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革命歷史紀念館兼具文化性、公益性、服務性、宣傳性,是培育民族精神、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的重要陣地,在社會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社會教育與公共服務是革命歷史紀念館的主要社會職能之一?,F(xiàn)階段,紀念館的工作重心已經不僅僅是傳統(tǒng)觀念中的收藏、保護、研究,更多的是面向公眾、面向社會開展教育和文化服務。積極為公眾提供優(yōu)質文化服務和社會教育活動,滿足公眾的多樣性文化需求,是當前革命歷史紀念館的重要職責和使命。文章立足工作實踐,通過對國內革命歷史紀念館社會教育與公眾服務工作的研究,以及對鄭州二七紀念館社會教育和公眾服務項目與案例的歸類、分析,思考和探尋革命歷史紀念館社會教育與公眾服務工作的創(chuàng)新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革命歷史紀念館;社會教育;公眾服務;紅色文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0.020
為了更好地為公眾服務,創(chuàng)新紀念館社會教育工作,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與思考。
1 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弘揚革命文化,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革命歷史紀念館作為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場所,要加強紅色文化的宣傳,讓文物“活”起來,也是紀念館的發(fā)展潮流。隨著展覽水平的提升,各紀念館的社會教育服務功能也有了顯著進步。
社會教育與公眾服務始終是革命歷史紀念館的主要社會職能。革命歷史紀念館的共同任務是為廣大觀眾服務,幫助青少年提高思想品德、文化素養(yǎng)和陶冶情操服務。革命歷史紀念館漸漸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目前全國紀念館創(chuàng)造了很多成功的社會教育與公眾服務的成功經驗,如中共一大紀念館“黨的誕生地”青少年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振興中華”民族大愛專題教育活動、瑞金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紀念館“童心永向黨”社教項目。
筆者在2022年11月29日通過中國知網名目“篇名”條件搜索“紀念館教育”,共檢索出學術期刊文章681條。當前紀念館對社會教育與公眾服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紀念館社會教育職能深化、方式完善等層面;從開展各類社會教育活動、館校合作等方面分析博物館社會教育的運行模式;探究如何發(fā)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①
新時代背景下,革命歷史紀念館社會教育與公眾服務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如觀眾的多元化需求、資源融合、人才隊伍建設等,紀念館社會教育工作人員需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探索和研究。
2 以鄭州二七紀念館為例的社會教育與公眾服務發(fā)展研究
鄭州二七紀念館是鄭州的城市地標和重要外宣窗口,是鄭州市紅色文化和近現(xiàn)代文化主題博物館體系,管理保護著鄭州二七紀念塔、二七紀念堂、鄭州鐵路職工學校舊址、原日本駐鄭州領事館舊址、紡織工業(yè)遺址博物館等。近年來,鄭州二七紀念館以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青少年德育教育為社會服務主旨開展多項活動,通過基本陳列、專題展覽、專項活動、報告與巡展、免費開放、青少年德育活動、情景劇展演活動、共建單位對接等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紅色教育及未成年人教育活動,充分利用館藏資源傳播紅色文化,更好地讓文物“活”起來,始終堅守“二七”紅色基地,充分發(fā)揮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努力講好紅色故事,成為推進鄭州精神文明和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紅色引擎”。
2.1 “請進來”開展社會教育與公眾服務
