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坑,就是在墓室底部挖的小坑,因一般位于墓底,在墓主人的腰部位置而得名。
腰坑常出現(xiàn)在殷商時期特別是商代晚期的墓葬中,在歷年殷墟遺址發(fā)掘的墓葬中,有學者統(tǒng)計:有腰坑墓葬的比例占到了發(fā)掘總數(shù)的50%~70%,腰坑成了商墓的一個典型特征。腰坑內多為一只殉狗,雖有的腰坑內為其他陪葬品,比如人、雞,但是數(shù)量很少。關于腰坑殉狗的原因,學界意見不一。有學者認為殉狗為墓主人的護衛(wèi);有學者認為是“以狗祭社,以辟不祥”,具有驅邪和祭祀作用,還有學者認為“殉狗與黃泉有關”,狗是在為死者把守黃泉路的入口。
關于腰坑殉狗的猜測層出不窮,古代典籍以及民間歌謠中關于“以狗替龍”的記載,不得不讓我們思考腰坑中的狗是否為人們渴望死后升天時所駕駛的龍的替代品。
以狗替龍:先人的圖騰崇拜
在遠古的中國,先人們崇信龍,龍圖騰由此發(fā)展為中華文化的標識。但是究竟什么是龍?這個在人們想象中存在的具有夢幻色彩和神奇力量的生物究竟是什么樣子?這個古老的疑問伴隨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中國的龍文化可溯源至新石器時代,遼寧阜新查海興隆洼文化石堆塑龍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龍形,距今約萬年。河南濮陽新石器時代“中華第一龍”、良渚文化“獸身玉飾”和龍紋陶器、二里頭綠松石龍形器等也均表明上古先民對龍已進行過有意識的塑造。經(jīng)過人們不自覺的藝術刻畫,歷史上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龍的形象。
聞一多先生曾經(jīng)在《伏羲考》一文中專門用一小節(jié)《圖騰的演變》來羅列中國古代典籍中關于龍的記載,以此來說明中國人心目中龍的形象。據(jù)聞一多先生考證,中國文化中的龍像馬又像狗,像魚又像鳥,還有像鹿的,不一而足。其中龍像狗的說法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聞一多先生搜羅列舉了以下證據(jù):
《后漢書·孔僖傳》:“畫龍不成反類狗?!?/p>
《列仙傳·呼子先傳》:“有先人持二茅狗來,……子先與酒媼各騎其一,乃龍也。”
《博物志》引《徐偃王志》:“有犬名鵠倉,……臨死生角而九尾,實黃龍也。”
《陳書》:“正元元年有黑龍如狗走宣陽門?!?/p>
《搜神后記》:“會稽句章民張然,……在都養(yǎng)一狗,甚快,名曰烏龍。”
龍畢竟不是自然界真實存在的物種,作為中國古人崇拜的圖騰,龍的形象遙遠而神秘,它像是一種宗教般的信仰。人類從沒有見過真實的龍,于是開始尋找現(xiàn)實中的替代品。有別于其他動物的靈敏且忠貞的狗成了人類的一種選擇。除了上述聞一多先生列舉的中國典籍中的記載,狗作為龍的替代品,也在少數(shù)民族的神話傳說中存在。
畬族歌謠《狗皇歌》是由民間故事改編而成,現(xiàn)將《狗皇歌》的一部分附記如下:
當初出朝高辛王,
出來嬉游看田場。
皇后耳痛三年在,
醫(yī)出金蟲三寸長。
醫(yī)出金蟲三寸長,
便置金盤拿來養(yǎng)。
一日三時望長大,
變成龍狗長二丈。
變成龍狗長二丈,
五色花斑盡成行。
五色花斑生得好,
皇帝圣旨叫金龍。
收服番王是儈人,
愛討皇帝女結親。
第三宮女生儇愿,
金鐘內里去變身。
金鐘內里去變身,
斷定七日便成人。
六日皇后來開看,
奈是頭未變成人。
頭是龍狗身是人,
愛討皇帝女結親。
袁珂先生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曾將該故事完整講述,描繪了金蟲變成龍狗再變?yōu)槿诵蔚娜^程。這里面提到的龍狗,我們雖不知具體形態(tài),但是龍和狗并稱,確實說明在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神話傳說中,狗和龍有很深的淵源。
龍(狗)的作用:御龍升天
