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人民中去”征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文藝工作者要跳出‘身邊的小小的悲歡’,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我們的作家、藝術(shù)家要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踐行者。本刊自2020年第一期始,開設(shè)“到人民中去”征文欄目。散文、特寫均可。歡迎投稿,敬請關(guān)注。
本想來了看一眼就走,不想這一看就黏住了雙目,占住了心魂,絆住了雙腳。接下來的幾個日夜,我在這個名叫李寨的村莊里,一步步走進它的秘徑,觸摸到它的脈動,感受到它的熱力,見證了它的嬗變。
一
這一天是2022年10月22日,我站在李寨村的荷花池邊,心里計算著距離第一次來李寨的時間,那是2013年的秋季,不覺已過去了整整九年。那時,我也是以一個寫作者的身份,前來采訪一個人,他就是剛剛回村兩年的村支部書記李士強。
當年的采訪記錄依然清晰:河南省沈丘縣馮營鄉(xiāng)李寨村,地處河南、安徽兩省交界,東臨界首、南接臨泉,轄李寨、劉寨、王莊、蘇莊、劉莊、新村六個自然村,共786戶,3237口人,可耕地3488畝。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700元,貧困戶208戶,658人。
這是一串令人憂傷的數(shù)字,當時我想到了一個詞:貧困。
九年前,印象中的村莊灰突突的,村民的房屋大都是小瓦房,從根基到瓦頂,都附帶著年代的痕跡。村中的坑塘很大,卻看不到水面,被腐葉和雜草嚴實地遮蓋。還有兩條穿村而過的水溝,沒有水,只剩下了干溝,丑陋而疲憊地躺在那兒。記得當時李書記指給我看,他說,這幾百口人的大村子,蓋得起二層樓房的只有兩家。那時,他的聲音聽起來同村子一樣灰白。
九年后的今天,當我再次站在李寨的村口,還以為到了迤邐的南方。那些徽派建筑群美麗了我的視線,雪白的墻體,黛色的小瓦,馬頭墻翹角飛檐,錯落有致,輪廓極富層次,有著策馬奔騰動態(tài)的美感。這種美得直冒仙氣的建筑物,在我們河南中原農(nóng)村,是一個極其少見的創(chuàng)新。我不由得吟出一句詩來:“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p>
昔日骯臟的大水坑,變成了一面清香四溢的湖塘,湖水在陽光下泛著綠波,黃黃綠綠的荷葉擠擠挨挨,秋風一吹,荷葉翻動,似一群綠衣仙子凌波起舞。湖岸上,站一溜土黃色石磨盤,每個磨盤上都書有一個磨盤大的紅字,組合起來是:美麗大花園,幸福古李寨??粗陀X得幸福。
那兩條干溝,確切地說,是兩條古代護城河,兩千年前的內(nèi)河和外河。而今早已疏通,變成兩條流動的河流,清凌凌的水道,將一塊高地圍成一個別致的湖心島,湖中有魚,張圓了小嘴兒朝我吐泡泡,身上的鱗片一閃一亮。湖邊有蒲葦,一簇簇茂盛地生長。廊橋盡頭,是一座玲瓏的八角亭,亭子旁修竹蒼翠。
圍著小島造一排原木護欄,鋪一條木質(zhì)棧道,我正伏在欄桿上看魚,見兩位老者沿著棧道朝這邊走,一邊漫步一邊閑聊,那悠然的神態(tài),就像城里老干部逛公園。
其中一位端茶杯的大爺,走過去了轉(zhuǎn)回頭端詳我,我倆幾乎同時認出了對方。他年輕時當過村小學的代課老師,我尊稱他為“李老師”,九年前來李寨采訪過他。一陣寒暄過后,我感嘆:“這李寨變化也太大了,變得我都認不出來了。”他抬手一抹花白的大背頭說:“別說你了,我都認不出來了!”
