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州府舊志對合浦縣中秋節(jié)習俗記載最早者為道光《廉州府志》:“八月望夜賞月、剝芋、擘柚,謂之‘剝疵’。兒童積瓦片為小塔焚之,沃以膏?!笨梢?,最晚至清道光年間,合浦縣民眾已有在中秋節(jié)時吃芋頭和柚子的習俗?!胺e瓦片為小塔焚之”的描述則符合今日合浦縣“燒番塔”這一娛樂活動,本地兒童在中秋節(jié)晚上燒番塔為樂這一活動由此可追溯至清代。
民國《合浦縣志》對合浦縣中秋節(jié)習俗的記載沿襲道光《廉州府志》,未作改動或補充。而《珠官脞錄》對合浦縣中秋節(jié)習俗的記載頗為詳細:“中秋夕,家家與月里嫦娥結(jié)歡喜緣。燒紅芋、炒花生盛以盆,設(shè)香案,清香明燭而外羅列瓜果,而以月餅為主要之物,中庭設(shè)席,具禮而拜。新婚之夫婦、多情之眷屬均于是夕盈盈拜月,蓋艷羨人月雙圓之佳話也?!边@段記載提到舊時合浦縣民眾有在中秋節(jié)拜月的習俗,同時介紹拜月供品以月餅為主,但燒紅芋、炒花生必不可少。
中秋節(jié)的主角自然是月餅,《珠官脞錄》對合浦縣月餅的記載為:“月餅之最大用途是為送禮,前清之世,消行尤多,故餅肆年中獲利之厚,以中秋月餅居第一。月餅分甜肉、咸肉二種,其餡之原料大抵為杏仁、胡桃肉、瓜子、白糖、制肥肉之類,其余各種如所謂金腿肉月餅之類,不過視原有材料稍加火腿肉而已。月餅之制造無論如何巧立名目,大抵皆百變不離其宗也。月餅之中如甜肉、咸肉等餡配合原料頗嫌復雜,轉(zhuǎn)不若‘豆沙’‘豆蓉’之類無各種軟硬物料摻雜其中,食之尤為可口。餅肆制餅如果欲別出新款,似宜就果漿之類著想方能推陳出新。餅餡之配合料以杏仁為貴實,則此區(qū)區(qū)果仁置諸餅中味必佳,而人之視之則若月餅價值盡在果仁然。剖而多則喜,無之則慍。蓋亦人云亦云,其嗜好未能自主也?!笨梢姡f時合浦縣的月餅無論甜咸,餡料皆以有肉的為主流。對于《珠官脞錄》的作者許瑞棠而言,這不如豆沙、豆蓉之類的素月餅好吃。實際上直到今天,素月餅的市場多局限于合浦縣城,鄉(xiāng)鎮(zhèn)民眾對于無肉的月餅常嗤之以鼻,表示蓮蓉月餅之類沒有什么吃頭。
另外,現(xiàn)在合浦縣的品牌“合浦大月餅”,雖形制頗合古意,與明代史籍記載的早期月餅一致,但只是一種偶合。合浦大月餅其實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后的產(chǎn)物,真正流行則在千禧年后,并沒有那么源遠流長。初始合浦大月餅的尺寸并不是很大,其重量等于普通四個小月餅之和。后來越做越大,成為一種噱頭。筆者記得小時候吃的還是用油紙包的散裝月餅,四個起步售賣,可以自選口味搭配,常有人選五六個,同樣包做一封。按照現(xiàn)在的觀念來看,這種做法不太衛(wèi)生,但2012年筆者在玉林的街頭巷尾再次看到時,還是頗為懷念這種自由選擇。
《珠官脞錄》還記載合浦縣民眾在中秋節(jié)食用的另一種餅“豬籠”:“月餅之外有一種恩物為兒童所最喜者,名曰‘公仔餅’。又有以粗竹絲織為豬籠,盛豬形之餅于其中,謂之‘豬籠’?!边@就是今天合浦縣糕餅店仍有售賣的“小豬餅”(說白話的民眾則稱為“豬仔餅”),雖有糕點師傅的自發(fā)堅持和努力,但略顯簡樸的小豬餅在與款式繁雜的月餅的對陣中無疑還是落了下風,逐漸式微。
燒番塔的中秋習俗在《珠官脞錄》中亦有記載:“是夕吾邑舊有‘燒番塔’之俗。是日各地兒童自為結(jié)合十數(shù)人,分任搜集燒番塔之資料。所謂番塔云者,即佛氏之浮屠,因其始自西域,故有是稱。燒番塔之事,先由兒童一面搜尋斷磚殘瓦以為結(jié)構(gòu)番塔之用,一面四出采集柴薪以供焚燒。凡有竹頭木屑之屬,皆撿拾之,然后擇定地點將磚瓦堆砌成直徑數(shù)尺之圓塔,高約數(shù)尺,以柴薪實其中。月上之時,舉火燒之。其光熊熊與月色相輝映,兒童相顧而樂,拍掌歡呼。火勢稍弱則以酒投之,助其烈焰呈五色光。直至夜深柴盡,始盡興而罷。每年應(yīng)節(jié)舉行,亦一種熱鬧之游戲也?!?/p>
因為燒的“番塔”沒有固定形制,常有一些不明就里的人誤以“番塔”為“翻塔”,得名緣由為燒的是顛倒過來的塔?!吨楣匐怃洝穼Υ苏f得很清楚,“番塔”之“番”因這一建筑風格自番邦傳入而得名。像明代合浦縣興建的文昌塔、石康塔,民眾口語都稱為“番塔”。至于石康塔的另一名稱“順塔”則是因該塔位于南流江邊,民眾忌“番”“翻”同音而改名。文字的力量可以穿越時空,歷久彌新。從百年前合浦縣兒童燒番塔活動的生動描述中,我們不難感受雖世殊事異,物質(zhì)條件有所不同,但快樂是一樣的。
除燒番塔外,《珠官脞錄》還提到合浦縣中秋節(jié)的另一種游戲“柚香”:“燒番塔外又有柚香,擇大柚一只,滿身遍插長香,香上纏以小紙炮。入夜之時,齊燒各香,以長竹竿插入柚中,豎于庭前,由是通宵炮聲不絕于耳?!痹S瑞棠記載的這一游戲可能不具有普遍性,筆者在走訪年長民眾時,他們多表示不知道城里人有這種玩法,只知舊時拜月,常有人插香于柚子中供月。
1994年版《合浦縣志》對合浦縣中秋節(jié)習俗的記載為:“是夜家家用月餅、柚子、芋頭、香蕉、柑子等果品拜月,在月下品茗、吃果,謂之賞月。廉州街上兒童則在空地上用瓦片、碎石砌成小塔,然后將柴、木屑放進塔內(nèi)燃燒,待塔身燒紅,將生鹽撒上塔身,使其發(fā)出嘩嘩剝剝聲,童稚圍觀,深夜始散。此俗沿襲至今。是夜縣城和鄉(xiāng)鎮(zhèn)各文化單位,還舉辦各種文藝晚會。獅隊上街舞獅慶賀?!?/p>
民國《合浦縣志》對合浦縣中秋節(jié)習俗的記載與1994年版《合浦縣志》差別不大,僅將“燒番塔”一條的分布范圍由“廉州街上”改為“縣城及部分圩鎮(zhèn)”,并刪去舉辦文藝晚會和舞獅慶賀的記載。但事實上,“拜月”這一傳統(tǒng)中秋習俗近些年在城鎮(zhèn)民眾的生活中已基本消失,現(xiàn)在的人更多只是聚集在月下品茶、吃月餅及柚子等。
作者單位:合浦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