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生新聞是與普通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也是普通民眾最關心的新聞之一,其接近性、實用性是其他新聞無法比擬的,不僅關乎老百姓的生活和福祉,還與國家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密不可分。新媒體改變了人們的信息交流方式和信息獲取習慣,新媒體平臺的崛起對于傳統(tǒng)的民生新聞報道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在此背景下,民生新聞的傳播交互性、及時性增強,選題內容也愈發(fā)廣泛,但民生新聞融合新媒體技術的時間較短,在新模式構建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再加上民生新聞的傳播內容過于淺表,在受眾群體擴展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欠缺。因此,民生新聞須加強深度報道,融合新媒體技術,更新原有的新聞傳播方式,突出新媒體技術的使用價值,拓寬信息傳播的渠道,快速整合相關信息,構建多樣化的民生新聞傳播模式,逐漸增強受眾對民生新聞的認同感。
文章剖析問題的發(fā)生原因,根據(jù)新媒體時代對民生新聞的最新要求,更新原有的工作機制,對準確度較高的新聞進行廣泛傳播,與受眾群體進行良好的互動和交流,為民生新聞的宣傳工作指明方向,解決以往民生新聞宣傳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民生新聞;挑戰(zhàn);發(fā)展;方法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8-0112-03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信息傳播速度不斷加快,傳統(tǒng)民生新聞報道要隨之創(chuàng)新,以此來擴大新聞的影響力,因此,要加快新舊媒體的融合速度,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篩選出大眾所關注的民生新聞,逐漸提高民生新聞在社會中的影響力。
(一)實用性
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民生新聞的釋義正在逐漸發(fā)生變化[1]。
首先,民生新聞所報道的內容與普通民眾的生活密切相關,如居民小區(qū)內的污水處理設施是否到位、環(huán)衛(wèi)工人的工作待遇是否合理、城鄉(xiāng)低保政策是否全面覆蓋等,這些都是普通百姓關心的問題。民生新聞能夠讓人們及時了解到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各種問題。
其次,民生新聞能夠幫助人們提高生活質量,如媒體報道了城市公交系統(tǒng)站點亂象的新聞,由于站點不合理以及旅客數(shù)量眾多,站點周邊的設施、建筑等都處于混亂狀態(tài),極大地影響了公眾的出行體驗。這樣的報道能夠引起公眾關注,并在社會上引發(fā)一系列討論[2]。
最后,民生新聞能夠助力政策制定者對癥施策,針對實際問題制定合理的措施。當社會出現(xiàn)各類問題時,有關部門可通過媒體報道了解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并有針對性地制訂解決方案,以便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需求。
(二)情感性
首先,民生新聞具有強烈的親情感。無論是獲得政府資助的困難家庭,還是因災失去親人的不幸家庭,這些報道都帶有濃濃的親情色彩。這種感情不僅能夠引起讀者的同情和共鳴,也能夠提高社會的關注度,推動更多人積極參與到關愛這些困難群體的行動中來[3]。
其次,民生新聞強調人性關懷。在報道中,人們常常能夠看到政府及社會各方為了幫助那些處于逆境中的人們所付出的努力。例如,為困難家庭提供幫扶計劃,為受災群眾提供救援和慰問[4]。這些努力背后都是人們對他人命運的關切和關懷,體現(xiàn)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這樣的報道能夠激勵更多人關注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努力為改善社會狀況而努力。
新媒體時代,民生新聞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媒體的衰落、信息爆炸和受眾需求多樣化等因素,使得民生新聞的報道方式和傳播效果面臨著巨大的變革。
(一)內容的娛樂化
新媒體時代,民生新聞所面臨的挑戰(zhàn)較為突出,尤其是內容的娛樂化無法促進民生新聞的穩(wěn)定發(fā)展[5]。新媒體平臺具有短小和快捷的信息傳遞優(yōu)勢,在這一背景下,一部分民生新聞工作人員為了快速傳播新聞內容,滿足人們的信息獲取需求,增加了娛樂化在民生新聞報道中的比例,偏離了民生新聞的內涵,無法針對性地反映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和所產生的問題,無法促進民生新聞的穩(wěn)定進步[6]。
民生新聞應更多地報道民生政策等方面內容,但是由于娛樂化太過突出,這些主題內容沒有完整展現(xiàn)出來。娛樂化的內容雖然能夠增強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積極性,但無法豐富民生新聞本身的內涵,甚至一部分民生新聞內容逐漸朝著庸俗化的趨勢發(fā)展。例如,一些故事性的語言雖然吸引受眾的注意,但并沒有反映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還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相互偏離。這樣反而會降低人們對新聞的認同感。
