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人物寫真畫《少漁像》,是晚清畫家吳儁的作品,以前未受學(xué)界關(guān)注。本文擬充分利用畫中題跋,再結(jié)合其他文獻材料,對繪者吳儁及畫像主人少漁先生的身份等進行簡單考釋。不當(dāng)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畫幅概貌
《少漁像》曾由武清倪玉書先生遞藏,20世紀(jì)50年代從北京市文化局劃撥故宮。1999年,故宮博物院籌備在香港出版“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叢書時,《少漁像》被選中,拍攝了高清照片,準(zhǔn)備收入?yún)矔坏摹睹髑逍は癞嫛穬?nèi),但等到該書正式出版時,因篇幅關(guān)系,《少漁像》最終未能被收錄。2020年,在《紫禁城》雜志正式刊出。
《少漁像》紙本設(shè)色,直幅卷軸裝,畫幅縱127.3厘米,橫44.9厘米。該畫為正面寫真像,畫中人物頭戴笠狀帽,帽帶打結(jié),系于頦下。面部線條清晰,兩腮略瘦,蓄短須,眉疏目朗,神態(tài)安適。少漁身著右衽無領(lǐng)長袍,衣袖寬大,腹部微隆。足蹬云頭履,右腳在前,左腳在后,腳間距與肩同寬。左手拈白色花一枝,花六瓣,共三朵。畫幅布局緊湊,人像之外,別無背景。繪者吳儁獨運匠心,人物面部表情生動,衣衫褶皺描摹傳神,硬是把武職出身的少漁先生描繪成一副儒雅的文人模樣。無論畫面構(gòu)圖、人物造型,還是繪畫筆法,都是晚清人物畫中的精品。畫像四周,分布著八段詩文題跋,均出自江蘇常熟士紳之手,可見此畫與常熟地區(qū)的淵源。
繪者吳儁
《少漁像》右上角有繪者落款:“少漁尊兄大人囑寫,乙亥冬日,暨陽吳儁?!睋?jù)此可知,此圖為吳儁所畫,作于光緒元年乙亥(1875年)冬季。
吳儁,字冠英,一字子重,江蘇江陰人,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于道光至光緒時期。據(jù)劉東先生《姚瑩舊藏〈談藝圖〉考述》一文(《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7年第4期)考證,吳儁應(yīng)生于嘉慶十三年(1808年)前后。另據(jù)葉昌熾《緣督廬日記》光緒十四年(1888年)四月初四日記載:“江陰吳儁冠英丈,夫婦八十齊眉,一老妾年六七十余,貧病交迫,至自憾不早逝?!眲t可推知吳儁應(yīng)生于嘉慶十四年(1809年)。江陰在南朝時屬于暨陽縣故地,所以畫中題款用“暨陽吳儁”。光緒元年(1875年)繪《少漁像》時,吳儁已67歲,其技法之嫻熟,經(jīng)驗之豐富,臻于化境。
繆荃孫等編纂的民國《江陰縣續(xù)志》卷十六“藝術(shù)類人物”條目下有吳儁小傳一篇,全文引錄如下:
吳儁,字冠英,處士。擅長六法,尤工于寫真。游京師,名動王公。自瑞郡王奕以下,如戴文節(jié)熙、何子貞紹基、苗仙露夔、張穆諸名士,葉香士(名道芬)畫師、六舟和尚達受(俗家姓姚)、心泉和尚(京城松筠庵住持),均深相推重。瑞郡王與達受共坐參禪,命繪《傳燈圖》,何(何紹基)倩作《顧祠秋禊圖》,苗(苗夔)倩作《秋()谷論心圖》,稱之曰韻士。心泉和尚修諫草廬(松筠庵由彈劾嚴(yán)嵩的名臣楊繼盛舊宅改建而來),時與張受之(張辛,嘉興人,張廷濟侄)同寓(松筠)庵中,相得甚。受之刊《椒山(楊繼盛)諫草》畢,忽病作,及卒,評藥煎水,未嘗一日左右離。及歿,又為之畫遺照存庵中,形神酷似,風(fēng)義不易得也。晚年出都,戴文節(jié)畫《春水歸帆圖》,葉香士繪《第二圖》,祁文端藻、張穆、何紹基及當(dāng)時名人題詠,成一大軸。小游蘇臺,顧子山文彬、吳儁退樓云、李梅(眉)生鴻裔、沈仲復(fù)秉成,均與結(jié)契,友朋之樂,不亞京師。然名滿天下,不名一錢,所用蕉葉白硯,武進李兆洛為之銘曰:“心如芭蕉,虛而日新,并有肌理,柔以溫醇,是真端人,可與終身?!鄙w借硯以比其人云。
