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雪(江蘇省南京市河西外國語學校 210000)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明確提出“綜合發(fā)揮評價與命題的導向、鑒定、診斷、激勵、調控和改進功能,準確判斷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度”。以歷史課程學業(yè)水平考試的考試結果“為教師改進教學提供指導”。這無疑是在提醒我們,命題工作不僅是專家的任務,更是教師的專業(yè)技能之一。
為了提高命題水平,南京市建鄴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曾多次開展教師解題能力大賽,組織命題培訓,組建命題團隊,形成了原創(chuàng)命題研發(fā)與打靡的實踐經驗。
研制命題框架??荚嚸}框架主要包括:考試目標、考試內容、核心素養(yǎng)在試題中的分布、試題類型與數量、試題時長、試題樣例及參考答案五個方面。根據新課標擬定了試卷的基本框架??荚嚹繕?評價學生本學期《世界歷史》的學習情況,重點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新情境下的歷史問題的能力。試題類型和數量、試題時長參考南京市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試題:25道選擇題和3道材料題,時間為50分鐘。
規(guī)劃整份試卷的結構。先確定材料題的立意及考查內容,后確定選擇題的考點和立意。依據《南京市初中總復習指南》制作多維細目表,將考查知識點的素養(yǎng)要求、內容板塊、具體領域、能力水平、分值等大致對應到每一個小題。
試題打磨的過程就是通過具體實踐領悟命題理念、規(guī)范命題操作流程、完善試題命制諸多細節(jié)。命題組年輕教師命制了試題的初稿,其中一道材料題考查世界歷史的歷史知識,回顧試題的打磨過程。試題初稿如下。
閱讀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1776年的美國革命……直接誘發(fā)了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美國革命不僅對于法國大革命起了催化的作用,而且也成為法國革命者刻意學習的榜樣。
——《世界史·近代史編》
材料二(日本▲時期)改革的動力是西化。……英國模式自然作為鐵路、電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紡織工業(yè)以及許多商業(yè)方面的模范;法國模式用來改革法、改革軍事;海軍當然還是學習英國;大學則歸功于美國。
——《資本的年代1848—1875》
材料三1921 年,列寧說:“目前已很清楚,我們用沖動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原則的嘗試已經挫敗了?!涡蝿菹蛭覀儽砻?在許多經濟問題上,必須退回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
——《蘇聯興亡史》
材料四
(1)根據材料,指出18世紀美國、法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方式。列舉史實,說明“美國革命成為法國革命者刻意學習的榜樣”。(3分)
(2)寫出▲指的事件。根據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學習過程中體現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為何日本向英國學習“鐵路、紡織工業(yè)”等方面的成就? (4分)
(3)材料三中,列寧所說的在經濟上“退回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指的是哪一政策? 結合材料四圖表中1921~1925年蘇俄(聯)糧食產量變化,說明該政策的效果(3分)
(4)綜合上述材料,歸納推動國家發(fā)展的因素有哪些? (2分)
參考答案:
(1)革命。《人權宣言》受到《獨立宣言》的影響。1791年法國憲法受到1789年美國憲法影響。
(2)明治維新。領域廣。學習不同國家的側重點不同。英國19世紀中期完成了工業(yè)革命。
(3)新經濟政策。1921~1925年蘇俄(聯)糧食產量增加。新經濟政策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wěn)步發(fā)展。
(4)學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恰當的政策;符合國情的改革;法律文件的制定等。
試題初稿立意是通過近現代英國、美國、法國、日本、蘇俄(聯)的發(fā)展歷程,探討推動國家發(fā)展的因素。試題選取了四則材料,材料一呈現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法國大革命的關系,材料二呈現日本的明治維新向西方先進國家學習的過程,材料三和材料四呈現列寧新經濟政策的探索及成就。力圖通過新的材料創(chuàng)設情境,指導學生運用歷史學科的關鍵能力,思考國家發(fā)展是一個互相學習不斷變革、制定恰當的政策、結合國情進行調整的過程,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這位年輕教師初次嘗試原創(chuàng)命題的命制,他結合教材,查閱史料,模仿中考題設問,第一稿已經初具雛形。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我們再次研讀了新課標,進行反復打磨。
