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小雅
作家李森祥的《臺階》進入語文課本,讓來自農(nóng)村的語文老師,比如我,含淚授課;讓城市長大的語文老師,也觸摸到了農(nóng)村曾經(jīng)的艱辛;讓所有老師及孩子們都感受到了“父親”豐富的情感世界。
李森祥質樸簡潔的文字里處處是細節(jié),每個細節(jié)里都蘊含著真摯的情感,勾勒出普通人豐富的心靈版圖,這也正是學生作文時應該學習的。
提筆,不要想著借助華麗的語言遮住內容的空洞與情感的蒼白,而要真切地去觀察、去體會、去感受,才能寫出獨屬自己的好作文。
【熱點美文】
遠? ? 行
李森祥
一走進大溪灘,就能望見我家的屋,望見那扇開啟著的門。門像掉光了牙齒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說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說。有時,我覺得門總是在等。(心里有愛,僅僅看著“門”,也是如此生動而多情。)
我去縣城參加征兵體檢,合格了。該怎么向父親母親說呢?他們愿意兒子離開那么長久嗎?(不想兒子離開,不是擔心缺少勞力,而是不愿分開得長久。這哪里是猶豫,是愛的不舍。)
母親坐在門檻上,兩手抵在下巴上,目光恍惚。聽我叫她一聲,眼睛就有些紅了,扯起圍裙揩眼角,嘆了一口氣說:你一定驗上了。母親說完就離開門檻去燒夜飯。(母親“目光恍惚”,眼睛紅著,“揩眼角”,嘆氣,與上段“我”的猶豫正好照應,母子連心的深情沖擊著讀者。)
我就坐在母親坐過的地方,屁股下面熱烘烘的。父親聲音很低地說:你娘等你半天了。(“坐在母親坐過的地方,屁股下面熱烘烘的”,以及父親的低語,這一切,將家人間愛的深沉與愛的傳遞呈現(xiàn)得如此真切。)
第二天起,我就發(fā)覺,芋艿、薯絲炒辣椒、大白菜,這些平日里最愛吃的菜,幾乎每頓都有。我對母親說:你不用搞這搞那了,又不是不認識,我是你兒子。母親說:兒子出門就是客。娘對不住你。人家兒子上大學出遠門,都要辦一桌酒肉飯的。娘辦不起,你別怪。
母親殺了一只雞,這是我們家唯一的雞。這雞過年要派大用,母親卻將它殺了。她像是早有準備,把弟弟妹妹都支開,才端出雞讓我吃。我怎么咽得下?我堅持全家人一起吃,不然,我一口也不吃。母親只好讓步。吃的時候,弟弟妹妹們卻都不肯往雞肉里動筷子。后來我發(fā)現(xiàn)母親的眼睛都往弟弟妹妹的臉上瞟。(以飯菜來寫母親的難舍、愧疚及對“我”額外的照顧。一個母親,兒女們手心手背都是肉,怎會厚此薄彼?只因“我”要遠行,前行路上的風吹雨淋,家與家人再也無力替兒遮擋,全部的心思與感情就凝聚在了“吃”中。)
我離家的日子快到了,母親越發(fā)忙,門檻上跨進跨出的,忙得她平日里最喜歡坐的門檻也不坐了。
終于到了這天。早晨,我睜開眼時,看到我腦袋旁擺著一套嶄新的藍咔嘰布中山裝。這是母親的習慣。每年過年時,母親總是在年夜里悄悄放上一套新衣在我枕頭旁,讓我能穿著新衣去和村里的小伙伴們比誰的衣服做得好。比過了,就瘋玩。常常是,新衣服穿一天就弄得很臟或把扣子繃掉了。晚上,母親一邊給我釘扣子,一邊埋怨我:你這孩子,娘給你做套衣服不容易,你怎么一點都不愛惜……今天,我又穿上新衣服了。我知道該怎么愛惜,卻要走了。(結尾一句“知道該怎么愛惜,卻要走了”,為文章蒙上了一層淡淡的憂傷,那些“知道”前發(fā)生的,會不會是辜負?那些“知道”后無法去做的,是不是遺憾?)