鄭州二七紀念館是為紀念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運動而建的。京漢鐵路工人運動是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初期領導的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的最頂峰,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上均有重要意義。鄭州二七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
鄭州二七紀念館常設主題展覽“千秋二七”展覽,吸引觀眾走進紀念館展廳,學習京漢鐵路工人運動及新時代“二七精神”。館內基本陳列向全社會免費開放,鄭州二七紀念館講解員為數(shù)千家單位、學校及數(shù)十萬游客提供講解服務,受眾有百余萬人。2021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二七紀念堂以保持革命文物建筑原有外觀風貌,保護建筑內部格局形制為旨,在挑高14米的禮堂空間內設計制作出新的“千秋二七”陳列展。講解員通過“一條主線”,即傳承弘揚“二七精神”,通過1.5萬文字描述、220多張圖片展示、52位“二七烈士”英勇事跡,向觀眾生動講述那段風云激蕩的紅色歷史及新時代“二七精神”?!扒锒摺闭褂[一共設置了“十大展廳”,以京漢鐵路修建、中國共產黨成立、二七大罷工、鄭州城市變遷等百年黨史和百年鄭州史的重大節(jié)點、重大事件為軸線,聯(lián)動展示了星星之火在鄭州這塊紅色熱土上的燎原之勢。十個展廳主題內在統(tǒng)一、關聯(lián)互動,每個歷史事件、每位革命英雄、每件革命文物,都是鄭州人民在我們黨領導下走過光輝歷程、取得重大成就的歷史見證。通過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一幅幅生動的圖片、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觀眾可追溯黨的歷史,感受革命溫度和二七記憶,進行一次難得的思想洗禮。
鄭州二七紀念館一直以來高度重視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工作,以關愛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為核心,立足于紅色基因傳承,通過陳列展覽、社會教育等方式開展青少年愛黨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自2019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開展以來,接待游客144萬人次,其中青少年10.5萬余人次。除此之外,鄭州二七紀念館舉辦了非遺剪紙、小小紅色講解員、篆刻藝術、紅色“二七記憶”繪畫、朗誦等常設教育活動,吸引更多的學生走進紀念館。鄭州二七紀念館內設有固定的研學教育場所區(qū)域,有多功能報告廳。二七紀念塔和二七紀念堂有全年免費固定對外開放展廳,參觀指示牌、無障礙通道、垃圾桶與座椅、鄭州二七紀念館宣傳頁等設施齊全,安全保障到位。
2.2 走出館舍,提供更多公眾服務
“走出去”即讓博物館主動走到公眾身邊。今天的革命歷史紀念館不能再把自身局限在館舍內,等著觀眾走進博物館,而是應該拓寬思路,走出館舍,向更大范圍里的公眾提供文化服務。
為了充分發(fā)揮革命歷史紀念館的公益教育職能,鄭州二七紀念館因時制宜,結合時代要求,走出館舍,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宣教志愿活動,教育意義突出。如推出了“聚焦十九大”“雷鋒的故事”“中國力量”“成語·鄭州篆刻與典故精品展”“大器鄭州”“文化遺產在身邊”“新時代的先聲—五四新文化運動”等巡回展覽,走進全國幾百所大中小院校及數(shù)百家社區(qū)單位,結合展覽內容提供專題講解和宣傳服務,同時與大中小院校達成共建協(xié)議,結合學校主題活動需要,推出愛國主題報告。據(jù)統(tǒng)計,鄭州二七紀念館近年開展巡展報告600余場,受教人數(shù)約30萬人。
走出館舍將紅色文化、革命故事送進學校、社區(qū)、軍營,融進機關、企事業(yè)單位。近年來二七紀念館依托京漢鐵路工人運動史實,以在二七工人運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革命英烈為主題,深挖新時代“二七精神”,創(chuàng)新宣傳教育形式,推出了音詩畫“不曾忘卻的城市記憶”“理想不朽、信念永存—河南籍紅色人物故事匯”“精神的載體,永恒的記憶—京漢鐵路總工會會員證”“傳承”“我用微笑擦亮二七的天空”“端午節(jié)的記與念”等包含朗誦、情景劇等多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展演節(jié)目,走進鄭州市第四中學、二七區(qū)嵩山路小學、二七區(qū)汝河路小學等多所學校,開展了近300場演出,為廣大師生宣傳河南籍紅色人物先進事跡,起到了“講好中國故事”“傳承中國紅色基因”的效果,反響強烈。
