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場土墩墓群位于江蘇常州金壇區(qū)薛埠鎮(zhèn)西的三里墩村與五里棚之間,該地區(qū)密布低矮丘陵,墓群處于茅山山脈向東延伸出的一條東西向長崗地上。為配合金壇茅山旅游大道的建設,南京博物院于2017年對施工范圍內的文物點進行了全面調查。藥材場土墩墓群共6處土墩墓,其中D2、D3、D4處于施工范圍內。2018年8月—2019年5月,南京博物院對3座土墩墓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共清理墓葬40座、器物群6處,出土遺物400余件。
3座土墩墓中D2體量較大,遭受破壞也較輕,東西約27米,南北約22米,高約6米,是一座平面近圓形的饅首形土墩。墩內共發(fā)現(xiàn)墓葬33座、器物群6處。這些遺跡以M33為中心呈向心式分布,均未發(fā)現(xiàn)葬具和遺骸。D3、D4體量較小,遭破壞也較嚴重,結構與D2類似,呈向心式布局。土墩墓作為春秋時期的 “公墓”,其修建過程頗費精力。先民首先選定一塊較平整的高地,在其上鋪墊一層較純凈的灰白土以圈定墩體范圍,隨后在這一平面上挖出基槽修建主墓,這是整個營建過程中最莊嚴重要的一步。主墓落成后,覆土形成新的平面以繼續(xù)埋葬其他成員。這一過程不斷重復,墩體也逐漸擴大,最后形成我們今日見到的土墩墓。
土墩墓出土遺物有印紋硬陶、原始瓷、夾砂陶幾類,硬陶器物有壇、罐、瓿,原始瓷器物有碗、豆、盂等,夾砂陶器物以釜、鼎兩類為主。隨葬器物基本組合為鼎、壇、罐、瓿、碗,涵蓋了炊器、貯存器以及盛食器,這些器物也是當時先民的日常生活用具。綜合墓葬形制以及器物制作風格等因素,3座土墩墓的年代大約為春秋中期至戰(zhàn)國早期階段。
茅山山脈周圍的句容、金壇地區(qū)是土墩墓密集分布區(qū)域。這些土墩墓年代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晚期,最晚可延續(xù)到戰(zhàn)國,學界多將其認定為周代吳國的墓葬遺存。這次發(fā)掘的3座土墩墓為研究春秋時期吳國葬俗提供了新的材料。(賀亞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