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姿含
(廣西民族大學 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吳敬梓《儒林外史》是十八世紀中國一部長篇小說。這部偉大作品以科舉考試為中心,運用極其高明的諷刺手法,描寫不同命運知識分子的生活。魯迅評其“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曹禺稱之為“中國諷刺小說中的圣品”,閑齋老人序文說:“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狈饨ㄉ鐣┢?清代統(tǒng)治者大興文字獄的同時,也利用功名利祿籠絡(luò)知識分子為他們服務?!度辶滞馐贰分形娜私?jīng)濟生活的核心就是對功名利祿的追求,這種思想不僅影響著普通知識分子,幾乎覆蓋了封建社會各個階層,廣泛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形成一種欺瞞詐騙、追名逐利的污濁社會風氣。這種現(xiàn)象不但直接與政治有關(guān),而且滲透到飲食文化領(lǐng)域。明代醫(yī)學家李時珍說:“飲食者,人之命脈也?!憋嬍匙鳛槿祟愃匦?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儒林外史》中飲食描寫占有不可忽視的比例。吳敬梓出生于安徽全椒,后定居在江蘇南京,這部小說是他在南京期間創(chuàng)作完成,當中透露著江南地區(qū)的飲食文化,通過吃飯、喝酒、飲茶等方式,呈現(xiàn)了當時儒生真實的日常生活。飲食文化貫穿于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表現(xiàn)了人內(nèi)心最基本的欲望追求。小說中鋪設(shè)的飲食敘事不僅有助于刻畫人物,管窺士人階層經(jīng)濟生活,還表達出深刻的諷刺傾向。本文通過分析《儒林外史》中的飲食描寫,闡明作品的諷刺意味和敘事功能,進而解讀其中蘊涵的文化觀念及對當下的價值意義。
孔子認為:“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盵1]君子心在大道,而不是整日謀求吃食?!墩撜Z注疏》釋義曰:“此章亦勸人學也。人非道而不立,故必先謀于道,道高則祿來,故不假謀于食。人雖念耕而不學,則無知歲有兇荒,故饑餓。學則得祿,雖不耕而不餒。是以君子但憂道德不成,不憂貧乏也。然耕也未必皆餓,學也未必皆得祿,大判而言,故云耳。”[2]朱熹釋曰:“耕所以謀食,而未必得食。學所以謀道,而祿在其中。然其學也,憂不得乎道而已; 非為憂貧之故,而欲為是以得祿也?!盵3]。如此,“謀道”與“謀食”有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誠如儒家所說把“道”當做最高追求,又為何有人求學問道、不問功名卻被世人看做迂腐不堪呢?封建社會極少有人真正領(lǐng)悟儒家深意,堂堂舉人范進不知蘇東坡為何人,真是極大的諷刺。無知的人只看到表面的富貴功名,自然就會趨利避害地追求“財”。士人的經(jīng)濟地位決定了飲食生活,富家子弟生來即可實現(xiàn)錦衣玉食,少數(shù)讀書人通過科舉實現(xiàn)衣食無憂,多數(shù)普通人不得日常吃飽穿暖。有人受困生活放棄科舉,有人苦苦追尋妄想一舉成名,最終徒勞無功喪失基本謀生技能,猶如行尸走肉。
