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北宋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虞城王氏始遷祖為唐朝末年輝州刺史,先祖為山西太原祁縣人。張方平為王瀆寫的《墓志銘》記載:“公諱瀆,字希圣。占籍宋虞城。”歐陽修為王洙寫的《墓志銘》記載:“公應(yīng)天宋城人也,曾祖諱厚,祖諱化,贈太傅。父諱礪,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嵊趹?yīng)天府虞城縣之孟諸鄉(xiāng)土山原?!睔W陽修為王堯臣寫的《墓志銘》記載:“公姓王氏,其先太原祁人。其六世祖某,為唐輝州刺史,遭世亂,因留家碭山。碭山近宋,其后又徙宋州之虞城,今為應(yīng)天虞城人也。……曾祖諱化,某官,贈太傅;妣戚氏,封曹國太夫人。祖諱礪,某官;父諱瀆,某官,皆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祖妣袁氏,鄆國太夫人。妣仇氏,徐國太夫人?!跏献赃w虞城,由公曾祖而下或葬雙金,或葬土山,皆在虞城?!?/p>
從以上資料看,虞城王氏自山西祁縣遷此,至宋天圣五年(1027年)狀元王堯臣,已繁衍七世,成為北宋時期的名門望族。
應(yīng)天府虞城王氏家族重視教育,家族意識強(qiáng)。張方平在為王瀆作的墓志銘中稱“(王礪)實生才子七人,六登進(jìn)士第。世緒熾昌,遂為睢陽冠冕”。歐陽修在王堯臣墓志銘中言:“宋多名家,王實大族?!碧K轍評價王陟臣是名臣之后,學(xué)問上能傳承家學(xué),藝文優(yōu)異。梅堯臣作為仁宗時期文壇巨匠,評價王洙家為“衣冠今盛族,蘭玉舊家聲”,“盛族”“舊家”指的是上代有勛勞和文學(xué)地位的家族。虞城王氏自王礪之后“五代三十六進(jìn)士,一狀元一探花”,有聲于時,實屬罕見,虞城王氏是中國文化世家的代表。虞城王洙、王堯臣世家載入《中國文化世家》一書,稱為“王礪之后,他的子孫們代有雋秀,多登臺閣,甚至位列公卿”。
二
宋代虞城王氏家族的婚姻非常注重門第,其家族子弟所娶諸妻中多數(shù)為具有較高的社會政治地位、門當(dāng)戶對的世家大族之女。其女也大都嫁給門戶“不甚顯大”者,必為進(jìn)士或“佳士”。
(一)與戚同文家族
戚同文,宋州楚丘人,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的教育家。睢陽學(xué)舍(應(yīng)天書院前身)創(chuàng)辦人楊愨的學(xué)生。戚同文繼承師業(yè),繼續(xù)在睢陽學(xué)舍辦學(xué),聚徒教授,門人登第者56人,虞城王氏第四代王礪亦在其中。
南通大學(xué)王樹林教授在編著的《應(yīng)天書院志》中,記載了王礪的父親王化的情況:“王礪的父親王化是應(yīng)天書院宗師戚同文的好友(當(dāng)有姻親關(guān)系),王礪是戚同文名弟子,承戚氏衣缽,傳戚氏之學(xué),其子孫多至通顯?!?/p>
由王礪的兒子王洙口述、王欽臣記錄整理的《王氏談錄》記載:“閨門之內(nèi),承順父母顏色為先。吾先公中令,奉戚氏太夫人極為子之道。太夫人每有小不如意,未嘗與先公一言,先公必朝服再拜,候其色悅而退?!?/p>
王庸敬編纂的《太原王氏通譜》中記載:“化,厚子……為齊州從事,贈太傅。配戚氏貞素先生女,封曹國太夫人。子一礪?!?/p>
據(jù)此,王礪的父親王化是應(yīng)天書院宗師戚同文女婿,印證了王樹林教授推斷的王化與戚同文“當(dāng)有姻親關(guān)系”的說法。
曾鞏《戚元魯墓志銘》記載,戚元魯?shù)母赣H是戚舜臣,祖父是戚綸,曾祖父是戚同文。“元魯……娶陳氏,內(nèi)殿承制習(xí)之女;再娶王氏,參知政事文憲公堯臣之女?!?/p>
(二)與劉敞家族
《宋史·劉敞傳》中“劉敞字原父。舉慶歷進(jìn)士,廷試第一。編排官王堯臣,其內(nèi)兄也,以親嫌自列,乃以為第二”,而為眾人所知。
劉敞,吉州臨江人。曾祖劉典,贈大理評事。祖父劉式,為“明經(jīng)科”進(jìn)士第一,尚書工部員外郎。劉式的五個兒子都考取進(jìn)士。劉立之,字斯立,劉式第三子,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進(jìn)士,官至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等職,是劉敞的父親。
歐陽修為劉立之作的《尚書主客郎中劉君墓志銘》記載:“夫人臨沂縣君王氏,贈尚書右仆射礪之女,先君若干年卒?!?/p>
劉敞、劉有多篇為王氏家族作的詩,如《讀峴山詩寄獻(xiàn)八舅龍圖》《在王四十處見舅氏所錄外祖與日本國僧詩并此僧詩書作五言》等。
(三)與蔡氏家族
王礪的兩個孫女先后嫁給蔡挺。
宋城蔡挺的祖父蔡陟在宋真宗朝仕至國子博士,父蔡希言官至泗州軍事推官。
