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湖北經濟學院教學研究項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經濟金融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與實踐”(YB202202);“數(shù)字經濟背景下經濟學課程內容更新與模式改革——以湖北經濟學院數(shù)字經濟國際化試驗班為例”(2022383);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校企合作雙百計劃”典型案例項目“深化產教融合,構建智慧教育新生態(tài)——以培養(yǎng)金融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為例”(GJXH-SBJHTM-2022226)
作者簡介:吳絲雨(1994- ),女,湖北沙洋人,湖北經濟學院統(tǒng)計與數(shù)學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齊航(1990-),女,河南南陽人,湖北經濟學院財經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實驗經濟學;龔聯(lián)梅(1993- ),女,湖北巴東人,湖北經濟學院財經高等研究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徐慧玲(1981- ),女,湖北隨州人,湖北經濟學院財經高等研究院黨總支書記兼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公司金融。
摘 要:當代大學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隨著全球化及互聯(lián)網和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當代青年的成長環(huán)境變得多元而復雜。了解大學生“精致利己主義”的現(xiàn)狀與成因、探討應對之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項意義重大的工作。然而,目前關于“精致利己主義”的研究數(shù)量較少尤其缺乏定量研究,本文收集了512份在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了大學生“精致利己主義”的成因主要包括大學生自身價值觀念偏差、學校教育存在“功利化”傾向、家庭教育和社會風氣傳遞給大學生“拜金主義”“實用主義”價值導向等四個方面。本文還分析了不同人群及環(huán)境對大學生價值塑造影響程度大小的排序。最后,本文針對性地從個人、家庭、高校、社會四個維度提出了具體可行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價值觀;價值塑造;利己主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zhàn)略性支撐”,“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大學教育是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未來社會的價值取向,幫助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是大學教育的重要任務。然而,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全球化多元價值觀碰撞融合,新一代青年身處的信息環(huán)境良莠不齊、真假難辨,面臨的誤導和誘惑更多,對其正確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一定沖擊。2012年,北大中文系錢理群教授[1]在一次講話中提出了對“精致利己主義”的看法,認為現(xiàn)在的一些大學正在培養(yǎng)一些精致利己主義者,他們往往具有更高素質,更加懂得用精巧的手段掩蓋利己的目的,更擅長利用體制的力量為自身謀利。這一說法很快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加之“精致利己主義”行為本身存在隱蔽性、偽善性和迷惑性,這類行為往往在短時間內難以識別,并且對社會治理的危害極大。齊發(fā)[2]等人認為,精致利己主義思想的侵蝕會使年輕干部利用職務之便滿足自身膨脹的物質欲望和渴望名利的精神欲望,從而導致其貪腐行為。林濱和夏銀平[3]同樣提出年輕干部的選拔要格外警惕精致利己主義者,因其具有“‘偽君子’人格、自我利益最大化、公共責任心缺失”的特點且難以發(fā)現(xiàn)。當代大學生肩負實現(xiàn)“中國夢”的歷史使命,更應該防患于未然,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規(guī)避“精致利己主義”思想的滲透,因此,深入調研大學生“精致利己主義”現(xiàn)狀、成因以及在不同學校層次、學科背景、家庭背景的學生群體中的表現(xiàn),提出應對策略,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參考具有重要意義。
一、“精致利己主義”的成因及文獻綜述
