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腹部脂肪CT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情嚴重程度的評估價值,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疾病嚴重程度分為輕度組(68例)和重度組(30例),另選取同期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的30名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比較3組研究對象腹部脂肪CT檢查參數、炎癥指標,分析腹部脂肪CT對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診斷價值。結果 重度組、輕度組研究對象內臟脂肪面積(VFA)、總脂肪面積(TFA)高于對照組,重度組高于輕度組(Plt;0.05),3組研究對象皮下脂肪面積(SFA)、皮下脂肪厚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重度組、輕度組研究對象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及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高于對照組,重度組高于輕度組(Plt;0.05)。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VFA、TFA、TNF-α、IL-6及hs-CRP水平可用于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診斷,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782、0.645、0.715、0.745、0.801(Plt;0.05)。結論 腹部脂肪CT中的VFA、TFA能夠用于評估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情嚴重程度,可作為臨床檢測指標評估病情進展情況。
【關鍵詞】腹部脂肪CT;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情;炎癥指標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15.0127.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15.041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肝臟病變,致病因素不包括酒精和其他明確的肝損傷因素,是臨床上常見的肝臟病理改變。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肝組織中含有少量脂肪,占肝總重量的3%~5%,若肝內脂肪蓄積過多,超過了正常標準或有50%以上的脂肪變性,則稱為脂肪肝[1]。由于肝內脂肪變性是一種可逆性病變,早期診斷并及時治療能夠恢復正常生理狀態(tài),因此,采用高效的檢查途徑對診斷及監(jiān)測病情極為重要[2]。腹部脂肪CT具有分辨率高、定位定量準確等優(yōu)勢,對體內脂肪的測定簡單有效[3]。相關研究認為,炎癥反應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進展有一定的關系,炎癥造成的肝細胞損傷會促進肝內脂肪淤積,導致病情進展[4-5]。基于此,本研究探討腹部脂肪CT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情嚴重程度的評估作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疾病嚴重程度分為輕度組(68例)和重度組(30例),另選取同期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的30名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輕度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8例;年齡45~65歲,平均年齡(51.25±6.35)歲;BMI 20~26 kg/m2,平均BMI(23.45±2.16)kg/m2;空腹血糖4~7 mmol/L,平均空腹血糖(5.42±0.68)mmol/L。重度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齡45~62歲,平均年齡(50.32±6.18)歲;BMI 21~26 kg/m2,平均BMI(24.06±2.25)kg/m2;空腹血糖4~7 mmol/L,平均空腹血糖(5.62±0.70)mmol/L。對照組研究對象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45~65歲,平均年齡(51.06±6.30)歲;BMI 20~26 kg/m2,平均BMI(23.38±2.30)kg/m2;空腹血糖4~7 mmol/L,平均空腹血糖(5.36±0.60)mmol/L。3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6]的診斷標準,并經臨床確診為均勻彌漫性脂肪肝;②年齡gt;18歲。排除標準:①合并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其他肝臟疾病者;②伴惡性腫瘤者;③伴意識障礙或精神疾病者。
1.2 研究方法 采用CT掃描儀(荷蘭飛利浦,型號:Brilliance CT 16 Slice)進行腹部脂肪CT檢查?;颊呷∑脚P位,去除腹部衣物,屏息狀態(tài)下進行全腹掃描。參數設置為:管電壓120 kV,管電流自動,重建層厚1 mm。掃描完畢用Reformate軟件分析掃描結果,由醫(yī)師對圖像進行分析,沿腹部皮膚輪廓及腹壁肌肉外緣畫出皮下脂肪感興趣區(qū)(ROI),再沿腹壁內緣畫出腹腔及腹膜后脂肪ROI,由計算機完成ROI內全部像素面積的定量,計算內臟脂肪面積(VFA)、總脂肪面積(TFA)、皮下脂肪面積(SFA)及皮下脂肪厚度。采集3組研究對象空腹肘靜脈血10 mL,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以放射免疫法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及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試劑盒均購自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3組研究對象腹部脂肪CT參數。②比較3組研究對象血清炎癥指標水平。③分析腹部脂肪CT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情程度的診斷效能。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 LSD-t檢驗。診斷價值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結果以曲線下面積(AUC)表示。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3組研究對象腹部脂肪CT參數比較 重度組、輕度組研究對象VFA、TFA高于對照組,重度組高于輕度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3組研究對象SFA、皮下脂肪厚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3組研究對象血清炎癥指標比較 重度組、輕度組研究對象血清TNF-α、IL-6及hs-CRP水平高于對照組,重度組高于輕度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 VFA、TFA及血清炎癥指標診斷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價值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VFA、TFA、TNF-α、IL-6及hs-CRP水平可用于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診斷,AUC分別為0.782、0.645、0.715、0.745、0.801(Plt;0.05),見表3、圖1。