蔡挺,宋城人。景元年(1034年)進(jìn)士。熙寧五年(1072年),拜樞密副使。熙寧七年(1074年),因有疾上書請求罷官,特罷為資政殿學(xué)士、判南京留司。元豐二年(1079年)逝世。贈工部尚書,謚“敏肅”。
張方平《蔡挺墓志銘》載:“娶王氏,禮部侍郎致仕渙之女,贈汝南郡夫人;繼室,殿中丞演之女,封睢陽郡夫人。”
朱長文作的《宋故汝南郡夫人王氏墓志銘》詳盡地記載了蔡挺妻子的家世:“王氏之先原祁人也,其七世祖徙家虞城,遂居睢陽。曾大夫諱化,追位太傅,太傅生屯田郎中諱礪,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太師生禮部侍郎諱渙,贈工部尚書,夫人侍郎之子也。”
虞城王氏第五代王渙的孫女(王獻(xiàn)臣女),嫁給了蔡齊的兒子蔡延慶。
蔡齊,字子思,萊州膠水(今山東平度)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狀元。官至參知政事。卒贈兵部尚書,謚“文忠”。
蔡齊之侄蔡延慶,過繼給蔡齊做兒子。蔡延慶歷官至成都府知府兼兵馬都鈐轄,后任開封府知府等,62歲時卒于吏部侍郎任上。
范祖禹為蔡延慶的妻子作的《梁國郡君王氏墓志銘》記載:“夫人王氏,應(yīng)天府虞城人。曾祖礪,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曾祖妣某氏,某國太夫人。祖渙,尚書禮部侍郎致仕,贈銀青光祿大夫。祖妣某氏,某郡太夫人??极I(xiàn)臣,殿中丞。妣李氏,隴西縣君。王氏,南都望族,年十七適東萊蔡公。公諱某,初出繼伯父參知政事文忠公。”
(四)與趙概家族
趙概長女嫁給王洙兒子王力臣。
趙概,字叔平,虞城人,觀文殿學(xué)士,卒贈太子太師,謚“康靖”。
天圣五年(1027年),王堯臣高中狀元,同鄉(xiāng)趙概為探花,王洙和趙概都為翰林院學(xué)士。王堯臣、王洙、趙概同為宋朝重臣,關(guān)系甚好。
歐陽修為王洙作的墓志銘記載:“又娶齊氏,封高陽郡君。子男五人:長曰叟臣,早卒;次曰力臣,太常寺太祝;次欽臣,秘書省正字。”
蘇軾為趙概作的《趙康靖公神道碑》記載:“女二人,長適光祿寺丞王力臣,幼適朝奉大夫程嗣恭?!?/p>
(五)與蘇軾家族
蘇轍的女兒嫁給王廷老的兒子王浚明,蘇轍的孫子蘇籀為王浚明作墓志銘。
王廷老,字伯揚,進(jìn)士出身。歷官至兩浙路轉(zhuǎn)運副使等,官終朝散大夫、知虢州(今河南靈寶一帶)。王廷老去世,蘇軾、蘇轍合作《祭王虢州伯揚文》,以“還家宋都,轍適在是”“遂以息女,許君長子”敘述他們之間的友誼和兒女親家之情。
王浚明,字子家。南宋初屢為知州,歷福建轉(zhuǎn)運副使,淳熙初官至司農(nóng)少卿。
蘇轍的孫子蘇籀,代伯父蘇過為王浚明作《故中奉敷文閣王公墓志銘》,詳細(xì)記載了虞城王氏家族的情況。
李如篪《東園叢說》卷下:“王子家諱浚明,官至中大夫、直秘閣,與先人道此語,時在紹興三年,寓居于婺州蘭溪縣之西安寺。王公時已年七十余,蘇子由之婿也?!?/p>
(六)與魏廷式家族
王瀆女兒嫁魏廷式兒子魏舜卿。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魏廷式進(jìn)士及第,初次任職朗州法曹掾。轉(zhuǎn)運使李惟清舉薦他有吏才,任桃源縣知縣,升將作監(jiān)丞。端拱初年,改任著作佐郎、通判潁州。魏舜卿,魏廷式子。咸平二年(999年)為太常寺太祝,寶元二年(1039年)知華州。咸平二年,其父病卒,以遺恩擢為太祝。
張方平為王瀆作的《贈給事中太原王公墓志銘》載:“一女歸魏氏國子博士舜卿。”
(七)與晏殊家族
晏殊的女兒一個嫁給王堯臣的兒子王朋老,一個嫁給王洙的兒子王陟臣。
晏殊,字同叔,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慶歷二年(1042年)三月,晏殊以刑部尚書、集賢殿大學(xué)士、樞密使加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式成為宰相。晏殊在應(yīng)天府的時候,應(yīng)天書院達(dá)到了鼎盛時期,成為北宋最高學(xué)府。宋天圣五年,應(yīng)天書院的學(xué)生王堯臣、趙概分別高中狀元和探花。
從《晏氏宗譜》看,晏殊的第三個女兒嫁給了王朋老,其父是曾任參知政事的王堯臣,王朋老本人仕至中大夫。第四個女兒的丈夫是何友直,于治平四年(1067年)進(jìn)士及第,官至左司員外郎。第五個女兒嫁給了王陟臣,他是晏殊好友、曾任翰林學(xué)士的王洙的兒子,嘉六年(1061年)登進(jìn)士榜,官至起居舍人。最小的女兒嫁給了熙寧三年(1070年)進(jìn)士孫杰,孫杰仕至直龍圖閣。
王朋老,王堯臣三子,字大年,宋大理評事,出知兗州,卒贈太中大夫。女一適蘇轍侄。
作者單位:河南省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