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信息化時代,交流呈線上化趨勢,微語言不斷涌現(xiàn),影響并改變著人們的言語交際習慣。近年來,微語言不僅滲透到群眾的日常用語里,還出現(xiàn)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新年賀詞、主旨演講中,在國際交流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面對國際傳播發(fā)展的重要需求,充分分析和探究時政話語中的要點,做好時政話語中的微語言翻譯傳播工作,探析合理有效的實現(xiàn)路徑,對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努力向世界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尤為重要。結合我國時政話語翻譯基本規(guī)范來看,必須注意中外語言、文化等的差異性,由此有效將微語言融入其中。文章基于翻譯傳播學理論體系,根據(jù)翻譯傳播特有的六個要素即主體、客體、譯者、媒介、受體、效果之間的互動關系,結合時政話語實例,分析得出目前時政話語中微語言的翻譯傳播面臨著翻譯傳播路徑單一、微語言內(nèi)涵傳播效果不佳和外國媒體理解偏差等諸多問題。因此,探析有效合理的翻譯傳播路徑是微語言順利發(fā)展并發(fā)揮作用的關鍵。文章從翻譯傳播學角度,提出凸顯譯者主體性地位、建立良好的翻譯傳播形象和拓展多語化翻譯傳播渠道這三條路徑,旨在促進微語言的正確理解和規(guī)范使用,助力傳播向上向善的中國文化,最終實現(xiàn)跨語言交流的目標。
關鍵詞:翻譯傳播學;時政話語;微語言;實現(xiàn)路徑;跨語言交流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0-0044-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研一般項目“翻譯傳播學視角下微語言的語用價值實現(xiàn)路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1C0130
翻譯傳播是日益廣泛的社會現(xiàn)象,是異語場景中人類借助翻譯實現(xiàn)的信息傳遞活動[1]8。在“翻譯傳播”這個概念中,翻譯與傳播指“翻譯的傳播”,其英文是translational communication[2]171。
美國的奈達和德國的威爾斯是從傳播學角度審視翻譯的代表學者[3]。我國的學術界對翻譯傳播的關注與研究,從20世紀末開始,一系列學者紛紛將其作為研究課題,并引入翻譯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以翻譯為研究起點,運用傳播學理論對翻譯給出新的解釋[1]18。
在翻譯傳播學中,以主體、客體、譯者等核心要素為載體的六個元素是極其關鍵的要點[2]172。關于翻譯傳播路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第一,文化的對外傳播。仲偉合(2014)探討了以政府、企業(yè)、社會組織及個人作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主體,確定中國文化對外傳播路徑創(chuàng)新的六大考量維度[4]。王戰(zhàn)(2015)指出,在湖湘文化對外傳播中可以開掘出官方與民間協(xié)同共振、傳統(tǒng)與新興媒體融合、事業(yè)與產(chǎn)業(yè)形態(tài)聯(lián)動的湖湘文化對外傳播新路徑[5];余承法、萬光榮(2021)在湖湘文化“走出去”策略體系研究中確立了優(yōu)選優(yōu)創(chuàng)策略、對外翻譯策略、國際傳播策略和效果評測策略[6]。
第二,著作的翻譯傳播。范敏(2019)闡釋了《論語》翻譯傳播保持中國文化主體地位、尊重翻譯傳播規(guī)律、適應當代讀者、增強傳播媒介功能的創(chuàng)新路徑[7]。
第三,術語的翻譯傳播。杜薇(2021)總結了近代西方術語在中日翻譯傳播的路徑:一是初譯語言的自我演進;二是譯名的優(yōu)勝劣汰;三是專業(yè)領域?qū)W者的精心挑選;四是譯者或使用者的不斷修正;五是民眾的逐漸理解、接受和使用;六是政府以文書形式的確定;七是術語內(nèi)涵和外延的準確理解[8]。
信息化時代,越來越多的微語言出現(xiàn)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新年賀詞、主旨演講中,在國際交流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5年新年賀詞中提到“蠻拼的”(spare no efforts performing their duty)、“點贊”(salute our great people)以及在2017年新年賀詞中提到“擼起袖子加油干”(we roll up our sleeves to work harder)等網(wǎng)絡熱詞。2019年1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發(fā)表主旨演講時提到中國老百姓有句話叫做“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The world is a big place, and I want to see just more of it.)。2021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主旨演講時提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people first, life first)。