吳儁早年以擅繪人物畫名動京師,受到瑞郡王奕及南書房行走、著名畫家戴熙等人的推崇。晚年回鄉(xiāng)之后,又與居于蘇州的士紳顧文彬、吳儁云、李鴻裔、沈秉成等人時相往還。吳儁的畫作,以人像寫真取勝,今日傳世者,主要有為杜受田繪《澄懷園十友圖》,為祁藻繪《息園行樂圖》(山西博物院藏),為姚瑩繪《談藝圖》(安徽博物院藏),仿清初戴蒼為朱彝尊(竹)繪《煙雨歸耕圖》之例,分別為何紹基、張穆繪《煙雨歸耕圖》(山西博物院藏),為苗夔繪《寒燈訂韻圖》(故宮博物院藏)等。
對吳儁的卒年,據(jù)《翁同日記》光緒十五年(1889年)八月初十日記載,翁同返回常熟省親期間,還專門給81歲的吳儁寫過信,說明此時吳儁還健在。
少漁是誰
《少漁像》在故宮博物院的正式文物名稱是“吳儁郭少漁像軸”,文物編號為“新00107984”。畫中人物“郭少漁”是誰,遍查晚清常熟地區(qū)文獻,并無郭少漁其人。再仔細閱讀畫中題跋,諸人只提及“少漁”,并未言少漁姓“郭”。難道相關(guān)記錄有誤?再仔細查對故宮博物院文物卡片的底賬,發(fā)現(xiàn)此畫在文物底賬的名稱本為“吳儁畫少漁像軸”,并無“郭”字。之所以出現(xiàn)少漁姓“郭”的情況,是在傳抄卡片的過程中,將“畫”字誤植為“郭”字的緣故。
既然少漁不一定姓“郭”,那么他是誰呢?這就需要我們從畫面題跋中尋找信息。細讀諸人題跋,可發(fā)現(xiàn)這位少漁先生是武官出身,曾在東甌(今浙江溫州、臺州一帶)與太平軍作戰(zhàn),同治光緒之交,因軍功到常熟地區(qū)任職。通過查閱相關(guān)文獻,筆者發(fā)現(xiàn)有一人完全符合以上條件,他就是湯懷忠。據(jù)常熟人翁同嗣子翁曾翰的《日記》,光緒二年(1876年)八月十三日:“湯少漁(懷忠,淞北營守備,丹徒人,駐扎常邑西門外)來晤?!卑嗽仑ザ淘灿钟涊d:“暮赴福興居與同邑六人公請湯少漁守備(懷忠),戌正散?!卑嗽仑ニ娜眨骸俺龀侵粮Ed居,湯少漁約便飯也?!保◤埛秸恚骸段淘踩沼洝罚P凰出版社,2014年)翁曾翰當(dāng)時在京任職,駐守常熟城西門外的守備湯懷忠進京公干,翁曾翰與其他常熟同鄉(xiāng)在前門外的福興居為其接風(fēng)。
湯懷忠字少漁,江蘇丹徒人。他任職的淞北營,專管吳儁淞江以北河湖蕩漾的巡查,屬內(nèi)河水師系統(tǒng),全營設(shè)副將1員,守備2員,千總3員,把總5員,外委8員,有兵卒287名,長江舢板18只,座船19只。淞北營的前身是京口水師中營,副將與守備原來駐扎在京口(今鎮(zhèn)江),同治九年(1870年)才移駐常熟城外。(李銘皖、馮桂芬:同治《蘇州府志》卷28)從光緒初年開始,湯懷忠一直在淞北營任職,直到光緒十年(1884年)二月初四日,兩江總督左宗棠在向朝廷奏報的《揀員遞升水師游擊各缺折》中,對湯懷忠進行保薦,他說“參將銜盡先游擊、實任淞北營守備湯懷忠,久歷水師,樸實耐勞”,建議補授其為內(nèi)洋水師海門營左哨都司。(劉泱泱等校點:《左宗棠全集·奏稿八》,岳麓書社,2009年)海門營歸長江水師提督統(tǒng)轄,專主巡江,不涉地方事務(wù),有副將一員、都司二員、守備三員、千總四員(劉文徹、周家祿:光緒《海門廳圖志》卷3)。此后,湯懷忠也一直在內(nèi)河水師系統(tǒng)任職。光緒十二年(1886年)至十三年(1887年)、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至三十一年(1905年),湯懷忠兩次出任崇明左營游擊。(曹炳麟:民國《崇明縣志》卷10)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至二十五年(1899年),湯懷忠任駐扎宜興的太湖右營都司。(陳善謨、周志靖:《光宣宜荊續(xù)志》卷七)
