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河南東周時期的諸侯國與青銅器

        2023-12-29 00:00:00劉丁輝
        尋根 2023年4期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平王東遷洛邑,自此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的東周時期,東周分為兩個階段,從周平王東遷(前771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稱春秋時期;從周元王元年(前475年)到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朝建立稱戰(zhàn)國時期。西周晚期以后,周王室逐漸失去對諸侯國的控制,特別是從進入東周,不少小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爭霸中,被強國一一兼并。據(jù)清代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存滅》統(tǒng)計,到春秋時期,諸侯列國僅余148國。到了戰(zhàn)國時期,更是僅剩孱弱的周王室和戰(zhàn)國七雄秦、韓、趙、魏、齊、燕、楚,直至公元前221年秦統(tǒng)一六國。

        百花齊放的東周青銅文化

        東周時期的河南,除周王畿外,最多時有50多個諸侯國,春秋時期有鄭、衛(wèi)、宋、陳、蔡等國,戰(zhàn)國時期有韓、魏、衛(wèi)及楚國的部分疆土,是列國逐鹿爭霸的大戰(zhàn)場。進入東周以后,周王室衰微,諸侯國逐漸崛起,“禮崩樂壞”的時代便開始了,這個時期,周王室已不再具有西周時期那樣支配其他諸侯國的統(tǒng)治地位,控制與威懾力不再。原本在西周嚴格執(zhí)行的禮樂制度已經(jīng)難以為繼,諸侯們紛紛無視禮制,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公然向周王室詢問代表王權的九鼎輕重,是為問鼎中原。在西周時期被各諸侯國嚴格遵守的列鼎制度,開始出現(xiàn)僭越現(xiàn)象,即下等的人用上一等人的用鼎數(shù)目,這是禮崩樂壞的一種表現(xiàn),成為東周時期愈來愈普遍的現(xiàn)象。

        東周時期是中國青銅文化的又一個高峰,也是中國青銅時代的絕唱。與前期不同的是,東周青銅器鑄造不再是集中于周王室,而是分散到各諸侯國家,形成地區(qū)性藝術特色,尤其是楚國、鄭國等國,它們的青銅器鑄造水平遠遠超過了周王室,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時的青銅器被廣泛用于諸侯國家和貴族之間的禮聘、饋贈、賄賂、交換、抵押等交際活動。各地諸侯與貴族的需求,促使青銅器的鑄造技術再次升級,過去青銅器統(tǒng)一的規(guī)范被打破,各地青銅器無論造型還是紋飾都呈現(xiàn)出了強烈的地域風格。新的器類、奇特的造型層出不窮,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才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揮,特別明顯地反映在一些人和動物形象的造型設計上。東周青銅器逐漸擺脫了作為宗法等級和禮樂制度的物化形式的束縛,脫離了商代恐怖、神秘和西周莊嚴、凝重的禮制規(guī)范,表現(xiàn)出日益生活實用化的趨勢,開始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領域,透射出以人為本的光澤,成為秦漢以后青銅器完全世俗化發(fā)展的先聲。

        東周青銅器的器類,既有祭祀宴饗或婚喪禮儀時使用的禮器和樂器,也有車器、馬飾、兵器、工具及生活用具。商代和西周盛行的酒器大量減少,青銅尊、觚、爵、角、觥、、觶、卣、彝等器類逐漸被淘汰。青銅鼎和簋作為禮器常以單、偶數(shù)相配套的形式使用,烹飪器和食器數(shù)量增多,出現(xiàn)了青銅盆、爐、敦、鑒、缶等新型器物。除了沿襲西周時期的甬鐘和鐘外,還有鈕鐘、鉦、于等青銅樂器問世。鏡、燈、奩、帶鉤、帶扣等生活器皿逐漸增多。隨著商品生產(chǎn)和交換的發(fā)展,青銅貨幣開始廣泛使用,各國都在使用本國的貨幣,如布幣、刀幣、圓錢、銅貝等。由于東周時期戰(zhàn)爭頻發(fā),尤其盛行車戰(zhàn),因此青銅車馬器更加發(fā)達,新出現(xiàn)了殳、弩等武器裝備,青銅兵器制作也更加精良。同時還出現(xiàn)了傳遞軍令的青銅虎符和證明身份地位的青銅璽印,以及用于度量衡的青銅砝碼、量、尺等青銅工具。東周時期的青銅器造型由厚重威嚴變得奇巧輕靈,濃厚的神秘色彩漸漸消退,紋飾開始變得更接近生活,已極少使用商代和西周時期那種宗教色彩濃郁的獸面紋,代之而起的是日趨生活化的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人物紋等,素面器也開始盛行,長篇銘文已不多見。

