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影,李莉婭,蒲婧哲,張亞中,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省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51)
中藥川貝母為百合科貝母屬植物川貝母(卷葉貝母)FritillariacirrhosaD.Don、暗紫貝母F.unibracteataHsiao et K.C.Hsia、甘肅貝母F.przewalskiiMaxim.、梭砂貝母F.delavayiFranch.、太白貝母F.taipaiensisP.Y.Li或瓦布貝母F.unibracteataHsiao et K.C.Hsia var wabuensis(S.Y.Tang et S.C.Yue)Z.D.Liu,S.Wang et S.C.Chen的干燥鱗莖。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松貝”“青貝”“爐貝”和“栽培品”。川貝母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消癰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肺熱燥咳、干咳少痰等癥[1],主產于海拔3 000~4 000 m的四川甘孜、阿壩州以及與青海、甘肅、西藏交界地區(qū)[2]。
由于其特殊的生長環(huán)境,加之種子休眠期長、自然萌發(fā)率低、野生資源過度采挖等原因,正品川貝母資源匱乏、價格昂貴,難以滿足臨床需求[3]。因此,市場上出現(xiàn)了以市售價格低廉的伊貝母(FritillariapallidifloraSchrenk)、平貝母(FritillariaussuriensisMaxim)、浙貝母(Fritillariathunbergii)、湖北貝母(FritillariaeHupehensisBulbus)等摻雜或冒充川貝母進行銷售的現(xiàn)象,這不僅進一步加劇了川貝母藥用混亂的情況,也導致其臨床效果得不到保障[4]。本研究從傳統(tǒng)的性狀、顯微鑒別兩方面將川貝母與常見的易混品進行初步區(qū)分。性狀鑒別將根據(jù)藥材的大小、形態(tài)、顏色、質地、斷面、氣味等特征進行區(qū)分[1,5-6]。顯微鑒別則是根據(jù)藥材淀粉粒的形狀、大小,臍點的形狀、位置,層紋的有無、形狀,導管的類型和直徑等特征進行區(qū)分[7-10]。
1.1 儀器 α6 Sony相機:日本索尼有限公司;直尺:浙江得力集團有限公司;DM4B Leica顯微鏡:德國徠卡顯微鏡公司。
1.2 試藥 水合氯醛(批號20200320,分析醇)、丙三醇(批號20201012,分析醇):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載玻片(25 mm×75 mm)、蓋玻片(24 mm×24 mm):江蘇世泰實驗器材有限公司。樣品采集信息見表1,經鑒定均為正品。
表1 不同品種貝母的性狀、顯微鑒別、樣品采集信息
2.1 性狀鑒別方法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四部通則0212[1],采用性狀觀察與測定,對收集到的川貝母及其市場易混品藥材樣品,通過感官記錄藥材的形狀、表面(色澤與質地)、氣味等。使用直尺測量長度、直徑,相機拍照進行記錄。
2.2 顯微鑒別方法 粉末制片:取干燥藥材粉末,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四部通則2001的顯微鑒別法[1],用顯微鏡對其組織、細胞或內含物等特征進行鑒別。水裝片(主要觀察淀粉粒):取樣品粉末適量,置于載玻片上,滴加超純水,加蓋蓋玻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調整放大倍數(shù),拍照并記錄。水合氯醛裝片(主要觀察導管),取藥材樣品粉末適量,置于載玻片上,滴加水合氯醛溶液,置于酒精燈上加熱,重復此步驟2~3次,放冷,滴加稀甘油,加蓋蓋玻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調整放大倍數(shù),拍照并記錄。
