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疫情影響,各地各校開展了線上教學,并深入推進了數(shù)字化學習發(fā)展。文章運用文獻分析法、調查研究法、個案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學生視角構建了健身氣功線上課程“3C”學習模式,即健身氣功理論知識的提升(Cognition)、技術技能的建構主義理念重構(Construction)及指導大眾健身的溝通能力提升(Communication)的多元自我學習模式,將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構建理論知識、實踐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的學習方式,以其擴寬學習方法,靈活提煉在線學習技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關鍵詞:學生維度;健身氣功;在線課;學習模式
The “3C”learning mode of online fitness Qigong class based on students' dimensional glimpse
Cheng Na1 " ???2
1Ji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angchun, Jilin 132000
2Dongshinuniversity,Jeollanamdo,Republic of Korea. 58245
A bstract: Affected by the epidemic, schools around the country have launched online teaching and further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learning.This article uses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investigation research method, case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construct the \"3C\" learning mode of Health Qigong online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that is, the improvement of Health Qigo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Cognition), the constructivism of technical skills The multi-teaching mode of concept re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ommunication ability to guide public fitness (Communication), combines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and guides students to build a learning method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practical ability, communication ability, cooperation ability, and inquiry ability ,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Key words:Student dimension; Health Qigong; Online class; Learning mode
前言
新典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發(fā)生促進在線教育快速發(fā)展,并為在線教學質量的提高帶來實質性的改變,豐富且良莠不齊在線課程資源提升了學生的分析思辨能力,加強了自主學習,但也使得部分有惰性的學生沒能取得預期的成效,分析原因,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的缺失及課程在線學習的設計是影響在線課程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因此建立有效的學習模式是提高學習成績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健身氣功是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tǒng)體育表現(xiàn)形式在新時期的智慧創(chuàng)新的結晶。伴隨健身氣功項目的深入推廣,健身氣功項目在線視頻傳播資源得到了豐富的發(fā)展,視頻傳播數(shù)量多,視頻質量參差不齊。在百花齊放的健身氣功教學視頻中提取其精華之處,是需要識別技術技巧的。因此,幫助學生有效提升在線學習效果,構建在線學習模式是本研究要探討的內容。研究將以學生維度建立學生在線課應用“3C”學習模式,有利于理論知識的提升(Cognition)、技術技能的建構主義理念重構(Construction)及指導大眾健身的溝通能力提升(Communication)。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及學習效率,重塑學生自我學習模式,提升應用性人才培養(yǎng)質量。
1.國內外在線課程建設綜述
1.1對比國外在線課程發(fā)展分析我國在線課建設現(xiàn)狀