        東周時期河南地區(qū)的青銅鑄造業(yè)高度發(fā)達,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梁(今開封)、寧(今獲嘉)、共(今輝縣),韓國的鄭(今新鄭)、新城(今伊川西南)、陽人(今汝州西北),都是當時青銅器和錢幣的冶鑄中心。多年來,在今河南境內(nèi)發(fā)現(xiàn)了多處東周時期的青銅冶鑄遺址和最具代表性的諸侯國青銅器群。

        鄭國與鄭國青銅器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分封他的弟弟于鄭(今陜西鳳翔),為鄭桓公。西周末年,周王室危機四伏,北方戎狄猖獗,鄭桓公身為司徒,預感到周王朝的衰敗,采納了周太史伯的建議,提前東遷到虢、鄶兩國之間(今河南滎陽、新鄭一帶),先后滅掉鄶與東虢。西周亡國后,鄭桓公之子鄭武公護駕周王東遷有功,繼為周王室卿士,在原虢、鄶故地重建鄭國,定都于新鄭。今河南新鄭市區(qū)的鄭韓故城即其都邑遺址。鄭莊公時,鄭國勢力不斷發(fā)展強大,四處攻伐。在與周桓王率領的周、陳、蔡、衛(wèi)諸國聯(lián)軍的征戰(zhàn)中,鄭莊公大破王師并射傷周桓王,成為春秋初年不可一世的小霸主。后來鄭國內(nèi)亂不斷,又因地處交通要塞,春秋時期一直是大國爭奪的中心,國勢發(fā)展受挫。雖然春秋末期子產(chǎn)執(zhí)政時,鄭國一度受到晉、楚等強國的尊重,但是弱國地位難改。戰(zhàn)國時期,鄭國國內(nèi)君臣爭權,外受韓國蠶食,終于在公元前375年被韓國所滅。

        中原的鄭國,地處東周列國頻繁的交往、會盟、征戰(zhàn)、婚媾、商貿(mào)等之中心,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民人富足多識,春秋一世,鄭國文化在禮樂上挑戰(zhàn)傳統(tǒng),開辟了東周列國文化的嶄新面貌。

        鄭韓故城是春秋戰(zhàn)國時的著名都城,鄭、韓兩國先后在此建都長達530年之久。城內(nèi)發(fā)現(xiàn)多處貴族墓地及鑄銅、鑄鐵、制骨遺址。鄭國鑄銅遺址面積達10萬平方米,發(fā)現(xiàn)大量的銅渣、木炭屑、陶范碎片、鼓風管等。熔爐爐底呈圜底狀,爐壁外抹有一層草拌泥以聚熱保持爐溫,說明當時已采用了鼓風助燃技術。從出土陶范看,主要生產(chǎn)、鏟、鐮、錛、鑿等青銅工具。