《儒林外史》所寫即是普通知識分子和下層百姓生活,因而小說把“謀食”看作“謀財”的基礎(chǔ)和前提,把“謀食”當作人生第一要務。士人們只有填飽肚子滿足第一需要才能追求功名利祿,如果連最基本生活都無法滿足就更不要說考取功名了??紙霾坏靡?有人選擇放棄對仕途的執(zhí)念養(yǎng)家糊口,如倪霜峰前半生讀書仕進未果,便改弦更張靠修樂器吃飯。明清時期與倪霜峰境遇相同的大有人在,像倪霜峰這樣的做法,在讀書人看來有辱斯文,真是走投無路別無他擇。有人打著讀書的幌子自甘墮落自怨自艾。楊執(zhí)中清高自恃卻家境貧寒,性格迂腐,出場時已經(jīng)窮到除夕夜都吃不上飯的地步。他把個人遭際的所有原因都歸結(jié)于懷才不遇,事實上他不過是混跡市井的小混混,算不上真學士,就連開頭被婁氏兄弟連連稱贊的詩也是偷來的。楊執(zhí)中在科舉道路上是個失敗者,卻不愿放下身段養(yǎng)家糊口,只會怨天尤人,成了生活的失敗者。權(quán)勿用是科舉制度下被封建社會扭曲的畸形兒。他連續(xù)參加科舉三十多年未果,把家產(chǎn)敗光才不得已找了一個糊口的辦法——騙人耍賴混飯吃。讀書之路的光明前景太過耀眼,讓千千萬萬士人奮斗終生,以至完全喪失了謀食本領(lǐng)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天不渡人,靠己自渡。倪霜峰、權(quán)勿用,或蠅營或狗茍,都是為了生活。連基本生活需求都不能滿足的人,就失去了追求功名富貴的資本,封建社會制度下普通人考取功名只能依靠僥幸。讀書人處在社會中層地位,既沒有農(nóng)民的生活技能,也沒有貴族子弟的深厚家底,所謂尊嚴讓他們無法放棄讀書去謀求生計,這種境遇十分可悲。吳敬梓對這類人的感情十分復雜,原因是他本身也屬于這種謀食不飽的人。但他在小說中并沒有對這群人表露絲毫同情,只管盡情嘲笑揭露他們的傷疤,矛頭直指封建社會制造的功名牢籠。書中雖有描寫士人們?yōu)榍蠊γ矸莶粨袷侄?處心積慮的冒充、自甘墮落的無助、被迫謀生的無奈,更多是展現(xiàn)人們的迂腐與呆滯,表達對畸形社會的無情諷刺。
謀得足夠財富,自然不愁吃食,封建制度造成社會嚴重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巨大,“不患寡而患不均”,富商們整日大魚大肉鋪張浪費,普通百姓連基本生活需要都無法滿足,士人們只能寄希望于科舉緩解寒門的囊中羞澀。范進中舉前“已是餓的兩眼都看不見了”,丈人胡屠戶罵道:“我女孩兒自從進了你家門,這十幾年,不知豬油可曾吃過兩三回哩?可憐,可憐!”[4]而中舉之后,伴隨著“一片聲的鑼響,三匹馬闖將來……當下眾鄰居有拿雞蛋來的,有拿白酒來的,也有背了斗米來的,也有捉兩只雞來的”[4]。范進中舉前后經(jīng)濟生活狀況發(fā)生強烈反差,彼時生活窘迫無人問津,此時鄰居們熱心相助,中舉后的日子確實好過太多。范進中舉后周圍人都立馬變了嘴臉,更證實科舉是封建社會士人們快速晉升的有效途徑,也是他們光宗耀祖發(fā)家致富的唯一道路?!叭昵逯?十萬雪花銀”,文中的諷刺雖有夸張,卻也不是沒有來由。
儒林并非真儒,功名高低背后是無法消除的等級制度。周進在花甲之年遇上三十多歲的王舉人要自稱“晚生”,夜談中王舉人是雞、魚、鴨、肉堆滿春臺,周進是一碟老菜葉和一壺熱水。菜葉熱水與雞鴨魚肉相形見絀,本質(zhì)上是科舉制度下功名高低及畸形社會環(huán)境中等級制度的鮮明對比??婆e本是篩選德才兼?zhèn)湔叱蔀槿鐣駱?王舉人吃相卻如此難看,諷刺的聲音振聾發(fā)聵。小說中通過多處對比讓我們感受到財富之于飲食的重要性,即“謀財”是“謀食”的保障。