對湯懷忠的年齡,也可據(jù)畫中題跋進行推斷。季念詒的題詩中說少漁“三十建奇勛,擁楫來虞麓”,湯懷忠到淞北營任職,來到虞山腳下的常熟城時,30歲上下。若以淞北營從京口遷移到常熟的同治九年(1870年)計算,可推知湯懷忠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后。從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湯懷忠還出任崇明左營游擊的情況來看,他應(yīng)去世于1905年之后,至少得年66歲。
紙上雅集
自同治光緒之交開始,湯懷忠在淞北營任職多年,一直駐扎常熟城外(雍正時分常熟東部設(shè)昭文縣,兩縣同城而治,此文所言常熟地區(qū),包括昭文在內(nèi)),與城內(nèi)的士紳們建立起良好的關(guān)系。清中葉以來,常熟境內(nèi)形成了不少進士輩出的世家,有“翁龐楊季是豪門,歸言屈蔣有名聲”的說法。其中的翁、龐、楊三家,集齊了狀元(翁同、翁曾源)、榜眼(楊泗孫)、探花(龐鐘璐),一時傳為佳話?!渡贊O像》的8位題跋者中,來自豪門的就有5位。湯懷忠是內(nèi)河水師軍官,他請常熟諸位士紳題跋,有與駐地上層人物搞好關(guān)系的考量,但更重要的是借助他們的名氣抬升自己。在當(dāng)時,崇文抑武的觀念根深蒂固,對出身科舉世家的常熟士紳來說,他們與武官湯懷忠的個人情感談不上有多深厚,反映在跋語中,少了直抒胸臆的暢快,更多的是無關(guān)痛癢的恭維與贊語,實屬不得已的應(yīng)酬。不過,這些跋語還是為我們了解湯懷忠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材料。
翁斌孫(1860—1923),字人豪,號夫,狀元翁同侄孫,狀元翁曾源長子,光緒三年(1877年)進士。湯懷忠為淞北營游擊(從三品)銜守備(正五品),翁斌孫就高不就低,尊稱其為“少漁游戎(游擊的雅稱)大人”。翁氏跋語集錄自唐人司空圖《詩品》:“行氣如虹,橫絕太空。真力彌滿,積健為雄。意象欲出,神化攸同。離形得似,脫然畦封。”此跋選用文學(xué)點評的語言,虛無縹緲,并無實際內(nèi)容。
龐鴻文(1845—1909),字伯,號堂,探花龐鐘璐長子,光緒二年(1876年)進士。龐鴻文的題跋說:“雅歌投壺,將乎其儒;屬秉弭,勇乎其禮。而睹貌之蒼松,而聞聲之洪鐘,儲經(jīng)緯于胸中。其斯銀山鐵甕之靈,粹而為英,吾且為勒燕然之銘?!辟濏灉珣阎依帐嗳坏挠挛渲猓卜Q其有“儒將”之風(fēng)。
楊沂孫(1813—1881)與楊泗孫(1823—1889)兄弟。楊沂孫字子輿,號泳春,晚號濠叟,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舉人,以擅長篆書聞名。同治八年(1869年),吳儁曾為57歲的楊沂孫寫真,楊沂孫也先后為吳儁收藏的《春水歸帆圖》(戴熙繪)與《東坡雪浪石甕銘》拓本專門作過七言古體長詩題跋(楊沂孫:《觀濠居士遺著》,見《清代詩文集匯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楊沂孫的題跋為五律:“獨立壓三軍,當(dāng)先早出群。持杯留歲月,浩唱遏煙云。功業(yè)東甌在,英聲江海聞。紫光他日繪,準(zhǔn)待勒奇勛。”詩中夸贊湯懷忠在東甌立下戰(zhàn)功,將來會成為繪圖紫光閣的勛臣。從此詩可知,湯懷忠曾在浙江溫州、臺州一帶與太平軍余部作戰(zhàn)過,立下戰(zhàn)功??上У氖?,此題跋用行楷寫成,并未用楊沂孫最擅長的篆書。楊泗孫,字鐘魯,號瀕石,咸豐二年(1852年)榜眼,曾任軍機章京。楊泗孫的題跋也是五律:“獨立渺無際,然大將風(fēng)。勛名高汗馬,志氣陋雕蟲。組練今收彩,帶昔建功。還當(dāng)尋戰(zhàn)壘,惆悵大江東?!卑险Z亦不出應(yīng)酬之作歌功頌德的俗套,絲毫看不出真情實感。