關于“精致利己主義者”概念,目前學術界認為最早由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提出。該詞進入大眾視野并引起巨大反響,源于錢理群教授2012年說的一段話:“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yǎng)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1]。所謂精致,即是素養(yǎng)很高,或者基本素質很高,時尚而新潮;所謂利己主義者,則意味著他們的思考與生活所及的范圍更多的是個人利益。
現(xiàn)有文獻中大多數(shù)均聚焦于探討精致利己主義現(xiàn)象的形成原因,尚未對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精致利己主義現(xiàn)象進行深入調查研究,且缺少更全面的解決對策。劉鐵芳和劉艷俠[4]認為過分強調競爭和功利化的應試教育是精致利己主義產生的重要原因,由于應試教育只強調個人通過訓練取得更高的分數(shù)從而獲得更高學府的入場券,只關注個人的成功,而忽視了將學生放在時代和社會的大背景之中,從而導致視野的局限、人格的狹窄和人生目標的功利。更多的學者從社會、家庭、學校、學生個人等方面分析精致利己主義的原因。黎曉琳[5]認為西方資本主義(現(xiàn)代化)思潮以及用人單位重技術輕品德的導向為精致利己主義的滋生提供土壤,獨生子女往往作為家庭關注的核心同時也成為“中國式家長”傳遞扭曲的成功學的唯一載體,而在學校層面,以應試教育為主要方式的基礎教育和以功利化、官僚化為特點的高等教育則加深了學生的利己主義心態(tài),大學生缺乏獨立判斷能力又導致其無法分辨利己主義的危害,最終導致大學生精致利己主義傾向的泛濫。黃鈺林[6]、高子涵[7]以及鄭梅萍[8]也持有類似的觀點。滕夢媛[9]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認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還未構建雙向互動的培養(yǎng)模式,因而無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同時,學生缺乏積極人格,容易受挫,缺乏自我調控的能力。除此之外,梁端[10]分析了精致利己主義對青少年成長過程的負面影響,認為這種思潮會鼓勵青少年利用社會規(guī)則謀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否認努力的價值,轉而相信通過“投機取巧、弄虛作假、陽奉陰違”來取得成功,最終對國家和社會產生危害。
現(xiàn)有文獻雖然對“精致利己主義”的成因、表現(xiàn)等方面展開了一些討論,然而總體研究數(shù)量偏少,且以定性分析為主,缺乏定量研究。本文從定量分析的角度補充和豐富了精致利己主義成因及應對策略的研究。
二、大學生“精致利己主義”成因的問卷分析
(一)問卷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問卷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調查性別、學校類別、是否獨生子女、家庭年收入等指標,以保證調查對象的廣泛性和代表性。第二部分從家庭、高校、社會環(huán)境以及個人四個方面調查精致利己主義產生的原因。
本研究以不同專業(yè)、不同辦學層次的在校大學生為調研對象,采用匿名自填式網絡問卷進行。預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了良好的效度和信度。正式問卷于2023年2月1日至2月4日間通過問卷星平臺、微信轉發(fā)及網頁搜索等多種網絡途徑完成分發(fā)和回收。本次調查共回收668份問卷,剔除未通過反向問答和作答時間過短的無效樣本156份,得到有效問卷共512份。調查樣本的描述性統(tǒng)計如表1所示。
(二)樣本描述性統(tǒng)計
根據(jù)表1,在被調查者中,男女比例約為6:4。從學校類型分布來看,被調查者來自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數(shù)居多,占總人數(shù)的82.81%;其次是來自985/211的被調查者,占總人數(shù)的14.06%。從年級分布來看,被調查者來自大二年級的人數(shù)居多,占總人數(shù)的52.54%;其次是來自大三的被調查者,占總人數(shù)的32.81%。從專業(yè)類別分布來看,被調查者主要是理學、工學、農學、醫(yī)學、文學、歷史學、經濟學專業(yè)的學生,占總人數(shù)的85.74%,其次是法學、管理學、教育學、藝術學、哲學專業(yè)的學生,占總人數(shù)的14.26%。從政治面貌分布來看,被調查者主要是共青團員,占總人數(shù)的54.30%,其次是群眾,占總人數(shù)的34.18%。此外,被調查者中,有69.34%的大學生成長地區(qū)為城市,30.66%的大學生成長地區(qū)為農村,43.55%的大
學生是獨生子女,56.45%的大學生有兄弟姐妹。除此之外,被調查者中,家庭年收入在12~18萬元的人數(shù)最多,占總人數(shù)的36.52%,其余被調查者的家庭年收入分布較均勻,具體被調查者個人特征頻數(shù)如表1所示。
可見,本次調查中,各個類型的學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不同政治面貌、不同家庭環(huán)境的大學生均有涉及,樣本具有代表性。
(三)“精致利己主義”的成因分析
根據(jù)文獻綜述及問卷結果,本調查針對大學生“精致利己主義”潛在成因的四個方面——大學生價值觀念、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風氣分別開展分析。
1. 大學生價值觀念
