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芳睿 景佳祺 艾莉菲婭·帕爾哈提
大連外國語大學 大 連 116044 中 國
隱喻是人類重要的認知工具,自Lakoff,G & Johnson 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起,隱喻的研究逐漸趨向認知學。即:隱喻已經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法,更是人類對事物的理解和認知的表現(xiàn)。由于人類各民族存在著共識文化,不同的民族的語言里會有著相同隱喻,但與此同時,不同的語言、文化、歷史、環(huán)境背景又會存在不同的隱喻系統(tǒng)(陳家旭,2004:158)?;陔[喻給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帶來的體驗性,M. B. Dagut(1976:29)將隱喻分為“共享隱喻”(shared metaphor)和“非共享隱喻”(non-shared metaphor)兩種,進而引起人們對隱喻的本體與喻體的關系的思考。因此,作為世界了解我國政治、經濟、文化重大方針政策的重要窗口(武光軍 趙文婧,2013:84),《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隱喻對于中國的對外宣傳和中華文化對外輸出便尤為重要。
2001年,國內學者楊平提出關聯(lián)—順應理論,首次將關聯(lián)理論和順應理論結合,克服了關聯(lián)理論描述性不充分和順應理論機制解釋不充分的缺點,極大的發(fā)展了關聯(lián)理論和順應論。該理論具體包含以下五個方面:1. 話語交際目的在于尋求最佳關聯(lián);2. 說話人的關聯(lián)假設決定話語方式的選擇;3. 關聯(lián)假設是說話人對符合關聯(lián)原則的語境順應的結果;4. 關聯(lián)順應是一個語境成分(物質世界、社會世界和心理世界)和語言結構(音位、重音、語調;詞匯結構和內容;句式的長短;命題結構和內容;篇章結構和內容)相互順應的動態(tài)過程;5. 關聯(lián)順應是策略選擇的過程(楊平,2001:25)。該理論自提出后先后用于語用學、語義學及翻譯比較等領域的研究。例如,劉風光,劉詩宇(2021)在《政治話語分析的認知批評語用融合路徑重塑》中闡釋了政治話語中批評隱喻的認知關聯(lián)順應范式,指出關聯(lián)順應理論對隱喻的識別和理解有重要作用,認為該理論能夠“幫助政治受眾理解政治主體的認知框架即映射域,從源概念推理出目標概念”(劉風光 劉詩宇,2021:84)。由此,受話人能夠“基于認知語境選擇隱喻識解方式,確保政治客體的推理結果與主體交際意圖相一致”(劉風光 劉詩宇,2021:84-85)。
然而,目前國內較少學者有利用該理論研究《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隱喻英譯,且考慮到隱喻通過對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產生認知聯(lián)想,進而達到其意義表達;筆者認為該認知語言學理論對于研究《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隱喻十分重要。故本研究將建立相關語料庫,以關聯(lián)-順應理論作為視角,從關聯(lián)假設、關聯(lián)順應、語言選擇三個關聯(lián)順應模式階段對 共享式和非共享式的兩大隱喻分類進行研究。
(1)2020-2022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有哪些隱喻、且出現(xiàn)較集中的為哪些?
(2)關聯(lián)—順應視角下研究不同類型的隱喻的英譯是否較為符合目標讀者的認知?
(3)此類政治文本中隱喻的英譯實踐的反思
(1)文本選自:www.gov.cn、ChinaDaily
(2)人工隱喻的識別方法:Pargglejaz Group(2017)提出的 MIP 隱喻識別方法
(3)語料庫工具:Tmxmall (https://www.tmxmall.com、) Antconc(4.0.11)
(1)使用Tmxmall建立雙語平行語料庫
(2)識別《年政府工作報告》隱喻、將其分類歸納、并使用Antconc初步統(tǒng)計對應隱喻的漢語出現(xiàn)的基本頻率
(3)以“關聯(lián)—順應”理論為指導分析其隱喻的英譯、并進行總結和反思。
通過使用Tmxmall對2020-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建立小型平行雙語語料庫,并通過MIP隱喻識別方法對其隱喻進行人工識別,進而利用Antconc對導出的語料進行單語的檢索。經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2020-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共享式隱喻”的數(shù)量多于“非共享式隱喻”,其中“培育”“攻堅戰(zhàn)”等隱喻分別出現(xiàn)14、12次;而與“刀”“炒”房“米 袋子”“菜籃子”等非共享式隱喻出現(xiàn) 3-2 次。(如下表3.1.1、3.1.2所示)由此可見,隱喻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xiàn)頻率高、其英譯對西方讀者了解中國思想、政策方針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對其英譯的研究也有著較高的價值。
圖3.1.1
圖3.1.2
對于政治文本中的隱喻來說,可根據(jù)意象的性質,將之分為融通式、非融通式兩種類型。融通式意向指的是隱喻的本體及所指代的意向是以作者與目標讀者共同的認知為基礎的,其能激發(fā)兩個文化的受眾相同或相似的聯(lián)想、理解或內心情感,這即是共享式隱喻,“系最為理想的外交隱喻”(楊明星 趙玉倩,2020;152)。而由于隱喻具有的人類認知層 面的差異性,在異質文化中,受喻者因缺乏對源語文化的了解、往往會對同一個隱喻產生不同或錯誤的聯(lián)想、認知,而這樣的非融通式的意向基本屬于 Dagut 所說的“非共享隱喻”,此類隱喻的英譯難度也較高。因此,本文將選取“共享式”和“非共享式”隱喻中較為代表性的隱喻,對其英譯進行研究,并以關聯(lián)—順應理論作為研究視角,分析其英譯 的效果。
3.2.1 共享式隱喻
(1)“培育”的英譯研究
原文:要落實好各類創(chuàng)新激勵政策,以促進企業(yè)加大研發(fā)投入,培育壯大新動能。
譯文:We must fully implement all policy incentives for innovation to encourage enterprises to invest more in R&D and thus generate and build up new drivers of growth.