(二)運營模式的單調
新媒體時代,民生新聞顯示出全新的特點,相關部門在進行新聞宣傳和報道過程中,須更新原有的運營機制,只有這樣才可以迎合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方向,使民生新聞煥發(fā)全新的活力,減少諸多因素對民生新聞發(fā)展所產生的影響[7]。
但是從當前民生新聞發(fā)展概況來看,還存在著運營模式單調的問題,仍然采取以往的工作模式來進行新聞宣傳,并沒有和互聯(lián)網和數(shù)字化技術進行相互融合,導致信息傳播滯后。
同時也沒有將精準的運營機制融入不同的環(huán)節(jié),很難擴大民生新聞在市場中的影響力。尤其是一部分民生新聞的制作方或者是電視臺仍然局限于傳遞民生資訊的思維定式中,沒有利用新媒體渠道整合相關信息,也未能利用融入廣告插播等盈利模式來提高收益。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方式和形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新媒體平臺的興起為民生新聞的報道提供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在這個背景下,民生新聞需要尋找突破口,以更好地滿足受眾需求,提高新聞的傳播效果和社會影響力。
(一)擴大新聞題材來源
新媒體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傳媒行業(yè)正面臨巨大的變革。傳統(tǒng)媒體的地位逐漸被新媒體所取代,不得不尋求新的發(fā)展模式。在這個背景下,如何擴大新聞題材來源成為擺在傳媒行業(yè)面前的一道難題。
民生新聞是傳媒行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注的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然而,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題材來源相對有限,往往只能報道一些大眾關注度較高的事件,而忽略了一些細微但同樣重要的民生問題。在新媒體背景下,擴大新聞題材來源變得尤為重要[8]。
首先,媒體可以通過挖掘數(shù)據(jù)來擴大新聞題材來源。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信息交流平臺,其中蘊藏著大量的新聞線索。媒體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社交媒體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挖掘一些有價值的民生新聞素材。例如,通過分析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的討論和關注熱點,發(fā)現(xiàn)一些與民生問題相關的新聞信息。
其次,媒體可以加強與普通民眾的互動,積極收集他們的意見和建議。通過開展問卷調查、組織座談會等形式,媒體可以了解到人們關心的民生問題,及時將這些問題轉化為新聞報道的題材[9]。此外,媒體還可以設立專門的意見反饋渠道,鼓勵民眾積極參與新聞報道,提供新聞線索和獨特的視角。
最后,媒體還可以加強與專業(yè)機構的合作,借助他們的專業(yè)知識和資源來擴大新聞題材來源[10]。例如,可以與學術研究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關注民生問題并進行深入調查。通過與專業(yè)機構的合作,媒體可以獲得更多的專業(yè)分析和獨家報道,為民眾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新聞信息。
(二)創(chuàng)新運營機制
創(chuàng)新運營機制也是民生新聞在新媒體背景下轉型的重要方向,因此相關民生新聞制作者須加強對運營機制的科學創(chuàng)新,解決以往民生新聞存在的各項問題,進一步增強新聞宣傳效果[11]。
首先,民生新聞在傳播方式方面需要作出改變,民生新聞平臺要學會市場營銷,使節(jié)目有穩(wěn)定的資金支持[12]。如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南京零距離》這一新聞欄目邀請一些大的品牌,共同在社區(qū)舉辦推廣活動,選取南京市購買力強、人口密集的80個社區(qū),準備用2年時間進行推廣。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將欄目、頻道的推廣與廣告客戶捆綁在一起,擴大新聞影響力,還有助于獲得其他行業(yè)廣告商的贊助,為新聞傳播提供重要的基礎。
因此相關民生新聞平臺要適當借鑒這一節(jié)目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思路,構建全新的運營機制,迎合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方向。
其次,在實際新聞宣傳的過程中,還需要創(chuàng)新民生新聞的綜合平臺,快速傳遞相對應的信息內容[13]。除此之外,相關新聞工作者也可以通過抖音和快手等平臺宣傳直播內容,適當?shù)財U大話題本身的影響力,一方面能夠提高新聞本身的新鮮度,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新聞本身的話題度,以此來增強整體的新聞宣傳效果。新聞工作者須具備靈活的思維,根據(jù)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方向,更新原有的工作方案,拓寬宣傳渠道,進一步增強節(jié)目效果[14]。
(三)反對新聞過度商業(yè)化和娛樂化
