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的小學體育都是在跳繩的陪伴下度過的。一年級的“小豆包”們最讓體育老師揪心的就是:今天1分鐘跳了幾個?
為什么我們國家的體育教育要從跳繩開始呢?
跳繩有搖與跳的上下肢協調配合,能夠提高小學生的協調性、靈敏度、力量等身體素質,可以鍛煉到全身的肌肉,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也可以得到充分的鍛煉。同時,跳的動作還可以促進兒童骨骼的生長。兒童跳繩時自跳自數,體能鍛煉的同時大腦也在進行積極的思維,可提高大腦的思維靈敏度和判斷力。跳繩的運動量比較大,還有助于青少年的身高增長以及體重控制等。
總的來說,跳繩是個很好的運動,增強兒童青少年的體質,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fā)展。
從搖繩開始
很多一年級的孩子,開學時面對跳繩茫然無措,一個都跳不起來。其實,只要注重分解練習,徒手直立跳,對于一般孩子來說不難掌握。
在剛開始練習徒手跳時,家長或老師要給學生灌輸一拍一動的思想,這一步比較容易做到。對孩子比較難的步驟是搖繩。搖繩對于跳繩速度的影響非常大。有的孩子會遇到搖繩時打腳的情況;有的孩子害怕搖繩,怕繩子抽到自己;有的孩子搖繩動作不對,掄圓了胳膊使勁;還有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容易厭煩。老師可以組織孩子圍成圓圈,四五個人一個圈,調整間距,盡量固定位置,練習搖繩,并且繩子打地時要屈膝;給孩子定量下任務,比如50 個一組,完成3 組,具體視情況而定。在練習中,老師可以輪流指定一個學生喊節(jié)奏,保證每個人集中精力。
實現連跳
很多孩子剛開始練習時,手搖完一圈后,停下來把手放在了剛開始起繩的位置,然后跳第二個、第三個……這樣的跳繩不夠連貫,是不標準的。上課時,老師可以握著孩子的手肘,以胳膊肘為圓心,小臂畫圓,反復多次練習,給孩子腦子里下一個定義,即搖繩就是胳膊畫圓。練習連續(xù)搖繩,注意繩子打地時屈膝,多次練習后換另一側手。
習慣手腳協調
在分解動作教學之后,老師要告訴孩子跳繩的時機,強調繩子慢慢搖到身體前方時才能起跳。教學中,老師也會遇到學生搖繩很快導致無法跳過去的情況,要讓他把搖繩節(jié)奏降下來。當然,如果依然沒掌握,可以采取老師幫帶的方法,孩子一手持一根繩柄,老師一手持一根繩柄,站在學生一側,幫其搖繩。剛開始時,老師要控制節(jié)奏,帶著學生感受搖繩的正確動作,之后訓練學生自行把握節(jié)奏。
訓練顛步的節(jié)奏
學生掌握正確的跳法后,可以進行徒手跳加強練習,并且在徒手跳的基礎上加上空手搖。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觀察在跳的過程中孩子手腳是否出現不協調現象,如果協調的話,可以繼續(xù)以這種方法練習;如果不協調,可以采用老師幫助搖繩的方法。
提高繩感
每天定量練習,根據不同的水平設定不同的次數,如每天500 ~ 600次單搖跳,以此來增加繩感。
提高穩(wěn)定性練習
鼓勵孩子在跳繩過程中減少失誤的次數,累的時候調整速度和節(jié)奏,要堅持,切不可輕易中斷。一旦中斷,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在短時間內也難以恢復到快節(jié)奏的狀態(tài)。
可以根據個人水平進行一次性穩(wěn)定提高,如今天單搖在一次性(不失誤)的情況下跳40 個,就以40 個為一組,進行3 ~ 5 組練習,直到很輕松地完成這一目標。第二天設定目標增加3 ~ 5個,以43 ~ 45 個(不失誤)為一組,進行3 ~ 5 組練習。這樣有利于建立孩子的成就感,提高運動興趣。
1. 注意跳繩的規(guī)范性、安全性。
2. 注意運動前的熱身環(huán)節(jié)。
3. 注意運動后的放松環(huán)節(jié)。
4. 注意場地的選取,盡量選用木質地板或者塑膠場地,保護膝蓋;場地空間應開闊,避免誤傷他人。
5. 注意繩子的選取,可以選取竹節(jié)繩或者膠繩。
一根長度合適的跳繩是取得好成績的基礎,過長影響跳繩速度,過短則會增加失誤的風險。繩長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調整。如何確定適合自己身長的跳繩長度呢?首先,雙手握住繩柄,單腳踩住跳繩,手柄拉直后在腰部以上、胸部以下的位置為合適,具體長度要根據個人感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