3 鄭州二七紀念館社會教育與公眾服務工作成功及創(chuàng)新點
3.1 利用新媒體創(chuàng)新社會教育與公眾服務
在革命歷史紀念館社會教育與公眾服務中,充分利用新媒體以及各類平臺宣傳紀念館,讓紀念館融入公眾生活。采用傳統(tǒng)的宣傳教育手段,不能使紀念館社會教育的功能充分發(fā)揮,所以紀念館應針對不同群體公眾的興趣點,適應文化環(huán)境的變化,重視新媒體教育的作用,借助新媒體的力量,積極探索、構建社會教育新模式,更好地達到社會價值及教育功能實現(xiàn)的目的。
2020年1月24日全國開始采取臨時閉館的措施,雖然線下展覽閉館,但全國各地各大文博單位紛紛利用新媒體,讓觀眾以“云參觀”“云刷館”的方式體驗社教活動,讓更多人享受豐富的文化大餐。在閉館期間,鄭州二七紀念館積極探索社會教育活動新形式,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搭建紀念館與觀眾之間的橋梁,策劃了多種線上直播活動。
3.1.1 更快捷的對外宣傳
新媒體時代下,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都可以作為直播設備。
鄭州二七紀念館創(chuàng)新社教方式,社教部工作人員通過抖音平臺進行首次“‘非遺’潮計劃—博物館奇妙夜”線上直播活動,受到觀眾的支持與喜愛?;顒忧爸v解員們事先精心準備了講解詞,現(xiàn)場超水平發(fā)揮,直播成效顯著。通過本次直播,為觀眾提供了優(yōu)質的觀展服務,帶領觀眾全方位“云游二七廣場、二七塔”,豐富了千家萬戶的“宅”時光,擴大了紀念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增強了館際交流。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借助新媒體做好紀念館社會教育工作的信心與決心。
3.1.2 實時互動交流,創(chuàng)新參與模式
在紀念館的直播過程中,講解員與觀眾之間可以進行互動,比如觀眾可以在直播平臺向紀念館講解員進行提問,隨時了解知識點,還可以通過點贊表達對講解員的稱贊和喜愛,而講解員對此也能夠實時進行回應與感謝。另外,觀眾也可以通過彈幕與講解員和專業(yè)學術老師進行交流互動,如“二七塔是哪一年建成的?”“大家有沒有在塔前合影的老照片?”“二七塔為什么要建成聯(lián)體雙塔的結構?”等問題,網絡直播可以成為紀念館與公眾之間交流的平臺。紀念館直播開創(chuàng)了紀念館與公眾間、公眾與公眾間實時互動交流的新模式。
3.1.3 “線上+線下”互補互融
在每年國際博物館日和世界文化遺產日期間,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鄭州二七紀念館推出“線上+線下”互補互融的社教方式。
線上云享鄭州近現(xiàn)代文物遺跡知識宣傳活動,通過鄭州二七紀念館微信公眾號和鄭州二七紀念館官網同步推送,包括二七紀念塔、二七紀念堂、鄭州鐵路職工學校舊址、原日本駐鄭州領事館舊址等六期有關鄭州市行政區(qū)域內近現(xiàn)代文物建筑和優(yōu)秀建筑,講解員們采用網絡講解方式,以圖片、文字、音頻相結合的形式展示給觀眾,普及文化遺產知識。線下開展文化遺產普法宣傳等活動。
3.2 加強合作交流,社會教育工作常態(tài)化
鄭州二七紀念館近年來每年都與河南省中小學校及高校構建共建關系,如德化街小學、河南農業(yè)職業(yè)學院、河南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經貿職業(yè)學院、河南牧業(yè)經濟學院等多家院校。為了紅色革命精神的傳承攜手合作,使二七紀念館成為學生們走出校門、拓展紅色革命精神課程建設的第二課堂。舉辦“千秋二七”紅色教育主題研學課程,館內多個部門上下一心,共同協(xié)作,聯(lián)合邀請來自歷史、戲劇、創(chuàng)新教育等多個領域的導師共同完成,每一堂課都是一次腦力激蕩。
3.3 提升展覽水平,增加革命歷史紀念館的吸引力
陳列展覽是紀念館服務公眾的重要載體。除了基本陳列外,特色臨時展覽也為紀念館社會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鄭州二七紀念館除了“千秋二七”和“百年鄭州”基本陳列展外,又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舉辦的臨時展覽內容豐富、題材多樣,展覽宣傳緊扣國家宣傳主題、弘揚民族精神、貼近群眾生活,打造了“鄭州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篆刻作品展”“暖暖新年新春楹聯(lián)展”“版畫先驅—劉峴版畫作品捐贈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手工技藝 連德林剪紙展”“‘開國元帥的風采’紅色收藏藝術品展”“蓄素守中—慶教師節(jié)四人書畫篆刻展”等多個臨時展覽,獲得了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提升紀念館的展覽水平,不僅能吸引觀眾走進紀念館,增加革命歷史紀念館的吸引力,還能為公眾提供更高質量的文化服務。
