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大明律》在朝鮮王朝的吏讀翻譯研究

        2023-12-29 00:00:00王麗娜
        東疆學(xué)刊 2023年3期

        [摘要]《大明律》作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法典,是朝鮮半島法制的源頭,在朝鮮王朝施行了近500年。移植《大明律》是朝鮮王朝的立國所需,翻譯《大明律》不是譯者個人行為,而是國家精心組織的翻譯實踐的集體行為?!洞竺髀伞纷g者多為精通漢學(xué)及儒學(xué)的上層士大夫,非古代朝鮮官僚體系下游的譯官。翻譯者以“借字表記”的“吏讀”方式翻譯了《大明律》,并在翻譯過程中根據(jù)朝鮮王朝的社會現(xiàn)實對律文進行增刪、更改等加工,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譯文,即《大明律直解》?!洞竺髀芍苯狻肥浅r王朝的官方譯本,實現(xiàn)了明律的迅速移植,促進了明律的本土化,其律法思想對《經(jīng)國大典》的編撰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

        [關(guān)鍵詞]《大明律》;朝鮮王朝;吏讀翻譯;《大明律直解》

        [中圖分類號]H219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007(2023)03-105-08

        [收稿日期]2022-03-01

        [基金項目]2019-2020年度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關(guān)計劃課題《〈大明律〉在朝鮮王朝初期(1392-1450)的翻譯研究》,項目編號:2021QN007;2020年度浙江省社科聯(lián)研究課題《〈大明律〉在朝鮮半島的翻譯與研究》,項目編號:2021N140;2020年度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大明律〉在朝鮮半島的吏讀翻譯研究》,項目編號:202044912。

        [作者簡介]王麗娜,女,博士,杭州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講師,浙江工商大學(xué)東亞研究院特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韓語翻譯、中韓語言對比、中韓翻譯史。(杭州 310018)

        《大明律》是中華法系的杰出代表,與《唐律疏議》《大清律例》等成文法典共同代表了中國古代法制的最高水平。在中華法律文明不斷輸出的歷史中,《大明律》對朝鮮半島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朝鮮王朝(1392~1910)將《大明律》用作一般刑法,并確立為立法的范本。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以后,朝鮮編定《刑法大全》時仍參考《大明律》。[1](362)

        國內(nèi)研究《大明律》在朝鮮王朝的傳播以法律思想和中國傳統(tǒng)律學(xué)為主要視角,由兩大方面構(gòu)成:一是朝鮮王朝對《大明律》的移植及適用;二是《大明律》與《朝鮮經(jīng)國典》《經(jīng)國大典》等朝鮮本土法典的關(guān)系。這些法律史學(xué)的研究展示了中國古代法典在東亞傳播的重要成果,突出反映了中華法系在亞洲的影響力。目前,鮮見《大明律》的翻譯史專論,相關(guān)研究多以《大明律》的條文為素材或例證開展語言學(xué)研究,如廉光虎分析了吏讀副詞構(gòu)詞法,姜美花探討了吏讀敬語法等。

        朝鮮王朝把《大明律》作為一般刑律直接適用于朝鮮社會,這是法律史和法律翻譯史上罕見的現(xiàn)象,《大明律》也因此成為了現(xiàn)當(dāng)代韓國多個學(xué)術(shù)領(lǐng)域的重要研究對象:一是法學(xué)研究,聚焦《大明律》的編撰、引入、適用,涌現(xiàn)出大批知名學(xué)者,如文亨鎮(zhèn)、鄭肯植、樸盛鐘;二是語言學(xué)研究,注重《大明律》吏讀文的動詞、動名詞、副詞、助詞等的語言本體研究,如樸喜淑、裴大溫;三是《大明律》的文獻校對,以朝鮮總督府中樞院1936年刊行的《校對大明律直解》為先,安秉禧、張景俊考證了《大明律直解》的各個底本和異本;四是《大明律》吏讀文的注釋、校勘。1964年韓國法制處出版了南晚星注釋的《大明律直解》。2019年韓國古典翻譯院出版了韓相權(quán)等校點的《??睒?biāo)點大明律直解》。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chǔ)上,本文擬從翻譯史視角考察朝鮮王朝翻譯《大明律》的歷史背景與動機,介紹《大明律》的翻譯團隊,探究“借字表記”的吏讀翻譯方法并呈現(xiàn)《大明律直解》的風(fēng)貌。

        一、朝鮮王朝翻譯《大明律》的歷史背景與動機

        1388年6月,李成桂(1392~1398年在位)“威化島回軍”后廢掉高麗朝禑王擁立昌王,高麗王朝名存實亡。李成桂復(fù)用洪武年號,確立了排元向明的國策。9月典法司上疏“今大明律,考之議刑易覽,斟酌古今,尤頗詳盡,況時王之制,尤當(dāng)仿行。然與本朝律不合者有之,伏惟殿下,命通中國與本朝文俚者,斟酌更定?!盵2]《大明律》傳入朝鮮半島的具體年代不詳,但在高麗朝將亡、朝鮮朝尚未立國時,典法司已建議翻譯《大明律》。