由于疫情的影響,在線課程迅猛發(fā)展。而早在2003年美國就有將近190萬的高校學生參加網絡課程的學習。很多組織和個人也開始在網絡上傳播教學視頻,其中代表是TED 會議和可汗學院。2006年,TED演講視頻被上傳到網絡,內容主要是各領域的專家分享觀點、研究內容等側重科普。2011年,美國高校有31%的學生至少進行一門在線課程學習。國外在線課程在第一時間得到了飛速發(fā)展,各級各類課程得到了廣泛開發(fā)。我國在線課程發(fā)展形成了萌芽期,發(fā)展期,崛起期的時段,2000年形成了初期的遠程課程概念,同年共有31所高校獲批了高校獲得了遠程教育資質。此階段的在線教育多以教學錄像為載體,適當剪輯發(fā)布網絡。發(fā)展時期的在線課程經過不斷探索,在開展局域、課程制作方式、教學內容拓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發(fā)展,但是在線課程依然沒有進入到常規(guī)教學。伴隨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在線課程迎來了崛起時期,國家在制度層面給予大力支持,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 2035》提出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2021年3月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 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指出“發(fā)揮在線教育優(yōu)勢,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在線教學課程類型有微課(Micro Lec-ture)精品資源共享課、慕課(MOOC)、SPOC等多做形式,在線課程形成了特有的生態(tài)形式,不在以滿堂灌的授課形式,而是將知識細化,碎片化、導圖化,短則10分鐘一個知識點,多則45-90分鐘,與信息技術融合,形成了教育形式的新方向。在3年疫情期間,全球化被動和主動的開展了在線課程學習,顯現(xiàn)了在線課程的薄弱之處,如線上教師難以對學生整體狀況有更全面的了解,因而難以提升教學質量。在線課程無法提供必要的進度保證。即便是在著名的大學中,由于在線課程缺乏積極的督導與激勵,學生在 期末臨時突擊聽課、刷課的狀況十分普遍并且還在蔓延。為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與合作精神的高端人才,必須重塑高校教學模式。若高校仍沿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停留在知識的講解灌輸,止步于淺層次學習,則難以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并引導學生在協(xié)作中內化、建構和遷移知識[1]。
1.2在線課程建設研究趨勢略論
多因素情況下國外在線課程教育領先于我國,美國大多數(shù)院校都提供了在線課程,其學習模式類型豐富全面,線上教學、混合一體教學等。在線學習作為信息化時代學生學習的“新常態(tài)”,已經成為教育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關鍵領域,引領著學生學習方式和成長路徑的變革,對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具有重要意義[2]。國內學者對有關在線課研究的層次梳理清晰,分析詳實,對在線課成的本體屬性、教學應用、教學理論轉變等形成了深厚的宏觀理論研究資料。從宏觀走向微觀,從外因走向內因,研究者們深入的對在線課程學習內因進行了厘清分類:潛水者(Lurkers)、偶入者(Drop-ins)、被動參與者(Passive Participants)、主動參與者(Active Participants)。人們對在線課程的學習體驗由模糊到接受到被吸引,是終生知識學習模式的轉變。在線課程教學模式被廣泛認可,其相關研究吸引諸多學者對其探討形成有影響的論斷。在中國知網中輸入關鍵詞“在線課程”,檢索年限設置為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日得到相關數(shù)據在線課程文獻(2409篇),在線開放課程(1825篇),online courses(1206篇),在線教學(1108篇),在線教育(555篇),online course(1051篇),在線學習(680篇),線上教學(540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499篇),精品在線開發(fā)課程(386篇),學習者(813篇),混合式教學(709篇),students(698篇),online learning(663篇),教學模式(634篇),教學改革(551篇),線上教學(540篇),在線課程建設(509篇),翻轉課堂(458篇),混合式教學模式(430篇),高職院校(423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340篇),網絡課程(319篇), online education(314篇),課程建設(300篇),courses(295篇),e-learning(278篇),教學設計(260篇),higher education(253篇),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249篇),learners(226篇),MOOCS(218篇),mooc(210)篇,教學中的應用(204篇),mooc(202篇),the course(200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183篇),建設與應用(192篇),小規(guī)模限制在線課程(179篇),課程思政(180篇)。對檢索信息進行了可視化分析(圖1),包含相關關鍵詞檢索結果18263條,文獻資源豐富,研究內容輻射面寬泛。信息技術、互聯(lián)網技術和大數(shù)據技術的融入,對教育環(huán)境的智能化、個性化會更加富有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對教育過程的全面、立體和多元的教學監(jiān)督與評價,提升教學質量,提高教學精準度,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
