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晶晶 王小禹 江蘇省無錫市和鳴幼兒園
大一班有一位勤勞、溫和的保育老師--潘阿姨,她就像“媽媽”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著班級里的每一個人,關心其他兩位老師,積極配合工作,在生活上也給予幫助。同時,她用耐心和愛心呵護每個幼小的心靈,深受孩子們的喜歡。潘阿姨是在孩子們升入中班時加入這個大家庭的,沐浴在潘阿姨的關懷下,孩子們像小樹苗一樣健康成長。但是,就在大班新學期開學一個多月的時候,潘阿姨突發(fā)疾病,動了手術,需要在家休養(yǎng)一段時間。聽到這個消息,老師們有些不知所措。在潘阿姨沒來的前兩天,孩子們慌了神,紛紛議論起來。通過孩子們的談話,老師了解到孩子們已留意到保育老師的缺席,也感受到了孩子們對潘阿姨的依賴。那么,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在這段“特殊”的日子里孩子們是如何度過的。
9月23日,保育老師潘阿姨因身體原因無法來園工作。在孩子們發(fā)現阿姨沒有來之后,就三三兩兩主動來向老師詢問。
范范:老師,今天阿姨怎么沒有來呀?
毛毛:我今天沒看見阿姨在教室,阿姨去哪里了?
我們便遺憾地告訴孩子們:“潘阿姨生病了,需要在家休息?!?/p>
孩子們得知后,表達了不同的想法:
琦琦:阿姨不在的幾天,我們會照顧好自己!
凡凡:潘老師不在這幾天,我們該怎么辦?
孩子們能體察到保育老師工作的不可或缺,敢于表達自己的困惑和想法。我們傾聽孩子們的表達,尊重他們的觀察和想法,從中了解他們的發(fā)展需要和內心情感,并給予支持--引導孩子們發(fā)現教室的變化。潘阿姨不在的幾天里,孩子們還發(fā)現了教室的哪些變化呢?
起初,孩子們并沒注意到教室里的變化。直到孩子們想去丟垃圾時,發(fā)現教室里的垃圾桶已經很滿了,無法再裝入垃圾,卻沒人處理。想去畫畫時,發(fā)現桌子上的餅干屑也沒人擦掉。廁所變得臭臭的,地上也很臟……孩子們逐漸發(fā)現了潘阿姨不在時,教室和以往不一樣的地方。大家產生了新的問題:這些工作誰來做呢?
陽陽:阿姨不在幼兒園,這些活誰干呢?
睿睿:那就老師來做吧。
綺綺:不行,老師如果去做潘阿姨的工作,那么誰來教我們學本領?
圖2 教室的變化
在討論中,孩子們通過圖畫表征的方式呈現了他們所觀察到的教室里的變化。這既幫助了孩子們更好地觀察,關心周圍生活發(fā)生的變化和問題,又更為直觀、具象化地讓他們進一步表達自己的想法,參與同伴間的討論,萌發(fā)解決問題的意愿--提出自我服務。
孩子們提出自我服務:
帆帆:我們已經上大班了,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
賀賀:沒錯,我們還可以輪流做“阿姨”,班集體的事情大家輪流參與。
多多:我們都是班級的小主人,我想為班集體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們尊重孩子的想法以及對班級現狀的認識,并基于孩子們的交流,聚焦“可以做什么”“想做什么”和“如何有序地做好這件事”等不同階段,我們耐心傾聽和觀察,支持孩子們積極表達想法,給予他們成長的空間和提供自我服務的平臺,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
基于孩子們的團體討論結果,大家提出一起承擔潘阿姨的工作。在孩子們準備行動的時候,新的問題來了:潘阿姨要做哪些工作呢?
師:既然我們決定了要大家一起做阿姨,那你們知道阿姨要做哪些事情嗎?
若若:疊被子、推床、擦桌子、倒垃圾、掃地、拖地……
師:阿姨的工作可遠遠不止這么多,你們還有什么辦法能更多地了解阿姨的工作嗎?
就在孩子們討論的時候,小馮提出了一個好主意:問問隔壁大二班的阿姨不就好了嗎?