        1392年7月,李成桂廢恭讓王登基,在即位詔書中稱,“國號仍舊為高麗,儀章法制一依前朝故事……自今京外刑決官,凡公私罪犯必核大明律?!盵3]為穩(wěn)定民心,李成桂以高麗王身份登上王位,表明法制要“一依前朝”,刑法則“核大明律”。[3]1393年,得明朝賜名后,李成桂正式更國號為“朝鮮”,從此尊明朝為上國,奉行“事大主義”。楊鴻烈在《中國法律在東亞諸國之影響》一書中稱:“李朝開國之初,必仍沿用《大明律》,則為無疑之事也?!盵4](85)這“無疑之事”可從三個方面分析:一是政治上的,李成桂建國,對外需明朝的承認(rèn),對內(nèi)需百姓的擁護,無論是立國正名,還是鞏固王權(quán),沿用《大明律》皆是國之所需、勢之所趨;二是經(jīng)濟上的,朝鮮王朝初建,民生凋敝,百廢待興,修訂律法耗時費力,“拿來主義”則簡單可行,節(jié)省立法成本;三是文化傳統(tǒng)上的,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朝鮮半島,自古就有輸入中原律令的傳統(tǒng),高麗王朝是在模仿唐律的基礎(chǔ)上刪減其內(nèi)容制定71條高麗律。《大明律》無論是體例結(jié)構(gòu)上的系統(tǒng)性還是語言內(nèi)容上的完整性,對朝鮮王朝來說都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朝鮮王朝繼承傳統(tǒng),沿用《大明律》也在情理之中。

        通常,語言相異的國家之間進行法律移植首先要進行法律翻譯,法律翻譯是法律移植的前提。反之,法律翻譯則有多種動機與目的,并不一定是為了法律移植。屈文生在研究中國封建法典英譯時分析了多種翻譯動機,指出姜永琳翻譯《大明律》是為了填補中國封建法典外譯的空白,傳播中華文化。[5](57) 而朝鮮王朝翻譯《大明律》顯然超越了文化交流的目的,帶有明顯的實用主義取向,即全面移植《大明律》。值得注意的是,當(dāng)時朝鮮王朝雖有本民族語言卻沒有本民族文字,漢字是唯一的書寫文字,且漢字文化已深深扎根于朝鮮半島。早期《論語》等經(jīng)史子集傳入朝鮮半島,并無文字翻譯,只在講授的時候采取口頭翻譯的形式。[6](74)《高麗律》模仿唐律,稍作刪減而未行翻譯之事。朝鮮朝太祖李成桂沒有把《大明律》拿來即用,而是興師動眾地指令臣下進行翻譯,臣下則采用了“借字表記”的吏讀方式翻譯了整部《大明律》,究其原因可能出于以下考慮。

        首先,朝鮮朝社會的統(tǒng)治階層以國王為首,由文臣武僚組成,即“兩班”階層。被統(tǒng)治階層分為良人階層(平民)和賤民階層(奴婢)。除這兩大對立階層之外,還有介于兩班統(tǒng)治階層和被統(tǒng)治階層的中人階層,中人階層地位高于良人階層和賤民階層,游離于“兩班”階層的外圍,主要指中央官府中的底層書吏、地方官衙中的鄉(xiāng)吏以及專業(yè)技術(shù)人員,如譯官。如果說漢字文化深深扎根于朝鮮半島,那只是扎根于“兩班”階層的統(tǒng)治階級,是一種貴族文化。上層士大夫使用漢字得心應(yīng)手,毫無障礙,而胥吏等底層執(zhí)法官員在記錄行政文書中則采用吏讀的方式。既然朝鮮王朝決定用《大明律》,那么就需要中人階層的底層官員以及普通民眾了解其內(nèi)容。明太祖認(rèn)為,元朝法制之失在于法律過于復(fù)雜,官員無法掌握,百姓也無法知曉,致使貪官污吏舞弊弄法。因此,明太祖設(shè)立“大誥”“教民榜文”等法令文告形式的法律,強調(diào)法治的宣傳和普及。[7](137-138)由此及彼,朝鮮王朝將《大明律》譯為胥吏比較熟悉的吏讀文,有著與明太祖相似的考慮,是出于教化民眾、便于底層官員執(zhí)法的目的。從鄭道傳的《朝鮮經(jīng)國典》序文以及《大明律直解》的跋文中也可以印證上述內(nèi)容。《朝鮮經(jīng)國典》序文寫道,“又慮愚民無知觸禁。爰命攸司將大明律譯以方言,使眾易曉。凡所斷決,皆用此律?!盵8]也就是說考慮到百姓對律法的無知,因而“譯以方言”,“方言”即為吏讀文,“使眾易曉”中的“眾” 則更多地指向朝鮮王朝的底層官員和普通民眾?!洞竺髀芍苯狻返陌衔膶懙溃骸叭黄涫棺植怀?,人人未易曉……謂之吏道,土俗生知習(xí)熟?!盵9](398)“吏道”即吏讀,大多數(shù)民眾對漢語生疏,對吏讀比較熟悉且有親近感??傊?,從律法的普及以及執(zhí)行角度看,將《大明律》譯為吏讀文是情理之中。翻譯后的《大明律直解》收錄原文,采用了原文與吏讀譯文對照刊行的方式,可以視為出于對兩班階層通曉漢字文化的考慮。

