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莎(江蘇:蘇州市濱之湖實驗學校)
小學階段是學生的啟蒙時期,小學設置科學科目的宗旨是提升小學生的科學素質(zhì)。從某種角度而言,其和陶行知老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恰好契合。所以,在落實小學科學教學的過程中,可將陶行知老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貫穿始終。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六大解放”之前,教師首先要做的便是要了解“六大解放”基礎性問題。參考不同的內(nèi)容,“六大解放”也被劃分成兩大層面,對學生而言,還劃分成六大項內(nèi)容。
第一,可以使學生頭腦得到解放。在教師科學合理的指導下,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得到提升,改變了學生一如既往的“聽、說、讀、寫、畫”的學習方式,積極思考并創(chuàng)建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例如:“空氣”“水”“生命”三者之間的關系,為日后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可以使學生嘴巴得到解放。學習是找到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此循環(huán)。依靠眼睛來發(fā)現(xiàn)問題,而嘴巴用來提出問題。所以,陶行知老先生提出教師可將教學重點放在對學生的提問上,并且以良好的態(tài)度解答學生問題。
第三,可以使學生的雙眼得到解放。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學生依靠其獲取信息。若想使學生通過眼睛收獲更多知識,則需要學生認真觀察現(xiàn)實生活中動物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特點或習慣。
第四,可以使學生的雙手得到解放。具體指的是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不再只是聽老師講,而是將雙手的價值發(fā)揮到最大,要勇于操作、不懼怕困難。例如,教師在講解《測量》這一課的過程中,學生要積極使用尺子對身邊的桌子、書本等參照教師講解的方法進行測量。解放學生的雙手,使其能夠學會操作。小學科學是將實驗當作基本的科目。相關文獻明確規(guī)定,要把探究作為核心才能做好科學學習。若想使學生的探究精神得到提升,便需要解放學生的雙手,讓其像科學家一樣進行實驗操作。例如,在學習《比較水的多少》這一課時,學生未進行動手操作,只是依靠眼睛進行觀察,很難感受到水的多少。因此,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前,需要準備好所需要的材料,將學生的雙手從沉重的作業(yè)壓力下解放出來,使其可以無負擔進行實驗操作。
第五,可以使學生的時間得到解放,擁有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有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為了學習成績,整日讓學生做大量的習題,背誦科學概念與知識點,重復機械式做練習題,此種教學方式對小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與此同時也嚴重影響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陶行知老先生明確表示,創(chuàng)造性的兒童教育,第一要做的便是要為兒童爭取解放的時間。如何做到解放學生時間,具體的做法是,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解放時間。換言之,在40 分鐘的教學中,將每節(jié)課大多數(shù)時間交給學生,使學生在充足的時間內(nèi)動手操作,思維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第六,可以使學生的空間得到解放,不再局限于課本知識。
以上內(nèi)容均是從學生角度出發(fā),也在很大程度上開發(fā)了學生潛在的才能。
“六大解放”對小學科學教師提出了更為重要的兩點要求,其一,解放了教學空間??茖W這門學科對比其他學科來說,具有開放性。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時,可以到室外及大自然中進行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打破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環(huán)境內(nèi)學習更多科學知識。另外,還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時間得到解放。其主要指的是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思考的時間,摒棄以往教師課堂講解、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方式,應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可以在知識探索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以此提高自身科學能力。
與學習知識對比,科學這門學科更重視實踐,通過實踐證明每條規(guī)律與定律,所以,教師要在科學教學中融合“六大解放”教學理念,以此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學習《自行車》這一課時,依據(jù)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解自行車構造與運行原理,學生只是片面地了解關于自行車的文字知識,而通過“六大解放”思想教學后,根據(jù)此課程,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對自行車每個部位的構造進行研究,使學生的實踐經(jīng)驗更加豐富。
