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給大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高校應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優(yōu)勢,將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
文章首先分析新媒體的特征,指出新媒體具有即時性、互動性、開放性的特征;其次分析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機遇: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創(chuàng)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再次指出了新媒體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新媒體話語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提出了挑戰(zhàn)、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體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最后從高校、思政工作者、大學生三個角度提出以下創(chuàng)新路徑: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陣地建設;提高思政工作者運用新媒體的意識與能力;培育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與自律意識,旨在推動高校積極運用新媒體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向更高層次發(fā)展。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陣地建設;媒介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7-0207-03
(一)即時性
新媒體具有即時性的特征。即時性表現為信息傳播速度快,時效性強,海量的資源隨時隨地都能以最快的方式獲取。
新媒體依托于互聯網,與傳統(tǒng)媒體的不同之處在于新媒體不受印刷、出版等條件的限制,信息的傳播速度極快,對于突發(fā)性事件,新媒體的報道具有“零時差”的特點,且會根據事態(tài)的發(fā)展隨時更新信息[1]。
(二)互動性
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新媒體最突出的優(yōu)勢是具有很強的互動性。傳統(tǒng)媒體,例如電視、廣播、報紙等,其作為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有著清晰的界限,受傳者只能被動地接收信息,信息的傳遞是單向的,但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信息源或信息的發(fā)布者,信息的交互性得到了極大的增強[2]。新媒體環(huán)境下,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界限變得十分模糊。信息發(fā)布者與接收者之間的信息交流是雙向的[3],在發(fā)出信息的同時亦能收到反饋。
(三)開放性
開放性主要表現為傳播主體、對象及傳播范圍的覆蓋面廣[4]。新媒體環(huán)境下,各類信息可自由傳播,信息的傳播超越了語言、文化、經濟、民族等方面的限制,網民可以在網上任意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與他人交流。
(一)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新媒體平臺海量的信息使教師可利用的資源不再局限于書本,還有互聯網上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資源,極大地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新媒體平臺上的時事熱點等多領域的信息都可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教師將這些教育資源引入思政課堂,可顯著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因此,可以將新媒體平臺上引起網絡輿情的話題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起大學生情感共鳴的同時實現思想上的糾偏與修正,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新媒體平臺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多以視頻的形式呈現,娛樂性較強,感官體驗更佳,將其引入思政課堂可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二)創(chuàng)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
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不僅是指顯性教育載體,還包括隱性教育載體。隱性教育載體則是指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對受教育者進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覆蓋力與兼容性更強,對大學生影響力更大、效度更好[5]。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載體,不同于以往單一的理論性教學,而是運用圖片、文字和視頻結合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傳授,提高了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固定的場所,在特定的時間進行,然而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可以實現隨時隨地在線學習。例如,黨的二十大召開期間,大學生通過手機觀看現場直播間接參會,領悟會議精神,這種形式使得大學生有種親自與會的參與感,真正在心理上與情感上接受會議相關內容,比在會議結束后以文字形式接受會議精神的傳達效果更好。
(三)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新媒體較強的互動性有利于提升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的親和力[6]。首先是新媒體拉近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距離。傳統(tǒng)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地位與知識儲備方面占據絕對優(yōu)勢,以“我講你聽”這種單向的理論灌輸為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話語權,而大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種地位之間的差異使得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抗拒,出現排斥與抵觸心理。這種心理上的圍墻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阻礙。在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大學生通過互聯網交流,減少了面對面交流的心理壓力,雙方處于平等地位,此時大學生的抵觸心理慢慢減弱,與教師的交流意愿逐漸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不斷提升。
(一)新媒體話語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提出了挑戰(zhàn)
新媒體具有開放性的特征,海量化的信息資源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提出了挑戰(zhàn)[7]。新媒體環(huán)境下,包羅萬象的信息資源、便捷的信息獲取渠道拓寬了大學生的信息來源,大學生不僅能從教育者處獲取知識,還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搜索,甚至掌握的信息資源超過了思政工作者,這種轉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發(fā)生了轉移。同時,新媒體話語更具有鮮活性,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較為嚴肅與規(guī)范。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對于新潮、個性的網絡話語十分熱衷,甚至加入創(chuàng)造者的行列,對于死板、嚴肅的教育話語接受度并不高。這就要求高校積極適應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轉變話語表達方式,運用新潮的語言將枯燥的理論知識用通俗化的方式表達出來,重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二)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媒體的蓬勃發(fā)展進一步提高了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力的要求。傳統(tǒng)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理論上和教學經驗上具有優(yōu)勢,但其媒介素養(yǎng)不高[8]。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于微博、抖音、B站等新興的新媒體平臺并不了解,甚至從未使用,更不要提將其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了。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于新媒體持排斥態(tài)度,視其為洪水猛獸,教育觀念有待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還要具備一定的新媒體技能,要能用新媒體技術將所要講授的知識生動表達出來。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為性格、年齡、學習背景的影響,對于新媒體平臺的操作并不熟練,仍然存在認知水平不高以及運用能力不足的現象,不能將新媒體與思政課教學有效結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新媒體的駕馭能力還須進一步提高,以進一步發(fā)揮新媒體的作用。