接下來李老師給我講了這么一件事。
半月前,他騎著電動三輪車,去十里外的馮營鄉(xiāng)鎮(zhèn)上趕了一趟集,回來時路過自己村,他卻沒有拐彎,順著國道一直往前走了。講到這,他又朝后抹了抹頭發(fā),說:“哎,當時我還看見馬頭墻了,也看見荷花池了,可那一會兒就是不相信啊,不信這是俺自己的村子、自己的家。那會兒我還記恨人家哩,在心里嘀咕著,咦,這是誰的村子啊,好看得沒法說,跟畫上的一個樣!”
有些駝背的老王說:“這不奇怪,我做夢都想不到,能有今天這好光景?!?/p>
二
李士強書記去外地考察了,他安排兩位年輕的村干部,張主任、齊主任陪著我采訪。
我在村部接待室,再次見到了兩位老者。他們襯衣潔凈,款式新穎,老農(nóng)民的印跡,在他們身上很難找見了。
駝背老王說:“俺們村的人啊,早就不下地種田了,一年到頭手腳不沾土。各家各戶的土地,都流轉(zhuǎn)給村合作社了,租金給得高高的,一年頂兩年的收入?!?/p>
老王的回憶夾雜著細碎的雪花,那是2011年年底,李士強書記一上任,就冒雪來到了老王家。老王的家里并不比外邊暖和,三間土瓦房住著他一個人,五十多歲的人了,還是光棍一條。書記和老王是初中同學,在李寨村一起玩耍,一起長大。后來,李士強經(jīng)過打拼,有了自己的億星集團公司,成了全國聞名的企業(yè)家,老王依舊在村里種田當農(nóng)民??墒?,讓老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位讓他引以為豪的董事長同學又回來了,回到了他的出生地,重新當起了農(nóng)民。
火盆里燃燒的玉米芯,把兩個人的臉頰映得紅亮。
“你呀!一個身價幾十個億的大老板,不在城里享清福,偏回農(nóng)村受苦累,真不知道你是咋想的?!崩贤跽f。
李士強書記就說起了他的奶奶,那時還是建國前,連續(xù)下了幾場大雨,就把村子給淹了,莊稼泡死了,顆粒無收。那年李士強的父親才五歲,年輕守寡的奶奶,領(lǐng)著他去安徽太和,大宅門里吃“舍飯”。舍飯就是富人家辦喜事或喪事時,舍給窮人的一些吃食。幾個月后,他們冒雪回到家,哪里也找不見一口吃的。奶奶突然發(fā)現(xiàn),房梁上提溜著一只小葫蘆,倒出來半碗麥麩子,生蟲子了,一嘟嚕一嘟嚕的?!斑@碗煮麥麩子湯,是奶奶和我父親,回家后的第一頓飯?!?/p>
李士強書記紅著眼睛說:“我就是想讓咱李寨人過上好日子!我就是想改變咱李寨!說心里話,家鄉(xiāng)是我永遠的牽掛,更是咱老一輩的期望。我不回來看看,就睡不著覺,回來看后,更是睡不著覺。國家的政策這么好,咱村的發(fā)展不能慢啊?!?/p>
“沒有誰比我更理解你了,你想讓村里的老少爺們兒,都跟你一樣過上明晃晃的好日子??墒?,你想想啊士強,咱李寨村一不靠山,二不傍水,三沒產(chǎn)業(yè),單靠這每人分得的一畝多地,細得跟面條一樣,窄得像豆腐片一樣,你能干個啥?拿啥去發(fā)家?”無奈和愁苦,讓老王紅了雙眼。
李士強卻兩眼閃著光,他一拍大腿說:“咱們有地就行??!我就是要向土地要效益,要讓一畝地生出五畝地的產(chǎn)值,從500到1000元,還要到2萬、3萬,甚至更高。只有這樣啊老同學,咱們李寨村才能刨掉窮根子、甩掉窮帽子!”
