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兵略訓(xùn)》:“一晦一明,孰知其端緒?!彼沃苊堋豆镄岭s識前集·韓彥古》:“卷帙浩博,未見端緒,彥古常欲略觀而不可得?!敝嗅t(yī)藥本草文獻“卷帙浩博”,其“異名”之眾,于讀者或“晦”或“明”,往往莫衷一是,難得“端緒”。
究其“端緒”,則是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山水相隔,“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交通的不發(fā)達,致使信息閉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盡管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xué)術(shù)風氣活躍,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扒赝鯍吡稀?,結(jié)束了長期割據(jù)混戰(zhàn)的局面,開啟了“車同軌,書同文”一統(tǒng)天下的新時代,促進了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發(fā)展。
漢代揚雄《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之“別國方言”,亦即當時的各地地域方言。其由來,則是基于漢末應(yīng)劭《風俗通義序》所言:“周秦常以歲八月遣軒之使,求異代方言,還奏籍之,藏于秘室。及嬴氏之亡,遺脫漏棄,無見之者。蜀人嚴君平有千余言,林閭翁孺才有梗概之法。揚雄好之,天下考廉衛(wèi)卒交會,周章質(zhì)問,以次注續(xù)。二十七年,爾乃治正,凡九千字?!币嗉磿x史學(xué)家常璩在其《華陽國志》卷十所言:“‘考八方之風雅,通九州之異同,主海內(nèi)之音韻,使人主居高堂知天下風俗也?!瘬P雄聞而師之,因此作《方言》?!背绱苏谓庾x而外,更應(yīng)觀照到,揚雄《方言》乃是突破畛域藩籬以利交流的時代產(chǎn)物。經(jīng)濟文化在流通、交流中才能獲得發(fā)展繁榮。中醫(yī)藥的發(fā)明進步,亦然。先秦到漢代,為中醫(yī)學(xué)術(shù)體系形成時期。此間本草異名的被“發(fā)現(xiàn)”和備受關(guān)注,并非一時間的“百花齊放”,反倒是一時間的凸顯。
本草異名的發(fā)生
本草異名的發(fā)生,首先是由畛域之別的“他讀”而來。這一點,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釋名”中,不僅觀照到各種文獻載錄的本草異名,同樣也包括揚雄《方言》的有關(guān)記載。書中引用揚雄《方言》27處,顯然與這個語言文化生態(tài)背景密切相關(guān)。
例如“蕪菁”的釋名:
(《別錄》上品)[釋名]蔓荊(《唐本》)、九英菘(《食療》)、諸葛菜。藏器曰:“蕪菁,北人名蔓荊。今并汾、河朔間燒食其根,呼為蕪根,猶是蕪菁之號。蕪菁,南北之通稱也。塞北、河西種者,名九英蔓荊,亦曰九英菘。根葉長大而味不美,人以為軍糧?!庇礤a曰:“《爾雅》云:‘須,蕪?!对姟す蕊L》云:‘采葑采菲?!O注云:‘葑,須也?!睂O炎云:“須,一名葑蓯?!薄抖Y坊記》注云:“葑,蔓荊也。陳、宋之間謂之葑。”陸璣云:“葑,蕪菁也。幽州人謂之芥。”郭璞云:“蕪似羊蹄,葉細,味酢可食。”揚雄《方言》云:“蘴、蕘,蔓荊也。陳、楚謂之蘴,齊、魯謂之蕘,關(guān)西謂之蕪菁,趙、魏之部謂之大芥。”(《本草綱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
最初的醫(yī)書藥名,多被后世視為正名,“異名”是時人或后世縱橫比較發(fā)現(xiàn)的一個事物兩個以上的不同名稱。那么,本草隱名、異名始于何時?本草隱名、異名,濫觴于秦漢簡帛醫(yī)書遺緒。這是個不爭的歷史事實。
中醫(yī)藥學(xué)的醫(yī)理藥理亦然。例如關(guān)于“血之與氣”之說。唐楊上善注《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卷十二“營衛(wèi)氣”:“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岐伯曰:營衛(wèi)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早期古醫(yī)書中的異名現(xiàn)象的語文背景,基于古漢語。中醫(yī)藥史,特別是中醫(yī)藥醫(yī)書的著述的語言文字背景,是古漢語語言文字的書寫;醫(yī)家和醫(yī)藥史,同時亦散見于古漢語的諸子百家著述和史書。即若李時珍《本草綱目》凡例所謂:“藥有數(shù)名,今古不同。但標正名為綱,余皆附于釋名之下,正始也。仍注各本草名目,紀原也。”“諸品首以釋名,正名也?!眰€中,亦頗多藥名之異名乃至隱名,更為辨識本草之正名、異名增添重重障礙。
考察簡帛醫(yī)書藥名所不易辨識者,以通假字、異體字、俗體字,或音近誤寫、字形相近誤寫等異寫的藥名居多。個中,除較多的被今日視為異寫者外,亦不乏被如今視為異名者。
《武威漢代醫(yī)簡》記載的60余種,其中的“茈胡”(柴胡)、漏廬(漏蘆)、“澤舄”(澤瀉)、“付子”(附子)、“大黃丹”(大黃)、“杲草”(藁本)、“白斂”(白蘞)、“勺樂”(芍藥)、“亭磨”(葶藶)、“甘逐”(甘遂)、“利廬”(藜蘆)、“方風”(防風)、“昌蒲”(菖蒲)、“柏實”(柏子仁)、“肉從容”(肉蓯蓉)、“署與”(薯蕷)、“秦瘳”(秦艽)、“卑解”(萆蘚)、“兔糸實”(菟絲子)、“茈菀”(紫菀)等,均非異名,而是異寫。
又如,礦物藥中的“茲石”,顯系“磁石”的異寫,亦即“玄石”。《黃帝九鼎神丹經(jīng)訣》:“臣按:磁石主治風痹風濕,百節(jié)中痛,不可持物,洗之酸疼,除大熱煩滿,及耳聾,養(yǎng)腎藏,強胃氣,益精,除煩,通關(guān)節(jié),消癱疽鼠瘦,項強喉痛,小兒驚癇,煉水飲之,人有子。一名玄石,一名處石,柴胡為之使,惡牡丹、莽草,畏黃石脂也?!?/p>
至于異名者,例如《武威漢代醫(yī)簡》中的“烏喙”,亦即后世所謂“烏頭”的異名,而且有多種異名。如宋寇宗《圖經(jīng)衍義本草》卷十六記載:
烏頭。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烏喙。
《唐本》注:烏喙,即異名烏頭也。此物同苗,或有三歧者,然兩歧者少??v天雄、附子兩歧者,仍依本名。如烏頭兩歧即名烏喙,天雄、附子若有兩歧者,復(fù)云何名之?