        20世紀以來,鄭韓故城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器。1923年,鄭韓故城西城南部李家樓以出土蓮鶴方壺等百余件春秋時期青銅重器而舉世聞名,當時被稱為“新鄭彝器”,其中青銅禮器有鼎、簋、鬲、方、、、方壺、圓壺、盤、、鑒、爐、舟、編鐘等,食器、酒器、水器、樂器齊全,其中蓮鶴方壺又被視作當時社會變革的象征和新時代的標志。1993年以來,在鄭韓故城的東城,發(fā)現(xiàn)了多座青銅禮樂器窖藏坑和大量車馬坑。多座青銅禮樂器坑和大批青銅禮樂器的發(fā)現(xiàn),填補了周代社祀禮制形式的空白,對于研究當時祭禮的用鼎、用牲和與之有關的儀禮運作方式等有重要意義。特別是九鼎八簋的禮器組合打破了周禮的規(guī)制,表現(xiàn)了東周時期禮崩樂壞的社會現(xiàn)象。

        新鄭鄭國青銅器有著面目一新的新穎風格,雖然在器物組合方面仍然具有很強的禮制特色,但許多器物的造型和花紋風格與以往判然有別。如帶蓋的青銅鼎、雕鏤精細的蟠螭紋和夔鳳紋等,均為前所未有的新形式。特別是像蓮鶴方壺這樣工藝精湛、具有不朽藝術生命力的作品,集中體現(xiàn)了春秋中期以后苛求創(chuàng)新和變革的精神。春秋時期,鄭國長期在晉、楚兩個大國的夾縫中求生存,朝晉暮楚。蓮鶴方壺的造型和紋飾也表現(xiàn)出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征,器型與西周晚期方壺近似,蓮瓣也是從西周時期青銅器的立體環(huán)帶紋飾演變而來,顯然是接受了傳統(tǒng)周文化的影響;壺頂?shù)牧ⅩQ,明顯是受到晉文化青銅器鳥形頂飾的影響;龍形耳的裝飾及怪獸形足又具有楚文化的浪漫主義特征。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新舊思潮交替、社會急劇變革的時期。作為時代產(chǎn)物的蓮鶴方壺,打破了舊有的傳統(tǒng),個性張揚釋放,開啟了一代先風,因此,郭沫若先生稱蓮鶴方壺為“時代精神之象征”。

        衛(wèi)國與衛(wèi)國青銅器

        周武王將其子康叔分封到殷商故地,是為衛(wèi)國。進入春秋以后,衛(wèi)國內(nèi)外交困,國勢日衰。在齊、晉與戎狄勢力交互脅迫下,國都一再遷徙,春秋時期衛(wèi)國的邦國墓地成為一個歷史之謎。自1936年以來,屬于衛(wèi)國域內(nèi)的輝縣一帶,發(fā)現(xiàn)多處殷商至東漢時期的貴族墓地。其中琉璃閣東周墓地是一處邦國的族群墓葬,而且主墓與從葬的墓葬分布有序,很可能就是衛(wèi)國的公室墓地。琉璃閣墓地內(nèi)出土的青銅器品類豐富,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并存,反映出中原衛(wèi)國的歷史與文化進程。

        1936年,河南博物館在輝縣琉璃閣墓地的東北角發(fā)掘了甲、乙兩座大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器。琉璃閣墓地所出青銅器,有許多與新鄭銅器紋飾相近之處。在器物配置上,琉璃閣與春秋中期中原一帶諸侯墓的鼎制一致,其中甲墓有列鼎7件、陪鼎9件、鑊鼎1件,應是屬于諸侯一級大墓。輝縣甲、乙二墓青銅器部分保留了西周末到春秋早期的風格,同時又具備了春秋晚期到戰(zhàn)國初期的新器型。

        楚國與楚國青銅器

        楚國建立于西周初年,從春秋時期開始,楚人一直致力于北上中原,原來屬于周文化范圍的漢淮流域各諸侯國,都在楚人北上過程中,歸附于楚而最終為其所滅。楚滅國數(shù)十,拓地千里,陳兵周郊,問鼎中原,是當時南方最強大的國家,并表現(xiàn)出稱霸中原的雄心。戰(zhàn)國初年,秦國將領白起攻打楚國,楚頃襄王流亡于城陽(今信陽楚王城),繼而退至陳(今淮陽),國勢日衰,最終為秦所滅。