“謀食”與“謀財”雖然是辯證關(guān)系,即兩者相互統(tǒng)一,相互關(guān)聯(lián);但又并非絕對相互依存,即兩者均獨立看待并進行價值評判。財與食同樣都是生活的必需品,賢人通過正當手段“謀食”“謀財”。郭孝子日日搬柴運米,替人挑土打柴,每日尋幾分銀子養(yǎng)活父親,一生奔波辛苦,至孝感人。王冕為生計幫秦老放牛,每月得幾錢銀子,不把當官看作獲取更好生活品質(zhì)的唯一手段,而是長期通過為人作畫的方式供養(yǎng)母親。“謀食”本身就可以作為“謀財”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不需要附加過多理由。
《儒林外史》中關(guān)于日常飲食的描寫包括自家吃食和待客吃食兩種。普通人平日吃得極為單調(diào),基本都是素食果腹,只有鄉(xiāng)紳貴族在自家飲食中才會有葷食。待客飲食則較為豐盛,有錢人家往往會通過設(shè)宴聚餐等形式彰顯自己的社會地位和顯赫家世。胡三公子宴請所謂“名士雅集”前帶著景蘭江和匡超人買了幾斤肉、兩只雞、一尾魚和肉饅頭,又去買了些筍干、鹽蛋、熟栗子、瓜子之類,作為下酒之物。普通百姓宴請也毫不吝惜,以顯示真誠和對于賓客的重視。小說第二十一回寫卜老爹和牛老爹喝酒吃飯,“牛老爹店里賣的有現(xiàn)成的百益酒,燙了一壺,撥出兩塊豆腐乳和些筍干、大頭菜,擺在柜臺上,兩人吃著”[4],簡單的菜品盡顯日常生活平凡樸素的交往關(guān)系,對比之下“假名士”的大魚大肉粗鄙不堪?!笆场蓖鳛檎蔑@“財”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儒林外史》給讀者展示了不同經(jīng)濟狀況下的不同飲食條件,彰顯了飲食與經(jīng)濟之間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
對待食物的態(tài)度反映了個人位于需求層次的某一階段。首先是要滿足生存需要,在此基礎(chǔ)上豐富口腹之欲,再進一步追求飲食健康。高端人群會通過飲食結(jié)交朋友,通過宴請獲得尊重,最終達成自我實現(xiàn)。飲食與經(jīng)濟關(guān)聯(lián),飲食與文化并重,飲食與歷史同步。經(jīng)濟生活層次高,飲食水平就高;經(jīng)濟生活層次低,飲食水平也會下降。這種情況不僅體現(xiàn)在貧窮與富貴人家的對比,還表現(xiàn)在國家興亡的盛衰變遷中。
將《儒林外史》中出現(xiàn)的食物價格進行對比,就能看出清初社會的貧富差距之大,窮人吃素往往是一種無奈行為。周進在山東薛家擔任私塾先生,一年12兩白銀,寄宿在當?shù)赜^音寺,一天2分銀子伙食費,吃的僅有一碗米飯、一碗老菜葉、一壺熱水。即使這樣,一年除去吃飯就剩下不到5兩銀子。第二十二回牛浦在南京碼頭附近飯館吃飯,要了一碟臘豬頭肉1分,一碟蘆蒿炒豆腐干5厘,一大碗飯2厘,一碗湯共1.7分白銀。馬二先生游覽西湖,酒店掛著透肥的羊肉,柜臺盤子里滾熱的蹄子、海參、糟鴨、鮮魚,鍋里煮著餛飩,蒸籠上極大的饅頭。但他囊中羞澀只得走進面店,16個錢吃碗面,又走到隔壁茶室買2個錢處片嚼嚼。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費水平確實不高?!扒趦€”的富家公子胡三操辦宴集,買鴨肉要拔下耳挖戳戳脯子上肉夠厚才叫景蘭江講價買。一邊是士子雅集吟詩作賦的高雅活動,一邊是公子買菜斤斤計較庸俗不堪,這樣一雅一俗的巧妙安排,可見吳敬梓諷刺之辛辣。作品中有意將如此可笑情節(jié)寫得細致入微,不遺余力地展示種種畸形的人格,實在是可笑、可嘆、可憐。普通百姓頓頓吃不飽飯,有錢人餐餐魚肉過度浪費,這也真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當時的貧富差距可見一斑。