4 紀念館社會教育及公眾服務發(fā)展中的問題解決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革命歷史紀念館事業(yè)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其社會地位日益提高,在社會的影響力日趨擴大,人們對紀念館的公共文化陣地創(chuàng)新服務的內容、形式、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能否跟上時代發(fā)展趨勢,更好地為社會公眾服務,創(chuàng)新紀念館社會教育工作,提升服務水平、質量和社會影響力,人才隊伍是關鍵內容之一。近年來,鄭州二七紀念館經過不斷探索與創(chuàng)新,在社會教育與公眾服務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但還存在一些人員不足、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有待于完善和改進。結合工作實際,筆者從以下兩個方面提出問題解決建議。
4.1 加強紀念館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紀念館人才隊伍建設與管理,是提高革命歷史紀念館業(yè)務水平、綜合實力的重要途徑。新時代下,革命歷史紀念館是一個完整的整體,紀念館的社會教育工作隊伍不單單是在展廳為觀眾講解的人員,還需要紀念館內陳列、保管、人事、社教、后勤等多部門的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為大眾提供社會教育和優(yōu)質服務。
社會教育工作應以人為本。紀念館是為公眾提供學習、教育的社會服務機構,以人為本是紀念館服務的初衷。②實踐證明,辦好一個紀念館需要建設好專業(yè)技術人員隊伍。在紀念館職工隊伍管理中,專業(yè)技術人員管理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一個紀念館,無論是藏品保管、陳列設計、科研水平,還是社會教育、公眾服務,專業(yè)技術人員都起著決定作用。③他們就像學校的老師,學校老師的教學水平差,會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紀念館也是這樣。因此,革命歷史紀念館的社會教育與公眾服務,一定離不開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業(yè)務素質、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人才隊伍。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保障了紀念館社會教育與公眾服務工作活動的成功開展。
4.2 社教工作能力應與時俱進
隨著社會飛速發(fā)展,紀念館的社教工作需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及時拓展社會教育手段,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和開拓紀念館社教與公眾服務工作,爭取紀念館獲得更大的社會效益。與此同時作為一名紀念館社會教育工作人員,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在學習中提升自己,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與時俱進,不被淘汰,找到大眾參與性較高的活動,積極建立和觀眾之間的有效溝通橋梁,為公眾提供優(yōu)質文化服務和教育活動,滿足公眾的多樣化文化需求。
5 結語
更好地為社會公眾服務,始終是紀念館人努力的方向。未來,革命歷史紀念館將深挖紅色資源,賡續(xù)紅色血脈,不斷開創(chuàng)新時代紀念館社會教育與公眾服務工作的新格局,將新媒體技術運用到紀念館的社會教育工作中,創(chuàng)新社教方式,激發(fā)觀眾的愛國熱情,使紀念館的社會教育與公眾服務都與時俱進,更好地發(fā)揮紀念館的社會職能。
注釋
①趙建玲.博物館社會教育與公眾服務發(fā)展研究:以臨沂市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15):121-123.
②趙靜.新媒體背景下博物館的宣傳教育路徑選擇[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3):209,237.
③陳小蘭.試論新時期博物館的管理工作[J].南方論刊,2012(4):84-85.
【作者簡介】石琳,女,漢族,河南鄭州人,本科,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文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