老王的回憶里飄灑著漫天的雪花,他說:“那天啊,士強蹚著雪,在外面走了一夜,我不放心哪,他在前頭走我在后面跟。他從村頭走到村尾,從村里走到地里,就這么走走站站,想想看看。夜里多冷啊,北風嗷嗷地刮,雪片子打臉上麻麻地疼。說實話,看著他的背影,我掉淚了,心疼!”老王搖搖頭說:“說起來誰能相信呢?一個當初拼命逃出村子的人,又放棄城里的安逸,跑回村來當了農(nóng)民。”
三
遠遠的,我就看見了滿地白色塑料大棚,一個連一個,鼓鼓地趴著,像給土地穿上了防護服。
從敞開的棚口看過去,生姜棵一排排地站著,葉片的形狀很像竹葉,連站立的姿勢都像小時候的竹子。我第一次得見生姜棵子的模樣,在這之前,我只認識姜黃色的姜塊。
給姜棵澆水我也是第一次見到,從棚頂上懸下來許多噴灌,旋轉(zhuǎn)著灑水,像下雨,唰唰響,姜葉子水綠水綠的。根部也在澆灌,小巧的抽水機嗚嗚作響。
聽到張主任的呼喊,種姜的趙老板從遠處跑過來。他說,以前他在外地給人打工時種過姜,前年被李士強書記召回老家來。
“李書記親自把我送到湖北,專門學習生姜種植?;貋砗螅揖统邪?50個生姜大棚。”
他將手臂一揚,指著那連成一片的白色大棚,說:“這些都是我的?!蹦亲雠桑€真有些指點江山的意思。我細想,可不是嘛!他的確是在指點自己的“姜”山。
從打工者變成了創(chuàng)業(yè)者,趙老板的成就感不言而喻。
張主任悄悄給他算了個賬,一個大棚的收益,就能達到三到四萬啊。
“那150個大棚呢,一季能掙多少錢?”
走在去瓜田的路上,我還在替趙老板計算著。
蘇老板是個80后,今年第一次種蜜瓜就獲得了成功。他說:“我的孩子年齡小,出門打工走不掉。去年,李書記去蘭考領(lǐng)獎,設(shè)法引進了蜜瓜苗,這瓜在新疆哈密,叫‘哈密瓜’,在河南蘭考,叫‘蘭考蜜瓜’,引進到咱李寨,就叫‘古李寨蜜瓜’?!?/p>
蘇老板說:“一個夏季,在蜜瓜生長的75天里,李書記沒少來瓜棚,大夏天的,他衣服都溻透了。書記是擔心蜜瓜在咱土地上不適應(yīng),沒想到產(chǎn)量這么高,一畝地產(chǎn)5000多斤,每斤1.6元,我一共種了9個棚,還不夠賣,大超市的老板,直接到大棚來買瓜。李書記說,種少了,明年咱大干!”
小伙子嘿嘿笑,眼睛里閃閃發(fā)光。
這里的蔬菜區(qū)有一個很童話的名字,叫“番茄小鎮(zhèn)”,因為這個區(qū)域的大棚里,只種了一種蔬菜——番茄。
見大棚入口沒有關(guān)嚴實,我們側(cè)身擠進去,見翠綠的葉子間,綴滿紅瑪瑙似的小番茄,摘一串在手里,彈彈的,滑滑的,極富手感。輕輕一咬,汁濃肉厚,香甜滿口。
品嘗了半天小番茄,也不見主人來,齊主任便當起了臨時講解員。他走出大棚,引我看立在地頭的大牌子,上寫:粵港澳大灣區(qū)“菜籃子”生產(chǎn)基地。還張貼著有關(guān)部門的認定通知和認定證書。啊,李寨村的蔬菜供港啦!頓感李寨人的世界大起來。
齊主任講:“從去年起,我們打造了蔬菜供港基地,在整個基地里面,開出來200畝種番茄,也稱圣女果。目前先種了100畝,因為這番茄種植技術(shù)含量比較高,李士強書記還請來了山東壽光的技術(shù)員,完全不打農(nóng)藥,是綠色有機果蔬,口感好、營養(yǎng)高,深得消費者喜愛。”
“番茄小鎮(zhèn)”對面,是500畝梨園,站在地頭看,果林郁郁蔥蔥,一眼望不到邊。只見樹,不見梨,張主任說我來晚了,梨子賣完了。梨子成熟的時候,把枝條都壓彎了。梨的品種也多,有紅星、紅香酥、秋月等,個個皮薄肉細、香甜多汁、酥脆可口。
