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中外關系定量預測組數據顯示,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中法雙邊關系分值在小幅下降后有所回升,整體維持在高等良好水平。②2022年下半年,受七國集團峰會、七國集團外長會議及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率團竄訪中國臺灣地區(qū)等事件影響,中法關系中負面事件占比顯著增加,關系分值進一步降至2004年以來的最低點(5.0分)。然而,馬克龍在2023年以來表現出了改善雙邊關系的積極姿態(tài),自2023年2月以來,中法之間加強了高層互動和政治溝通,正面事件重新占據主導地位,雙邊關系歷經4年持續(xù)惡化后開始逐步回暖(見圖1)。預測組認為,未來一年中法之間存在進一步合作的契機,但在法國內政、俄烏局勢和大國戰(zhàn)略競爭等影響下,2024年中法關系面臨較大不確定性,存在陷入停滯甚至下滑的可能。整體來看,雙邊關系分值不會高于2023年第4季度水平,但也不會低于中等良好水平。
一、 中法關系經歷低谷后有所回升
經歷了近4年的持續(xù)下滑后,中法雙邊關系分值于2022年8月跌至20年來最低谷。2022年8月以來,中法關系負面事件占比明顯增加,分值在低位停滯近半年,其中負面事件類型主要集中于臺灣問題和人權與意識形態(tài)領域(見圖2)。
第一,臺灣問題在過去一年負面事件中占據最大比重。2022年8月2日,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竄訪中國臺灣地區(qū),遭到了中國政府的強烈譴責和堅決反對,而包括法國在內的七國集團持續(xù)發(fā)表涉臺消極言論并抨擊中方所采取的反制措施。法國外長科隆納稱佩洛西此訪不應被中方用作升級緊張局勢的借口,中方不能通過單方面措施來挑戰(zhàn)現狀。① 9月7日,法國參議院跨黨派代表團甚至無視中國反對執(zhí)意訪問中國臺灣地區(qū)。② 中法在臺灣問題上的分歧為2022年下半年雙邊關系蒙上陰影,也導致同期良性政治交往頻次下降。
第二,人權與意識形態(tài)問題是中法關系中難以規(guī)避的障礙。過去一年,七國集團多次就東海、南海、涉疆、涉藏、人權等問題表示關切,干涉中國國內事務,制造對立和分裂,中法關系也受此波及。2023年4月18日,七國集團外長發(fā)布聯合公報,表示“繼續(xù)向中國提出對據報侵犯和踐踏人權行為的關切”以及“重申對香港的自治權和自由繼續(xù)受到侵蝕的關切”③,遭到了中國的嚴厲譴責。這一事件對中法關系的負面效應幾乎抵消了同月馬克龍訪華、雙方領導人會晤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導致最終關系分值沒有出現實質性增長。
2023年2月以來,中法關系結束了近4年的冷卻期,首次出現止跌回暖跡象。這一時期正面事件數量較之前半年顯著增加,集中于政治溝通和表態(tài)及國際事務領域(見圖3)。
第一,中法之間存在完善的高層交往與戰(zhàn)略對話機制,兩國領導層均有強烈意愿維持中法關系的穩(wěn)定。2023年2月,王毅履新后訪問歐洲五國,其間同法國總統馬克龍和總統外事顧問博納進行溝通,雙方達成了重啟各領域交流并就國際形勢加強合作的共識。① 4月5—7日,馬克龍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雙方共同探討進一步提升中法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② 訪問期間,雙方簽署了近40項政府間協議和商務合同并發(fā)表聯合聲明,為兩國下階段多領域合作擘畫藍圖。③