其他官員使用微語言的情況也很普遍。2014年3月2日全國政協(xié)十二屆二次會議新聞發(fā)布會、2015年3月2日全國政協(xié)十二屆三次會議新聞發(fā)布會上,新聞發(fā)言人呂新華在回應記者提問時使用多個微語言,分別是“你懂的”(You know)、“很任性”(capricious)和“鐵帽子王”(Iron-cap princes)。
2019年7月31日外交部發(fā)言人華春瑩在回應外媒記者“美方稱中方經(jīng)常出爾反爾”的問題時,表態(tài)“我只想呵呵兩聲”(How interesting),刷遍輿論場。
2021年10月6日,中國駐美大使秦剛出席由美國美亞學會和金沙集團合作舉辦的“旅游和人文交流”主題論壇,結合微語言“逆行者”(heroes in harm’s way)、“飯圈”(celebrity fan clubs)、“內(nèi)卷”(involution)、“凡爾賽”(Versailles)等,向美國公眾介紹中國的最新發(fā)展情況。
雖然時政話語中的微語言翻譯傳播有了一定的效果,但傳播之路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如微語言翻譯傳播路徑單一、微語言內(nèi)涵傳播效果不佳、外國媒體和大眾理解偏差等。因此,探析有效合理的翻譯傳播路徑是微語言順利傳播的前提條件。
信息化時代,網(wǎng)民的主體性得到了進一步體現(xiàn)[9],其生產(chǎn)微語言的速度以及微語言傳播、擴散的廣度和深度都遠遠超出了傳統(tǒng)社會人們的想象。探析微語言的有效翻譯傳播路徑,有利于開拓創(chuàng)新思維,豐富語言表達,促進微語言的規(guī)范使用,傳播向上向善的中國文化。
(一)凸顯譯者的主體性地位
翻譯傳播路徑作為極其關鍵的一部分,在有效創(chuàng)建的過程中,必須充分凸顯譯者的主體地位。第一,翻譯傳播過程必須由譯者進行;第二,譯者參與信息傳遞過程的內(nèi)容篩選[2]173。
例如“任性”一詞,源于“有錢就是這么任性”,本意是嘲諷有錢人的做事風格。在有些情況下,當譯者在譯入語中找不到已有的對應表達時,需要根據(jù)原文的含義,通過使用詞典和權威的語料庫在譯入語中找到恰切的表達。
2015年3月2日全國政協(xié)十二屆三次會議新聞發(fā)布會上,新聞發(fā)言人呂新華在回答反腐問題時稱,黨和政府和人民群眾在反腐這個問題上,態(tài)度是一致的,套用一個網(wǎng)絡熱詞就叫“大家都很任性”。可以看出這里的“任性”意在突出全國上下與腐敗斗爭到底的堅定決心和態(tài)度,它強調(diào)態(tài)度堅決,屬于貶義褒用。現(xiàn)場口譯員在處理這個詞時選擇了“capricious”一詞,然而capricious強調(diào)反復無常而任性,用在這里會讓以英語為母語的受眾理解成中國反腐態(tài)度是變化莫測、不可捉摸的。對此,筆者建議該處譯文使用strong-willed(表示“意志堅強、堅持己見”),因為它既有由著自己性子的意味,又擁有意志堅定不動搖的含義。如果想用褒義詞來形容意志堅定不動搖,strong-willed或determined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有權不可任性”。該句在中國日報2015年3月17日給出的政府工作報告英文版里被譯為“Powers should not be held without good reason”,而中央編譯局2015年4月27日給出官方翻譯時將這條中央文獻重要術語譯為“Power is not to be used arbitrarily”。這兩種譯法都可理解為權力的使用要合理合法,符合該詞在原文語境下的意義。
綜合《新時代漢英大詞典》,“任性”所對應的英語單詞可以是willful,self-willed,head-strong,capricious[10]。通過前文的綜合分析可以看出,在翻譯日常交談或者政治話語中的“任性”時,譯者需參與信息傳遞的內(nèi)容篩選。
因此,可以將翻譯傳播過程中的相關內(nèi)容簡化,促進譯者與主體的有效結合,共同產(chǎn)生影響[2]173。在此基礎上,在翻譯傳播路徑的分析過程中,往往要聚焦于拉斯維爾提出的五要素,即誰、說了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說、取得什么效果[11]。尹飛舟(2020)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以創(chuàng)新和變革,認為應在翻譯傳播過程中添加譯者這一元素,強調(diào)譯者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價值,必須將其納入翻譯傳播的關鍵要素[2]172。因此,若想使微語言翻譯傳播活動達到預期效果,必須以傳播路徑的有效性為依托,凸顯和充分發(fā)揮傳播主體雙重主體性[12]。
(二)建立良好的翻譯傳播形象
微語言的翻譯傳播過程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同時也影響著社會的發(fā)展,對原語社會和譯語社會都會產(chǎn)生影響[13]。在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時政話語中微語言翻譯傳播的內(nèi)容需要具有中國特色,塑造跨語言傳播的良好形象。我國擁有深厚的歷史文明根基,在對外交流的過程中,必須與時俱進,在已有的翻譯基礎上,經(jīng)過優(yōu)化完善,實現(xiàn)更統(tǒng)一化、規(guī)范化且標準化、形象化的翻譯目標,塑造良好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借助微語言的翻譯傳播,將提高整體翻譯水準,在遵循原文的基礎上,努力跨越文化差異,將國家的立場和思想表達出來。