        其次,朝鮮王朝適用《大明律》,是將明朝的法律制度嫁接到本國制度中。明朝與朝鮮王朝畢竟制度有別,風(fēng)土人情不同,且不說諸多的機構(gòu)名稱、官階稱謂不盡相同,單單一個流刑三千里,限于朝鮮半島的領(lǐng)土面積,就不能生搬硬套。既然直接的“拿來主義”會使《大明律》在朝鮮王朝的全面適用出現(xiàn)諸多弊端,所以有必要對《大明律》進行改頭換面,從而實現(xiàn)《大明律》“因地制宜”本土化。戴擁軍在《中國法律翻譯發(fā)展史》中曾提道:“翻譯活動具有極為鮮明的目的性和適用性,它會應(yīng)需而生,應(yīng)時而制宜?!盵10](1)朝鮮王朝譯入《大明律》的目的性非常強,在適用明律這個鮮明的目的支配下,譯者可以大量操控律文原文本,在翻譯過程中可以對律文原文本進行必要的刪減、添加以及更改,形成一種全新的譯本。而且,僅從語言層面來看,《大明律》雖是在明太祖“法貴簡當(dāng),使人易曉”[7](138)的原則下制定,但對朝鮮朝民眾而言,《大明律》依然是一部體量大、專業(yè)性強,語言又相對晦澀難懂的律書,律文內(nèi)容并不容易消化。既然目標(biāo)可以制約整個翻譯活動,那么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可便宜行事,將專業(yè)術(shù)語轉(zhuǎn)變成對朝鮮朝民眾來說通俗易懂的詞匯。綜合而言,通過譯者不那么忠實的翻譯,《大明律直解》更加符合朝鮮王朝的國情,避免出現(xiàn)水土不服的現(xiàn)象,從而能在朝鮮半島得到更好的貫徹執(zhí)行。

        二、《大明律》的譯者:上層士大夫

        在朝鮮歷史上,翻譯之事尚不屬主流之學(xué)。在選拔人才的科舉考試中,譯科屬文科、武科之外的雜科,應(yīng)試之人大都是中人階層,中選后可在司譯院任譯官,并不為士大夫們所看重,因此史料中鮮有對譯官的記錄。反觀《大明律》的翻譯,《大明律直解》跋文對譯者有詳細(xì)記載:“政丞平壤伯趙浚,乃命檢校中樞院高士褧與予囑其事。某等詳究反復(fù),逐字直解,于呼,予二人草創(chuàng)于前,三峰鄭先生道傳、工曹典書唐誠潤色于后,豈非切磋琢磨之謂也歟?!?[9](398) 由此可知,直接或間接參與《大明律》翻譯的有五人,趙浚統(tǒng)籌,高士褧和金袛執(zhí)筆,鄭道傳和唐誠審閱校正。

        五人中最著名的當(dāng)屬儒學(xué)大家趙浚(1346—1405)與鄭道傳(1342—1398)。趙浚在高麗王朝時期歷任典法判書、密直提學(xué)、都監(jiān)事、都檢察使等職,后因不滿奸臣跋扈,開始隱居并研究經(jīng)史。隱居時期與李成桂結(jié)緣,深得李成桂的信任。鄭道傳在高麗王朝時期曾主管禮樂,為禑王經(jīng)筳講書,得罪權(quán)貴被流放后投靠李成桂,為李成桂所器重。1388年威化島回軍后,在趙浚與鄭道傳的輔佐下,李成桂肅清崔瑩勢力,驅(qū)逐禑王擁立昌王,后又廢除昌王轉(zhuǎn)立恭讓王。1391年李成桂任都總制使后,分別任命趙浚與鄭道傳為左軍總制使和右軍總制使,借此掌控了高麗朝兵權(quán)。同年,趙浚與鄭道傳主導(dǎo)的田制改革,即科田法實施,奠定了朝鮮王朝立國的經(jīng)濟基礎(chǔ)。1392年,同樣在趙浚和鄭道傳等人的策劃下,李成桂順利登基,趙浚與鄭道傳成為朝鮮王朝的開國一等功臣。新王朝建立后,鄭道傳編撰了論述朝鮮王朝建國立本的《朝鮮經(jīng)國典》獻于李成桂。[11]《朝鮮經(jīng)國典》從法典、賦典、禮典、政典、憲典、工典系統(tǒng)闡述了國家的法律制度,制定了國家的運作規(guī)范。另外,趙浚整理了高麗朝末期以來的各種律令條例,按照中國古代律典的“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體例編撰了朝鮮王朝最初的成文法典《經(jīng)濟六典》。從趙浚與鄭道傳的身份、開國所立之功以及兩人的著作可以發(fā)現(xiàn),翻譯《大明律》并非止步于譯書,《大明律》的翻譯移植是朝鮮王朝立國舉措之一,與其他鞏固王朝統(tǒng)治的政策密切相關(guān)。可以說,翻譯《大明律》是朝鮮王朝法制建設(shè)的一個捷徑,無怪乎鄭道傳在《朝鮮經(jīng)國典》序文也提到翻譯《大明律》的必要性。另外,負(fù)責(zé)具體翻譯工作的高士褧和金袛也非泛泛之輩。高士褧曾任高麗王朝的知印尚書,朝鮮王朝建國之初任寶文閣直學(xué)士,后升至從二品同知中樞府事。金袛任禮曹議郎,官居正四品?!短鎸嶄洝酚涊d:“請罷舉主禮曹議郎金祗,以戒后人?!盵12] 所以說,《大明律》的翻譯并非出自中人階層的譯官之手,而是統(tǒng)治階層的兩班士大夫的傾力之作。