腰坑殉狗是商文化的產物,楚地文化承襲殷商時期的文化傳統(tǒng),郭沫若曾就殷商文化的流傳做過精辟的闡述:“殷人的超現(xiàn)實性被北方的周人所遏抑了的,在南方的豐饒的自然環(huán)境中卻得著了它的沃腴的園地?!冻o》的富于超現(xiàn)實性,乃至南方思想家之富于超現(xiàn)實性,我看都是殷人的宗教性質的嫡傳,是從那兒發(fā)展了出來,或則起了蛻化的?!保ü簦骸稓v史研究·屈原研究》,群益出版社,1943年)
楚地圖騰崇拜充滿著浪漫的氛圍,他們尊龍尊鳳。雖然龍鳳并不是自然界中真實存在的生物,而浪漫又充滿想象力的楚人,對龍鳳的崇拜卻樂此不疲。遠古先人們從沒有見過真實的龍,但是對龍卻尊敬而虔誠。作為一種象征抑或是作為一種圖騰信仰,龍被賦予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它承載著人們的希望,被視為人間與仙界的接引神獸,認為死后可以乘著龍遨游三界。張光直先生也認為,龍鳳在商、周都“扮演了溝通人神世界的使者的角色”(張光直著,郭凈譯:《美術、神話與祭祀》,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在楚人的精神信仰中,龍鳳更是往來于天地之間的神靈,往往被視作可助靈魂升天的靈物。在《楚辭》中也不止一次出現(xiàn)龍,屈原在《九歌》中記載諸位神仙往返天界人間駕的往往都是龍。如大司命是“乘龍兮轔轔,高馳兮沖天”,湘君是“駕飛龍兮北征,吾道兮洞庭”,東君是“駕龍(舟)兮乘雷,載云旗兮委蛇”?!肚f子·逍遙游》中的神人也是“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于四海之外”。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的仰韶時期的墓葬遺址被發(fā)掘,墓主骨骼兩旁,有用蚌殼排列成的圖形。東方是龍,西方是虎,且墓室以外的同一層,還有一組圖案,發(fā)掘報告稱:“動物圖案中有龍和虎兩種,其虎頭朝西,背朝南,呈奔跑狀;其龍位于虎的南面,頭朝東,尾朝西,背上騎有一人?!辈⑼茰y墓室外的圖案“可能是埋葬第45號大墓主人時進行祭祀而留下的遺跡”。(孫德萱、丁清賢、趙連生、張祖海:《濮陽西水坡遺址試掘簡報》,《中原文物》1988年第1期)李學勤先生做了大膽的猜測,認為“西水坡45號墓室內的龍、虎圖形是象征死者魂升天上,而墓室外人騎龍圖形則表示其升天的過程”(李學勤:《西水坡“龍虎墓”與四象的起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8年第5期)。
腰坑中的狗作為龍的替代品,也和龍一樣承載著當時人們的希望,希望死后可以駕著它飛升天界,完成由生到死的轉變。擁有神秘力量的龍寄托了人們的幻想、憧憬和祈禱。人死以后,希望能夠飛升天界,從而掙脫人間的束縛達到絕對的自由境界。升仙的內容代表著人們想要超越凡俗肉身、渴望生命綿延不絕以及對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尋。
腰坑是在墓主人的底部,龍既然是墓主人的坐騎,必然要放在墓主人的身下。作為龍的替代品,狗當然也要埋于棺材底部的腰坑之中。腰坑從春秋晚期開始大量減少,除兩廣、云南等地從戰(zhàn)國中晚期到秦漢時還有少量腰坑墓外,其他地區(qū)一般在戰(zhàn)國中晚期以后都不再設置腰坑。郭亮以關中地區(qū)墓葬中的腰坑為例,發(fā)現(xiàn)隨著周文化的侵襲,商文化及其習俗的影響正在不斷減弱,腰坑也隨之減少,且“墓室殉狗逐漸取代腰坑殉狗,殷商腰坑之奠基或祭祀之意蕩然無存。自西周中期開始,腰坑墓逐漸走向沒落,并最終在戰(zhàn)國中期以后走向消亡”(郭亮:《略論商周時期關中地區(qū)腰坑葬俗》,《江漢考古》2008年第4期)。但是《人物龍鳳圖》和《人物御龍圖》的出現(xiàn)讓我們想到一種古老的習俗——引魂幡。引魂幡的某種功能可以看作是從歷史中漸趨消失的腰坑的承接。