齊主任說:“梨園采用標準化種植、規(guī)范化田間管理,引進了碭山技術(shù)人員,對梨園進行品種改良、技術(shù)管理,提升梨的品質(zhì)和口感。另外,全部采用有機肥,生果期不施用農(nóng)藥,打造綠色高端產(chǎn)品。明后年,梨子進入豐產(chǎn)期,年產(chǎn)量100萬斤以上,年產(chǎn)值300萬元以上?!?/p>
沒有嘗到美味的“李寨梨”,我便渴望能觀賞到明年的梨花。500畝梨園的梨花競相開放,那該是怎樣的一幅醉人景象。
收紅薯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滿地跑的都是新型紅薯收獲機,機器突突一過,地下的紅薯就翻到了地面,帶著泥土的氣息,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亮。紅薯光溜溜、鮮亮亮,幾乎沒有破損,沒有遺漏。
村人說:“這一臺大機器,能頂二三十個壯勞力,以前啊,一塊紅薯地,用抓鉤得錛上好幾天,手上磨出大血泡?,F(xiàn)在可快了,大機器一突突,兩根煙功夫就全妥了?!?/p>
一車車新鮮的紅薯,被拉進了李寨“三粉”加工廠,負責人李廠長領(lǐng)我們進廠參觀。寬敞的操作間,一臺臺機器排列。李廠長介紹說:“這些都是目前全國最先進的三粉加工設(shè)備,從紅薯清洗、粉碎到粉面進車間,再到最后加熱、冷凍、切割等,基本上全是自動化。咱李書記說了,要買就買最先進的機器,要做就做最優(yōu)質(zhì)的三粉?!?/p>
因為都是沈丘人,我打小就聽老輩人說,李寨這一帶的紅薯很好吃,軟糯甘甜,加工出來的粉條、粉皮、粉面這“三粉”,更是遠近聞名。齊主任說:“李寨村的土壤很特別,是豫東平原少有的黑土地,盛產(chǎn)優(yōu)質(zhì)紅薯,有上百年的紅薯種植、粉條加工歷史,生產(chǎn)的紅薯粉條筋道耐嚼、色澤明亮、口感爽滑、味道醇美,尤其是在豫皖地區(qū)很得名。”
李廠長說:“俺家三代都是做紅薯粉的,爺爺和父親在當時都是手工下粉條、做粉皮、打淀粉,那時候可沒少掏苦力,也沒掙上錢。我就很幸運了,趕上了一個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好時代,遇上了李士強書記這樣的好官,咱們李寨三粉廠,一年能加工120萬斤紅薯,一年的產(chǎn)值可達120萬元?!?/p>
120萬,那可不是個小數(shù)目,我看見李廠長的面部表情很滋潤。
還沒進養(yǎng)牛場就聞到了牛糞味,跟著蓬勃的氣味朝里走,很快看見了一欄欄的大黃牛,也不是全黃的,有的腦門是白的,還有的是身上有白花,個個膘肥體壯,皮毛油亮。牛棚上有字:育肥牛。噢,難怪牛們這么肥。
隨著一群參觀者往前走,這里圈養(yǎng)著更多的牛。一進入“繁育母?!眳^(qū),場面極其溫馨,不少母牛身邊都有一頭小牛犢,有的跌跌撞撞緊隨母親身后,有的鉆到母親腹下吃奶,有的尥蹶子、撒歡凈是玩兒,還有的吃飽了睡覺,任母親怎么叫它都不醒。我的目光磁上了一個小玩意兒,它大概剛出生幾天吧,竟把自個兒團成一個黃色的肉球,臥在小小的石槽里睡著了。睡姿萌噠噠,像個小孩子。我說:“我想抱抱它?!睆堉魅我詾槲蚁氚阉Щ丶遥驼f:“咦,你抱的可是人民幣,它生下來就值一萬多?!?/p>
主管牛廠的單經(jīng)理,正在向來賓熱情地講解:“這里是沈丘縣李寨牛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養(yǎng)?;兀嫉?37畝,有5個標準化散養(yǎng)圈舍,配青貯池、干草棚、牛糞有機化肥生產(chǎn)車間,可養(yǎng)殖1000頭育肥牛、母牛。一期存欄牛1000頭,其中育肥牛400頭,為夏南牛和西門塔爾牛,繁育母牛600頭,主要是從內(nèi)蒙古新購進的優(yōu)質(zhì)西門塔爾基礎(chǔ)母牛。”