如圖1所示,在被調查者中,有75%的大學生認為當代大學生的平等權益和自由發(fā)展的主體意識在不斷發(fā)展,有56.0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信念較為模糊且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有所欠缺,51.75%的大學生更注重追求短期利益。分析上述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部分大學生信仰和目標模糊,更加注重短期利益的追求而非個人長期的發(fā)展,又因為缺少目標和短視,更難以辨別利己主義的危害,而容易被其精致的表象誘惑,從而受到侵蝕。同時,大學生的自我主體意識發(fā)展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他們更加有主見和個性,更不容易參考他人的建議;另一方面,也導致當代大學生更關心自我感受而忽視他人利益,錯把自私當成個性,從而加重了精致利己主義現(xiàn)象。
2. 家庭教育
如圖2所示,從家庭角度來看,大多數(shù)被調查者的家庭氛圍和睦,占總人數(shù)的83.59%。在被調查者中,有81.84%的大學生的父母非常重視對其價值觀的培養(yǎng),有的86.33%大學生在遇到困難時父母會通過找關系或花錢的方法解決,有73.63%的大學生的父母對其有過高期望。家庭中,父母雖然重視孩子價值觀的培養(yǎng),但家長一方面對價值觀的理解比較單一,在教育的過程中將實用主義放在首位,并將這些觀點傳遞給子女,并且“中國式家長”會不自覺將孩子的前途命運全部寄托于讀書一條路徑上,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給孩子造成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父母在自身的社會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傳遞“人情社會”的想法,期望通過人際關系而不是法律規(guī)章來解決問題,這樣的觀念也一定程度通過言傳身教影響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導致孩子將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作為人生目標,產生出利己性。因此,父母對孩子的培養(yǎng)方式以及觀念傳輸也是導致當代大學生出現(xiàn)精致利己主義傾向的原因之一。
3. 學校教育
如圖3所示,從學校角度來看,63.28%的學生贊同長期應試教育沒有真正開發(fā)其能力,有73.63%的被調查者認為學校很少開展課外活動和志愿活動,大多數(shù)被調查者同意學校老師會傳授其正確三觀,占總人數(shù)的80.86%,僅有18.35%的被調查者認為學校少數(shù)老師是唯分數(shù)論者。
分析上述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學校教育中,大多數(shù)教師對于學生的三觀塑造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教師普遍能夠恪守職業(yè)道德,發(fā)揚師德師風,然而學校教學類型以課堂教育為主、教授知識缺少對品德尤其是公共品德的塑造、評價標準只用成績來劃分,導致學生無法在學校教育中增長人生智慧,樹立遠大理想,獲得更廣闊的生命體驗。
4. 社會風氣
如圖4所示,從社會角度來看,有64.26%的大學生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逐漸演變?yōu)榻疱X關系和競爭關系,有68.17%的大學生認為部分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更注重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和獲獎經歷,有69.34%的大學生覺得自己曾經的理想被社會和現(xiàn)實磨平了棱角,有73.24%的大學生同意在學習和生活中呈現(xiàn)出嚴重的唯功利化和實用化傾向的看法。
分析上述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社會風氣以及社會關系的變化是導致當代大學生出現(xiàn)精致利己主義傾向的原因之一。當大學生發(fā)現(xiàn)理想和現(xiàn)實無法兼顧時,他們無可奈何地屈服于現(xiàn)實,將大學涵養(yǎng)人性的重要任務拋諸腦后,轉而去尋求現(xiàn)實利益,學習不再是為了獲得自身人格的長遠發(fā)展,而僅僅為了解決買房買車、獲得被人認可的社會地位等,人被物化,人的價值被用物品標的,最終導致大學生價值判斷的扭曲,在幾乎無法避免的焦慮情緒下拼命考各種不知道自己是否需要的證書,在面臨各種選擇的時候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選項。
5. 綜合分析