        據(jù)統(tǒng)計,河南已發(fā)掘的楚墓就有200座以上,其中以信陽長臺關、淅川下寺、信陽楚王城、淮陽陳楚墓地等為代表。淅川下寺出土的王子午鼎、王孫誥編鐘、云紋銅禁、鑲嵌綠松石神獸等更是楚國青銅器乃至中國青銅器的翹楚,顯示出楚國青銅器鑄造技術的高超水平。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河南淅川發(fā)現(xiàn)了多處楚國貴族墓地,尤其是1978—1979年淅川下寺楚墓群和1990—1991年淅川和尚嶺、徐家?guī)X楚墓群兩次重要的考古發(fā)掘,為世人所關注。在出土的眾多青銅器中,以禮樂器最為引人注目,這些器物不僅器形高大,紋飾瑰麗,且鑄工精湛,許多器物上都有銘文。淅川楚墓青銅器群以靈動華麗的造型風格、纖密的蟠螭與蟠虺紋構成韻律感極強的主體紋飾等,顯示了楚人豐富浪漫的想象力和鮮活的生命力。其中1978年淅川下寺楚墓群出土的王子午鼎,共有7件,形制相同而大小相次,整組銅鼎造型雄偉,制作精良,裝飾繁縟,精細華美,多處使用了焊接工藝。這組銅鼎無論是造型還是紋飾,都獨具風采,是東周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楚文化銅鼎,它的主人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的第五個兒子。與這組銅鼎一同出土的云紋銅禁是目前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使用失蠟法熔模工藝鑄造的青銅器。1990年在淅川徐家?guī)X楚墓群出土的鑲嵌綠松石神獸,高48厘米,體態(tài)矯健,動態(tài)神駿,龍首、虎身、龜足,作昂首、翹尾、四足后蹲狀,頭上獸角以6條蜿蜒盤繞的小龍構成,背部曲形架上站立一個同樣動態(tài)的龍形奔獸。這件神獸通體裝飾形態(tài)各異的龍鳳紋飾,均以翠綠色的孔雀石鑲嵌,龍首、舌、虎身、尾都是分別鑄造,進而套合在一起。這件青銅神獸很可能是用來作為鼓架,造型設計獨特、鑲嵌考究,是極其罕見的,可稱國之瑰寶。

        此外,楚在戰(zhàn)國初年數(shù)次遷都,在河南境內(nèi)留下了大量足跡,信陽及淮陽、固始、新蔡、上蔡、正陽等地都發(fā)現(xiàn)有大型楚國貴族墓葬。如2006年在上蔡故城附近發(fā)現(xiàn)的2座大型楚國貴族墓葬,均為諸侯或王級的“甲”字形大墓,特別是采取了積沙積石和假棺的埋葬手段,有效防御了2000多年來的盜墓行為,使得墓中保存下大量精美的青銅器。在40余件帶有銘文的青銅器上,出現(xiàn)了“楚王孫”“陳公”“曾侯”“吳土”“許公”等名稱。

        從西周晚期開始,楚國青銅器顯露出楚文化特有的風采,到春秋早期,楚國青銅器已經(jīng)擺脫周文化風格青銅器傳統(tǒng)的束縛,新的楚式青銅器開始出現(xiàn)。楚國特有的束腰平底的升鼎、小口帶蓋的罐形康鼎、折沿束頸的繁鼎,其余如高足鬲、盆體敦、龍耳簋、浴缶、尊缶、鑒缶、盤尊、龍首提梁等,其精美程度都為北方諸侯國青銅器所不及。楚國青銅器繁縟夸張的裝飾和紋飾,表現(xiàn)出一方先民獨特的審美習俗,與楚國先進的青銅鑄造工藝分不開。特別是失蠟法的出現(xiàn),使得青銅器成為玲瓏剔透的藝術品,人文的藝術風韻壓倒了神秘的祭器用途。楚國青銅器銘文波折流麗,富于變化,楚人善于運用鳥蟲書體的美術字,用特殊的楚國詞語、整齊有致的韻文,傳達出楚人遣詞造句和書寫中唯美的思維習性。