禹錫等按:《吳氏》云:烏頭,一名茛,一名千秋,一名毒公,一名果負,一名耿子。神農(nóng)、雷公、桐君、黃帝:甘,有毒。正月始生,葉厚,莖方中空,葉四四相對,與蒿相似。如烏之喙,名曰烏喙也。所畏、惡、使,盡與烏頭同。《爾雅》云:芨,堇草。注:即烏頭也,江東呼為堇音靳。
雷公云:“凡使,先須細認,勿誤用。有烏頭、烏喙、天雄、側(cè)子、木鱉子。烏頭少有莖苗,長身烏黑,少有旁尖。烏喙皮上蒼,有如大豆許者,孕八九個,周圍底陷,黑如烏鐵。”
側(cè)子。陶云:“初生形似烏鳥頭,故謂之烏頭,兩歧者如烏鳥口,故名烏喙,細而長,乃至三四寸者為天雄,根旁如芋散生者名附子,旁連生者名側(cè)子,五物同出而異名。苗高二尺許,葉似石龍芮及艾,其花紫赤,其實紫黑。今以龍州、綿州者為佳。作之法:以生熟湯浸半日,勿令滅氣出。以白灰之,數(shù)易使干。又法:以米粥及糟曲等,并不及前法?!秴鞘稀吩疲簜?cè)子,一名莨?!?/p>
寇氏引述的陶弘景《本草經(jīng)集注·草木下品》原文是:“烏頭。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烏喙。烏喙,味辛,微溫,有大毒。主風濕,丈夫腎濕,陰囊癢,寒熱歷節(jié),掣引腰痛,不能步行,癰腫膿結(jié)。又墮胎。生朗陵川谷。正月、二月采,陰干。長三寸以上為天雄。(莽草為之使,反半夏、栝蔞、貝母、白蘞、白芨,惡藜蘆)今采用四月烏頭與附子同根,春時莖初生,有腦,形似烏鳥之頭,故謂之烏頭,有兩岐共蒂,狀如牛角,名烏喙,喙即鳥之口也?!?/p>
在此應(yīng)予注意的是,陶弘景《本草經(jīng)集注》序錄云:“凡湯、丸、散,用天雄、附子、烏頭、烏喙、側(cè)子,皆灰火炮炙,令微坼,削去黑皮乃秤之。”個中并列所言“天雄、附子、烏頭、烏喙、側(cè)子”,以其草木下品“烏頭”所釋,以及宋寇宗《圖經(jīng)衍義本草》卷十六“側(cè)子”所釋,實則“五物同出而異名”,再加陶氏是書所引證《吳氏》所云“側(cè)子,一名莨”,實當為“六物同出而異名”,亦即同為“烏頭”一藥矣。那么,陶氏何以于此不厭其煩地并稱呢?揣其用意,或當是意在規(guī)避因一藥多個異名而易生歧義之誤,或是各有差別。本草異名之弊,由此亦可見一斑。
簡帛醫(yī)書的本草異名
約成書于東漢早期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被認為是現(xiàn)存所見最早的一部本草藥學(xué)專著,而且還是出土文獻中藥名占比最大的一部藥物正異名體系完整的本草著作。經(jīng)考察統(tǒng)計,本書藥物正名365個,異名537個,共902個藥名。其中,共有301味藥物有一個及以上異名(副品藥物名稱及其別名均記為異名),約占《本經(jīng)》藥物數(shù)的82%。64味藥物無異名,占比17%左右;1個異名的有181味藥,占比50%左右;2個異名的有61味藥,占比17%左右;3個異名的有24味藥,占比7%左右;4個異名的有24味藥,占比7%左右;5個異名的有6味藥,6個異名的有3味藥,8個異名的有1味藥,10個異名的有1味藥,總共占比3%左右。
據(jù)考察,在天回老官山醫(yī)簡《六十病方》所記載的170余種藥物中,大部分見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等本草文獻。其中部分藥物正名與異名共見,如“商陸”與“白昌”、“茈?yún)ⅲㄗ蠀ⅲ迸c“牡蒙”均分別為同一種藥物的不同名稱;部分藥物名稱僅使用異名,“生青”(即銅青)、“起實”(即薏苡仁)、“枝(芰)草、戴糂”(即黃芪)、“提母、沈潘(沈藩)”(即知母)等。
其中,《六十病方》中的“枝草”“戴糂”,則是同篇并用同一藥名的兩個異名。可以下例證之。