(三)新媒體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
新媒體已經成為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前沿陣地[9]。一些西方國家利用新媒體的開放性,大肆宣揚所謂民主、自由、平等等觀念,但實質上是輸出西方意識形態(tài),一點點地對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進行滲透與腐蝕,使其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產生動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改造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其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但是新媒體環(huán)境下,各種信息充斥其中,大學生很容易接觸到錯誤信息與不良信息,受到泛娛樂化、庸俗文化的影響。大學生所接受的思想文化具有多元性,思想較為活躍,雖具有較為扎實的知識儲備,但是媒介素養(yǎng)有待提高,缺乏理性思維,且價值觀尚未定型,對包裹著“糖衣”外殼的不良信息的鑒別能力較弱,極易受到腐朽觀念與西方社會思潮的影響,導致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產生動搖,價值觀扭曲,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陣地建設
要積極構建新媒體資源新陣地[10]。首先,要構建學習陣地。高校應在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推送關于時事熱點話題的解讀文章或視頻,將抽象的知識與社會熱點話題相結合,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大學生理性思辨能力與批判性思維能力。例如,黨的二十大召開之際,高校就在新媒體平臺推送相關理論政策解讀文章或視頻。
其次,要構建輿論陣地。新媒體的開放性與互動性使得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與言論,也就意味著在熱點事件發(fā)生時,輿情也就隨之而來。高校要對輿情進行實時監(jiān)測,加強輿情分析,同時及時發(fā)聲,回應學生關切,在輿論的漩渦中發(fā)出理性的聲音。最后,要構建宣傳陣地。高校應主動出擊,利用新媒體大力弘揚主流意識形態(tài),宣傳主流價值觀,創(chuàng)作出更多原創(chuàng)精品,引領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例如張桂梅校長將自己奉獻給了大山,改變了山區(qū)女孩的命運,高校應對張桂梅校長作為共產黨員這種堅守信念、使命擔當的精神進行宣傳教育,發(fā)揮榜樣力量。
(二)提高思政工作者運用新媒體的能力
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教師除了堅守原則問題之外,還要加強對新媒體的認識,在深入了解新媒體的基礎上有效運用,積極發(fā)揮其優(yōu)勢[11]。因此,思政教師隊伍必須不斷強化使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高校思政教師隊伍應積極主動到新媒體平臺上科學選取適合融入思政教育教學的內容,并在思政課堂上運用新媒體技術開展教學工作。同時,提升思政工作者運用新媒體開展教學工作的能力,能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熟練應用網絡技術、資源[12]。
高校要進一步加大新媒體技術培訓力度[13],例如指導思政課教師在新媒體平臺——微博或微信公眾號上推送思想政治教育相關文章;在思政課堂上利用新媒體打造思政“金課”等。部分思政課教師在新媒體平臺上創(chuàng)建了個人賬號,制作并上傳視頻,還通過直播的方式與學生交流。例如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等等。還有一些輔導員也通過新媒體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成為網紅輔導員。因此,高校還可以建設屬于自己的網紅思政教師隊伍,借助新媒體平臺的“東風”,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培育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與自律意識
高校應加強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使大學生增強信息鑒別力,主動吸納良性信息,拒絕錯誤信息與不良信息。大學生應該具備能夠識別并抵制錯誤思潮的能力,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大學生對于社會熱點具有較高的關注度,也能夠形成基本的認知和判斷,但是這種判斷有時是不正確、不科學的,此時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其進行正確的解讀。例如“南海爭端”這種熱點話題,大學生的愛國熱情高漲,但是新媒體平臺存在的一些“不理智”的聲音很容易讓大學生無法理性判斷。高??梢蚤_設媒介素養(yǎng)教育課程[14],在課堂上引用新媒體平臺相關熱點事件,引導大學生對熱點事件展開討論,表達自己的看法,教師在討論結束后對事件進行科學的解讀,使大學生明確正確的觀點,識別錯誤的觀點,培養(yǎng)理性思維,建設性地使用新媒體。同時,增強大學生的自律意識,積極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新媒體[15],在使用新媒體時合理安排時間,防止過度沉迷,影響學業(yè)。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具有現實意義與理論意義,因此高校應積極發(fā)揮新媒體的優(yōu)勢,將其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向更深層次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鄒慧.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8.
[2] 李志如.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J].學術探索,2017(12):146-151.
[3] 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
[4] 李曉虹.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6.
[5] 毛曉靜.新媒體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實現[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32):43-46.
[6] 張金虎.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略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21):37-38.
[7] 徐曉菲,陳巧玲.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才智,2017(8):90.
[8] 龐娟.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9.
[9] 王傳利.新媒體背景下的網絡輿情與意識形態(tài)安全[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7):56-62.
[10] 方季紅.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思考[J].新聞戰(zhàn)線,2015(12):125-126.
[11] 余友情.新媒體技術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1,43(S1):91-93,97.
[12] 張海川.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27(9):53-55.
[13] 楊曉婧,周澤.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策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5):82.
[14] 趙翔.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8.
[15] 沈瑾.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J].新聞戰(zhàn)線,2015(14):141-142.
作者簡介?解逸軒,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