新媒體時代,民生新聞作為關注社會民生、傳遞信息的重要媒介,承載著人們對社會現(xiàn)象的關切和期待。然而,隨著商業(yè)化和娛樂化的逐漸蔓延,民生新聞也面臨著過度商業(yè)化和娛樂化的困境。為了避免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須采取一系列方法,以保證民生新聞的公正性和專業(yè)性。
首先,通過加強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廣度來對抗民生新聞的商業(yè)化和娛樂化。新媒體時代,信息的獲取變得更加便捷,但這也使新聞的流量和點擊率成為一種評價標準。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和觀眾,媒體會傾向于報道一些輕松、娛樂性較高的內容,而忽略了那些對于社會發(fā)展和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義的新聞[15]。因此,要鼓勵記者深入調查和挖掘問題的根源,提供更為全面和準確的信息,讓讀者能夠真正了解問題的本質和背后的原因。
其次,通過引入多元化的聲音和觀點來對抗民生新聞的商業(yè)化和娛樂化。商業(yè)化和娛樂化的現(xiàn)象往往會導致新聞報道的單一性和片面性,因為媒體更傾向于報道那些能夠引起爭議和話題的內容。然而,這樣的報道往往只能呈現(xiàn)問題的一個方面,而忽略了其他觀點和解決方案。
因此,要鼓勵媒體在報道民生新聞時給予不同的聲音和觀點更多的空間,以促進多元化的討論和思考。這樣一來,讀者和觀眾就能更全面地了解問題,并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和看法。
最后,通過加強媒體的社會責任感來對抗民生新聞的商業(yè)化和娛樂化[16]。作為信息傳遞的重要角色,媒體應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和影響力。在報道民生新聞時,媒體應堅守公正和客觀的原則,避免過度渲染和夸大事實,以免誤導讀者和觀眾。同時,媒體還應加強自身的自律和規(guī)范,制定一系列行業(yè)準則和標準,以確保新聞報道的質量和可信度。只有這樣,媒體才能夠真正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為社會發(fā)展和民生福祉作出貢獻。
新媒體時代,民生新聞要以保證節(jié)目質量和品質為基礎,整理豐富的新聞信息,逐漸增強大眾對新聞的歸屬感。因此,民生新聞制作方要明確新媒體時代的轉型方向,解決在以往發(fā)展中存在的各項問題,構建雙向的信息交流平臺,以此來促進民生新聞的高質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陳思.淺析電視民生新聞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之路[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9):166-167.
[2] 段美芳.探析融媒體環(huán)境下如何開展民生新聞報道[J].傳媒論壇,2020,3(20):57-58.
[3] 欒偉豪.新聞故事化在民生新聞中的運用[J].記者搖籃,2020(9):50-51.
[4] 李靜.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策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9):66-68.
[5] 王慶華.新媒體環(huán)境下民生新聞的傳播新機遇[J].傳媒評論,2020(7):82-83.
[6] 周麗.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民生新聞的發(fā)展困境與應對[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0.
[7] 閆立.新媒體融合環(huán)境下的民生新聞發(fā)展路徑研究[J].記者觀察,2020(5):82.
[8] 唐軼.融媒體環(huán)境下民生新聞的瓶頸突破與價值提升[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6):158-159.
[9] 翟俊梅.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民生新聞發(fā)展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9(15):62-63.
[10] 楊曉英.電視民生新聞發(fā)展現(xiàn)狀及方向探索[J].中國報業(yè),2021(24):24-25.
[11] 丁婕.短視頻沖擊下電視民生新聞的應對策略[J].記者搖籃,2021(12):98-99.
[12] 陳占軍.短視頻語境下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生產策略[J].新聞傳播,2021(21):44-45.
[13] 唐春杰.讓民生新聞更接地氣更具溫情[J].中國地市報人,2021(10):138-140.
[14] 求劍鋒.電視民生新聞節(jié)目的轉型思路[J].青年記者,2021(16):73-74.
[15] 莊本.新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民生新陽發(fā)展策略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8):204-206.
[16] 鄧買.新媒體生態(tài)環(huán)境下民生新聞的發(fā)展探光[J].新陽時哨,2021(12):63-64.
作者簡介 武建東,編輯,研究方向:時政民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