        再者,史料中對唐誠(1337—1413)也多有記載?!短趯嶄洝分休d:“誠,浙江明州人。元季,避兵東來,初為征東行省掾史,行省罷,以中郎將為司平巡衛(wèi)府評事……累官至判典農(nóng)寺事,代李元弼掌事大吏文。及太祖即位,歷戶禮刑工四曹典書?!盵13]《世宗實錄》也有類似內(nèi)容:“唐誠,浙江明州人,元季避兵東來,自國初專掌事大吏文,官至恭安府尹,賜籍貫于府?!盵14] 另《太宗實錄》中司憲府上疏曰:“應(yīng)奉司,掌一國文書,其學(xué)文之士,悉皆屬焉,至于漢吏之文,獨唐誠掌之。”[15]由史料可知,唐誠是躲避元軍而逃亡至朝鮮半島的中國人,歷任朝鮮朝戶曹、禮曹、兵曹以及工曹的典書,直至恭安府尹。唐誠精通漢文和吏讀文,對朝鮮王朝初期的刑政及外交頗有貢獻,其語言文字修養(yǎng)備受認(rèn)可,當(dāng)時對明朝的“事大”文書也多出自唐誠之手。

        可見,《大明律》與朝鮮王朝的國家利益息息相關(guān),翻譯《大明律》不是一項單純的翻譯活動,可以說是一項國家翻譯實踐。翻譯團隊的構(gòu)成充分體現(xiàn)了朝鮮王朝對譯入《大明律》的重視與支持。在沒有可借鑒的先例和模式的條件下,趙浚等人能駕馭如此繁雜、龐大的漢文文獻,順利地完成了整部《大明律》的翻譯,實屬不易。正是得益于出色的翻譯團隊,譯文才得以逐漸本土化,其法制思想也滲透至朝鮮社會。因此,崔秉祚稱“在研讀各種版本《大明律》的基礎(chǔ)上,直解文為現(xiàn)階段可使用的譯文中最為正確的一種”。 [16](71)

        三、《大明律》的翻譯方法:吏讀

        吏讀在歷史文獻中有不同記錄?!兜弁蹴嵓o(jì)》稱之“吏書”[17](6)。金袛在《大明律直解》跋文中謂之“吏道”。[9](398)崔萬理在反對“訓(xùn)民正音”創(chuàng)制的上疏文中曾言及“吏讀”。[18]“吏”指胥吏、官吏,一般表示下級官員,“書”“道”“讀”皆為“文字”的意思?!袄糇x”名稱雖不同,但均指胥吏使用的文字,具體說來就是指官府的行政文書中借用漢字表記的文字形式。吏讀有廣義和狹義之別,廣義的吏讀包含鄉(xiāng)札、口訣及固有名詞的表記,狹義的吏讀專指表記韓語的文字形式。本文取其狹義之意。

        吏讀的具體形成時期有待考證。金袛在《大明律直解》跋文中提到“吏道”始于三韓。南豐鉉認(rèn)為大致始于朝鮮半島三國時代。[19](40)將吏讀稱之為翻譯的最早記錄見于《太宗實錄》:“議政府啟改正律文翻譯。”[20]“吏讀”因其借字翻譯的特殊模式,與一般翻譯含義略有不同,體現(xiàn)在“吏讀”是借用漢字翻譯漢語,呈現(xiàn)的是文字的“表里不一”:表面上源語言文字和目的語文字都是漢字,實際上目的語的漢字已是朝鮮語語言的表達(dá)。引發(fā)這一奇特現(xiàn)象的原因是朝鮮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漢字傳入朝鮮半島之后具備兩個用途:一是使用漢字讀寫漢語;二是借用漢字記錄朝鮮語,[21](64-65)吏讀是借用漢字記錄朝鮮語的方式之一。根據(jù)許鈞對翻譯的定義:翻譯是以符號轉(zhuǎn)換為手段,意義再生為任務(wù)的一項跨文化的交際活動。[22](68)據(jù)此,無源文本的吏讀則不能稱之為翻譯,因為不涉及符號轉(zhuǎn)換的問題。但有源文本,有翻譯文本,亦有實際語言含義生成的吏讀理應(yīng)是翻譯。雅各布森對翻譯有三大分類,吏讀則屬于語際翻譯。據(jù)樸盛鐘統(tǒng)計,現(xiàn)存的朝鮮王朝初期以吏讀方法翻譯的書籍共計4種:《大明律直解》(1395年)、《養(yǎng)蠶經(jīng)驗撮要》(1415

