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市教師進修學校正高級教師 小學科學特級教師
浙江師范大學教育集團特聘教授 中國教育學會科學教育分會理事
錢金明
推進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改革,需要一個階段確立一個改革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朝著既定的改革目標不斷推進。當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是讓學生主動和自主參與,是給學生一定自主空間與自主的時間,是學生思維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活動。符合這三個指標的科學課才是我們追求的好課。
明確小學科學課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目標后,我們該怎么努力呢?我認為,首先要從單元整體入手。以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為例,教材是單元結構型教材,單元內(nèi)每篇課文之間存在一定的結構,而且單元起始課、探究研討課和交流評價課還存在各自的特點和目標,這就需要我們研究與單元結構型教材相匹配的教學策略。一般來說,單元起始課是了解學生的前概念,誘發(fā)學生產(chǎn)生更多的問題。我們在設計教學時,聚焦探究問題后,要充分暴露學生的前概念,然后提供支架讓學生自主梳理,誘發(fā)更多的問題,為本單元探究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單元探究研討課,是圍繞聚焦的一個個探究問題,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研討,從而建構一個個具體概念。單元交流評價課,是將一個個具體概念上升到核心概念或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形成“產(chǎn)品”。實際小學科學教材,在單元結構型教材的基礎上,教學內(nèi)容呈螺旋上升的特點,所以要把握整個教材的編排體系。其次,要分析課文的活動結構。一般活動結構有遞進關系和并列關系兩類,了解編者是用哪類結構組合學習內(nèi)容的,這對我們重構學習內(nèi)容很有幫助。
分析活動結構后,我們還要對學生進行分析,了解其前概念及對本概念的學習進階,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保持一種愉悅的心情、快樂的體驗。分析學生目前的狀況與理想要求之間存在的共性差異有哪些?學生對此學習內(nèi)容的難點在哪兒?學生生活情境中蘊含著與本學習內(nèi)容相關聯(lián)的課程資源有哪些?如何利用?等等。找準教學的起點。
通過對活動結構和學生的分析,提煉出本課教學的主線索,使課堂教學結構化,形成自己對本課獨立的理解和教學思想,這就是磨課。有了課堂教學主線索,我們便可進入學習設計的編寫環(huán)節(jié)。
導入活動,一是要圍繞目標。要讓學生明確探究什么、指導學生怎么探究。這樣給學生空間與時間,學生的探究才能取得預期的成效。要激活學生已有的與本課有關的知識和經(jīng)驗。所以5 分鐘左右的時間要用在刀刃上,我們可用微視頻、實驗記錄單、思維導圖等支架,較快地完成探究指導。
二是要搭好支架。學生習得探究技能與方法,需要一個進階過程。搭建適宜的支架,由扶到放。我們要充分利用實驗記錄單、思維導圖,為學生探究思維、探究方法導航,讓他們在實踐中感悟其探究的路徑與方法。當然,支架應逐漸減少,三年級可搭得完整些,四年級可適當減少,五、六年級便可讓學生獨立行走了。
三是評價要前置?,F(xiàn)行科學教材已經(jīng)將STEM 融入課程體系,體現(xiàn)在現(xiàn)行教材之中,好多單元的后面幾節(jié)課就是STEM 教育內(nèi)容,要求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形成“產(chǎn)品”。加之我們主張課堂教學要給學生更大的探究空間與更多的探究時間,所以我們要建立強大的評價工具,才能保證學生的探究質量。評價工具的建立實際是引導學生進行元學習,讓他們邊學習邊對照評價量規(guī)進行反思、修正,在感悟中習得自我規(guī)劃學習路徑、時間等,學會學習。
四是要強化個性化指導。我們歷來倡導因材施教,在課堂的探索環(huán)節(jié),我們給學生一定的自主空間與自主時間后,在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強化個性化指導,尤其要關注學困生,做探究的合作者、同伴或支持者。一堂好課,教師的角色是不斷轉變的,不是固定不變的。
五是要強化科學思維?,F(xiàn)行教材課文的編寫體例是探索后研討,研討就是思維的碰撞,沒有交流研討過程,前面的探究活動上升不到科學探究活動的高度。對課堂教學的研討環(huán)節(jié)還要強化,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高潮。要以本課聚焦的核心問題為中心,圍繞這一核心問題設計相應的問題鏈,引導學生充分研討、質疑,最終形成比較統(tǒng)一的觀點,從而建構科學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