        韓、趙、魏國及青銅器

        公元前585年,晉景公遷都至新田,此后,晉國六卿勢力漸強,相互傾軋,到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命三家為諸侯,韓、趙、魏作為大夫奪權而后封侯的新興國家,以其強盛的實力,進入戰(zhàn)國七雄之列。春秋中期以后,隨著列國的強盛和自身文化特點的形成,韓、趙、魏三國青銅器進入了空前繁榮時期,在繼承西周以來晉國傳統(tǒng)器形基礎上,增加了方座豆、蓋豆、敦、各類鳥獸形尊等嶄新的青銅器類,將傳統(tǒng)的青銅食器系列如鼎、簋、鬲、舟、盤,變?yōu)槎?、豆、壺、盤組合為主,與同時期的南方楚國、西方秦國的青銅器有明顯的文化差異。以韓、趙、魏為中心的中原系列青銅器自此成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絢麗的風景。

        韓國被封為諸侯國時,都城已幾經(jīng)遷移,韓景侯定都于陽翟故城(今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韓國滅鄭,遷都于鄭國都城(今新鄭),直到公元前230年被秦國所滅。韓國境內(nèi)出土大量貴族墓葬、窖藏器物,如洛陽金村韓墓、新鄭白廟范村青銅兵器窖藏、新鄭胡莊韓王陵區(qū)國君大墓等。1971年在鄭韓故城東城東南部的白廟范村發(fā)現(xiàn)的青銅兵器窖藏坑,出土戈、矛、劍等青銅兵器180件,其中170余件上都帶有銘文,少者1字,多者33字,多于銅戈的內(nèi)部或矛的部,分鑄款、刻款和先鑄后刻三種記銘方式,年代約在公元前310—前231年的韓襄王和韓王安時期。這些兵器及銘文對于我們今天研究戰(zhàn)國晚期韓國的歷史地理、文字形態(tài)、冶鑄官署設置、兵器形制及鑄造工藝,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趙國是三國中地理位置最靠北的國家,北與燕、林胡、樓煩等國接壤,東與中山、齊毗鄰,南臨衛(wèi)、魏、韓等中原諸國。趙國最早建都于晉陽(今山西太原),公元前425年遷于中牟(今河南鶴壁市西),公元前386年又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公元前222年,趙國被秦國所滅。趙國一直處于胡漢交錯地帶,有關趙國考古發(fā)現(xiàn)大都集中在今山西、河南、河北三省,河南境內(nèi)的趙國青銅器主要發(fā)現(xiàn)于北部的安陽林州等地。林州大菜園東周墓地近年來發(fā)現(xiàn)了700多座戰(zhàn)國時期趙國墓葬,其中有不少貴族大墓和車馬坑,出土了1200余件(套)的青銅禮樂器、車馬和生活用具,有青銅鼎、敦、方彝、鑒、壺、盤等,還首次發(fā)現(xiàn)了趙國的青銅編鐘,包括鈕鐘、甬鐘和鐘,還有與之相配套的石磬。與前期相比,趙國青銅器已經(jīng)由厚重神秘變得輕巧靈動,整體造型優(yōu)雅,精致獨特,其紋飾采用多種鏤刻、鑲嵌、模印的工藝手法,追求一種細膩多變、復雜新穎的風格,充分顯示了趙國青銅文化的高超水平。