漢佚名《名醫(yī)別錄》中品卷第二:“黃芪。一名戴椹,一名獨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生蜀郡、白水、漢中。”
宋鄭樵《通志略》昆蟲草木略第一:“黃耆有白水耆、赤水耆、木耆三種。其莖葉曰戴糝,曰戴椹,曰芰草,曰蜀脂,曰百本,曰王孫。徐長卿曰別仙蹤,曰鬼督郵。苗如小麥子。”
明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卷四十六《荒政》:“黃耆。一名戴糝,一名戴椹,一名獨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一名王孫。生蜀郡山谷及白水、漢中、河?xùn)|、陜西;出綿上呼為綿黃耆。今處處有之。根長二三尺。獨莖,叢生枝干。其葉扶疏,作羊齒狀,似槐葉微尖小,又似蒺藜葉,闊大而青白色。開黃紫花,如槐花大。結(jié)小尖角,長寸許。味甘,性微溫,無毒;一云味苦,微寒。惡龜甲、白蘚皮。”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十二草部:“[釋名]黃芪(《綱目》)、戴糝(《本經(jīng)》)、戴椹(《別錄》,又名獨椹)、芰草(《別錄》,又名蜀脂)、百本(《別錄》)、王孫(《藥性論》)?!?/p>
明鮑山《野菜博錄》卷二草部:“黃芪,一名戴,一名戴椹,一名獨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一名王孫根。長二三尺,獨莖,叢生。枝芊,其葉扶疏,羊齒狀似槐葉,小叉似蒺藜葉,闊,青白色。開黃紫花,如槐花。結(jié)小尖角。味甘,性微溫,無毒?!?/p>
再如《武威漢代醫(yī)簡》中的本草異名中的植物藥“款東”(款冬)與“橐吾”,同一本草兩異名,共見同一篇。
宋寇宗《圖經(jīng)衍義本草》卷十四:“款冬花。一名橐吾,一名顆東,一名虎須,一名菟奚,一名氐冬。生常山山谷及上黨水旁?!庇帧啊秷D經(jīng)》曰:款冬花,出常山山谷及上黨水旁,今關(guān)中亦有之。根紫色,莖青紫,……十二月開黃花,青紫萼,去土一二寸,初出如菊花萼,通直而肥實無子。則陶隱居所謂出高麗、百濟者,近此類也。又有紅花者,葉如荷而斗直,大者容一升,小者容數(shù)合,俗呼為蜂斗葉,又名水斗葉。則唐所往大者如葵而叢生者是也”。
本草異名之弊
本草異名叢雜,尤其還存在眾多的隱名,致使唐代梅彪“每噫嗟此事悵恨”,為此他仿照《爾雅》而撰《石藥爾雅》,同時仍需觀照“眾石之異名”,“像《爾雅》詞句,凡六篇,勒為一卷,令疑迷者尋之稍易,習業(yè)者誦之不難。兼諸丹所有別名。奇方異衛(wèi)之號,有法可營造者,條列于前”?!段渫h代醫(yī)簡》中的“禹余量”,亦即“禹余糧”之“余糧”字形,則是簡帛醫(yī)書中本草異名中稀見的被后世本草著述視為略涉隱名的一例。此即《石藥爾雅·釋諸藥隱名》所記:“太一禹余糧:一名石腦,一名余糧,一名天師食,一名山中盈脂,一名石飴餅。”又如宋寇宗《圖經(jīng)衍義本草》卷八:“麥門冬。為君。味甘,平、微寒,無毒。主心腹結(jié)氣,腸中傷飽,胃絡(luò)脈絕,羸瘦短氣,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干燥渴,止嘔吐,愈痿蹶,強陰益精,消谷調(diào)中,保神,定肺氣,安五臟,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久服輕身,不老不饑。秦名羊韭,齊名愛韭,楚名馬韭,越名羊蓍,一名禹葭,一名禹余糧。葉如韭,冬夏長生。生函谷川谷及堤坂肥土石間久廢處?!庇纱?,亦可窺異名泛濫之患,以及梅彪之苦心用意。