        年)、《農(nóng)書輯要》(1429年)以及《牛馬羊豬染疫病治療方》(1541年)。[23](68)值得注意的是,《牛馬羊豬染疫病治療方》是“訓(xùn)民正音”創(chuàng)制之后翻譯的,足見吏讀翻譯的實用性及其強大的生命力?!洞竺髀芍苯狻肥浅r半島吏讀翻譯的首部作品,與其他三部相比,其文字量最大,吏讀資料最為豐富,權(quán)威性最強,被認(rèn)定為吏讀翻譯的代表作品,對諺解時期的翻譯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吏讀翻譯的具體方法是借用漢字的音、意、形,添加表朝鮮語語法功能的助詞與詞尾,并適當(dāng)調(diào)整漢語詞匯及語序,以符合朝鮮語的表達(dá)方式?!洞竺髀芍苯狻返睦糇x譯文多保留漢字中的名詞、動詞等實義部分,并翻譯成相應(yīng)的朝鮮語表達(dá),而表示語法功能的部分主要借用吏讀表記,但也有名詞、動詞部分使用吏讀表記?,F(xiàn)以《大明律》中《名例律》為例,具體描述一下借字表記的吏讀翻譯方式。

        例1

        原文:謂謀危社稷。(《名例律·十惡》)[9](29)

        吏讀譯文:社稷,危亡為只為,作謀為行臥乎事。

        例2

        原文: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名例律·十惡》)[9](29)

        吏讀譯文:宗廟山陵宮闕等乙,毀亡為只為,作謀為行臥乎事。

        對照原文和吏讀譯文,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明顯區(qū)別,即吏讀譯文中添加了“乙”“等乙”“為只為”“為行臥乎事”等漢字。如前文所述,雖然同是漢字,想必中國人對此也是不知所然,此乃吏讀的重要特征。添加的漢字用來表朝鮮語中的助詞及詞尾,這是朝鮮語作為黏著語必然出現(xiàn)的一種語法現(xiàn)象。

        南豐鉉在研究吏讀借字表記的完整體系后,區(qū)分了借用漢字音和借用漢字意兩種方式,將借字表記劃分為音讀字、音假字、訓(xùn)讀字、訓(xùn)假字四大體系?!洞竺髀芍苯狻分懈痹~、助詞及詞尾的吏讀共計500余種,如果加上名詞、動詞的吏讀則超過600種。[24](16)

        除了添加漢字表語法功能外,原文中的“?!弊g為“危亡”,“毀”譯為“毀亡”,“謀”譯為“作謀”,這是將意義凝練的漢語表達(dá)譯成更通俗易懂的朝鮮語表達(dá)。另外,將作賓語的“社稷”“宗廟山陵宮闕”提至首位,調(diào)整了語序,這是朝鮮語SOV句型的體現(xiàn)??v觀整部《大明律直解》中的吏讀翻譯,對漢語的詞匯和表達(dá)稍作調(diào)整,并添加助詞及詞尾的翻譯方式比比皆是,如:

        例3

        原文:凡擅入太廟門及山陵兆域門者,杖一百,大社門,杖九十。未過門限者,各減一等。守衛(wèi)官故縱者,各與犯人同罪。失覺察者,減三等。

        (《兵律·宮衛(wèi)·202條 太廟門擅入》)[9](189)

        吏讀譯文:凡太廟門及山陵兆域門良中,擅入為在乙良,杖一百,大社門,擅入為在乙良,杖九十。未過門限為在乙良,減一等。官員及看守人等亦,故只,許入為在乙良,罪同。失覺察為在隱,減三等。

        在該條中,吏讀譯文中添加的助詞及詞尾如下:“良中”(??)為處格助詞;“為在乙良”(????)為連接詞尾,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朝鮮語/韓國語的????;“齊”(?)為終結(jié)詞尾,表命令;“乙”(?)為賓格助詞;“等”(?)“亦”(?)中亦為主格助詞;“遣”(?)表謂詞的并列接續(xù);“為在隱”(???)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朝鮮語/韓國語的? ??。

        如前所述,《大明律》的吏讀翻譯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chǎn)生的特殊方式,意在將生澀難懂的法律用語轉(zhuǎn)變?yōu)槌r民眾易于理解的日常表達(dá)形式,并符合朝鮮王朝的實情。從例句中可看出,實現(xiàn)朝鮮語語法功能的助詞及詞尾主要采用了借字表記的形式,而漢語原文中的動詞翻譯、名詞翻譯、斷句、語序調(diào)整等則可以從一般語際翻譯的角度理解。《大明律》吏讀翻譯的目的性非常強,既便于古代朝鮮執(zhí)法官員更好地理解運用《大明律》,更是推動《大明律》真正扎根朝鮮王朝,成為朝鮮王朝名副其實的刑法。