目前,對小學科學教學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學生思維能力和教材內(nèi)容不相符,致使學生很難在課堂教學中收獲更多科學知識。因此需要調(diào)整教學理念,將提升思維作為教學方向與目標,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六大解放”思想,學生思維能夠得到顯著提升的同時,其他學科也易學習。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中“地球的運動”這一單元中的《晝夜交替現(xiàn)象》一課,“晝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轉而產(chǎn)生的宏觀現(xiàn)象。通常對此單元的教學,一般是教師講解、學生聽講的教學方式,此種教學方式過于枯燥,導致學生在理解教師講解的內(nèi)容時有難度,其主要原因是受學生思維能力不足所影響。而應用“六大解放”思想便可以解決此種教學狀況。在“六大解放”思想的指引下,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先讓學生回想之前學習過的《我們的地球》,由此想到地球的運動軌跡,創(chuàng)建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并且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引導學生回想之前觀察的太陽位置變化,在腦海中形成太陽運動變化的圖像。與此同時,教師可鼓舞學生講出內(nèi)心疑惑的點,并對其進行及時的解答,借助此教學模式,學生的思維能力會得到顯著提升。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能夠使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開發(fā)。伴隨素質(zhì)教育的落實,在進行小學科學教學時,教師要高度重視對小學生理論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借助兩者的相互融合,促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動手操作能力獲得提升。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最好的渠道之一便是實驗,所以教師要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增加實驗的次數(shù),為學生提供實驗環(huán)境,使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以此培養(yǎng)其動手能力。但是,對偏遠地區(qū)的學生而言,學習環(huán)境與教學條件有局限性,因此更需要將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作為重點,以此提升學生對大自然科學知識學習的興趣與學習積極性。
可將興趣融入小學科學教學中。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在做感興趣的事情時會投入全部精力。在其有一定興趣時,取得的效果才會更明顯,因此若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摒棄以往的教學方式,利用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對科學學習的熱情。
例如,在教授《彈力》這一課時,教師可先預備握式測力計,之后對學生進行提問,例如,誰覺得自己的力氣是最大的,請舉手。聽到這個問題,學生會積極舉手,特別是男同學,更是積極想要展示自己的握力,之后教師再進行提問:“你們知道自己的力氣具體是多大嗎?來看小小的儀器是怎樣體現(xiàn)你們的力氣的?!边@樣一來,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其會特別想要知道其中的原因,在此氛圍下,教師再逐步講述和彈力相關的知識,學生會更易接受。
布置考核任務,讓小學生投入自主探索的氛圍中,這是體現(xiàn)“六大解放”思想融入小學科學教學中方式的一種,此種教學方法的應用,可以利用學生對新鮮事物的獵奇心理,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助于學生將教材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創(chuàng)建聯(lián)系。諸如:在學習《誰給花傳粉》這一內(nèi)容時,小學科學教師便可以根據(jù)此題目布置考核任務,安排小學生在課后或者休息日的空閑時間走進田間,選擇開花的植物展開細致的觀察,找個本子記錄與所觀察的開花植物“來往密切”的小動物,使用相機拍攝相關照片,在回到家之后和科學課本上的內(nèi)容進行對比。利用“科考”的方式進行教學與學習,使小學生不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把教材內(nèi)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教師要大力拓展此類型教學方式,使陶行知老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貫穿于教學始終。
發(fā)散性思維也叫作擴散性思維,其是從多種角度、渠道來設想與探究多種答案,最后使問題得到完美解釋的思維方式。發(fā)散性思維能夠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起到重大作用。與此同時,學生在進行科學知識學習時,要利用發(fā)散性思維,才可以獲得更多有價值、有創(chuàng)造性的科學知識,由此在未來的學習中才能更好進行創(chuàng)造性活動。
個人思維的形成離不開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小學時期的學生思維正處于開發(fā)時期,因此,教師要對其進行培養(yǎng)。培養(yǎng)其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間。片面的思考方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引導學生換位思考,長期堅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會得到顯著提升,在遇到其他問題時也可以利用發(fā)散性思維,站在多個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并且提出完美的解決方案。
總而言之,陶行知老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極大地推動了小學科學教學的發(fā)展步伐。小學科學教師要積極學習并將其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打破傳統(tǒng)課堂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解放學生的各個器官,利用游戲等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同時,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以此學習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