師:阿姨的工作好多啊,現在把你們已經知道的阿姨的工作畫下來,然后去采訪一下大二班的阿姨吧。
圖3 了解阿姨的工作
圖4 梳理阿姨工作的內容
孩子們自由結成采訪小組,利用餐后時間先小組合作,梳理阿姨的工作內容有哪些,再通過小組討論,回憶阿姨的工作內容以及采訪隔壁班級阿姨的方式了解阿姨的工作。采訪完后,根據孩子們的調查,大家共同完整梳理了阿姨的工作內容。大家認識到潘阿姨一天的工作有很多項目,包括早餐前后的消毒、準備飲水、打掃教室衛(wèi)生、午餐前后的消毒……
孩子們經過小組討論,決定制訂“輪值公約”,將“我想做的阿姨工作內容”呈現在值日生輪值表中,大家通過插姓名牌的方式,自主選擇輪值內容和輪值時間,分組合作嘗試阿姨的工作。
在一日生活環(huán)節(jié)中,孩子們開始了簡單的自我服務:擦桌子、推餐車……在回顧環(huán)節(jié)時,孩子們紛紛分享了他們承擔阿姨工作的經歷、感受和想法。
片段1:辰辰、佳玥、小馮正在嘗試拉午睡床,起初有點吃力,特別是在插“插銷”的時候,會有點困難,但是在整個拉床環(huán)節(jié),三位小能手沒有退縮,他們一邊拉一邊交流。
小馮說:先拉中間的床,再拉最下面的,會輕松一點!
辰辰說:這個插銷要對準口,才容易插進去!
孩子們把自己合作的經驗記錄在“我的工作日志”中,在回顧環(huán)節(jié)中師幼交流關于值日工作的新發(fā)現、遇到的新問題以及解決的辦法。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關注孩子們經驗的持續(xù)不斷獲得、重組和遞進,和孩子們共同體驗,師幼實現了共同成長。同時,孩子們學會承擔個人責任、初步體驗承擔班集體責任。他們自我服務和服務集體的經驗日益增強,學習做事的愿望和積極性逐漸增長,感受到潘阿姨工作的辛苦,體會到勞動的成果。
圖5 嘗試“阿姨”的工作
片段2:送餐車的若琦和玥玥發(fā)現餐車在推的過程中,不能推太快,要手眼并用,扶穩(wěn)餐具,控制好餐車的方向慢慢前進才行。
玥玥說:餐車前面的人倒著走,不能太快!
若若說:我可以在餐車后面,我力氣大,可以控制餐車的方向,一邊扶餐具,一邊扶餐車。
片段3:琦琦很想嘗試擦桌子的工作,一張桌子擦完,繼續(xù)擦第二張桌子。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新的問題:衛(wèi)生不達標。
伊伊說:我在美工區(qū)畫畫的時候,發(fā)現桌子油乎乎的!
琦琦說:午餐后,這張桌子上有些污漬,我來來回回擦了好幾遍,可是桌面還是臟臟的!
在嘗試阿姨的工作過程中,幼兒充分發(fā)揮了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更重要的是轉變了幼兒與幼兒之間的關系,提高了幼兒的服務意識與服務能力。大家發(fā)現衛(wèi)生不達標的問題后,開始了討論。梳理了想法后,大家決定邀請保健醫(yī)生來幫忙,培訓具體的衛(wèi)生要求。
阿姨身體依舊沒有恢復,需要時間休養(yǎng),孩子們的挑戰(zhàn)還在繼續(xù),同時隨著項目實施的不斷推進,為了解決“桌子的衛(wèi)生不達標”問題,讓孩子的自我服務更科學,我們聽取了保健醫(yī)生建議后,第三階段將更加科學合理地來做這件事。
圖6 初步了解工作流程
一涵和范范帶著“邀請卡”請保健醫(yī)生為大家講解,了解到原來阿姨在早上7:20就要開始一天的工作了,一直到下午4:20結束自己的工作,每一個時間段有每一個時間段需要工作的內容。
為滿足孩子們學習過程中的合理需要,促進了解更為科學的保健知識,我們發(fā)揮園所人力資源的作用,邀請保健醫(yī)生進課堂,促進孩子們科學了解保育工作流程。保健醫(yī)生示范了擦桌子的正確方法后,孩子們對保育阿姨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認知和學習,也使孩子們真正處在一個自己的需要、興趣、潛能可以得到充分發(fā)揮的世界里,使其經驗得到遞進,更全面地獲得成長。
范范:要按照由上而下的順序對桌子進行消毒擦拭。
謙謙:要將毛巾按步驟折疊成小方塊,擦拭時用完一面,要換另一面再擦,不可以重復使用同一個面,避免污染桌面。
圖7 按衛(wèi)生要求工作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幼兒是在生活和游戲中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孩子們不僅親身體驗了勞動,也感受到了勞動樂趣以及逐步學會思考、合作,生活經驗得到提升。嘗試阿姨的工作是一個體驗式生活教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工作得井井有條,其責任感和自我服務的良好品質得到了發(fā)展,進一步養(yǎng)成了良好的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以及與同伴合作的精神,從而使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提高。
潘阿姨生病這段時間,孩子們十分想念和關心阿姨。
佳玥:阿姨在工作時,她把所有事都做了一遍!