        魏國是三家分晉進入戰(zhàn)國后最先強大起來的國家。魏國原都于安邑(今山西夏邑),公元前361年東遷大梁(今開封)。大梁因處于黃河河道之特殊地理位置,文物遺跡埋藏較深,考古發(fā)掘成果甚微,只在傳世銅器中有大梁司寇鼎存在。在今河南輝縣的固圍村、趙固村,汲縣的山彪鎮(zhèn),豫西的三門峽等地發(fā)現(xiàn)了魏國貴族墓葬。山彪鎮(zhèn)的發(fā)掘始于1928年,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其中一號墓僅青銅器就有1447件,占此墓出土文物的90%以上,包括青銅列鼎、簋、鬲、、、豆、壺等器類。在歷年來發(fā)現(xiàn)的魏國青銅器中,有不少集設計、工藝、實用為一體的杰出代表,如汲縣山彪鎮(zhèn)出土的鳥獸紋貫耳銅壺,線條流暢,造型優(yōu)美,頸部以下通體鑄鳥獸紋,體現(xiàn)了戰(zhàn)國早期魏國青銅鑄造技術的精湛、高超水平。還有山彪鎮(zhèn)一號墓的水陸攻戰(zhàn)紋青銅鑒,將紅銅嵌于預先鑄就的青銅器身凹槽內(nèi),以上、中、下三層圖案表現(xiàn)戰(zhàn)士與周邊部族鏖戰(zhàn)的場景,如徒卒對射、舟師交攻、長槍短兵、滾石檑木、云梯旌旗等古代兩軍對峙時的交戰(zhàn)場面,涉及兵將多達286人,慘烈與恢宏構成了青銅藝術之絕頂風光。1975年三門峽上村嶺戰(zhàn)國墓地出土跽坐人銅燈,高48.9厘米,銅燈由跽坐人、燈架和燈盤三部分分鑄鉚接而成,可進行拆裝,且各部分之間對接緊密,整體髹漆盡脫。跽坐人偏髻、束冠、身著右衽深衣,腰系以帶鉤扣合的革帶,雙手合擎“Y”形燈架,架上托環(huán)形燈盤,盤內(nèi)設燭座三個。跽坐人面部結構準確,表情沉靜,發(fā)絲清晰可辨,形體塑造規(guī)矩嚴謹,將舉燈人謙卑、恭順的形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魏國青銅器以其清新的風格、精巧的制作為人們所珍視,特別是利用動物裝飾器身的做法,圓壺上的華蓋立鳥、貝紋鼎上的三伏獸、背馱蓮花尊盤的犧獸等,均繼承了晉國利用動物來裝飾青銅器身的特征,并有新的創(chuàng)造。

        漢淮地區(qū)諸小國及青銅器

        漢淮地區(qū)處于中原和荊楚之間,既有復雜的歷史淵源,又有錯綜的文化形態(tài)。西周初年在此地分封了許多同姓和異姓諸侯國,作為周王室的南土屏障。在東周時期長期的列國兼并爭霸中,這些小國先后為強國吞并,極少能留下歷史事跡,只有吳國、黃國、樊國、養(yǎng)國、許國、曾國等小諸侯國墓葬出土的風格各異的青銅器,述說著一代諸侯的繁華舊事。

        1978年,在固始侯古堆發(fā)現(xiàn)了一座“甲”字形大墓,出土了9件鼎、1套編、1套編鐘等大批青銅器,墓主人為勾(吳)夫人,也就是宋國國君宋景公的妹妹、吳國太子夫差夫人。宋景公將其妹季子遠嫁吳國,并為她制作了大批的嫁妝,包括銅器、漆器和陶瓷器。但季子在30歲左右便去世了,其夫家將其嫁妝悉數(shù)由陪嫁品轉(zhuǎn)為陪葬品而掩埋在墓冢內(nèi),用來顯示她的特殊地位。