        四、《大明律》的翻譯作品:《大明律直解》

        以吏讀翻譯的《大明律》在1395年刊行時,并未被直接命名為《大明律直解》?!冻r王朝實錄》《經(jīng)國大典》等古籍中,將譯文仍稱之為《大明律》。為了區(qū)別于《大明律講解》等注釋書,后人也將翻譯的《大明律》稱之為《大明律》直解文或《大明律直解》。1936年,在日本殖民統(tǒng)治期間,日本學(xué)者花村美樹根據(jù)弘文館收藏的《大明律》直解文底本并對照國內(nèi)外的其他異本,編寫了《校訂大明律直解》,并由朝鮮總督府中樞院出版發(fā)行。之后,以吏讀翻譯的《大明律》約定俗成地被稱為《大明律直解》。

        明律歷經(jīng)多次修訂,并非每次都能及時傳入朝鮮半島。據(jù)《世宗實錄》記載:“建文時,本國請《大明律》,詔旨不許曰:儀從本俗,法守舊章。是則《明律》非本國要須遵守者也。”[25] 由此可知,朝鮮王朝曾向明建文帝索求《大明律》,建文帝以禮儀習(xí)慣不盡相同為由拒絕了。樸盛鐘曾指出,《大明律直解》的底本是在洪武九年律446條的基礎(chǔ)上添加了10條,故為456條。[26](227)不過根據(jù)楊一凡的推斷,洪武九年律有可能是459條,而《大明律直解》很可能是洪武二十二年頒行的《大明律》。[27](6-7)按照時間推算,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刊行的《大明律直解》為洪武三十年律之前的律文?;ù迕罉渫茢啵F(xiàn)今保留下來的《大明律直解》反映了洪武二十二年的律文,這一觀點在韓國得到了普遍肯定,幾成定論。[28](322)《大明律直解》首次刊行后,由于官員對其體系比較陌生,理解模糊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給律法的實踐運用也帶來不少困難。朝鮮朝太宗和世宗時期,《大明律》翻譯事業(yè)繼續(xù)推進。史料中有多處關(guān)于翻譯《大明律》的記載,如1404年“議政府請譯律文”[29];1411年太宗“命譯《大明律》,勿雜用元律”[30];1431年世宗“令舍人趙瑞康,少尹權(quán)克和,譯解《大明律》于詳定所”[31]。從時間上看,重譯、修訂《大明律直解》時,明朝已頒行洪武三十年律,因此譯官們是僅根據(jù)原文對吏讀譯文做了重譯修改,還是參照了明朝后來修訂的《大明律》進行了校對重譯,有待進一步考證。

        最早刊行的《大明律直解》原刊現(xiàn)已失傳,保存下來的版本皆是16世紀(jì)以后的重刊本,約有30余種。安秉禧以刊行年為序,主要列出了7個類別:駒澤大學(xué)本、蓬左文庫本、內(nèi)閣文庫本、弘文館本、宗家文庫本、平壤刊本和晚松文庫本。[32](2-8)張景俊根據(jù)是否出自于同一個刻板,整理列出了6種版本,分別是世宗版(現(xiàn)收藏于日本駒澤大學(xué)與蓬左文庫),公州版(現(xiàn)收藏于高麗大學(xué)晚松文庫與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nèi)閣文庫),光州版(現(xiàn)收藏于啟明大學(xué)、首爾大學(xué)奎章閣、延世大學(xué)、通文館等處),晉州版(現(xiàn)收藏于高麗大學(xué)晚松文庫、慶尚大學(xué)文泉閣、大邱加圖立大學(xué)),樂安版(現(xiàn)收藏于高麗大學(xué)、慶北大學(xué)、啟明大學(xué)、大邱加圖立大學(xué)、韓國學(xué)中央研究院藏書閣、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等處)和平壤版(現(xiàn)收藏于高麗大學(xué)晚松文庫、西江大學(xué)、首爾大學(xué)奎章閣、忠南大學(xué)等處)。[33](323)世宗版的內(nèi)容與其他版本區(qū)別較大,因此張景俊推斷,世宗版的《大明律直解》底本應(yīng)是洪武七年或九年的律文。

        除世宗版外,其他各版本的《大明律直解》在排版、內(nèi)容上略有差異。其中,以高麗大學(xué)收藏的公州版晚松文庫本最有代表性,影響最為廣泛。晚松文庫本共4冊30卷456條,未收入洪武二十二年律和洪武三十年律的附錄,與洪武二十二年律460條的條目也略有差異。不過,與《大明律》原典在體系上完全一樣。第1冊(1~3卷)是名例律和吏律,第2冊(4~14卷)是戶律、禮律、和兵律(宮衛(wèi)),第3冊(15~22卷)是兵律(軍政、關(guān)津、廄牧、郵驛)以及刑律(盜賊、人命、斗毆、罵詈),第4冊(23~30卷)是刑律(訴訟、受臟、詐偽、犯奸、雜犯、捕亡、斷獄)以及工律,另附有金袛?shù)陌衔?。整體豎式排列,收入《大明律》原文,每面10行,每行20字。卷次、分目、條項之后,列出一條具體律文原文,采用大字體,在原文之后直接追加兩行小字的吏讀譯文,沒有另起一列。原文后附有注釋文的,一般按照律文原文→吏讀譯文→注釋文→吏讀譯文的順序原則。但也有例外,如《名例律》中的“加減罪例”條,是按照律文原文→注釋文→吏讀譯文編排,只譯了注釋文,沒有翻譯律文原文。而《名例律》中的“老小廢疾收贖”一條,則出現(xiàn)了兩種現(xiàn)象,一是將原文和注釋文合并翻譯,二是只翻譯了律文原文,沒有翻譯注釋文。

