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林華|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qū)永興學校
相較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主要變化之一是優(yōu)化了課程內容結構,指出應基于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要求,遴選重要觀念、主題內容和基礎知識,設計課程內容,增強內容與育人目標的聯系,優(yōu)化內容組織形式。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旨在培養(yǎng)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素養(yǎng),強調學科教育與現實世界的緊密聯結,以滿足學生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的現實需要。但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優(yōu)化課程內容結構”仍是教師面臨的難題之一。統(tǒng)整型學習任務設計是教師基于《課程標準》,以學習者的視角,進行包括整合學習資源、錨定學習目標、重構學習內容內部要素在內的教學活動整體性設計,其最終目標指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是優(yōu)化課程內容結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路徑。下面,筆者以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中的《詠雪》教學為例進行闡述。
在設計課堂教學情境時,教師先要考慮課時學習目標,即學生需要掌握哪些關鍵知識和關鍵能力。這一過程包括兩個階段。
教師對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進行搜集和檢索后,通過理解、整合、評價、反思等一系列思維加工過程,就可感知、梳理出很多該教學內容的教學價值點。以《詠雪》一課為例,筆者梳理出以下教學價值點:其一,關注文本表達方式,學習記敘、描寫、說明等的用法;其二,關注比喻這一修辭手法,分析“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的藝術魅力;其三,關注人物分析,講解謝朗、謝道韞的聰慧,謝安的樂觀;其四,關注良好的家庭教育,感受和睦相處、友愛溫馨的家庭氛圍;其五,關注謝安獨特的教育方法,將“講論文義”與“大雪紛紛何所似”的即興回答有機結合起來,注重課內“講論”與課外運用相結合。
多個教學價值點不可能在一堂課內完成,教師須篩選出最能體現文本內容核心價值的教學點。核心教學價值點的選擇,既要符合《課程標準》理念、教材編排實際,又要符合單元目標要求、文本特點,還要符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氨磉_方式”“比喻手法”“人物分析”“體會家庭氛圍”“課內外結合”等,這些教學價值點分散在教材各處,缺乏統(tǒng)整。因此,教師擷取核心概念時應具備統(tǒng)整意識,有機整合各種資源,讓學習內容從“碎片化”走向“結構化”。
例如在《詠雪》教學中,筆者緊緊抓住文章中“與兒女講論文義”這一語句?!拔牧x”,教材注釋為“文章的義理”,“講論文義”就是“講解討論文章的義理”。學生在“義理”內涵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難,而文本中“白雪紛紛何所似”的即興回答——“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其實就是有關“義理”知識的,是對“義理”知識的實際運用。所以,只要理解了“義理”這個關鍵概念,整篇文章的理解就不再是難事。因此在教學中,筆者基于實際學情,統(tǒng)整問題,將課程內容結構化,提取“義理”這個核心概念,并進行逆向教學設計,其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詠雪》逆向教學設計流程
在真實的情境中設計驅動性問題,能更好地讓學生掌握學科核心概念,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當然,驅動性問題應該與真實的情境密切相關,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相匹配,能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其真正進入情境。著眼于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設置的驅動性問題,既有挑戰(zhàn)性又能讓學生通過探究使問題得到解決。例如教學《詠雪》時,筆者在確立了理解核心概念“義理”的學習目標后,又設計了驅動性問題:“謝安在天氣惡劣的日子里把家人聚集到一起,與小輩們講解討論,請你猜猜他們在講解討論什么?”在無疑處設疑,使學生積極探索,自覺思考,主動探究,讓學習真正發(fā)生。
驅動性問題激起了學生在真實具體情境中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全身心投入。此時,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學習實踐。
在《詠雪》教學中,針對上述驅動性問題,筆者讓學生先獨立思考4 分鐘,主動探究,記錄自己的思考,嘗試解決問題,再小組討論3分鐘,分享自己的思考,傾聽同伴的主張,整合小組的觀點。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感知文本,咂摸語言文字,整合信息,提出問題,合作討論,嘗試解決問題,課堂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
為了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在學生進行學習實踐時,筆者為其提供了學習資源包和評價量表等助學資料。例如,為了更好地了解當時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筆者提供了有關“魏晉清談”的學習資源包——《魏晉風流十講·〈世說新語〉中的奇風異俗》中的“清談之風”部分[1],讓學生了解“魏晉清談的組織者是誰,清談的主要內容有哪些,清談的基本方式有哪些,清談精神包括哪些內容,‘清談’與‘清議’有什么不同,魏晉清談有哪些意義”等,以便學生對驅動性問題的討論更聚焦于文學藝術方面,而不是漫無邊際地胡思亂想。又如,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嵌入表現性評價量表,關注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學習表現以及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問題時展示出來的能力發(fā)展狀況,了解學生深度學習的情況。表1、表2 分別為筆者結合相關資料[2]與學生一起編制的小組合作學習規(guī)則評價內容和小組合作能力評價量表。