        黃國作為淮河流域的小國,長期與楚國抗衡,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所滅。黃國故城位于今河南潢川縣西北。在今天的羅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了不少珍貴的黃國文物,時代多為春秋早期。1983年,在黃國故城西南的光山縣寶相寺發(fā)現(xiàn)春秋早期偏晚的“黃君孟”夫婦合葬墓。出土青銅器中有“黃君孟自作行器”和“黃子作黃夫人孟姬”之銘,其墓地有高大的封冢和龐大的槨室結構,并設置邊箱分放器物。這種墓葬形式為后來多數(shù)楚國貴族所承襲。黃國青銅器蘊含著中原文化和楚文化融合的諸多因素,表明了黃國處于兩大文化區(qū)域之間的獨特地位。

        蔡國是春秋時期中原諸侯中最早臣服于楚國的諸侯國,春秋晚期又依附于吳國,至公元前447年,最終被楚國所滅。因受楚國脅迫,蔡國曾三次遷都。今河南上蔡縣城關一帶發(fā)現(xiàn)的蔡國故城遺址,西周早期始建,春秋戰(zhàn)國仍修筑使用。2006年,在上蔡發(fā)現(xiàn)了一批春秋時期蔡國的中小型墓葬,出土了一批青銅禮器。

        接受南北兩大主流文化滲透的還有與黃國處于同樣地位的樊國,有信陽南山嘴出土樊君夔與夫人龍嬴青銅器;番國,有潢川彭店所出番君伯龍器、固始侯古堆大墓所出番子成周編鐘;姬姓曾國,有新野出土的曾子伯青銅器群;昶國,有桐柏左莊出土的昶伯、昶仲器物;養(yǎng)國,有桐柏月河貴族大墓所出的青銅器。2002年,葉縣發(fā)現(xiàn)了幾座春秋時期許國貴族墓葬,所出土的青銅器更為明顯地將中原與南方楚文化兩種風格匯于一處。在這些小國器物中,春秋早期的沿用西周舊制,春秋中晚期的追隨荊楚新風,正說明漢、淮二水間是中原與楚爭鋒之所在。隨著周王朝日漸沒落,這些江淮間的諸侯小國從周王室之南國屏障而變?yōu)榇髧跞鈴娛车膶ο?。江淮小國出土的青銅器風格的演變,反映了這些國家為楚文化所同化的歷史過程。

        河南東周青銅器的特征與價值

        中原是東周王朝統(tǒng)治的核心地區(qū),也是青銅器鑄造和技術革新的主要地區(qū)。河南東周時期的青銅器分布范圍廣、數(shù)量大、種類多、時代全,而且大多數(shù)是考古發(fā)掘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極高,代表了東周青銅文明的最高水平。

        東周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技術創(chuàng)新時代。表現(xiàn)在青銅器上,主要是鑄造技術與藝術加工兩個方面,顯著的發(fā)展是大量使用了分鑄法,并發(fā)明了失蠟法熔模鑄造、線刻畫像、模印、鑲嵌純銅和珠玉、錯金銀、鎏金、焊接等新工藝和新技術。河南地區(qū)是東周列國爭雄的主戰(zhàn)場,也是各類先進生產(chǎn)技術誕生和應用的主陣地,有不少青銅鑄造的先進技術和工藝最早發(fā)現(xiàn)于此。

        在青銅器鑄造技術方面,一是分鑄和焊接工藝的提高。在春秋以前,大型青銅器主要采用分鑄法,將預先鑄好的附件嵌入器身范內(nèi),在澆鑄器身時將附件拼接而成。而在新鄭、輝縣等地發(fā)現(xiàn)的春秋時期青銅器中,往往是器身和附件單獨做模,分別鑄造,再將附件焊接在器身上。在新鄭青銅器中就有不少能看到附耳、足、附加裝飾物與器身之間的焊接現(xiàn)象。這種分鑄焊接法,省工省時,效率高。分鑄法的廣泛應用,除了使產(chǎn)品趨于規(guī)范化外,還便于處理形制極為復雜的鑄件,創(chuàng)造出氣勢雄偉、結構復雜的藝術作品,新鄭出土的蓮鶴方壺就是突出的例證。二是失蠟法的采用。失蠟法是一種全新的青銅鑄造技術,春秋以前的青銅器都是用范鑄法鑄造,淅川下寺春秋晚期楚墓出土了中國最早的失蠟法鑄造青銅器——云紋銅禁,其禁體、附獸等均為失蠟法鑄造。失蠟法是一種精密鑄造技術,也稱熔模法。其方法是將石蠟精心雕琢成所需要的器形,也就是蠟模;再用調(diào)制過濾好的細泥漿逐次淋澆蠟模,并預留好多個澆口,使其成為泥質(zhì)的模型;模型晾干后入窯烘烤,內(nèi)部的蠟模融化后從澆口流出,從而形成型腔;趁熱從澆口注入冶煉好的銅液,待銅液凝固后再清除模殼,這樣就獲得了精美的鑄件。