        當(dāng)代韓國對《大明律直解》的底本考證和??惫ぷ鲝奈赐V埂mn相權(quán)等以晚松文庫本為底本,同時參考世宗版等其他版本以及《大明律講解》《律條疏議》等典籍校勘標(biāo)點了《大明律直解》,2018年韓國古典翻譯院出版了此書,成為研究《大明律直解》的權(quán)威資料。

        五、結(jié)語

        “凡是法律之落后國家,必然要向法律之先進國家學(xué)習(xí),移植先進國家的法律制度和法律原則。”[34](99)身處中華法系影響下的朝鮮王朝對《大明律》的體系及合理性抱有極大的信任,移植明律也是必然的。不過,朝鮮王朝移植《大明律》顯然超越了單純的學(xué)習(xí)動機,有其鮮明的政治目的。無論對內(nèi)的“易姓革命”,還是對外的“事大主義”,朝鮮王朝開創(chuàng)者都急需這樣的一部律法來鞏固新王朝的統(tǒng)治。既然移植明律是立國之需,那么翻譯《大明律》也就成為了一項國家翻譯實踐。李成桂的心腹趙浚和鄭道傳這兩位儒學(xué)大家皆參與了翻譯活動,足見朝鮮王朝對此的決心與重視。與明治初期日本譯入法國“六法”類似,朝鮮王朝完全是自愿地、主動地、積極地移植《大明律》。朝鮮王朝社會接納明朝先進的法制文明,推進了本國律法的發(fā)展,為朝鮮王朝編撰《經(jīng)國大典》提供了參考?!洞竺髀伞芬灿纱顺蔀榱顺r王朝法制思想的源頭,成就了“法治”的朝鮮王朝。

        從朝鮮半島的借字歷史上看,鄉(xiāng)札、口訣和吏讀皆是使用漢字來表記朝鮮語,在高麗朝和朝鮮王朝時期,吏讀主要為下層官吏使用。從律法的宣傳普及以及執(zhí)行角度看,“借字表記”的吏讀是《大明律》最合適的翻譯選擇。在為政治服務(wù)的目標(biāo)支配下,譯者們充分考慮了律文的接受對象,在遵循《大明律》整體體系的同時,成功駕馭了律文原文本。即,一方面將生澀難懂的法律用語轉(zhuǎn)變?yōu)槌r朝民眾易于理解的日常表達(dá);另一方面對《大明律》中不符合朝鮮王朝實情的律文進行了“改頭換面”,以便為其所用。正是因為譯者們沒有忠實地生搬硬套《大明律》,才使得律法得以順利移植。

        保存下來的《大明律直解》,代表了中國法律文化對外傳播的成就,成為后世朝鮮半島研究明朝律法的珍貴典籍,數(shù)量巨大的吏讀文獻資料也為語言學(xué)領(lǐng)域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史料?!洞竺髀芍苯狻纷鳛橐徊糠g巨著,其吏讀翻譯上承高麗王朝的釋讀口訣譯法,下啟“訓(xùn)民正音”創(chuàng)制后的諺解翻譯,在韓國翻譯史上影響深遠(yuǎn),[33](94)是中韓翻譯史研究和中韓法律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吏讀文無法擺脫漢字載體,翻譯上有其不完整性,對于不懂漢字的朝鮮朝民眾來說理解律法依然有諸多困難,如鄭麟趾在《訓(xùn)民正音解例》的刊行后記中所言,“吾東方禮樂文物,侔擬華夏,但方言俚語,不與之同,學(xué)書者患其旨趣之難曉,治獄者病其曲折之難通?!盵35]可以說,為了避免百姓因不懂文字而導(dǎo)致冤假錯案的發(fā)生,也是體恤民情的朝鮮朝世宗創(chuàng)制“訓(xùn)民正音”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 張晉藩:《中國法制史》,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年。

        [2]《高麗史》(卷八十四,志卷第三十八),國史編撰委員會韓國史數(shù)據(jù)庫:https://db.history.go.kr/KOREA/item/level.do?itemId=kramp;bookId=%E5%B9%B4%E8%A1%A8amp;types=o#detail-kingYear/kr_084_0010_0050_0650/35/1388/09。

        [3]《太祖實錄》(第1卷),“太祖一年7月28日丁未第三條”,https://sillok.history.go.kr/id/kaa_10107028_003。

        [4] 楊鴻烈:《中國法律在東亞諸國之影響》,北京:商務(wù)出版社,2019年。

        [5] 屈文生、萬立:《中國封建法典的英譯與英譯動機研究》,《中國翻譯》,2019年第1期。

        [6] 李得春:《韓國歷代漢韓翻譯簡述》,《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5年第4期。