在這以前我和單經(jīng)理聊過牛廠,他告訴我,李書記結(jié)識了內(nèi)蒙古通遼的一位企業(yè)家,在交談中,李書記看到了養(yǎng)牛的商機?;貋砗?,李書記就親自帶隊去內(nèi)蒙古考察。
“草原上不便開小車,李書記和我們一起坐大車,草原上的風很冷很硬,他仍然堅持跑了好幾個地方。”
在內(nèi)蒙古選購了一批剛出生的小牛犢,因擔心中原的氣候和環(huán)境會影響到小牛的健康和生長,李書記就想到了暫時寄養(yǎng)的辦法。先把小牛寄養(yǎng)半年,等長大些了,再運回李寨?;貋頃r,內(nèi)蒙古派四人團隊來李寨,進行養(yǎng)殖技術(shù)指導(dǎo)。
李寨牛廠很快成為牛的交易市場,往臨泉、界首等地輻射,流動量更大。周邊買牛的商家,也不用跑到內(nèi)蒙古了,在李寨牛廠就能完成交易。牛廠和內(nèi)蒙古達成了合作模式,產(chǎn)生了雙贏效應(yīng)。
養(yǎng)的牛多了,需要的草料也多了。小麥稈、玉米稈、紅薯秧等,都要大量地收購。單經(jīng)理說:“周邊農(nóng)民都來賣秸稈,近的他們送來,遠的我們上門去拉,一畝地可賣兩三塊錢。農(nóng)民收入增加了,俺們的牛有草料吃了,政府也不用擔心燒秸稈污染環(huán)境了,這叫一舉三得?!?/p>
張主任在一旁補說了一條:“牛糞發(fā)酵成了有機肥,有機肥上給大棚里的蔬菜、梨園里的梨樹,大田里的農(nóng)作物產(chǎn)生的枝葉和秸稈喂牛,牛又產(chǎn)出肥料……一條良性循環(huán)的黃金鏈。”
人群里響起一陣掌聲。
有人對單經(jīng)理說:“俺老婆說了,讓帶回去一袋有機肥,俺家有個小菜園,俺也要用用有機肥?!?/p>
人群中又一陣哄笑。
村里建個扶貧車間,車間里有幾十個女工在工作。我們一群人進去時,她們?nèi)匀粵]有停止手中的活兒。從工作臺的材料能看出,她們正在加工童裝羽絨服。裁剪、充絨、縫制,車間里機器轟響,工人們手腳不停。我轉(zhuǎn)到后邊的角落,發(fā)現(xiàn)了唯一的一個男工,他正在專心縫制羽絨服的前片,手法嫻熟。上前詢問后得知,小伙子姓王,以前在溫州服裝廠打工,結(jié)婚剛一年。為了方便照顧懷孕的妻子,他選擇在家門口上班掙錢。
他說:“每月工資6000多,我和媳婦兒花不完,還能存點錢養(yǎng)小孩。以前在溫州每月要出1000元房租,衣食住行都得花錢,現(xiàn)在在家省多了?!?/p>
二十歲女工小李,一邊同我說著話,一邊忙著縫衣服。她是李寨本村人,在這里上班兩年了。從一個什么都不會的生手,變成了縫紉技術(shù)工,連工資帶獎金,能拿到3800元了。這錢對小李一家來說很重要,最起碼一家人的生活有保障了。小李的母親幾年前患病去世了,父親一個人養(yǎng)活她和弟弟。兩年前,小李高中畢業(yè),要去南方打工掙錢,供養(yǎng)弟弟上學。李士強書記聽說后,就把她領(lǐng)到了車間,對她說:“好好學技術(shù)吧,以后在咱家門口就能掙大錢。”
大學生村官李鵬輝,剛剛從鎮(zhèn)里開會回來,他告訴我說,這里的工人,像小李這樣的情況并不少。當初,政府聯(lián)合李寨村投資建設(shè)扶貧車間,一是引回來一批技術(shù)人才,二是帶動一些貧困戶。他說:“一人務(wù)工,全家脫貧。”