引魂幡作為一種古老的習俗,一直延續(xù)至今,在今天一些農村地區(qū)依舊在喪葬儀式中保留著引魂幡。因為記載資料的缺失,我們無法準確界定引魂幡出現(xiàn)的時間,但是,引魂幡中的龍,讓我們不得不想到腰坑中那或許是龍的替代品的狗。如若真有關聯(lián),引魂幡與腰坑中的替代品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否存在這樣一種可能,當腰坑漸漸被廢棄不用,人們并沒有放棄自己飛升天界的死后夙愿,于是發(fā)明了引魂幡,覆蓋于內棺之上?從曾經(jīng)出土的引魂幡來看,龍確實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比較典型的是1949年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龍鳳圖》和湖南長沙子彈庫出土的《人物御龍圖》。
以出土于湖南長沙子彈庫的《人物御龍圖》為例,其應是充當引魂幡的作用?!度宋镉垐D》應該是戰(zhàn)國中期的作品,據(jù)當時發(fā)現(xiàn)時的記載:“這幅帛畫是細絹地,呈長方形,長37.5厘米、寬28厘米,右邊和下邊未加縫紉。最上橫邊裹著一根很細的竹條,上系有棕色絲繩。整個畫幅因年久而呈棕色。出土時平放在槨蓋板與外棺中間的隔板上面,畫面向上。畫的正中為一有胡須的男子,側身直立,手執(zhí)韁繩,駕馭著一條巨龍。龍頭高昂,龍尾翹起,龍身平伏,略呈一舟形。在龍尾上部站著一鶴,圓目長鳴,昂首仰天。人頭上方為輿蓋,三條飄帶隨風拂動。畫幅左下角為一鯉魚。畫幅中輿蓋飄帶、人物衣著飄帶和龍頸所系韁繩飄帶拂動方向一致,都是由左向右,表現(xiàn)了風動的方向,反映了畫家狀物的細致精確。而所繪圖像,除鶴首向右上方外,其余人、龍、魚都是朝向左方,表現(xiàn)了行進的方向。整個帛畫的內容應為乘龍升天的形象,反映了戰(zhàn)國時盛行的神仙思想。”(湖南省博物館:《新發(fā)現(xiàn)的長沙戰(zhàn)國楚墓帛畫》,《文物》1973年第7期)《人物御龍圖》中的男子,他期望去世后,御龍飛升天界,從人世間掙脫,達到自由自在憑風而行絕對自由的真境界,符合《禮記·郊特牲》中認為死后應該“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的認知。
《人物龍鳳圖》中也描繪了龍鳳引領女子升天的場景。美術史家金維諾曾說:“可能在迷信鬼神的楚國,很早就流行這種畫幡……生前也可預制,臨死又可作為‘復衣’以招魂?!保ń鹁S諾:《從楚墓帛畫看早期肖像畫的發(fā)展》,《中國美術史論集》,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4年)熊傳薪認為:“畫龍鳳的目的在于引導墓中死者靈魂登天升仙。”認為“幡”的用途“在于表示死者身份,在葬儀中張舉懸掛,送殯是為開路之物”。后來熊傳薪還提到這種幡作為引魂升天之物,也具有“引路”和“招魂”的作用。(熊傳薪:《對照新舊摹本談楚國人物龍鳳帛畫》,《江漢論壇》1981年第1期)可見楚文化中招魂幡的終極意義是引魂升天,這才是死者的愿望和歸宿。
兩幅帛畫(招魂幡)中御龍飛天的描繪,印證了史料典籍中的記載,證明龍在古代先人的心中確為飛升上天的憑借。源于龍身上具有人們賦予的這種寄托,加之古時候人們以狗來代替龍的習俗,所以我們不難想到,腰坑中的狗是人們希望死后飛升上天時憑借的龍的替代品。
腰坑背后的文化意義
腰坑是殷商時期文化的一種顯現(xiàn),墓葬的儀式與陪葬品中蘊含著當時人的希冀和期望,也是當時思想與文化觀念的投射。透過小小的腰坑可以觀看到當時墓葬設計的考究,感知當時墓主人的愿望,亦可以了解殷商時期的生死觀念。
龍的存在,是蒙昧中的崇拜,是對祖先熾烈的情感和對破解自然密碼的渴望與憧憬;以狗代龍,是中國先祖的智慧。商代墓葬中獨特的腰坑形制,暗藏了商代文明中生死的文化內核,因時間的塵封漸已成謎,但是墓葬遺跡、《人物御龍帛畫》以及現(xiàn)存文化典籍的記載,得以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古人死后的夙愿:御龍飛行,解除形體的束縛,完成靈魂的超脫,終究實現(xiàn)絕對的自由,足以體現(xiàn)遠古先民對自由的渴望與珍視。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