        [7] 王立民、高珣:《中國法制史》,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16年。

        [8]《秋官志》(卷一),《律令刑書經(jīng)濟六典》,國史編撰委員會韓國史數(shù)據(jù)庫:http://db.history.

        go.kr/law/。

        [9] [韓] 韓相權(quán)等:《??睒?biāo)點大明律直解》,首爾:韓國古典翻譯院,2018年。

        [10] 戴擁軍:《中國法律翻譯發(fā)展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

        [11]《太祖實錄》(第5卷),“太祖三年5月30日戊辰第一條”,https://sillok.history.go.kr/id/kaa_10305030_001。

        [12]《太祖實錄》(第2卷),“太祖一年11月11日戊子第二條”,https://sillok.history.go.kr/id/kaa_10111011_002。

        [13]《太宗實錄》(第26卷),《太宗十三年11月3日己卯恭安府尹致仕唐誠卒》,https://sillok.history.go.kr/id/kca_11311003_001。

        [14] 《世宗實錄》(第150卷),《地理志慶尚道慶州府密陽都護府》,https://sillok.history.go.kr/id/wda_40006001_001。

        [15]《太宗實錄》(第8卷),《太宗四年8月20日己丑命議政府,議臺諫上疏以聞》,https://sillok.history.go.kr/id/kca_10408020_001。

        [16] 崔秉祚:《外國法的移植與翻譯——以朝鮮移植〈大明律〉的經(jīng)驗為中心》,《法律翻譯與法律移植》,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年。

        [17] [韓]樸喜淑:《大明律直解的吏讀研究》,明知大學(xué)博士論文,1985年。

        [18]《世宗實錄》(第103卷),“世宗二十六年2月20日更子第一條”,https://sillok.history.go.kr/id/kda_12602020_001。

        [19] [韓]南豐鉉:《吏讀、鄉(xiāng)札表記法的原理和實際》,《國語生活》,1986年第6期。

        [20] 《太宗實錄》(第23卷),“太宗十二年3月24日戊申第五條”,https://sillok.history.go.kr/id/kca_11203024_005。

        [21] [韓]李翊燮、李相億、蔡琬:《韓國的語言》,首爾:新丘文化社,1997年。

        [22] 許鈞:《翻譯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23] [韓]樸盛鐘:《吏讀翻譯的樣式及特征》,《韓國古典翻譯史的展開與展望》,釜山:占畢齋,2017年。

        [24] [韓]高正儀:《大明律直解的吏讀研究》,檀國大學(xué)博士論文,1992年。

        [25] 《世宗實錄》(第112卷),“世宗二十八年6月7日癸卯第一條”,https://sillok.history.go.kr/id/kda_12806007_001。

        [26] [韓]樸盛鐘:《明律的變遷和文體以及大明律直解的底本》,《國語史研究》,2013年第17期。

        [27] 楊一凡:《洪武法律典籍考證》,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年。

        [28] [韓]張景?。骸对囌摵槲渎膳c〈大明律直解〉〈大明律講解〉〈律解辯疑〉律文的關(guān)系》,錢念純譯,《域外漢籍研究集刊》,2017年第16輯。

        [29]《太宗實錄》(第8卷),“太宗四年10月28日丙申第三條”,https://sillok.history.go.kr/id/kca_10410028_003。

        [30] 《太宗實錄》(第22卷),“太宗十一年12月2日戊子第二條”,https://sillok.history.go.kr/id/kca_11112002_002。

        [31] 《世宗實錄》(第52卷),“世宗十三年6月23日乙卯第六條”,https://sillok.history.go.kr/id/kda_11306023_006。

        [32] [韓]安秉禧:《大明律直解吏讀的研究》,《奎章閣》,1986年第9期。

        [33] [韓]張景?。骸冻r初期大明律吏讀翻譯》,《韓國古典翻譯史的展開與展望》,釜山:占畢齋,2017年。

        [34] 何勤華:《法的移植與法的本土化》,《法律翻譯與法律移植》,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年。

        [35]《世宗實錄》(第113卷),“世宗二十八年9月29日甲午第四條”,https://sillok.history.go.kr/id/kda_12809029_004。

        [責(zé)任編輯 樸蓮順]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奇米| 亚洲AV无码AV色|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女同| 免费在线观看播放黄片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推| aa视频在线观看播放免费| 丝袜美腿人妻第一版主|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自卫慰黄网站| 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乱码专区| 丝袜美腿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做人人妻人人精| 不打码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黑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第一区二区精品三区在线| 老师露出两个奶球让我吃奶头 | 美国黄色av一区二区|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模无码人体一区二区| 国产裸体AV久无码无遮挡 | 无码av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色窝综合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男同|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 黄片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后入内射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精品国产| 亚洲一二三区免费视频| 东北妇女xx做爰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欧美色妞影院| 亚洲精品在线97中文字幕| 激情伊人五月天久久综合| 亚洲欲色欲香天天综合网| 国产精品99久久不卡二区| 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