3.1 性狀鑒別結果 對收集到的川貝母及其市場常見易混品進行拍照記錄,比較其性狀存在的差異。見圖1和表2。
注:A.松貝;B.青貝;C.爐貝;D.新疆貝母;E.伊犁貝母;F.平貝母;G.浙貝母;H.湖北貝母;圖中標尺示1 cm
表2 不同種類貝母藥材性狀鑒別
3.1.1 川貝母 松貝多呈類圓錐形或近球形,直徑為0.3~1.0 cm,表面類白色;外層肉質鱗葉2片,大小懸殊,大片緊抱小片,未抱合部分呈新月狀,俗稱“懷中抱月”;頂端閉合,先端稍尖,底部平,微凹;氣微,味微甘、微苦。
青貝多呈類扁球形,直徑為0.4~1.6 cm,表面類白色;外層2片肉質鱗莖,大小相近,相對抱合;頂部開裂,裂口稍大,底部較平,微凹;氣微,味微甘、微苦。
爐貝多呈長圓錐形,直徑為0.5~2.5 cm,表面類白色、淺棕黃色或間有棕色斑紋,俗稱“虎皮斑”;外層鱗葉2片,大小相近;頂部開裂而略尖,俗稱“馬牙嘴”,底部稍尖或稍鈍;氣微,味微甘、微苦。
3.1.2 伊貝母 新疆貝母多呈扁球形,直徑為0.5~1.5 cm,表面類白色;外層2片肥厚的肉質鱗葉呈月牙形,大小相近而緊靠;頂端平展而開裂,裂口小,底部圓鈍;氣微,味微苦。伊犁貝母多呈圓錐形或橢球形,個體較大,表面淺黃棕色,稍粗糙;外層兩片肥大的肉質鱗片呈心形,一片較大或近等大,抱合;頂端稍尖,少有開裂,底部微凹;氣微,味苦。
3.1.3 平貝母 平貝母多呈扁球形或圓錐形(小平貝),直徑為0.5~2 cm,表面類白色至黃白色;外層2片肉質鱗葉肥厚,大小相近或一片稍大,抱合;頂端略平、稍開裂,底部較平,不突出;氣微,味苦。
3.1.4 浙貝母 浙貝母(珠貝)多呈扁球形,直徑為0.6~1.2 cm,表面類白色或淡黃色;外層兩片鱗葉肥厚似腎形,一片稍大,相互抱合;頂端不開裂,稍尖或鈍圓,底部較平,不突出;氣微,味苦。
3.1.5 湖北貝母 湖北貝母多呈扁圓球形,大小為0.8~3.5 cm,表面淺棕色至黃棕色;外層2片肉質鱗葉肥厚略呈腎形,或大小懸殊,大片緊抱小片;頂端閉合或開裂,底部凹陷呈窩狀;氣微,味苦。不同種類貝母藥材性狀主要鑒別點見表2。
3.2 顯微鑒別結果 對收集到的貝母藥材樣品進行打粉、制片,觀察并比較不同種類貝母的淀粉粒和導管的差異。見圖2、表3。
圖2 川貝母及其市場易混品顯微特征
表3 川貝母及其市場易混品顯微特征鑒別區(qū)分
3.2.1 川貝母 暗紫貝母粉末類白色,淀粉粒極多,多為單粒,三角狀卵形、類圓形、燈泡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邊緣較平整、略不平或有尖突,直徑4~64 μm;臍點明顯,線條較粗,大多位于較小端,形如點狀、短縫狀、“人”字狀或馬蹄狀;紋隱約可見。導管為螺紋或環(huán)紋—螺紋,直徑10~55 μm。
甘肅貝母粉末類白色。淀粉粒極多,多單粒,類圓形、廣卵形或燈泡形,邊緣較平整,少數(shù)邊緣為凹凸或一邊稍隆起,直徑4~56 μm;臍點明顯,線條較粗,多位于近小端多近中央,形如點狀、短縫狀、“人”字狀或馬蹄狀;層紋隱約可見,有的較明顯。螺紋或環(huán)紋—螺紋導管,直徑10~45 μm。
卷葉貝母粉末類白色。淀粉粒極多,多為單粒,圓形、橢圓形或類貝殼形,形狀較均一,邊緣較平整,直徑5~56 μm。臍點大多不明顯,少數(shù)可見,線條較細,位于較小端,形如點狀、短縫狀或馬蹄狀;層紋清晰,較粗。螺紋導管直徑6~67 μm。
梭砂貝母粉末淺黃色。淀粉粒極多,單粒類,圓形、廣卵形、燈泡形,邊緣較平滑或略凹凸不平,直徑5~76 μm;臍點明顯,線條較粗,多位于較小端,少數(shù)位于較大端或中央形如“人”字狀、短縫狀、弧線狀、馬蹄狀、星狀或“大”字狀;層紋隱約可見,少數(shù)明顯。螺紋導管直徑50 μm。
