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漸新
2023年末的電影市場新片云集,曾執(zhí)導口碑之作《心迷宮》和《爆裂無聲》的內蒙古導演忻鈺坤在11月底也帶來了新片《熱搜》。
影片采用了近兩年觀眾熟悉的配方:具有高話題性的社會議題,試圖佩上演技勛章的名演員,帶類型片特征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如此看來《我不是藥神》的確拉開了某種意義上“新現(xiàn)實主義”電影的大幕。
“新”之所在,在于如今這批電影關注現(xiàn)實題材,使用現(xiàn)實主義方法,更在于融入了好萊塢主流的類型片劇本創(chuàng)作方式——《熱搜》也是如此。雖然本片是一部關注當代社會時髦話題的電影,包含了網絡傳播、輿論操縱、校園霸凌、黑惡勢力等多個社會熱點話題,但影片的實質構成,卻是一個典型的好萊塢“英雄之旅”——女主角“陳妙”在“三幕劇”的時間里,經過小成功、小失敗、大失敗,從而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己之力單挑金主為代表的黑惡勢力。甚至電影節(jié)奏都幾乎依據(jù)1:2:1的典型比例,踩在了節(jié)拍點上。從劇作結構來看,本片可算是一部依靠好萊塢電影工業(yè)體系生產的“標準行貨”,無功無過。
然而,影片在輿論場面臨的批評聲,恰解釋了“行貨”為什么極可能成為AI犧牲品——為了讓主人公踏上“英雄之旅”,影片強行改變了女主性格,一反開頭鋪墊的冷漠、自私形象,此外還臉譜化了極惡的反派陣營,至于影片中流露出的“父母皆禍害”傾向,又與本地文化格格不入,讓影片整體觀感更為詭異。
生活被消解在“公式”上,票房被預置在“話題”中,觀眾被算計在“輿論”里。
影片的優(yōu)點無疑是敏銳地體察到當代社會中,網絡輿論對于普通人觀念的操縱——無獨有偶,近期熱播的TVB臺慶劇《新聞女王》也以此為核心發(fā)展故事。然而,如果與同樣得出“網絡輿論猛于虎”觀點的初代佳片《搜索》相比較,《熱搜》的失利,恰如“行貨”與“手工藝品”的貨比貨。
陳凱歌導演的水平,行至今天可以用“忽高忽低”來略作概括,但2012年拍攝的《搜索》無疑是他的次高點。也許是被“一個饅頭的血案”編排得吐血,陳導帶著怒火的表達,反而讓影片呈現(xiàn)出藝術作品中難能可貴的“貼臉開大”——創(chuàng)作者敢于憤怒,并對創(chuàng)作的故事人物勇于臧否……這些本是陳導對于個人境遇的維護,卻偏巧歪打正著地站在了人民的立場,對那些造謠者予以了無情的暴露,并安排了破敗的結局:影片中被攻擊的對象必須死,就像留下“人言可畏”的阮玲玉一樣惹人憐惜,而影片里造謠的媒體從業(yè)者失業(yè)、失愛,一敗涂地,算是對她信口雌黃的“藝術懲戒”。
而《熱搜》的視點,則移向了那個攪起了軒然大波的自媒體人。創(chuàng)作者希望讓觀眾代入主人公“陳妙”的境遇,但事實上,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正是被這樣一群不曾確認消息準確性的“自媒體”攪擾得謠言漫天,一地雞毛。甚至影片本身漫長的126分鐘里,都無法為“主人公輕信誤報”導致的事件發(fā)端進行解釋。影片中,主人公熱血沸騰的“揭露真相”與義正辭嚴的“正義發(fā)聲”,與影片外創(chuàng)作者心安理得地使用編劇公式構建“標準故事”、理所當然地使用嵌入話題營銷引流,構成了一個從內到外透著輕佻心理的創(chuàng)作相:生活被消解在“公式”上,票房被預置在“話題”中,觀眾被算計在“輿論”里。無怪乎觀眾走出影院一咂摸,這片子為什么怪怪的。其實打個比方就很好理解:菜籽油還是地溝油,看炒菜色彩不好說,但真吃進嘴里還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