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菁,蔣佳琦,瞿麟
南通大學附屬常熟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江蘇常熟 215500
小兒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 CP)是一組持續(xù)存在的中樞性運動和知識發(fā)育障礙、活動受限癥候群,此種癥候群是由于發(fā)育中的胎兒或嬰幼兒腦部非進行性損傷所致[1-2]。腦性癱瘓的運動障礙常伴有感覺、知覺、認知、交流和行為障礙,以及癲癇和繼發(fā)性肌肉骨骼問題,屬于嚴重危害患兒身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的疾病[3-4]。當前臨床尚無此疾病的特效治療方案,只能通過長期的營養(yǎng)神經、肢體鍛煉等綜合治療措施改善大腦功能,提升患兒的肢體運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而牽拉負重康復訓練方法是一種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康復療法,對于恢復患兒軀體、認知及行為意識具有重要意義,配合神經營養(yǎng)因子藥物應用,能夠進一步促進患兒神經末梢損傷恢復,對于改善患兒預后具有重要意義[5-6]。鑒于此,選取2019 年5 月—2022 年5月南通大學附屬常熟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收治的70 例CP 患兒為研究對象,分析CP 患兒接受牽拉負重康復訓練對促進患兒運動能力、智力發(fā)育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70 例CP 患兒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每組35 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11 例;年齡1~8 歲,平均(5.63±0.14)歲;腦癱類型:痙攣型19 例、共濟失調型10 例、混合型6 例;病程2 個月~1 年,平均(6.28±0.15)個月。研究組中男23 例,女12 例;年齡1~8 歲,平均(5.65±0.16)歲;腦癱類型:痙攣型17 例、共濟失調型11 例、混合型各7 例;病程2 個月~1 年,平均(6.25±0.18)個月。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及家屬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①研究所納入患兒經體格檢查、腦電圖檢查等符合腦性癱瘓診斷標準[7];②患兒<14歲,生命體征平穩(wěn);③既往病史資料信息完整;④患兒及家屬知曉本研究的相關流程及注意事項,并積極配合開展研究。
排除標準:①存在四肢功能不全患兒;②合并結核性腦炎、病毒性腦炎、遺傳代謝疾病等引起的后天腦源性疾病導致的運動障礙患兒;③皮膚存在嚴重創(chuàng)面患兒;④伴有先天性心臟病、癲癇等先天性疾病疾病患兒;⑤中途退出研究患兒。
兩組患兒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每日靜滴單唾液四己糖神經節(jié)苷脂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93712;2 mL:20 mg×5 支)20 mg;并針對雙曲池穴、雙腎腎俞穴、雙峰池穴和雙三足里穴,1 次/d,連續(xù)治療10 d為1 個療程,1 個療程結束后停藥5 d,共治療10 個療程。
研究組患兒在此基礎上接受牽拉負重康復訓練,根據患兒年齡選擇不同的牽拉負重訓練計劃。①接受被動機械牽拉訓練干預,由康復治療師輔助患兒完成被動運動,讓患兒保持仰臥位或俯臥位,緩慢輕柔回牽髖關節(jié)、腕指關節(jié)、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等肢體,訓練過程中耐心安撫患兒異常情緒,避免因疼痛或恐懼導致治療中斷,循序漸進擴大關節(jié)活動范圍,且在牽拉過程中保持合適力度,并最大程度保護各關節(jié),每個動作20 次為1 組,訓練2~3 組/d,訓練時間控制在10~20 min。②年齡在18 個月以上的患兒可采用關節(jié)矯正設備完成牽拉訓練,合理借助訓練支具進行固定,并積極配合主動運動,采用足、髖、步行輔助器等進行固定,每個支具固定訓練5 min。③負重訓練,負重訓練模式需要結合患兒恢復情況及患兒年齡確定負重訓練頻率及難度,需要重點關注患兒臀大肌、股四頭肌、小腿腓腸肌等肌力部位強度變化,下肢負重訓練以沙袋負重、臀部臀橋等訓練為主,以避免關節(jié)痙攣為度,每個動作以20 次為1 組,訓練2~3 組/d,訓練時間為10~20 min,20 d 為1 個療程,每6 d 休息1 d,共治療10個療程。
療效標準:分為顯效(經康復治療后患兒運動障礙、活動功能受限癥狀基本消失,且量表評分同治療前相比有得到顯著改善)、有效(經康復治療后患兒運動障礙、活動功能受限癥狀有得到顯著改善,且量表評分有改善)和無效(未達到上述描述標準),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量表評分:智力發(fā)育評價標準[8],于治療前后采用經發(fā)育指數(Mental Development Index, MDI)和心理運動發(fā)育指數(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對患兒智力發(fā)育情況進行評估,總分為15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兒智力發(fā)育良好;粗大運動功能[9],采用腦性癱瘓患兒運動功能測試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88)評價患兒治療前后運動功能,共88 項,單個項目按0~3 分4 級評分法進行評估,評分越高表示粗大運動功能越好;采用Gesell 發(fā)展量表[10]對患兒神經功能進行評估,分值>85 分表示一般發(fā)育正常即為預后正常,<85 分為一般發(fā)育異常即預后不良,分值越高表示神經發(fā)育越好。
研究組康復治療總有效率為97.1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8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康復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智力發(fā)育、運動功能及神經功能恢復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各量表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兒各量表評分對比[(),分]
?
CP 是一種腦性癱瘓癥狀,發(fā)病機制涉及患兒腦組織損傷,從而導致患兒出現行為怪異、運動障礙,且若未能引起重視,嚴重腦性癱瘓癥狀會讓患兒出現癲癇和驚厥癥狀,會引起視覺、聽覺功能異常,還會對患兒生長發(fā)育產生不利影響[11-12]。臨床針對該疾病,主要以物理療法為主,根據患兒具體情況確定治療方案,幫助增強患兒機體的承受力和抵抗力,以減少體力消耗實現康復目標[13]。
本研究結果表示,研究組康復治療總有效率為97.1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86%(P<0.05),這與呂露芬等[14]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采取鼠神經生長因子聯合牽拉負重訓練康復有效率(96.43%)顯著高于對照組(83.93%)(P<0.05),可見神經營養(yǎng)因子藥物聯合牽拉負重訓練利于提高整體康復效果。且本研究結果還表示,研究組各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牽拉負重康復訓練模式應用有助于促進患兒健康成長。腦神經發(fā)育最佳年齡為6歲前,患兒腦發(fā)育具有較強的可塑性,輔以牽拉負重訓練能刺激患兒的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能夠增加腦細胞體積和樹突數量,形成神經髓鞘,進而可修復患兒受損的中樞系統(tǒng);且牽拉負重康復訓練模式干預方法主要為牽拉,根據患兒年齡確定個性化牽拉方式,因不同年齡患兒的神經發(fā)育活性不同,且對牽拉的應激反應程度不同,開展針對性牽拉可最大化發(fā)揮康復作用;配合營養(yǎng)神經藥物應用,能修復受損腦細胞,恢復腦功能,可有效改善腦組織代謝,糾正腦細胞缺氧缺血狀態(tài),聯合應用能提升常規(guī)治療效果,通過感覺刺激和運動刺激,促進腦部神經發(fā)育,還可促使腦細胞體積增大,增加樹突,形成神經腱鞘,全面促進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傷恢復,可改善患兒智力發(fā)育、運動能力及獨立性[1]。
綜上所述,針對CP 患兒的康復治療,牽拉負重康復訓練模式進一步干預有助于提高患兒的運動功能,促進患兒智力發(fā)育,對于促進神經功能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康復療效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