繞“云空間”的課程教學內容不受時空限制地開展自主性探究與學習,同時指導學生借助短視頻、在線直播等新媒體對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和總結,以留作課堂提問[9]。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賦予學生足夠的話語權力,并以輔助性的角色幫助學生解決課前和課后遇到的問題[10]。
(三)落實“小班化+導師制”實踐模式,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小班化”將“以學生為中心”作為核心要素,旨在實現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導師制”的目的在于使學生與導師之間建立類似“師徒”的關系,要求導師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實施“傳道授業(yè)解惑”,因而“小班化”和“導師制”具有異曲同工之妙[11]。在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中實施“小班化+導師制”的實踐模式,需要將學生分為3~4人的小組,以新媒體渠道為紐帶組建“實踐小班”,并安排資深教師作為導師負責小班的實踐指導[12]。一方面,導師需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渠道優(yōu)勢與學生保持實時互動,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訓練項目,在實踐中養(yǎng)成吃苦耐勞、勇于鉆研的優(yōu)秀品質,并充分利用新媒體的視頻通話功能指導學生針對實踐中的問題循環(huán)修改設計和制作裝配調適,確保對學生的實踐指導不受時空制約,以此實現實踐教學在工程綜合訓練課程開展中的全過程融入[13]。另一方面,導師需要借助新媒體對學生的操作能力及實踐成效進行實時追蹤,并在新媒體交流互動中明確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生的優(yōu)勢及短板,進而在現場實踐指導中開展差異化施教,并針對每個學生制定不同的實踐施教方案和指導計劃,以促進學生個體優(yōu)勢在課程實踐訓練中的發(fā)揮,使工程綜合訓練課程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四)實施多維立體教學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全程投入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機制已經難以適應工程綜合訓練課程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依托新媒體制定并實施多維立體教學評價機制,才能確保學生在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中的全程投入[14]。對此,教師需要及時摒棄單一性的評價方式,以教育云平臺為載體,以日常教學、自主學習、“小班學,大班賽”等環(huán)節(jié)為依據,從課堂出勤、自主學習成效、實踐積極性、團隊意識、競賽成果等多個維度對學生實施評價,確保教學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15]。同時,教師需要依托新媒體技術和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的人才培養(yǎng)計劃,針對每個學生繪制立體化的“能力畫像”,包括工程知識技能儲備、工程綜合實踐能力結構、現代大工程意識、綜合工程素養(yǎng)、思想品質、創(chuàng)新意識、協(xié)作能力等要素,并結合新媒體的數據分析功能對各項評價要素進行打分,以分數的高低作為學生學習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效果的衡量標準,以此強化教學評價機制的精細化和實效性,進而為導師提供開展差異化施教的有效依據,為教師改進教學內容及教學手段提供明確方向,助力工程綜合訓練課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有效實現。
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逐步加快的新時期,要實現工程綜合訓練課程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就需要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各項優(yōu)勢,以新媒體為依托推動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的創(chuàng)新改革。對此,高校與教師通過推動新媒體與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的全面融合,從教學內容、施教手段、實踐模式、教學評價等各個方面發(fā)揮新媒體的平臺功能和技術效能,可以助力工程綜合訓練課程教學質量與水平的有效提升,促進符合國家和地方經濟發(fā)展需要的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工科人才的培育。
[1] 楊芬芬,李振彥,潘源,等.工程訓練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23,25(3):111-113.
[2] 金璐.工程實踐教學項目庫在電工電子實訓教學中的運用:以貴州理工學院工程訓練中心為例[J].貴州農機化,2023(2):47-50.
[3] 曲鵬舉,宋曉慧.思政元素在基礎工程訓練實訓課程中的研究[J].貴州農機化,2023(2):41-42,46.
[4] 熊艷華,劉寧,高亞非,等.智能制造背景下工程訓練中心建設與實踐[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3,33(3):15-18,30.[5] 宋佳秋,韓雪艷,侯培國.勞動教育融入工程訓練課程的實踐探索[J].科技風,2023(16):11-13.
[6] 趙錦偉.新工科背景下普通高校工程訓練車工教改研究[J].中國鑄造裝備與技術,2023,58(3):46-50.
[7] 楊洋,李金良,劉思含,等.基于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工程訓練智能制造實踐教學平臺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3(9):50-52,59.
[8] 何平,張學昌,李賢義.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工程訓練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3(9):112-114.
[9] 張薇薇.智能制造項目中的工程訓練實踐[J].電子技術,2023,52(5):334-336.
[10] 井岡山大學江西省工程訓練實驗教學示范中心[J].井岡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4(3):2.
[11] 楊靜,王亞杰,楊彬,等.多學科融合的競賽模式在工程訓練中的應用[J].實驗室科學,2023,26(2):204-206,211.
[12] 丁志勇,馬丁丁,梁耿毅.基于工程訓練“責任田”嵌入“大國重器”理念的教學方法探索[J].山西能源學院學報,2023,36(2):26-28.
[13] 李守太,楊明金,李云伍,等.“互聯網+雙創(chuàng)”背景下工程訓練教學、實踐、競賽、科研“四維一體”育人模式探索[J].四川農業(yè)與農機,2023(2):49-51.
[14] 戴民,牛晚揚,李曉.基于強化工程訓練的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實踐[J].科教導刊,2023(9):29-31.
[15] 王銀玲,尹顯明,孫濤.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訓練中心實踐創(chuàng)新平臺的構建[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3(5):85-87.
作者簡介 魏宏,實驗師,研究方向:機械制造與自動化。王宏,實驗師,研究方向:機械電子。張樹國,教授,研究方向:材料加工與工程訓練。方芳,講師,研究方向:信息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