出門前,被車間墻壁上的標語吸引住了:政府建設(shè)車間,能人組織生產(chǎn),脫貧致富不再難。
想一想,李寨村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有能人李士強書記的帶領(lǐng)和組織,一定會過上幸福的好日子。
在村部翻閱資料時,看到這么一段文字:
2013年開始,李士強創(chuàng)立的億星集團先后響應(yīng)河南省工商聯(lián)“千企幫千村”和全國工商聯(lián)“萬企幫萬村”行動,成立李寨農(nóng)業(yè)發(fā)展公司對村里全面產(chǎn)業(yè)幫扶。到2016年,李寨農(nóng)業(yè)發(fā)展公司流轉(zhuǎn)村里“面條田”和“豆腐塊”3200畝,種植1500畝小麥,1500畝優(yōu)質(zhì)玉米。建設(shè)運營了優(yōu)質(zhì)紅薯、珍稀苗木、五谷雜糧、精品果園、食用菌生產(chǎn)等7個合作社和三粉加工廠,還有“千畝供港蔬菜大棚”“李寨牛場”。
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21560元,是十年前的八倍。
2022年底,李寨產(chǎn)業(yè)值將突破4000萬元,兩年內(nèi)產(chǎn)值預(yù)計達到7500萬元。
四
劉老漢的家在村東頭,看見我們進來,他慌忙按著膝蓋站起來。
家里就劉老漢一個人,他說,大孫子去牛廠干活了,大孫女在外地打工,小孫女被村里派到浙江服裝廠學習去了。
提起五年前的傷心事,老人家依舊淚流滿面。
“那年2月里,俺老伴得個腦出血,沒救活,去世了。沒擱幾個月,俺兒子在上海給人開車,跟別人撞車了,又死了……”
老人說不下去了,他用手捂住嘴巴,想把哭聲堵回去,還是沒堵住,悲愴地哭泣,讓人心碎。
更讓老人心碎的事還在后邊,他的兒媳婦,三個孩子的母親,在埋葬了丈夫的當晚,就帶著自己的東西,連夜離開了這個家,三個孩子全部撇下,一個都不要。三個孩子摟住爺爺?shù)耐瓤蕹梢粓F,鄰居們?nèi)滩蛔∧ㄑ蹨I,紛紛說:“這家人的日子咋過??!”
這時候,李士強書記帶著幾位村干部,來到了劉老漢家。他扶起孩子們說:“都起來!別哭了!這不是還有我嘛,還有咱全村的人哩。”
臨走前,李書記塞給老人5000塊錢,說:“別發(fā)愁,你有啥困難,咱村里就解決啥,帶著孫子孫女好好過?!?/p>
事后才知道,這是李士強書記的工資,跟公家沒有一毛錢的關(guān)系。
劉老漢說:“李書記隔三岔五地來看我和仨孩子。大孫子去牛廠干活,也是他給安排的。每個月的工資不領(lǐng),放進牛廠入股分紅。不會賠,只要入進去就有12%的紅利。俺這小孫女,也是書記安排到扶貧車間的。這不,又派她去浙江大廠子里學裁剪去了,回來就是技術(shù)工?!?/p>
老人把我們送到大門口,他說:“李士強書記這么幫助我,這恩情我啥時候才能報了哩?”
張主任說,村里給劉老漢安排了公益崗位,清掃村里的垃圾,每個月都有工資。
夕陽把李寨村映襯得如夢如幻,竹影、荷香、馬頭墻,湖光、古井、老槐樹,路燈、馬路、大洋房,音樂、鼓點、廣場舞,若不是不經(jīng)意間的一兩聲雞叫,還有夜色里潛游的炊煙的醇香,我還真以為自個兒身在南方怡人的小城。
第二天一早,聽說李士強書記回村了,我急慌慌從村部往外走,卻沒有看見李書記,他被一群熱情的村人包圍著,說這問那,嘰嘰喳喳。我看見,一縷縷橘紅色的朝陽映在他們的笑臉上,張主任說:“多像啊!我們李寨好日子的曙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