彼時儒林是一個惡俗的存在,聚集的人們滿是庸俗,惡劣的環(huán)境讓人喘不過氣,然而眾人又身處這俗世中,被裹挾著向前無法反抗,只能順流而下無一幸免。在滿足基本飲食需求后,飲食就不再只是單純吃飯而具有一定象征性意義。通過飲食習慣,就能看到身份地位的不同及不同的思想變化,因而明清小說中多通過飲食描寫來塑造人物、描寫世情。
中國飲食文化是人類歷史上一顆璀璨明珠。由于高度階級分化和官宦貴族的存在,統(tǒng)治者的飲食依靠豐厚財力,從而比平民飲食豐富得多?!度辶滞馐贰分懈麟A層飲食都是符合身份的巧妙構(gòu)思,各有特色。食物作為階層、風雅的符號,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仕宦家族的豪華盛宴對比底層人的果腹之食,有錢人家用多種方式在菜品上制造花樣,普通人家就是以吃飽為主。例如小說中同樣是描寫婚禮場面,一貧一富形成鮮明對比。魯編修女兒大婚,不僅聘禮高達紋銀五百兩,婚禮上菜品更是相當豐盛,豬肉心燒麥、鵝油白糖蒸餃、燕窩等多是普通人家吃不到的好東西。對比官紳家婚禮,普通人家就寒酸很多。牛老爹為給孫子辦婚禮,賣掉所有家里積攢的糧食才換得四件暖衣,女方回禮也是一些極其普通的家什。婚宴過程簡單得甚至不及有錢人家的日常標準,喝的是果子茶,吃的是幾大塊肉,兩個雞,一大尾魚,和些閩筍、芹菜之類。嚴監(jiān)生說哥哥嚴貢生一家生活奢侈,豬肉一買就是五斤。湯由、湯實兩個官二代出發(fā)去南京參加鄉(xiāng)試,帶著月餅、蜜橙糕、蓮米、圓眼肉、人參、炒米、醬瓜、生姜、板鴨,架勢壯大。對比范進去參加鄉(xiāng)試前,家里已經(jīng)是餓了幾天吃不飽飯,在窮人眼中食物不過是為了填飽肚子。社會上層美味佳肴不斷,日用飲食奢侈浪費,貧苦百姓日常得不到溫飽,社會矛盾不斷加重,最終激起民眾反抗情緒導致朝代傾覆,或許一個王朝衰落的背后就有享受食物奢侈浪費的原因。
小說中描寫吃茶設(shè)宴場景足有四百多處,雖沒有過多修飾和細節(jié)刻畫,卻能夠貫穿故事情節(jié),所謂“前有鋪墊,后有余波”。書中前后都出現(xiàn)過設(shè)宴情節(jié),但后半部分請客次數(shù)和請客規(guī)模較之前半明顯減少,士人間數(shù)額巨大的經(jīng)濟資助也都發(fā)生在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僅有少數(shù)幾例,由此可見小說呈現(xiàn)了由盛轉(zhuǎn)衰的經(jīng)濟狀況。如吳敬梓長期生活在江南,故而作品中多處提及的江南飲食文化:南方人喜愛吃魚,每家每桌請客必備一條魚,日常也會打魚、買魚改善生活?!度辶滞馐贰啡墓参迨?在前二十八回中,提到吃魚、賣魚十六次,下半部分僅有六次,對比顯而易見?!度辶滞馐贰泛汀都t樓夢》幾乎創(chuàng)作于同一時期,作者都經(jīng)歷過從富貴繁華到逐漸沒落的生活變故,體現(xiàn)在小說中是一部從繁華到蕭索的盛衰變遷史,經(jīng)濟生活變化作為主要線索貫穿全文。
整個社會經(jīng)濟從前至后經(jīng)歷著由盛轉(zhuǎn)衰的變化,士人也不例外。杜少卿作為吳敬梓著力刻畫的正面人物,研究者常將他看作是作者自況。前期他仗義疏財資助了不少人,遇見困難就慷慨解囊,有人來求就送出銀子,替張俊民捐120兩銀子修學宮,先后資助200兩銀子給鮑廷璽辦戲班子。雖然后期自己生活極其貧困,但仍不改樂于助人的性情。楊裁縫母親病逝,杜少卿當衣服得20多兩銀子為他母親辦喪事。關(guān)于杜少卿的飲食作者沒有著墨太多,只有一處前后對比十分明顯。