首先,新課標明確了“導向性、科學性、規(guī)范性”的命題原則。導向性就是命題要堅持立德樹人,確保教育正確方向,同時,考查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水平。科學性就是命題要體現課標等要求,試題立意、材料、語言等要做到科學合理。規(guī)范性就是要按照命題規(guī)范命題,命題框架、情境、設問等合理恰當。
其次,新課標明確了題目命制的流程,即“確定試題考查目標,尋找試題素材,設計試題情景和問題、任務,預估試題難度,制定評分標準和參考答案”。命題要注意:明確題目的考查意圖,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確定試題的評分標準。
再次,試題在命題思路、設問方式、考查內容及能力要求上要模仿南京市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試題。我們命題組多次研討,經過反復打磨,將試題修改如下。
材料一1776年的美國革命……成為法國革命者刻意學習的榜樣,法國的《人權宣言》及1791年憲法就是美國《獨立宣言》及1787年《聯邦憲法》的再版……法國資本主義經濟在18世紀有著很大的發(fā)展,沖破障礙,根本改變國家的性質,已成為必然趨勢。
——《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
材料二西部的強藩和皇室公卿推翻了舊的幕府政權……(年輕武士的)救國目的需要靠有步驟地進行西化才能實現……他們沒有放棄所有古老的包括天皇在內的東西……“西方”不是一個單一協(xié)調的體系,英國模式自然作為……許多商業(yè)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國模式用來改革法制、改革軍事……大學則歸功于德國和美國的榜樣。
——《資本的年代1848-1875》
材料三蘇聯黨和政府……把實現社會主義工業(yè)化作為經濟建設的首要任務和中心環(huán)節(jié)……廣泛派遣青年專家出國學習,或聘請外國專家到蘇聯工作,1929~1937年間,新型知識分子隊伍的成長有力地推動了國家工業(yè)化和整個經濟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
——《世界現代史》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歸納法國大革命發(fā)生的條件。列舉史實說明“《人權宣言》是《獨立宣言》的再版”。(3分)
(2)材料二描述了哪一歷史事件? 據材料二,概述該事件的特點。(4分)
(3)蘇聯哪一年提出了“國家工業(yè)化”的設想?結合材料三和所學,概括蘇聯實現國家工業(yè)化的途徑。(3分)
(4)綜上所述,比較上述國家發(fā)展過程中的異同點。(2分)
觀察兩種傳感器接收的聲發(fā)射信號可以看出,二者在信號能量大小上存在顯著差異,整個實驗過程中寬頻傳感器接收的聲發(fā)射能量均小于窄頻傳感器,信號峰值能量相差一個數量級,表明寬頻傳感器接收的聲發(fā)射信號強度較弱;但是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聲發(fā)射信號能量變化趨勢并無明顯差異,加載初期聲發(fā)射信號較微弱,在加載過程中均出現能量突增現象,巖石主破裂前均出現一致峰值現象,在整個加載過程中聲發(fā)射信號能量的整體變化趨勢相同。
參考答案:
(1)學習美國革命;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人權宣言》和《獨立宣言》都宣告了人權和自由平等等思想。
(2)明治維新。向西方學習;保留封建殘余;向多個國家學習;涉及的領域多。
(3)1925年。建立新型知識分子隊伍;實行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
(4)相同:學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符合國情;謀求經濟發(fā)展。
不同:方式不同(革命/改革);道路不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
在反復研磨試題的過程中,主要進行了如下的探索。
在多維細目表中明晰考查的知識板塊、知識點、能力要求、素養(yǎng)要求、難易程度等,明確試題的修改方向。命題立意進行了兩次修改:初稿考查學生“歸納推動國家發(fā)展的因素”,后修改為“歸納推動上述國家發(fā)展的共同因素”,最終確定為“比較上述國家發(fā)展過程中的異同點”。原命題立意比較簡單寬泛,綜合性不強,修改過程中逐步提高了試題的難度。
落實導向性原則。截取初稿中前三則材料的部分內容來看,“美國革命成為法國革命者刻意學習的榜樣”;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大學則歸功于美國”;蘇俄時期列寧認識到“必須退回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每個國家的發(fā)展都是根據國情不斷探索的過程,原來選取的素材比較片面,導向性有歧義,我們要提供給學生的素材要全面并且客觀。于是,我們將素材進行了調整:材料呈現法國受美國影響的具體內容即《人權宣言》和1791年憲法;簡明扼要展示日本學習多個國家不同領域的材料;蘇俄(聯)則選取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的相關材料。
落實科學性原則。為了引導學生比較上述國家發(fā)展過程中的異同點,我們對材料進行了補充。例如,在材料一增加了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需要沖破障礙的背景信息,材料二中增加日本明治維新的背景倒幕運動。由此,學生能分析出法國、日本和蘇聯發(fā)展都是符合國情的。將材料與課程內容關聯、情境與命題立意融合,這樣打磨后的素材貼切豐富,能夠充分展現立意,更科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