3 討論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臨床常見的肝臟病變,主要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大類,原發(fā)性主要是因營養(yǎng)過剩而導致,如肥胖、高脂血癥及糖尿病等,而繼發(fā)性主要是因營養(yǎng)不良、減肥手術、藥物或工業(yè)中毒等而引起[7]。作為一種進展性疾病,最開始是肝臟內脂肪堆積、脂肪變性,可發(fā)展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最后變成肝纖維化、肝硬化及肝癌,因此早期診斷與監(jiān)測病變程度對于疾病預后有著重要意義。炎癥反應在該病的發(fā)展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肝細胞受損、脂肪細胞死亡、腸道菌群和飲食因素均會導致肝臟炎癥損傷。有研究認為,慢性肝臟炎癥在促進良性脂肪肝向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轉變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通過低水平但持續(xù)產生促炎癥細胞因子,如TNF-α、IL-6及hs-CRP等的作用,可使肝損傷過程持續(xù)且不受控地進行,并向肝臟纖維化、肝硬化的方向進展[8-9]。因此,在對該病嚴重程度的監(jiān)測中,通過檢測炎癥因子水平有助于臨床分析肝臟細胞損傷程度及病情進展情況。腹部脂肪CT能在腹部范圍內較好地描繪出皮下脂肪和腹內脂肪的分布情況,避免容積效應,幾乎不受腹部腸腔內容物移動的影響,能夠直接測量腹內脂肪[10-11]。本研究探討腹部脂肪CT與相關炎癥因子在評估本病嚴重程度中的應用,為臨床提供相關診療依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重度組、輕度組研究對象血清TNF-α、IL-6及hs-CRP水平高于對照組,重度組高于輕度組,這提示炎癥水平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fā)病及進展有著一定的聯系。炎癥反應的發(fā)生可導致肝臟脂肪代謝活動增強,導致脂肪酸大量釋放到血液中,從而導致脂肪的累積,而患者日常的飲食中若攝入過多含飽和脂肪的食物,也會促進上述發(fā)病機制的運轉,導致病情進展[12-13]。IL-6、TNF-α具有抑制脂蛋白酶活性的作用,能夠降低肝臟對脂肪的正常代謝,加重脂肪蓄積,并且能夠作用于脂肪細胞變性壞死的過程,從而加重病情。hs-CRP則作用于胰島素調節(jié)過程,降低脂肪代謝作用,促進脂肪酸水平升高。本研究發(fā)現,重度組、輕度組研究對象VFA、TFA高于對照組,重度組高于輕度組,但3組患者SFA、皮下脂肪厚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提示肝臟脂肪沉積情況與疾病的進展有顯著聯系,分析原因可能為:過多的脂肪沉積能夠競爭性爭奪肝內生存空間,從而損傷正常的肝臟細胞,導致其發(fā)生變性壞死,也降低了對營養(yǎng)物質的代謝和分解能力,降低肝臟功能,從而向著肝纖維化、肝硬化的方向發(fā)展。
本研究ROC分析顯示,血清VFA、TFA、TNF-α、IL-6及hs-CRP均能用于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診斷,AUC分別為0.782、0.645、0.715、0.745、0.801,提示臨床可將上述指標作為病情監(jiān)測指標。血清炎癥因子的檢測具有便捷、重復性高及無創(chuàng)性等優(yōu)勢,可為臨床提供肝臟炎性浸潤程度相關信息,反映肝損傷情況。腹部脂肪CT則可以定量分析腹內、肝內脂肪堆積情況,提示臨床脂肪肝累積程度,以此評估肝臟代謝障礙的相關情況[14-15]。通過上述指標的測定,臨床可采取飲食管理、抗炎等措施,改善體內免疫穩(wěn)態(tài),控制脂肪含量,從而抑制病情進展加重。
綜上所述,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腹部脂肪CT能夠提供脂肪含量相關信息,可用于評估病情嚴重程度。
參考文獻
[1]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J]. 臨床肝膽病雜志, 2017, 33(12): 2270-2274.
[2]梅佩,張正樂,陶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與高脂血癥性急性胰腺炎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分析[J].臨床肝膽病雜志, 2021, 37(1): 94-98.
[3]周爽,陸靖,趙俊功,等. 定量CT測量腹部脂肪分布和肝臟脂肪含量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相關性[J]. 醫(yī)學影像學雜志, 2021, 31(8): 1350-1353.
[4]張莉,宋海燕,季光. 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謝調控與炎癥反應的共同通路[J]. 中華肝臟病雜志, 2011, 19(5): 395-397.
[5]曹振振,楊文義,韓大正,等. 高C-反應蛋白水平與非酒精性脂肪肝之間相關性的臨床分析[J].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9, 17(13): 149-150.
[6]中華醫(y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J].中華糖尿病雜志, 2010, 2(1): 15-19.
[7]朱德斌,吳金明,董金玲.非肥胖型與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肝臨床特點比較分析[J].醫(yī)學研究雜志, 2019, 48(11): 61-65.
[8]鄭海蘭,李凡,丁維,等.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與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關性分析[J].安徽醫(yī)學, 2020, 41(5): 562-566.
[9]王琳,林雪松,丁楠.非酒精性單純性脂肪肝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脂質組學比較[J].實用肝臟病雜志, 2022, 25(2): 215-218.
[10]王鳳永,李濱,張佳圓,等.增強CT聯合MRI檢查對脂肪肝背景下局灶結節(jié)性病變的診斷價值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 2019, 32(12): 54-57.
[11]陳松,黃澤和,吳奇新,等.雙源CT脂肪定量技術聯合血脂,體脂檢測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早期診斷中的價值[J].廣西醫(yī)學, 2020, 42(22): 2926-2929.
[12]趙一冰,周丹,賈鵬,等.超聲診斷非酒精性脂肪肝與CT定量測量腹部脂肪分布的相關性[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 2020, 36(12): 1843-1847.
[13]洪玉芹,曾燕,楊劍.腹部脂肪CT定量評估與非酒精性脂肪肝嚴重程度的相關性[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 2020, 28(10): 779-783.
[14]劉暉,問雷濤,閆建峰. 不同程度非酒精性脂肪肝118例腹部脂肪分布的CT定量評估分析[J]. 山西醫(yī)藥雜志, 2022, 51(12): 1352-1354.
[15]朱章祥,張苗苗. 定量CT參數和代謝指標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CT和MRI雜志, 2022, 20(12): 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