問卷還設計了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影響大小的排序題,分別考察人及環(huán)境對學生三觀的影響。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受訪者中77.4%的學生將“父母及直系親屬”排在第一位,對自身三觀影響大小的排序第二名為“親密的朋友”,接下來依次是“除親屬外令我尊敬的長者”“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娛樂明星”。以上結果說明要重點關注家庭教育對于學生三觀的影響,一方面家庭教育的影響具有長期性,尤其在早期,學生主要接觸是直系親屬,受教育的來源非常單一,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影響具有不可控性,學校有校紀校規(guī)的約束,且對于教師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和管理體系,社會有法律法規(guī)和社會公德的約束,但是家庭作為相對私密的空間,其家庭成員的整體素質、社會地位、教育方式等是難以控制的,因此會導致家庭教育質量的參差不齊。在對大學生三觀影響大小排序中,受訪者中45.2%的學生“學校教育”排在第一位,隨后依次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文學藝術作品(小說、音樂、電影、電視劇等)”“新聞媒體、報紙雜志”和“短視頻及社交平臺、自媒體(短視頻、微博、微信、論壇、貼吧等)”。因此,學校教育的質量依舊值得關注。同時,需要注意到“娛樂明星”的綜合影響雖然排名末位,但仍然有接近25%的受訪學生將之排在影響自身三觀的前三位。
三、高校應對“精致利己主義”的對策建議
由于在問卷調查中,大學生精致利己主義的成因主要在家庭、高校、社會環(huán)境以及個人,因此應對措施也應該從這四個方面入手,尤其重點關注家庭及學校對于學生的影響,構建全方位、多維度、寬領域的教育架構,以期逐漸減弱精致利己主義思潮對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沖擊。
本文針對性地從個人、家庭、高校和社會四個方面提出如下對策建議:(1)當代大學生作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和負責人,應該正確認識三個關系,即個人追求與社會理想的關系、大學學業(yè)與未來就業(yè)的關系、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2)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該避免在家庭環(huán)境傳播拜金主義、物質至上等價值導向,取而代之的是強調樂于奉獻、尊重他人的美好品質,加強對孩子責任意識和獨立能力的教育,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在孩子三觀形成的關鍵階段給予足夠的支持和引導。(3)高校作為大學生步入社會前最后一次接受集體教育的場所,應當扎實宣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優(yōu)勢,用大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傳播核心價值觀;發(fā)展公共品格教育類課程,即開展“旨在培養(yǎng)未來公民的公共精神與公共合作能力的教育活動”,通過轉變傳統(tǒng)課程的上課方式,鼓勵師生之間的互動、協(xié)商以及開展各類社會實踐課程等形式實現(xiàn)[11]。(4)社會作為大學生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奮斗場,要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huán)境,提升全民信息素養(yǎng),構建對人才的多元評價體系,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
參考文獻:
[1] 錢理群.北大清華再爭狀元就沒有希望[N].中國青年報,2012-05-03(003).
[2] 齊發(fā),陳靜,胡傳武.精致利己主義誘發(fā)腐敗年輕化的應對之策[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22(3):26-31.
[3] 林濱,夏銀平.選拔干部需慎防精致利己主義者[J].人民論壇,2018(28):41-43.
[4] 劉鐵芳,劉艷俠.精致的利己主義癥候及其超越:當代教育向著公共生活的復歸[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2):1-8.
[5] 黎曉琳.大學生“精致利己主義者”現(xiàn)象分析[J].改革與開放,2018,492 (15):90-92.
[6] 黃鈺林.論大學生精致利己主義的表現(xiàn)、原因及矯治[J].法制與社會,2020(10):180-181.
[7] 高子涵.當代大學生“精致利己主義”現(xiàn)象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22,8(4):101-103.
[8] 鄭梅萍.“00后”大學生道德信仰“泛功利化”的現(xiàn)狀調查及應對策略[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22,42(2):111-117.
[9] 滕夢媛.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以淡化學生“精致利己主義”心理為例[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39(2):70-71+75.
[10] 梁端.淺論精致的利己主義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8,28(3):14-17.
[11] 朱永新,汪敏.教育如何不再培養(yǎng)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公共品格教育的邏輯向度與實踐進路[J].教育研究,2020,41(2):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