        在青銅器藝術加工方面,一是鑲嵌純銅工藝的出現(xiàn)。春秋時期出現(xiàn)青銅器上鑲嵌純銅,然后將其磨平,顯出光澤,從而形成精美的鑲嵌圖案。在衛(wèi)輝山彪鎮(zhèn)和輝縣琉璃閣、固圍村等地的戰(zhàn)國墓中,出土有各類青銅器,其中有一些鑲嵌著由金、銀、玉石等多種質(zhì)料構成的精美圖案。二是春秋中晚期始見于南方青銅兵器上的金銀錯工藝,戰(zhàn)國初期已經(jīng)在河南地區(qū)推廣,主要是在青銅禮器表面錯嵌金銀圖案。20世紀20年代在洛陽金村被盜掘的東周王室大墓中的一批鼎、簋、壺、扁壺、鏡等青銅器,就采用了金銀錯工藝,通體飾以各種云紋、龍紋等紋飾,極為精致。這種工藝技術是先在青銅器的鑄范上預留紋飾凹槽,待器物鑄成后,再在凹槽內(nèi)鑲嵌金、銀、紅銅、鉛等金屬絲條,然后敲打使其牢固,最后反復打磨出光澤。由于青銅的顏色較暗,而金、銀等色彩鮮艷,從而形成富麗堂皇、婉轉(zhuǎn)流暢的美麗花紋圖案。此外,這時還出現(xiàn)了青銅刻鏤圖案工藝,在輝縣趙固出土的青銅鑒上就有用細線刻鏤的“大禮”圖案。

        河南東周時期的諸侯國青銅器,異彩紛呈,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兼有,雄渾與流麗共存,厚樸與精美同在,在青銅器的造型設計、紋樣制作、鑄造加工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形成了中國青銅文化多彩多姿、百花齊放的新格局,充分體現(xiàn)了中原文化兼收并蓄、海納百川的特點。同時,河南地區(qū)出土的東周諸侯國青銅器,為我們研究中國歷史從分裂王國到大一統(tǒng)帝國時期的多民族文化互動融合和發(fā)展形成的演進軌跡,以及華夏文明從多元到一體的形成過程,開拓出廣闊的嶄新視野。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河南博物院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视频| 日本久久伊人特级黄色| 国产后入又长又硬| 国产女人成人精品视频|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百度| 亚洲av手机在线播放| 国产av国片精品有毛|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h在线| 国产目拍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a级在线现免费观看| 天躁夜夜躁狼狠躁| 人妻精品久久中文字幕| 免费看黄片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韩国男男作爱gaywww| 射死你天天日| 白白色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日本成本人片视频免费| 国产中老年妇女精品|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女同| 亚洲av永久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熟妇美熟bbw| 一群黑人大战亚裔女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Ⅴ人妖| 亚洲av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中文| 丝袜国产高跟亚洲精品91|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久久综合噜噜激激的五月天| 亚洲成a∨人片在无码2023| 丰满人妻无套中出中文字幕 | 在线观看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小视频在线看不卡| 欧美日韩色另类综合| 欧美成人免费看片一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乱码 |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