1.3《健身氣功》在線課程建設的探討
健身氣功是我國開展的第97個全民健身項目,在全國第十三屆全運會中被列為全民健身項目正式登上我國體育賽事的最高舞臺,在疫情期間健身氣功作為輔助康復手段,被廣泛運用于各方艙醫(yī)院和其他醫(yī)療機構,在新冠肺炎治療和群眾居家鍛煉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為全民健身、健康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經過20余年的推廣,國內健身氣功課程普及程度很好,在高校不進開設了相關課程,且在線課、混合課授課類型覆蓋全面,國內學者對在線教學研究的理論資料日漸豐富,但在建設中仍有需深入探究之處,如在線課程缺乏規(guī)范的課程資源的標準分類及資源之間的關聯(lián)信息等,形成了課程資源在組織結構上零散無序,授課時間或長或短學習節(jié)奏波動較大,教學視頻制作質量亟待優(yōu)化,使教師和學生用戶在課程資源的檢索、瀏覽以及使用上缺乏相關信息指引和說明,造成資源的使用率和質量不高,教學督導監(jiān)控管理及激勵機制不夠健全等原因均制約了健身氣功課程發(fā)展。
2“3C”學習模式的探討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切實改變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yǎng)的觀念,注重學思結合,注重知行統(tǒng)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強化實踐教學有關要求為重點,以創(chuàng)新實踐育人方法途徑為基礎,形成實踐育人合力[3]?!苯逃俊敖鹫n”建設其評價標準依托“兩性一度”,要求在課程的建設和改進要遵從“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實施三全育人將將知識、素質、能力有機融合,以期培養(yǎng)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將“3C”學習模式,即健身氣功理論知識的認知與同化學習(Cognition),建構主義理念在實踐學習中的應用(Construction),提高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健身氣功蘊含了深邃的傳統(tǒng)文化、中醫(yī)文化、養(yǎng)生理論、體育美學等內核,因此,在學習中要注重對理論知識的內化,將內化汲取的知識應用于對新事物的學習轉化、加工和處理,將新舊知識融合互通,建構自己的新認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具備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2.1健身氣功在線課“3C”模式的價值及意義
2.1.1夯實理論基礎,提升學生自主實踐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對于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來說至關重要,或者核心素養(yǎng)的要義之一就是學生能夠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4]。學好健身氣功課程理論知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重點是讓學生在大腦中形成認知思維,讓學生主動意識到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健身氣功課程基礎理論包含了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醫(yī)經絡學說、藏象學說等傳統(tǒng)文化知識,其理論是扎實學習技術的基礎,理清理論與實踐的主次關系,才能分配好權重比,高效的實施在線學習。利用在線課程的優(yōu)質資源,形成多種感官刺激,提升學生理論基礎。通過線上、線下的學習、復習、反思、總結和歸納將所學內容構建知識網絡,進而融會貫通于實踐技術,促進實踐能力的提升。
2.1.2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立個性的學習體系
學習方式是多樣化且個性化的,鼓勵學生探索并建立自己學習方式是時代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勇于打破自己固有學習的結構體系,通過思維不斷自我辯證認識的歷程,學生將原有知識與新知識進行交流、辯駁、融匯、吸納,最終建立新的知識結構。技術實踐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通過技術分析、案例分析、學生實習,再進行實踐展示和模擬競賽展演,促使大腦對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自己特有的技術學習體系。
2.1.3促進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高質量傳承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其中在重要任務中明確指出:民族傳統(tǒng)文化教育要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教育教學規(guī)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繼續(xù)教育各領域?!?C”學習模式,注重知識能力的轉化,強化技術指導中的人際溝通技巧的學習。互動互惠的交流學習形式是在線學習共同體進行知識建構的關鍵中介,對在線學習共同體的互動關系和互動內容的整合性起到重要作用[5]。對傳統(tǒng)體育文化在課程中的有效傳承和發(fā)展也會起到積極推廣作用。
2.2健身氣功在線課“3C”學習模式構建