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要走,都來看。屋子里,屋門口,有不少人。房里只有母親。母親坐在一只舊的箱柜前,箱柜上翻開一只梳妝盒。梳妝盒是母親的陪嫁,這幾年不大見到她用,梳妝盒很舊了,鏡子已經(jīng)氧化得斑斑點點。母親的臉映在鏡子里,我看到母親的臉也斑斑點點。母親很耐心很仔細地梳著頭,頭發(fā)滋滋的。母親將撲了水的頭發(fā)梳得很光鮮。(母親哪里是打扮自己,是梳理自己的思緒,是梳理滿心里的驕傲——兒女的出息是母親最大的風光。)
母親見我很仔細地看她,就不好意思地一笑說:娘老了。我連忙說:娘不老。
娘就笑笑。結果一笑笑出滿臉皺紋。
我見了,心里怦然一動,眼眶里熱熱的,便連忙退出房門。
該上路了,門外有很多人送我。當我一腳跨出門檻的時候,無意之中碰了一下我家的木門,木門吱——嘎叫了一長聲,這一聲也很深地刻進我心里。(那一“碰”,多像木門在囑咐:從此山高水長,家將被你遠遠地甩在身后,家也要被你深深地藏在心里。)
突然,有個女人叫了一聲,說:你們家今天跟過年一樣。我發(fā)現(xiàn),我們家人人都穿著新衣服,的確跟過年一樣。(一家人人人都穿著新衣服,足見對“我”即將遠行的敬事,一同歡喜的心。)
我走到母親與父親面前,想喚他們一聲,結果喉嚨里像堵著什么,只是低低說一聲,我去了。我點點頭,父母親也就點點頭。
我在大溪灘的曠野里,再一次回頭,再一次遙望我家的門。我母親穿著新衣,梳著很光鮮的頭,倚在木門上。父親坐在門口,猛抽旱煙。(定格父母的畫面,應該是彼此的遙望,人人心里都充滿難舍,還未啟程,思念已開始了奔波。)
從這時起,我不知道,父母以及那扇我走進走出的門是離我近了還是開始遙遠了……(生活原本沒有統(tǒng)一答案,腳走得再遠,心兒永遠相連。)
【美文賞析】
生活如歌,細節(jié)似弦
作家李森祥的寫人敘事類散文,之所以會給讀者以極為真切、宛如置身其中的感覺,源于選材深入生活,多寫普通人,且處處都是觸動人心的細節(jié)。那些細節(jié)根須,既聯(lián)系著生活,又牽引著讀者。
如果說生活如歌,那細節(jié)一定是弦,成功的細節(jié)才能彈奏出直擊人心的好文章。我們要想寫好作文,應該像作家李森祥那樣從多方面實現(xiàn)細節(jié)的真實與動人。細微的神情、個性的語言、典型的動作、復雜的心理,都會成為打動讀者的法寶。記住:做實、做好了細節(jié),好作文觸手可及。
【熱點美文】
記得那年我要外出求學了,母親把我和父親送到村口。我們準備走了,母親又喊住了我,從兜里掏出一把鑰匙,后面還掛著一個小絨球?!鞍汛箝T鑰匙帶上,我娃走得再遠,都會覺得像在自家屋里一樣舒坦。想家了就看看鑰匙,家門就推開了?!蔽液透赣H已經(jīng)走了老遠,母親還在叮嚀。
還別說,想家了,我就掏出鑰匙??粗粗?,恍惚間就進了家,就來到家里的角角落落,想家的難受勁兒就被慢慢地稀釋了。
我一直覺得,給我鑰匙是母親做的最最浪漫的事。
母親真是個浪漫的女人。田地分到各家各戶了,人家種莊稼,都磕著邊種。母親倒好,地前面種一溜向日葵。只是圖了好看——不等熟好,就被路人摘了。在父親嘟噥不合算時,母親說了,咱看了芽兒拱出地面,看了葉子變寬變大,還看了多日的葵花盤;人家就圖了個嘴快,還是咱劃算。
瞧瞧母親,算得失都算得如此浪漫!說實在的,我成長的快樂得益于母親的浪漫。
(節(jié)選自張亞凌《浪漫的母親》)
【學生范文】
一條小巷的味道
袁歆儀
這條不起眼的小巷,卻有著特殊的味兒——豆莢的味兒。