第二,面對動蕩不安的國際形勢,中法在全球債務、氣候變化、烏克蘭危機等國際事務議題上存在廣泛共識,其中烏克蘭危機在過去一年此類事件中占比最高。2023年上半年,中法就烏克蘭危機進行了較之前半年更加密切的溝通與合作。2月,王毅在訪法時同馬克龍就烏克蘭危機深入交換了意見,表達了中國對法國獨立自主大國作用的重視以及對一起探索政治解決路徑的期待。① 馬克龍訪華期間,兩國元首就這一熱點話題進行了更加深入的交流。5月,法國外交部政治和安全事務總司長蒙多洛尼表示,法方對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來訪高度重視,并再次肯定了中法兩國圍繞烏克蘭危機加強對話的重要意義。②
二、中法關系持續(xù)改善面臨多重掣肘
2024年中法在政治溝通、經貿及國際事務領域具有合作潛力,但是雙方基于意識形態(tài)的分歧將持續(xù)存在,臺灣問題也為中法關系的發(fā)展注入了不確定性。未來一年,在雙邊關系分值較高的背景下,負面事件將對中法關系走向產生更為實質的影響。預測組認為,由于國內政黨碎片化、歐洲內部分歧和中美競爭加劇對法國的多重束縛,2024年中法關系較難突破2023年年末水平,甚至將持續(xù)回落。在2024年6月七國集團峰會召開期間,負面事件將集中出現,雙邊關系面臨較大下滑風險;而在習近平主席訪問法國以及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中法關系有望得到短期提升。整體來看,2024年下半年中法關系將不如上半年。
第一,法國內部政黨碎片化增加了中法關系的不確定性。盡管馬克龍在2022年成功連任,但卻成了法國20年來首位未能在議會中贏得絕對多數席位的新當選總統③,這被法國媒體評價為法國政壇的“一場大地震”以及“對馬克龍的一記耳光”①。2023年上半年,法國出現了多輪大規(guī)模游行、罷工抗議及騷亂,甚至迫使馬克龍接連推遲對德國和英國的國事訪問。② 由于支持度下降、國內財政困擾及民粹主義勢力的強勢崛起,馬克龍面臨著巨大的國內政治壓力,對華政策取向將趨于保守。
第二,歐洲內部針對中歐關系走向及對華態(tài)度存在明顯分歧,法國面臨與其他歐洲國家保持一致的壓力。雖然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馬克龍在2023年4月聯合訪華,但二者在中歐關系的關鍵問題上并未達成共識:馮德萊恩將中國描述為“合作伙伴、競爭對手和系統性對手”,主張“去風險”策略;馬克龍則希望與中國保持密切的經濟關系,并刻意避免對臺灣問題發(fā)表批評性言論。③ 馬克龍關于歐洲應如何應對中國、避免成為美國“附庸”的言論在歐洲內部招致反對。④ 德國反對黨議員呂特根稱,馬克龍同馮德萊恩的立場背道而馳,批評馬克龍的言論“孤立了自己,削弱了歐洲”⑤,德國學者塔利斯也強調,法國利益與歐洲利益并不相同,馬克龍不能代表歐洲發(fā)言⑥。歐洲議會對華關系代表團團長包瑞翰甚至表示,馬克龍訪華是一場“完全的災難”。①
第三,中國就烏克蘭危機政策調整余地有限,中法未來合作空間將進一步收縮。自烏克蘭危機爆發(fā)以來,中法持續(xù)就此深入交換意見。2023年5月,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同法方會談,稱中法就烏克蘭危機存在不少共識,法國表示愿同中方加強對話與合作。② 然而下半年以來,兩國就烏克蘭問題漸生矛盾。馬克龍7月11日表示,法國將向烏克蘭提供“斯卡普”遠程巡航導彈以幫助烏軍打擊俄軍防線后方目標③,這與中國?;鹬箲?zhàn)、促和促談的主張相悖。幾天之后,針對博納關于“中國向俄羅斯提供可能被用作軍事裝備的物品”的言論,中方指出一些北約國家在烏克蘭危機中存在拱火澆油的做法。④ 8月5日,李輝出席俄羅斯未受邀的烏克蘭問題國際會議,被烏克蘭外長庫列巴視為“重大突破”。⑤ 然而兩日后王毅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通話就烏克蘭危機繼續(xù)交換意見,強調中國將始終秉持獨立公正立場,得到了俄方的高度贊同。⑥ 雖然沖突的和平解決是中法共同關切,但雙方在立場和具體方案上存在的分歧阻礙了合作空間的繼續(xù)拓展。