表1 小組合作學習規(guī)則評價內容
表2 小組合作能力評價量表
學生的學習結果往往是豐富多彩的。教師要在更大的范圍,如組際之間、全班之間等,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反饋和總結,歸納、概括、抽象學生的學習結果,啟發(fā)學生解決學科問題。例如在《詠雪》教學中,真實有趣的驅動性問題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積極主動探究,得出謝安與小輩們討論的內容:文章言語的優(yōu)劣;文章所表達的道理;如何運用“比喻”;寫文章需要有想象能力;文學方面的用詞;如何將詩歌的中心展現出來;為了更好地表達情感,要懂得情景結合;寫文章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如何遣詞造句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獨特情感;如何寫景;怎樣才能生動傳神地寫出事物的特點;寫文章要有自己的獨特個性;塑造形象時要注意真實性和生動性;等等。學生的探究是從真實的情境出發(fā)的,因而代入感特別強,學習興趣濃厚。
通過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歸納、概括和抽象,大多數學生都認為謝安他們在討論“好文章(詩文)的標準”,即要講究言辭,文章內容要符合真實情境,要有自己的獨特觀點。這也恰恰是該課學習目標要掌握的“義理”概念。以此為基礎,《詠雪》課堂教學的后半階段,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義理”的概念去解釋、判斷“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哪一句運用得更好,就水到渠成了。
【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的討論非常積極,猜想了謝太傅和小輩們在講解討論的內容。我們歸納概括一下,其實謝太傅他們在講解討論一個話題,那就是好文章的標準,也就是文本注釋所說的“義理”,寫文章要講究言辭,要符合一定的行文規(guī)則和道理。
師:我們已經理解了“義理”這一核心概念,下面請同學們運用“義理”知識,結合文本情境,比較分析“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哪句話用來回答“白雪紛紛何所似”效果更好。
生1:我認為“撒鹽空中差可擬”效果更好。因為這句話符合當時的真實情境,文本說到“雪驟”,雪下得很急,下得猛烈,這句話生動形象地描摹了當時的雪勢,如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那雪正下得緊”。而“未若柳絮因風起”這一句雖然充滿詩意、美感,但不符合當時的真實情境。
師:這位同學的觀點非常鮮明,同時也很好地闡述了有關“義理”的一個觀點,那就是“美”的東西不一定是最好的,要符合“真”,正如我們離題萬里地去運用一些好詞好句一樣,效果會適得其反。
生2:我覺得謝朗和謝道韞的詩文打了一個平手。謝朗的“撒鹽空中差可擬”積極主動,完全擺脫了對自然的依附;謝道韞的“未若柳絮因風起”符合自己的性格特點,而且很有想象力。
師:這位同學的觀點很獨特,同樣也很好地傳遞了有關“義理”的一個觀點,那就是“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自身的特點應該是一致的”,這就是大家所說的“言為心聲”“文如其人”。
生3:我認為“撒鹽空中差可擬”效果更好。因為這句話符合當時的真實情境,而且謝朗用“差可擬”來描繪,把自己放在低位,來襯托后來者的表述,這種個人修養(yǎng)難能可貴。
師:這位同學的觀點很特別、很綜合,也表達了有關“義理”的一個觀點,即語言的表達要注意“適境”“適度”。
生4:我認為“未若柳絮因風起”效果更好。白雪紛紛揚揚像什么,如果我們緊緊抓住“紛紛”這個詞語,那么謝道韞“柳絮因風起”的比喻更形象、更有詩意、更有韻味,寫出了白雪輕盈曼舞的樣子。
師:這位同學的觀點很有詩意,同時也表達了有關“義理”的一個觀點,即語言的表達要符合審美的要求,要講究文學性。
生5:我覺得“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這三句話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不僅句句押韻,而且追求起承轉合,是一次完美的詩文“互動”。
師:這位同學的觀點也很獨特,同時也表達了有關“義理”的一個觀點,即語言表達要符合一定的文體特征。這三句詩的類型屬于“柏梁體”,句句用韻,限用七言,講究剛柔相濟、起承轉合,很有味道。
生6:我覺得“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這兩句話的描繪都是非常好的。“公大笑樂”就是謝太傅對他們的褒獎,這句話也表明他并不在乎小輩們誰說得更好,從側面體現了單元目標——強調家庭的和睦溫馨。
師:這位同學思考角度獨特,從教材的編寫以及單元的目標來思考,也告訴我們有關“義理”的一個知識,即寫文章要符合特定的情境目的。非常不錯!
學生運用自己探究出來的“義理”概念,解決學科問題,全身心投入,進行深度學習,課堂效果非常好。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在課堂的具體情境中內化“義理”知識,這就為更好地將知識遷移到現實生活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下課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已掌握的重要觀念(關鍵概念)和能力遷移、運用到現實生活之中,真正服務于解決現實生活的真實問題,使學習力轉變?yōu)樯媪?。學生通過《詠雪》一課的學習,不僅習得了“寫文章要講究言辭”“文章的形式與內容要統(tǒng)一”“作者的人品與文品要一致”等知識,而且能運用“義理”概念,指導自己的閱讀與寫作,提高自己對生活的理解,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如學生在觀看電影《滿江紅》時,看到“秦檜聲情并茂、慷慨激昂領誦《滿江紅》”的情節(jié),會不由自主地提出疑問“奸詐的秦檜會如此激情、投入地朗誦嗎”,并根據情節(jié)不符合“義理”知識及人品和文品不一致,判斷出此處一定有“包袱”,再聯系電影后續(xù)秦檜替身的反轉情節(jié),深刻體會情節(jié)設置的獨具匠心——連替身都背叛,更加顯得秦檜的卑鄙和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