我家就住在這條小巷里。小巷里每家每戶門前都種著豆莢,以至于整條小巷都充滿豆莢的清香。特別是在豆莢都鼓脹起來時,看一眼都垂涎欲滴。
夏日里,這條小巷里的人會拿著蒲扇,坐在豆莢樹旁,夸著別人家的豆莢長勢如何好,而自家的高攀不起。大家互相夸贊、各自謙虛;聞著豆莢的淡淡清香,講著自家的趣事。月光灑向大地,照著豆莢,襯著聊天的大人和那些玩心正起的孩童。豆莢生蟲了,是哪戶人家先發(fā)現(xiàn)的?挨家挨戶給所有門前的豆莢都打了農(nóng)藥。
小巷里的人不自私,從不會心生嫉妒,他們懂得分享與幫助。這條小巷里充滿了蜜汁一樣的甜味兒。
估計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那一晚,除非讓我喝了孟婆湯。
那一晚,我獨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時我還小,剛上小學。平日里因興趣班老師與我家順路,每次上完課后都會順便帶我回家。好巧不巧,那次老師接了一個電話后,說她有急事,把我送到巷子口便走了。我獨自一人,披著黑壓壓的夜幕走在回家的路上。慶幸,有影子陪我;慶幸,有滿天星辰伴我。我緊張又激動地拍打著家門,想快點兒見到媽媽,告訴她我長大了,可以自己回家了!
門內沒有一點兒聲響,我拍著拍著就哭了……
鄰居阿姨聽到了我的哭聲,趕忙從她家跑出來,將我拉進她家,給我爸媽打電話。我這才知道爸媽遇到急事耽誤了,一時半會兒不能馬上回來。阿姨讓爸媽不用管了,我今天就住她家。鄰居小姐姐興奮地壓低聲音附在我耳邊說:“媽媽今天破例啦!把平日里不讓我玩的玩具都拿出來了?!?/p>
我不是第一次在阿姨家玩,可這次好像不一樣。這一次讓我突然覺得,小巷子里的家家戶戶都充滿著蜜汁一樣的甜味兒。
是不是生活原本有甜必有苦?小巷也曾有一絲絲苦味兒。
這原本是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小巷里的人聚在一起討論了好幾次,最終為巷子起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幸福里。我當然知道全國有很多幸福里,但我覺得,只有這條最幸福!大伙曾共同出資在巷口修建了一個大牌坊,上書“幸福里”,原本不起眼的巷子立馬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后來,不知道什么原因,牌坊被拆了。小巷又像過去一般不起眼。
那段時間,小巷里彌散著濃濃的遺憾,一定有苦味兒。
小巷里最年長的老爺爺告訴大家伙:起不起名兒、建不建牌坊,都無所謂。建牌坊也不是為了讓人家注意到咱,只是為了把咱自個兒心里對巷子的喜歡說出來。拆就拆了,歡喜干嗎要說出來?藏在心里還不怕風吹日曬,多好。
老爺爺說得真好,他的話沖散了因牌坊被拆帶來的那絲苦澀。小巷子的味兒又變成歡暢的甜。
我愛這條小巷子,愛小巷的味道。
愛家家戶戶門前豆莢的清香,愛那個給家家戶戶門前豆莢打藥的人,愛善待別人家小孩的阿姨,愛安撫我們情緒的老爺爺……愛這條小巷里一切溫馨又美好的味道。
評語 “一條小巷的味道”,既具體又能引起讀者的好奇:小巷的味道是什么?在一系列的敘事中,讀者明白了,小巷的味道是豆莢的清香,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遇事的通達,是一切溫馨又美好的味道。全文最大亮點為處處都是觸動人心的細節(jié),文字充滿了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