例如,“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組詞是《咬文嚼字》編輯部發(fā)布的2020年度十大流行語之一。它產(chǎn)生于抗疫期間,英譯版為people first,life first,翻譯時將people和life放在前面,充分體現(xiàn)出了《尚書》中提出的民惟邦本思想,強調(diào)人是國家的根本。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組詞不僅出現(xiàn)在黨和國家領導人、外交官的演講中(如秦剛大使在美亞學會“旅游和人文交流”主題論壇上的演講),還出現(xiàn)在政府的重要報告中(如2020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通過黨和國家領導人、政府工作報告和外交官的多次引用,突出體現(xiàn)了人民與生命在中國人價值理念中的重要地位,折射出濃厚的民生情懷,有效傳播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讓海外受眾深切地體會到了中國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
通過前文分析發(fā)現(xiàn),在翻譯傳播路徑下,微語言已經(jīng)成為一種十分關鍵的影響要素,借助微語言的應用,可以建立良好的翻譯、傳播形象,促進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和諧共處,塑造更友好、更真實的國際形象[14]。
(三)拓展多語化翻譯傳播渠道
在新媒體不斷壯大的背景下,對外傳播途徑不斷豐富,但仍存在許多局限。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對中式英語的收錄度明顯提升,包含大約120個與中文相關的詞匯內(nèi)容,也有部分詞匯被收錄進美國在線俚語字典。這些詞匯不僅僅局限于常規(guī)漢語語言,還包含地方俚語以及網(wǎng)絡熱詞等,如“no zuo no die”“you can you up”以及“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等。這些與中文密切相關的詞匯被收錄進詞典等重要內(nèi)容,足以見得新媒體背景下,我國語言文化的發(fā)展路徑雖然引起了一些社會議論,但編撰者充分考慮了這些能夠展現(xiàn)地方特色的重要詞匯,應作為語言翻譯的一部分,為多語化翻譯提供基礎支撐。這些微語言主要是英譯版,其他語種的版本極少。對此,呼吁未來更多的國家權威部門、出版機構、高校教師、翻譯以及學者,積極參與微語言其他語種的外譯事業(yè),讓微語言的翻譯傳播至世界各地,攜手助力講好含有微語言的中國故事[15]。
隨著信息化的飛速發(fā)展,時政話語中微語言翻譯傳播的重要性在跨語言交流中日益凸顯。從翻譯傳播學的角度探討微語言的實現(xiàn)路徑能夠促進微語言規(guī)范使用,有助于傳播向上向善的中國文化,實現(xiàn)跨語言交流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尹飛舟,余承法,鄧穎玲.翻譯傳播學十講[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8,18.
[2] 尹飛舟,余承法.翻譯傳播學論綱[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9):170-176.
[3] 謝柯,廖雪汝.“翻譯傳播學”的名與實[J].上海翻譯,2016(1):14-18.
[4] 仲偉合.文化對外傳播路徑創(chuàng)新與翻譯專業(yè)教育[J].中國翻譯,2014,35(5):11-15.
[5] 王戰(zhàn).湖湘文化對外傳播策略與路徑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154-160.
[6] 余承法,萬光榮.翻譯傳播學視域下湖湘文化“走出去”策略體系建構[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5(1):180-185.
[7] 范敏.新時代《論語》翻譯策略及其傳播路徑創(chuàng)新[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9,27(3):94-98.
[8] 杜薇.近代西方術語在中日翻譯傳播的路徑及啟示[J].上海翻譯,2021(2):88-93.
[9] 葉虎.微傳播環(huán)境下我國網(wǎng)絡流行語論析[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7):15.
[10] 吳景榮,程鎮(zhèn)球.新時代漢英大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08.
[11] 哈羅德·拉斯韋爾.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219.
[12] 趙妍,謝柯.傳播學視野下的中國影視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路徑研究[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9(5):103-112.
[13] 尹飛舟,王佳娣.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理論新視角:翻譯傳播過程的四種模式[J].求索,2021(3):44-50.
[14] 鄺奕軒.基于歷史與現(xiàn)實視域的中國稻作文化對外傳播探索[J].對外傳播,2017(11):47-49.
[15] 霍恩比.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Z]. 6版.石孝殊,趙翠蓮,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130.
作者簡介 尹喧,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