信息多融合發(fā)展時代,在良莠混雜的知識傳播路徑中獲取正確、正向的知識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力,如何培養(yǎng)學生建立獲得知識的建構主義理論觀念,需要教師以學生為中心,在健身氣功理論知識學習中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設計協(xié)作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在現(xiàn)有主觀知識基礎上獲得客觀知識學習的能力,預設目標使學生筆耕不輟的努力。
圖1 健身氣功在線課“3C”學習模式導圖
2.3健身氣功在線課“3C”學習模式的實踐運用
2.3.1從認知走向認同的理論學習
健身氣功是一門醫(yī)養(yǎng)知識較強的課程,要學好健身氣功課程理論知識,重點是要學生在大腦中形成認知思維,讓學生意識到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如果理論知識沒能被及時運用與總結,未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網絡,就會隨著時間流逝而產生知識模糊,因此設定情境讓學生將理論知識內化是有效的方法,在此教學中會安排學生進行小組匯報形式,以理論知識點為主題,學生圍繞主題展開匯報,從最初的認知模糊到辯證觀點、同類歸納、形成共識,再設置具體技術情景,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進而增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2.3.2運用建構主義理念踐行學習
健身氣功的功法學習是以自身體悟上升到感悟的“知、覺”過程,要求“身、心、息”的協(xié)調配合,需要不斷在練習過程中修正“動作、意念、氣息”以其達到內外身心三合的自如階段。理論知識的學習就是獲取信息、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課中是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刺激學生大腦,課后需要學生通過回憶、聯(lián)想、重構課中學習內容,再聯(lián)系所學的所有知識,不斷反思、想像,以構建知識網絡系統(tǒng)。理論與實踐融合是知識技能產出轉化的過程,需要同學相互指導,將知識有效溝通、輸出,鞏固學習成果,具備指導他人鍛煉能力。
2.3.3提高學生教學指導能力
深度學習理論指出,獲取新知識或掌握新技能必須經過多層級的學習過程和深入的分析與加工,學生才能夠接受新的知識和技能進而應用他們[6]。學生個人進行健身氣功在線學習時易存在技術要點掌握偏差以及功理作用理解偏頗等現(xiàn)象,因此,在線學習中建立多層級、互助式和任務式的教學能力提升方式,如互助式以班級為單位結對子形式開展學習;任務式則以指導家長參與練習方式,進行技術教學,考核的標準,則是家長完整演練教學動作,學生進行點評,即鍛煉了學生指導能力,鞏固了理論知識掌握,也增進了家庭親情關系。
(1)加強專業(yè)學習能力。教學指導能力的提升需要多學科知識的積累和實踐的運用,因此,要豐富專業(yè)知識如運動解剖學、生物力學、中醫(yī)基礎理論、運動處方等與健身氣功項目聯(lián)系緊密的學科知識,加強理性的學習,將知識內化應用于實踐指導。
(2)加強人際溝通能力。學會溝通與交流是良好性格形成的重要途徑,在提升學生教學指導能力中,要多方式、方法開展交流活動,如線下小組技術創(chuàng)編展演、組織教學比賽、健身氣功學生社團服務、社區(qū)健身氣功義務指導等活動,以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提升溝通協(xié)調能力。
(3)加強學生共情能力。健身氣功教學是將個人技術感知、情感分享的過程,在交流中以對方視角去感知動作、理解動作,用情感點燃情感,調動學生的感知器官,在傾聽、分享中產生情感交流、心靈碰撞,使學生全面獲得共情能力,悟出做人道理。
3結語
在課程育人過程中將知識-能力-素質融合,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模式,不斷吸納國外優(yōu)秀教學經驗,提煉教學精髓,結合健身氣功課程特點開展教學。
健身氣功課在線“3C”學習模式的建立重點是要使學生在大腦中形成認知思維,明晰學習路徑思維導圖,提高學習成效。自行將理論知識構建知識網絡,從而提高綜合運用能力。實踐操作技能學習應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可通過實踐教學、社區(qū)指導、展示比賽等方式實踐操作,在大腦中對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知識內化,提高教學指導能力。
參考文獻:
[1]丁繼紅.深度學習中的學習者認知網絡和動機策略分析——旨向深度學習的 U型翻轉教學效果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9(6):32-40.
[2]趙鑫,呂寒雪,吳濤.從“情知分離”到“情知共生”:在線學習變革的情感哲學審思 [J].中國電化教育,2022(12):53-60.
[3]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人才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A/OL].(2010-06-06).http://www.china-erzhong.com/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lD=3783.
[4]孫佳林,鄭長龍.自主學習能力評價的國際研究:現(xiàn)狀、趨勢與啟示[J].比較教育學報,2021(1): 67-84.
[5]王夢倩.行為—認知—情感多層網絡視角下在線學習共同體互動分析模型與應用[J].電化教育研究,2022.(12):86-92.
[6]朱彩鳳,柴喚友,周雪,等.混合學習環(huán)境中主動性人格和人際交互與學習績效的關系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9(8):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