第四,在中美競爭背景下,法國強調同美國的盟友關系及共同價值觀,并不尋求在中美之間維持“等距外交”①,這進一步壓縮了對華關系持續(xù)改善的空間。以法國關于臺灣問題的表態(tài)調整為例,馬克龍在訪華期間多次強調法方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表示法國與歐洲應避免做美國“附庸”,歐洲應該爭取成為世界第三極。② 這一發(fā)言引發(fā)了西方的強烈譴責,《華爾街日報》稱法國總統的“無益言論”將削弱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qū)對中國的威懾。③ 兩個月后,馬克龍轉而表示就臺灣問題同拜登立場一致,贊成維持現狀。④ 7月20日,博納在阿斯彭安全論壇上直接表示法國將與美國站在一起,一旦臺海開戰(zhàn),將支持美國。⑤
三、 多領域合作對中法關系提升作用有限
雖然2024年中法在多個領域存在合作空間和特殊機遇,但它們難以對雙邊關系進一步提升產生實質性影響,其意義主要在于維持中法關系分值基本穩(wěn)定,避免雙邊關系出現明顯惡化。
第一,中法將繼續(xù)保持高頻次的多層級政治溝通與戰(zhàn)略對話。馬克龍是2023年中國兩會后訪華的首位歐洲元首①,中國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強履新后也首先出訪德國和法國,這表明中法高層都將維持雙邊關系穩(wěn)定發(fā)展作為優(yōu)先事項。2024年將迎來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和巴黎奧運會,雙方承諾積極推動各領域交流合作。以上伴隨中法關系重要節(jié)點而來的一系列正面事件將繼續(xù)為雙邊關系發(fā)展帶來增益,但在關系分值本身處于良好水平的情況下,其作用將非常有限,只能作為“穩(wěn)定器”而非“推進器”。
第二,經貿合作在短期內依然在中法關系中發(fā)揮“壓艙石”作用。中國是法國全球第七大、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法國是中國在歐盟的第三大貿易伙伴。② 中法經貿合作能夠促進法國從新冠疫情和烏克蘭危機中復蘇并為其實現“戰(zhàn)略自主”及領導歐盟的目標提供必要經濟基礎③,法國國內對于拓展中法貿易關系也持樂觀態(tài)度④。盡管2023年以來“去風險化”在西方廣為流行,北約峰會后德國也開始尋求減少對華經濟依賴,但法方仍認為中國并非“風險”,強調美歐同中國經濟脫鉤不切實際。⑤ 然而,總體走勢穩(wěn)定的經貿合作還不足以帶動未來一年雙邊關系的持續(xù)改善。一方面,長期以來經貿議題在中法關系事件中占比較小,對雙邊關系動向影響微弱;另一方面,經濟領域的不對稱依賴使法國產生安全焦慮①,在追求“去風險化”和“再工業(yè)化”的背景下,法國對華經貿合作動力將逐步下降。2023年5月30日,法國首家電動汽車電池廠成立,標志著其在由中國主導的行業(yè)競爭中邁出了一大步,而未來3年法國還將繼續(xù)興建一大批工廠。② 預計未來一年對華貿易對法國的重要性將有所下降,法國將進一步減少對華經濟依賴,并在一些中國占據優(yōu)勢的行業(yè)中同中國展開競爭。
四、 結語
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后疫情時代”重啟的多領域交流為中法進一步提升雙邊關系提供了契機。然而受制于國內政黨碎片化、歐洲內部分歧和中美戰(zhàn)略競爭,法國追求“戰(zhàn)略自主”阻力重重,難以推動中法關系持續(xù)改善。在“去風險化”的背景下,法國意圖減少對華經濟依賴,為中法經貿合作前景增加了不確定性,而兩國未來在國際事務領域的合作空間也十分有限。因此,預測組認為,未來一年中法關系將難以實現實質性改善,而且面臨著一定的下滑風險,整體不會高于2023年第4季度水平,但也不會低于中等良好層級。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時代下國際領導力研究”(項目批準號:21amp;ZD167)的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