在天長縣請客時有煨的七斤重老鴨、九年半陳酒、陳三年的火腿、半斤的竹蟹燴蟹羹。搬到南京后,出門沒有盤纏當了金杯三十兩,回去的時候船錢3兩還欠著,肚子餓了只用5錢吃了三個燒餅。由此更凸顯出他扶危濟困的“豪杰”風范。事實上,書中體現(xiàn)出整個社會的下滑趨勢,經(jīng)濟由盛轉(zhuǎn)衰也是其中一個表現(xiàn),經(jīng)濟關(guān)系通過飲食表現(xiàn)出來,也貫穿著其他社會現(xiàn)象。經(jīng)濟不斷變化可以看作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現(xiàn)象,也正是由于經(jīng)濟不斷波動,才會有朝代的更替、時代的進步。
《儒林外史》無疑是一部偉大的諷刺小說,科舉作為重要的用人選拔制度曾經(jīng)發(fā)揮過重大作用,清代晚期封建社會弊端逐漸顯現(xiàn),科舉也朝著消極方向發(fā)展,毒害了眾多一心只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無數(shù)士子用他們的慘痛經(jīng)歷告誡后人——要站出來反抗不合理考試制度對讀書人精神世界的嚴重摧殘!作者吳敬梓也是這萬千讀書人中的一員,書中對科舉文化的控訴大多來自作者親身經(jīng)歷,他筆下的諷刺文化,字字血淚,發(fā)人深思?!度辶滞馐贰窞楝F(xiàn)代教育提供了可以規(guī)避的錯誤實踐,經(jīng)濟生活描寫對現(xiàn)代社會也不乏有價值的寶貴啟示。
物質(zhì)財富作為人生的基礎(chǔ)條件,作者用具體例子告誡我們要學會理財,對資金有較強的整體規(guī)劃,合理分配資產(chǎn)才能更好享受生活。嚴監(jiān)生是中國典型“吝嗇鬼”形象,但他的吝嗇又不是一毛不拔。妻子王氏病重,每日四五個醫(yī)生用藥都是人參、附子,喪葬也花費了數(shù)千兩白銀。自己生病時臥床不起骨瘦如柴,卻舍不得銀子吃人參,我認為嚴監(jiān)生本質(zhì)吝嗇但有人情味,具有勤儉節(jié)約的良好品質(zhì)。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談及吳敬梓時,曾提到他的“不善治生”與“性又豪”[5]。杜少卿仗義疏財,只要別人開口就會大方提供幫助,導致家底敗光日子凄苦。王陽明曰“人心非善非惡”,世上沒有天生壞人,也沒有絕對好人。吳敬梓沒有讓筆下的人物單一化,而是體現(xiàn)了人的復雜性。寫嚴監(jiān)生吝嗇的同時也有他溫情的一面;寫杜少卿濟世也暗含他不會理財虧空家產(chǎn)的問題。理財對于現(xiàn)階段的我們來說也是一項重要技能。我們也需要了解理財知識,像杜少卿一樣千金散盡,最終落得窮困潦倒絕不可行,同嚴監(jiān)生一樣極度摳門委屈自己也不可取。我們要合理消費,遵循適度的原則。
吳敬梓描繪知識分子對功名追求幾近瘋狂的丑態(tài),通過否定批判的方式為封建社會青年開啟了讀書之外的經(jīng)商之路。書中刻畫的仁義老實商人形象,不僅通過個人努力賺錢,還樂于助人,幫助身邊其他弱勢群體。作者借金有余之口說:“這讀書求功名的事,料想也是難了!人生在世,難得的是這碗現(xiàn)成飯,只管‘稂不稂莠不莠’的到幾時?”[4]以金有余為首的商人籌錢讓周進再次應考,打破“商人重利”的傳統(tǒng)觀念。滿紙污濁中竟有一處清新來自不被社會關(guān)注的商人群體,是冰冷封建制度下的一絲溫情。官場讀書人虛偽逢迎、拜高踩低,倒是江湖生意人俠肝義膽、行俠仗義。這樣安排尤具諷刺效果,吳敬梓沒有接受傳統(tǒng)儒家思想觀念認為的商人地位卑賤,而肯定他們的優(yōu)點并大膽著書立說,表明自己的商業(yè)價值取向。