季念詒(1813—1886),字鈞謀,一作君梅,號芑伯,江陰籍,定居常熟,軍機大臣季芝昌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季氏題跋為五古長詩:“嘗聞古英雄,虎頭而食肉。武達兼文通,非君莫與屬。三十建奇勛,擁楫來虞麓。我家城東隅,時枉停高躅。開投祭公壺,偶顧周郎曲。醉后善談兵,六韜自嫻熟。忠義性所生,恩威人所服。杰出儕伍中,無偶乃有獨。頰上添三豪(毫),妙手憑陸顧。他日畫凌煙,稿本視此幅?!背私淮鷾珣阎?0歲來常熟任職之外,跋語還說其精通韜略、音樂與游戲,描繪出湯懷忠多才多藝的一面。
在翁、龐、楊、季四大豪門之外,還有三位常熟士紳作過題跋。第一位是殷李堯(1845—1904),字瀛琛,號厚培,光緒二年(1876年)進士。殷氏尊稱湯懷忠為“姻丈”,應(yīng)與湯氏有姻親關(guān)系。殷李堯的題跋為七律:“英姿颯爽戰(zhàn)功存,相才封侯更莫論。幾輩沙蟲銷事業(yè),有人鞍馬轉(zhuǎn)乾坤。輕裘緩帶覘風(fēng)度,大纛高牙屬將門。十萬甲兵胸□得,雄談快與佐清尊?!钡诙皇清X祿泰(1834—?),字魯詹,號綏卿,又號香民,光緒二年(1876年)進士。錢氏題跋為五律:“百戰(zhàn)真雄杰,時清尚整兵。肅然刁斗響,間作雅歌聲。海國添方鎮(zhèn),東甌震舊名。披圖爭識面,瞻望水西營。”跋語也提到湯氏在東甌的戰(zhàn)功。錢氏稱湯懷忠為“祖姑丈”,自稱“內(nèi)再侄”,可知湯懷忠夫人長錢祿泰之妻兩輩,由此也說明,同屬江南的丹徒人湯懷忠在常熟日久,開始與常熟本地士人締結(jié)姻親。第三位題跋者為魏炳虎,字葆卿,魏炳虎為魏伯明之孫,亦出自常熟世家。咸豐八年(1858年),魏炳虎曾入都應(yīng)順天鄉(xiāng)試,但未能登科(張劍整理:《翁心存日記》,中華書局,2011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二十日,同治帝師翁同致信浙江厘金局總辦唐樹森與杭嘉湖道道員何兆瀛,為落拓的魏炳虎謀求職位。(翁萬戈編、翁以鈞校訂:《翁同日記》,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年)魏氏的題跋作于戊寅年(1878年)重陽節(jié),是一首七律:“慷慨襟期颯爽姿,平生說禮更敦詩。飄然戴笠?guī)熎吕?,儒將風(fēng)流世所推。五老峰前賃廡居,開門香遍白芙蕖。扁舟載酒來相訪,剛是將軍戒飲初(君故豪飲,近忽止酒,因改之)?!痹谥T人所頌揚的勇武與韜略之外,又營造出湯懷忠儒雅灑脫與渴望歸隱山林的一面。
作為內(nèi)河水師的中級武官,在重文輕武的晚清官場,湯懷忠并不被人重視,及至今日,其事跡更是湮沒無聞。吳儁這幅寫真肖像畫,不但讓湯懷忠的容顏保存至今,也為常熟士紳們提供了一個紙上雅集的載體。8位題跋者,均來自常熟世家。從科名看,進士6位,其中光緒二年(1876年)的進士就有3位(龐鴻文、殷李堯、錢泰祿),舉人1位(楊沂孫),不過,作題跋的光緒初年,楊沂孫成名已久,其篆書之名,早已譽滿天下。所有題跋者中,只有魏炳虎未能在功名上更進一步?!渡贊O像》不僅有高超的藝術(shù)價值,更是研究光緒初年常熟士人的絕好材料。在8位題跋者中,只有楊沂孫有詩集傳世,但其詩集中并沒有收錄這首題跋詩。其他7人的詩作均未結(jié)集刊刻以廣流傳,傳世作品甚少。這些題跋雖是應(yīng)酬之作,文學(xué)性藝術(shù)性有限,但能借助《少漁像》完整流傳至今,委實不易。
作者單位: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