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娟 謝群 王華雨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指由自身抗體導致自身肝臟損害所引起的慢性進行性肝臟炎癥性疾病,可發(fā)展為肝硬化和肝衰竭[1-2]。研究報道稱AIH患者會同時患有隱匿性嗜肝病毒感染,如隱匿性乙型肝炎(OBI)[3-4]。病毒感染導致的肝細胞損傷和抗原暴露會破壞自身免疫耐受并引發(fā)自身免疫過程,導致明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5]。此外,AIH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療會重新激活病毒[6]。作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一種特殊形式,OBI患者體內(nèi)通常檢測不到HBsAg的存在,但可以在血清或肝組織中檢測到低載量HBV DNA的存在,常低于200 IU/mL[7]。在接受全身性放化療或免疫抑制治療的患者中,OBI的檢出至關重要,他們存在HBV再激活甚或是暴發(fā)性肝功能衰竭的風險[8]。本研究旨在調(diào)研AIH患者OBI的患病率并分析其病毒學特征。
連續(xù)選取2015年1月—2022年8月期間海安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AIH患者69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62例,年齡50(30, 73)歲。AIH依據(jù)國際自身免疫性肝炎組(IAIHG)的診斷評分系統(tǒng)[9],對納入病例的臨床資料進行評估。排除標準:①其他嗜肝性病毒感染;②酒精性、藥物性和代謝紊亂性肝損傷;③其他自身免疫性肝病,如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研究符合醫(yī)院倫理委員會要求。
經(jīng)TBA-120FR型生化分析儀(Toshiba公司,日本)測定血生化指標;化學發(fā)光法(Cobas e601分析儀,Roche公司,德國)測定HBV血清學標志物;間接免疫熒光法、免疫印跡法(Euroimmun公司,德國)測定自身抗體。HBV DNA提取采用QIAamp DNA blood mini kit(QIAGEN公司,德國),通過半巢式PCR方法擴增HBV DNA陽性樣品中S區(qū)(122個核苷酸結(jié)合位點:84至205),獲得PCR產(chǎn)物序列,經(jīng)瓊脂糖凝膠電泳鑒定、回收純化后進行測序(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序列輸入HBVseq數(shù)據(jù)庫,得到核苷酸替換位點以及基因分型結(jié)果。
應用SPSS 24. 0統(tǒng)計學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采用Kruskal-WallisH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 采用卡方檢驗。
OBI陽性、陰性病例分別為14例、55例,AIH患者中OBI陽性率為20.3%。比較OBI陽性、陰性病例臨床資料,除抗-HBc、抗-HBs及抗-HBe陽性例數(shù)外,兩組其余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為評估AIH患者OBI隱匿狀態(tài)與HBV基因突變的關系,我們分析了S區(qū)核苷酸結(jié)合位點替換情況。HBV基因分型結(jié)果顯示,14例OBI陽性AIH患者中B型、C型分別為6例(42.8%)、8例(57.2%)。基因B型、C型OBI陽性AIH患者S區(qū)核苷酸替換位點分別為1(1/122, 0.8%)、12(12/122, 9.8%),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832,P=0.002);兩組總的核苷酸結(jié)合位點替換頻率為0.1%(1/122*6)、1.2%(12/122*8),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614,P=0.010)。
目前有關AIH患者OBI病率和病毒學特征的研究報道較少。Georgiadou 等報道,在13.6%的AIH患者血清中檢測到HBV DNA,并證實存在OBI,不過隨后隨訪觀察并未發(fā)現(xiàn)OBI對AIH患者實驗室指標產(chǎn)生不良影響[4]。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超1/5的AIH病例合并感染OBI,以上結(jié)果表明OBI與AIH有很強的相關性。此外我們還分析了OBI陽性AIH患者的病毒學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在AIH背景下的嗜肝病毒感染狀況。
抗-HBc是既往HBV感染的重要標志。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抗-HBc陽性與OBI之間沒有直接聯(lián)系,但OBI陽性AIH患者與既往HBV感染標記物(包括抗-HBs、抗-HBc及抗-HBe)的陽性率是相關的。HBV基因型的分布因地域而異[10]。國內(nèi)HBV基因型主要為B和C型[11]。在我們的研究中,HBV基因型C型占主要部分(8例,57.2%),其次是基因型B型(6例,42.8%)。一些研究報道稱,HBV基因型與疾病進展以及治療效果相關。比如,HBV基因B型與HBeAg血清轉(zhuǎn)換有關,基因C型則與較高的肝癌發(fā)病率聯(lián)系密切[12]。不過,在該項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OBI陽性、陰性AIH患者肝功能、自身抗體比較并無明顯差異。雖然OBI陽性AIH患者中肝硬化占比高于OBI陰性的病例,但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的原因在于本次研究納入的AIH病例較少。此外,我們也并未發(fā)現(xiàn)基因B型、C型OBI陽性AIH患者肝功能、自身抗體以及肝硬化等之間的區(qū)別(文章中未列出)。
有研究表明,位于S區(qū)核苷酸124-147位點突變是OBI的主要促成因素[13]。例如,sG145R和sD144A能夠干擾OBI病例HBsAg的檢測[14]。OBI有病毒傳播的風險,與疾病進展的風險增加有關[15]。Huang等[16]報道稱,S區(qū)“α”決定簇的突變(如sG119R、sK141E和sG145R)可導致OBI病例HBsAg檢測失敗。此外,還有研究表明,S區(qū)“α”決定簇外的核苷酸替換(如sE2G、sC69*和sL98V)與較低的血清HBsAg和DNA水平相關[16]。我們發(fā)現(xiàn),基因C型OBI陽性AIH患者S區(qū)核苷酸替換位點以及頻率均顯著高于B型。這與Chen 等[17]報道的結(jié)論是一致的,他們還分析了基因C型中核苷酸替換位點的分布,包括既往證實的“α”決定簇內(nèi)的免疫逃逸突變(sT125A、sI126T、sP127R、sG130N、sT140I和sP142S)、羧基末端截短突變(sW172*)、缺失突變(AAs 113e116)以及新發(fā)現(xiàn)的位點(sP111L和sL176P)。羧基末端截短突變可導致DNA水平降低。Wang等[18]報道,sW172*突變會導致HBV相關腫瘤的發(fā)生。S區(qū)核苷酸位點突變的存在和替換程度有著一定的預測性臨床意義。
通過本次研究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AIH患者OBI陽性患病率遠高于普通人群。因此,對于AIH患者,尤其是HBV血清學標志物陽性病例,有必要定期HBV DNA監(jiān)測,以評估HBV的再激活。此外,OBI診斷對于同時接受免疫抑制治療AIH患者的治療策略制定具有指導價值。我們證實了既往研究所報道的HBV基因組S區(qū)核苷酸結(jié)合位點的替換與OBI的相關性。通過對AIH患者OBI陽性率的認識和對其發(fā)病機制的理解可以有助于臨床實踐作出及時診斷和恰當處理。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