本草異名幾達泛濫成患,為準確解讀本草予以臨床實用帶來無盡的麻煩。從早期的本草典籍《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到后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是必須正視的現(xiàn)象。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關(guān)于“禹余糧”異名的辨析考證已經(jīng)很是大費周章。
禹余糧。味甘,寒。主咳逆,寒熱煩滿,下(《御覽》有痢字)赤白,血閉癥瘕,大熱。煉餌服之,不饑、輕身、延年。生池澤及山島中?!睹t(yī)》曰:“一名白余糧,生東海及池澤中?!卑矗骸斗蹲佑嬋弧吩疲骸坝碛嗉Z出河?xùn)|”;《列仙傳》云:“赤斧,上華山取禹余糧”;《博物志》云:“世傳昔禹治水,棄其所余食于江中,而為藥也”。按:此出《神農(nóng)經(jīng)》,則禹非夏禹之禹,或本名白余糧,《名醫(yī)》等移其名耳。
太乙余食。味甘,平。主咳,逆上氣,癥瘕、血閉、漏下,余邪氣。久服,耐寒暑、不饑,輕身、飛行千里、神仙(《御覽》引作若神仙)。一名石腦,生山谷?!秴瞧铡吩唬骸疤挥碛嗉Z,一名禹哀,神農(nóng)、岐伯、雷公:甘,平;李氏:小寒;扁鵲:甘,無毒。生太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黃,如雞子黃色,九月采,或無時。”《名醫(yī)》曰:“生太白。九月采”。按:《抱樸子·金丹篇》云:《靈丹經(jīng)》用丹砂、雄黃、雌黃、石硫黃、曾青、礬石、磁石、戎鹽、太一禹余糧,亦用六一泥及神室祭醮合之,三十六日成。(《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卷一上經(jīng))
面對以往浩如煙海的本草異名,《本草綱目》將考辨“異名”由來、確定“正名”視為其“釋名”首要的切入點,亦即是書凡例所謂“諸品首以釋名,正名也”。
《本草綱目》“序例下”的“藥名同異”部分,從“五物同名”到“二物同名”,總計輯列了231例藥名的509種異名。至于是書圍繞一個“禹余糧”更是費盡周章,分別以“禹余糧”“太一余糧”和“石中黃子”三個專節(jié)加以專題辨析考證。且摘錄如下:
禹余糧。時珍曰:石中有細粉如面,故曰余糧,俗呼為太一禹余糧。見太一下。
太一余糧。時珍曰:按《別錄》言:禹余糧生東海、池澤及山島,太一余糧生泰山山谷,石中黃出余糧處有之,乃殼中未成余糧黃濁水也。據(jù)此則三者一物也。生于池澤者,為禹余糧;生于山谷者,為太一余糧;其中水黃濁者,為石中黃水;其凝結(jié)如粉者,為余糧;凝干如石者,為石中黃。其說本明,而注者臆度,反致義晦。
石中黃子。時珍曰:余糧乃石中已凝細粉也,石中黃則堅凝如石者也,石中黃水則未凝者也。故雷云:用余糧勿用石中黃,是矣。[氣味]甘,平,無毒。[主治]久服,輕身、延年、不老(《唐本》)。
鑒于上述可見,中醫(yī)藥本草“異名”現(xiàn)象濫觴與生成“端緒”的種種事象,顯示的歷史事實,是一個濫觴于秦漢簡帛醫(yī)書,由畛域之別的“他讀”而遺緒后世的軌跡。至于漢代以來顯示出與時俱進的態(tài)勢,愈加豐富繁雜,當是同理,既是后世本草學(xué)家不斷發(fā)現(xiàn)、認知本草過程中各自采取不同視野以及因其自身知識結(jié)構(gòu)命名的結(jié)果,同時也是舊有名稱傳承流變的結(jié)果。
凡此,中醫(yī)藥本草異名現(xiàn)象之端緒。
(曲哲 校訂)
編后記:
在收到曲先生大作不數(shù)日,即傳來先生于6月30日突然去世的消息,著實震驚,也甚為惋惜。自1994年《尋根》創(chuàng)刊,先生即為本刊編委,近30年以各種方式支持本刊,也與本刊結(jié)下深厚友誼。本刊同人為先生的突然離世深為痛惜。此文也許就是先生的絕筆,特刊出,以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