他是古代少有對商人表達肯定的文人,也是時代進步思想的先驅(qū)。開香蠟店的牛老爹、開米店的卜老爹等都是憨厚老實的商人形象。曾經(jīng)人們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即使《儒林外史》中出現(xiàn)個別正面商人形象,書中多數(shù)人還是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隨著時代發(fā)展,“讀書是唯一出路”的傳統(tǒng)觀念也在土崩瓦解,社會多元化為人們提供了多種上升渠道。
隨著時間流逝,虞博士那批年歲大的文士生老病死逐漸淡出人們視野,《儒林外史》的故事也接近尾聲。書的結(jié)尾介紹了四大奇人的生活,他們以獨立姿態(tài)出現(xiàn)在眾人面前,宣稱:不貪你的錢,不慕你的勢,不借你的光。經(jīng)濟上獨立不貪求功名,精神上不依附他人,在維持溫飽或經(jīng)濟富足中實現(xiàn)平衡,過著物質(zhì)簡單而精神富足的日子。雖然不是長篇大論,但可能是作者給出的最終答案,也是吳敬梓對未來知識分子的期望。無論富貴貧窮都對生活保持一種超然態(tài)度,這是我從《儒林外史》中得到的啟示。不同于傳統(tǒng)讀書人“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選擇,他們只追求獨立精神的滿足,為自己而活。但他們?nèi)蕴幵诜饨ㄉ鐣蟓h(huán)境下,“奇人”也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命運,四大奇人的理想生活只為爭取內(nèi)心短暫平靜,回歸現(xiàn)實還是滿眼凄涼。做到有求無欲才是領(lǐng)悟了人生真諦,學會不被物欲困惑才能實現(xiàn)心靈自由。在貧窮富貴面前,快樂是平等的,所謂“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星夜趕科場,百年易過,何須愁悶?!肮γ毁F無憑據(jù)。費勁心情,總把流光誤?!盵4]朝代更迭,世事蒼涼,傾其一生追求功名,到頭來不過瞬息全無。全書可謂吳敬梓本人一生的縮影,少時富貴顯達中年落魄,經(jīng)歷人生大起大落非但沒有頹唐喪氣,反而看透世情盡顯豁達,從年少輕狂到孤獨寂寞,人生苦短不若開口一笑。吳敬梓筆下的儒生形象山窮水盡之處別有洞天,有人虛偽逢迎有人善良淳樸,令人窒息的社會環(huán)境中也有人在普通生活中盡顯高貴卻也難逃時代重壓。各人地位不同追求也不同,書中儒生或真實或虛偽,一個個粉墨登場又悄然謝幕,為我們上演一出跨時代大戲,最終“把衣冠蟬蛻,濯足滄浪”[4],留下十足歷史蒼茫感。最終無論是非功過,對于確有才華的,無論生死,均賜予學位——不知是有意諷刺還是真實概括,都讓人感到悵然若失。從吳敬梓平實的文字中可以窺見最真實的歷史,用最諷刺的語言表達最樸實的慈悲。這部小說是一個時代的史詩,一本《儒林外史》讓讀者看到明清眾生浮世百態(tài),穿越歷史理解一眾知識分子的興衰榮辱。飲食描寫在書中發(fā)揮巨大的敘事功能,也是污濁環(huán)境之下的難得歡愉。不同于《紅樓夢》飲食描寫的精致美觀,也不像《水滸傳》中的粗獷豪氣,《儒林外史》中飲食簡單平常,一碗一盤,是科舉制度下讀書人區(qū)別于大觀園中公子小姐,也區(qū)別于梁山英雄具體而微的表現(xiàn)。士人們的經(jīng)濟生活在飲食描寫中可見一斑,傳統(tǒng)的飲食文化延續(xù)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