琦琦:阿姨生病了,我心疼阿姨,我想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陽陽:我發(fā)現阿姨的工作真辛苦!
圖8 阿姨回來前
潘阿姨生病這段時間,孩子們自己盛飯、盛湯,自己整理桌面,主動承當潘阿姨的工作,學習拉床,整理餐車……在生活中,孩子們體驗了服務過程,感受到了服務樂趣,以及共情能力的發(fā)展。我們引導孩子們通過采訪、對話、表征的方式,獲取信息并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孩子們感知了潘阿姨工作的辛苦,感激她的付出,這些激發(fā)了他們對周圍世界“愛”的情感。孩子們很期待潘阿姨的歸來,期盼她身體早日康復。
圖9 阿姨回來后
一日晨間入園,孩子們驚喜地發(fā)現潘阿姨回來了,特別高興。他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想念和愛,擁抱著潘阿姨,還贈送了繪畫作品,并主動分擔起力所能及的工作。
班級里恢復了正常的生活節(jié)奏,但大家都變了,孩子們變得勤勞了,喜歡跟潘阿姨一起工作。潘阿姨說:“我很驚喜,也很感動,我的這群孩子都長大了、能干了、懂得關心人了……”在這個友好溫馨的團隊里,我們彼此充滿著愛。
此案例活動是大班幼兒在自我服務的基礎上,服務集體的意識和能力逐步增強后產生的一種生活活動。“生活即教育”,生活處處包含了教育意義,將生活作為教育內容,使教育內容更加廣泛豐富,值日體驗活動為幼兒提供了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機會,在發(fā)現、團體討論、體驗過程中,參與的愿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社會情感的萌發(fā)都得以增強。
嘗試“阿姨的工作”過程中,教師放手讓幼兒自主決定,嘗試安排計劃、制訂公約,大班幼兒變得更主動,任務意識也更加明確,同時,懂得做值日體驗時,自己該做什么。教師尊重、支持每一個幼兒發(fā)展,給予其充足的嘗試體驗勞動的空間,滿足其合理需要,提供層次性的支架,促進幼兒的經驗生長。其中,有計劃地做一件事激發(fā)了幼兒參與自我服務和為他人服務的興趣,調動了幼兒的主動積極性,在這樣的勞動過程中,幼兒明確了自己的職責,增強了服務意識,感知了勞動的成果。
在自我服務初體驗中,幼兒積極參與團體討論、記錄,嘗試梳理、總結。在潛移默化中,幼兒探究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都得到了發(fā)展,教師基于兒童的立場,創(chuàng)設機會和條件,支持幼兒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給予幼兒自主嘗試、合作互動的空間,樹立了幼兒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同時,自我服務的意識也明顯增強,養(yǎng)成了做事細致、有條理的好習慣。
勞動實踐中,幼兒之間配合,分工合作,感受到勞動的辛苦和不易,體會到了阿姨回來前后的不同情感,感受到班級環(huán)境整潔的美好,讓幼兒明白了勞動不僅可以服務自己,還能幫助集體,享受其勞動的快樂以及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進一步理解了珍惜的意義。
案例點評
點評專家:江蘇第二師范學院 徐琳
這兩個課程都來源于幼兒日常生活資源,是充滿愛的課程故事。前篇源于一位軍人爸爸寫給孩子的一封感人至深的信,孩子們對解放軍這個角色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和探索;后篇因為保育員潘阿姨突然生病了在家休息,引發(fā)了孩子們一系列的反應。教師們及時關注到了幼兒的好奇和興趣,充分利用幼兒園、家長和社會資源,激發(fā)和支持孩子們進行了全方位的主題活動探索。
“小小兵之旅”由愛出發(fā),由愛喚起孩子們的關注。孩子們通過參觀軍營、探討設計武器、學做小小兵、小小兵演習等各種豐富有趣的社會實踐活動,走近解放軍,了解、模仿與體驗解放軍生活,敞亮了思維和視野。軍人角色也從“信中”走進孩子們的生活,從“畫中的空白”變得具體生動、可愛可親。
“潘阿姨生病了”由愛聯結,因愛成就了積極“交往”的情境。潘阿姨不在班級,卻似在班級,引發(fā)幼兒觀察原本習以為常的生活,重新審視生活、反思自己,喚起幼兒自我服務的潛能,學會理解、尊重和關愛他人,在人與人的緊密聯系中孕育生命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