3.2.2 伊貝母 新疆貝母粉末類白色。淀粉粒極多,多單粒,類圓形、廣卵形或類貝殼形,邊緣多數(shù)較平滑,有的小端較尖。直徑5~66 μm;臍點小,大多不明顯,線條極細,位于較小端或近中央,形如點狀、短線狀、馬蹄狀或“人”字狀;層紋明顯。螺紋導管直徑約18 μm。
伊犁貝母粉末淡黃色。淀粉粒極多,多單粒,廣卵形、燈泡形、三角卵狀、貝殼形,邊緣較平滑或稍凹凸不平,有的較小端稍尖,直徑6~70 μm;臍點不甚明顯,線條較細,多位于較小端,少數(shù)位于中央,形如點狀、“人”字狀、馬蹄狀或“十”字狀;層紋較明顯,有的深淺不一。螺紋導管直徑約50 μm。
3.2.3 平貝母 平貝母粉末類白色。淀粉粒極多,多單粒,類圓形、廣卵形、燈泡形或類扇形,邊緣多數(shù)較平滑,直徑6~77 μm;臍點大多明顯,線條較細,多位于較小端,偶有位于較大端或近中央,形如點狀、短縫狀、“人”字狀、馬蹄狀或“十”字狀;層紋明顯,較細密。螺紋導管直徑約25 μm。
3.2.4 浙貝母 浙貝母粉末淡黃白色。淀粉粒極多,多單粒,廣卵形、長卵形、類圓形、燈泡狀、類貝殼形,邊緣多平整,直徑5~66 μm;臍點隱約可見,線條較細,位于較小端,形如點狀、短縫狀、“人”字狀或馬蹄狀;層紋明顯且細密,有的深淺不一。螺紋導管居多,直徑約18 μm。
3.2.5 湖北貝母 湖北貝母粉末淡棕黃色。淀粉粒極多,多單粒,廣卵形、類圓形或圓貝殼形,形狀較均一,邊緣平整,直徑4~60 μm;臍點隱約可見,線條極細,位于較小端,有的明顯,短縫狀、點狀、“人”字狀或馬蹄狀;層紋明顯。螺紋或環(huán)紋—螺紋導管直徑5~36 μm。
2010年版、2015年版和202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雖按性狀將川貝母分為松貝、青貝、爐貝和栽培品,但經實地中藥材市場調研發(fā)現(xiàn),川貝母市場規(guī)格等級分類主要為松貝、青貝、爐貝。因此,關于川貝母及其市場常見混偽品的性狀鑒別,主要為川貝母(松貝、青貝、爐貝)與伊貝母、平貝母、浙貝母、湖北貝母之間的性狀鑒別。通過性狀對比結果可知,川貝母與伊貝母、平貝母、浙貝母、湖北貝母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可以此作為鑒別川貝母與其他種類貝母的參考依據(jù)。
然而,經實地考察及網絡搜索發(fā)現(xiàn),市場存在用小平貝、小浙貝冒充松貝或摻偽松貝,新疆貝母摻偽青貝,伊犁貝母摻偽爐貝進行銷售的情況。因此,單憑性狀對不同種類貝母進行鑒別,需要操作者有非常熟練的專業(yè)知識和經驗。另外,性狀鑒別多適用于外觀形狀比較完整的不同種類貝母之間的鑒別。隨著不同種類貝母的栽培品涌入市場,人工干預下生長的貝母與傳統(tǒng)野生的貝母在外觀形狀上勢必會發(fā)生一定的變化,也增加了性狀鑒別的難度,導致市場上貝母類藥材性狀的多樣性以及臨床用藥的混亂。
由顯微實驗結果可知: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梭砂貝母臍點大多明顯,較大,顏色較深,臍點線條雜亂不規(guī)整;卷葉貝母和伊犁貝母臍點稍不明顯;湖北貝母、浙貝母及平貝母臍點大多不明顯;新疆貝母臍點極不明顯。平貝母、浙貝母、湖北貝母、伊犁貝母層紋明顯,且尤以平貝母和浙貝母層紋較為細密;新疆貝母層紋較明顯,深淺不一;川貝母類層紋不明顯。9種貝母的導管類型均為螺紋或螺紋—環(huán)紋,其中以浙貝母、平貝母導管直徑較小,伊犁貝母、湖北貝母次之,其余直徑大小相當。
通過顯微實驗觀察到的淀粉粒的形狀、邊緣形態(tài),臍點的大小、明顯與否,層紋的明顯程度以及螺紋或螺紋—環(huán)紋導管的大小,可將川貝母類與伊貝母、平貝母、浙貝母、湖北貝母等不同種類的貝母進行初步鑒別。然而顯微實驗僅能鑒別單一貝母品種的粉末,對于兩種或多種品種貝母粉末摻雜的情況不能予以準確鑒別區(qū)分。
因此,除性狀鑒別、顯微鑒別外,還應借助更為準確、精密的儀器與其他鑒別手段相結合才能更準確無誤地鑒別川貝母及其市場混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