原文: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yè)
譯文:We will work to nurture specialized and sophisticated enterprises.
原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譯文:We will promote and observe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培育”一詞屬于植物隱喻,本意是對生命體,如植物和人類的培養(yǎng),后引申出隱喻意,即非生命體的發(fā)展和壯大同生命體一樣需要經歷播種和培植,最后才能收獲。(現(xiàn)代漢語詞典)同時,在也表達出“發(fā)展的漸進性,告誡人們不能拔苗助長,應當循序漸進(黃秋林等,2009:94)。”在英語中,與其本體對應的詞“nurture”“foster”“cultivate”等,喻意也與“培育”相近,因此,“培育”一詞的隱喻意同時符合中西方讀者的物質、社會和心理世界的認知,屬于源域相同式隱喻。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培育的翻譯除了直譯為“nurture”,還將其翻譯為“generate”及“promote”,這就涉及到了語言策略的選擇。例1中,企業(yè)增加研發(fā)投入的目的是產生新動能,“培育”在該例中作“產生”意,因此譯者將其翻譯為“generate”,兼顧了源語的隱喻意和“generate”的用法習慣,即常指電能、熱能等能源的產生;例2中,“培育”作培養(yǎng)、栽培意,譯者將其直譯為“nurture”,表達出國家對“專精特精”企業(yè)的培養(yǎng)力度和關心程度,也強調了國家扶持對于其發(fā)展壯大的決定性作用;例3中,培育某種價值觀即促進某種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培養(yǎng)”在此作“促進”意,可譯為“promote”。
3.2.2 中西非共享式隱喻
(1)“水”的隱喻
原文:立足國情實際,既及時果斷又保持定力,堅持不搞“大水漫灌”,科學把握規(guī)模性政策的平衡點。
譯文:Based on China’s realities, we refrained from adopting a deluge of strong stimulus policies.
原文:實踐表明,減稅降費是助企紓困直接有效的辦法,實際上也是“放水養(yǎng)魚”、涵養(yǎng)稅源。
譯文:In reality, they also help nurture business growth and cultivate sources of tax revenue.
“水”常作為一種體積式量化工具政府工作報告中經常出現(xiàn)。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差異,“水”在西方不同國家的意向均不大相同。所以,作為“非共享式隱喻”的英譯,該意向要盡量減少直譯?!按笏唷焙汀胺潘B(yǎng)魚”是兩個基本相反的詞匯,“大水漫灌”原本是指農業(yè)灌溉的一種方式。放在經濟調控這方面,意思為往市場里“放水”,注入大量貨幣,刺激經濟。譯文中所用的“a deluge of”為一種修辭時用法、本意為洪水,這與“大水漫灌”想呼應。但本隱喻的認知差別在于:“大水漫灌”的對象。考慮到西方人的認知習慣,該譯文在后面補充出“-stimulus policies”的具體意向,從關聯(lián)—順應視角來看較為符合西方認知;“放水養(yǎng)魚”為一種政策,意思就是要想魚兒活,就得給它足夠的水。放到報告中就是指:要想市場主體活的好,就得給它們創(chuàng)造好的環(huán)境。考慮到西方讀者更喜“具象”的理解習慣,可以將其翻譯為“create a better business environment”或“create a more enabling environment”。相比“nurture business growth”,前兩者更關注“環(huán)境”,而后者更關注“目的”。雖然二者皆有一定的具象性,但是前者更符合西方讀者認知中的邏輯關聯(lián),故譯文 表達為“In reality, they also help create a better enabling environment to cultivate sources of tax revenue.”則更符合關聯(lián)—順應下指導的英譯思路。
本文借助語料庫工具,從關聯(lián)—順應視角對2020-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隱喻的英譯進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結論。1)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隱喻可根據(jù)意向是否融合,分為“共享式隱喻”和“非共享式隱喻”,且“共享式隱喻”較多。2)共享式隱喻在翻譯時基本可以采取直譯的方法,但是要注意用詞的準確和合理性。尤其是在不同語境下,同一個詞匯對應多個英文詞匯,要注意不同的詞匯所產生的意向,選取更符合西方讀者認知的詞匯。3)非共享式的隱喻翻譯時要識別出其核心含義,可以采用忽略“隱喻”,直接翻譯“核心含義”的策略;也可以再此基礎上選取在目標語中存在類似含義的詞匯,結合“比喻”等修辭的用法,達到較為符合認知的翻譯。4)無論是共享式隱喻和非共享式隱喻,在關聯(lián)—順應理論的語言選擇階段也應關注單詞、短語和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這也較符合西方讀者的認知。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較少、且關聯(lián)—順應理論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本研究分析仍有一定的主觀性存在。政府工作報告的英譯也應關注源語文化及意識形態(tài),并將“可譯性”和“不可譯性”納入考慮范圍。未來,本研究將納入更多的數(shù)據(jù),并增加對英譯文本詞頻的統(tǒng)計,力求更加客觀的對英譯文本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