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樓夢》是中華文化史上的一部偉大著作,作者曹雪芹在書中大量運用了富有豐富文化含義的熟語,這些熟語給全書增加了活力,同時也給翻譯帶來了挑戰(zhàn)和困難。該文比較分析《紅樓夢》歇后語在翻譯哈薩克語過程中的譯介處理,闡釋原文中歇后語的文化內(nèi)涵在譯文中的再現(xiàn)得失。在翻譯中歸化能夠使譯文通順,異化能夠保留源文化內(nèi)涵。翻譯中譯者根據(jù)語境靈活地把握維度,盡量傳達原作的異域文化特色,同時把譯文地道通暢地表達至關(guān)重要。
關(guān)鍵詞:《紅樓夢》;哈薩克語譯本;歇后語;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236"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1(b)-0037-06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Two Part Allegorical Saying in the Kazakh Version of Hong Lou Meng
Abstract: Hong Lou Meng is one of the greatest literary works in Chinese history. The author of the work, Cao Xueqin, applied abundant Chinese folk language patterns in this novel, which brought about the vitality of the work and let to great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for translators as well.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es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transmitting the culture elements of the two part allegorical saying in the Kazakh version of Hong Lou Meng. The analysis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original cultural features should be preserved as much as possible by the translator. In the meantime, the translator should also give adequate consideration to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taste.
Key words: Hong Lou Meng; Kazakh version; Two part allegorical say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研究背景
《紅樓夢》作為中國古典小說中的頂峰著作,內(nèi)容翔實,語言技巧高超,思想鮮明,是我國文化的百科全書。作者曹雪芹精通詩歌、戲劇、醫(yī)學、飲食、風俗習慣等知識,因此,這部作品包含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諸多方面?!都t樓夢》有很高的文學、藝術(shù)和歷史價值,至今已被譯成30多種語言流傳于世。《紅樓夢》譯介是《紅樓夢》跨文化傳播的主要體現(xiàn),對中國這樣有著悠久歷史的多民族國家來說,其《紅樓夢》少數(shù)民族譯本研究也具有十分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都t樓夢》哈薩克文譯本(下面簡稱“哈譯本”)是20世紀80年代翻譯成哈薩克語與廣大讀者見面的。截至目前,《紅樓夢》哈譯本有全譯本(共八卷)[1]和青少年插圖版譯本[2]兩個版本。其中全譯本前后再版了兩次,分別是全譯本第二版本(共四卷)[3]、全譯本第三版本(共六卷)[4],但《紅樓夢》哈譯本研究工作仍處于初級階段。為進一步拓展我國《紅樓夢》少數(shù)民族譯本研究領(lǐng)域,為提升《紅樓夢》哈譯本研究水平,深度挖掘名著的豐富精神價值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nèi)涵,對《紅樓夢》漢哈翻譯系統(tǒng)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與此同時,翻譯是一個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過程,而對語言材料的充分收集和加工整理及準確分析是翻譯研究的基礎(chǔ)。翻譯技巧和翻譯策略的研究,應該是基于實在的、大量語料的科學分析。因此,能夠?qū)崿F(xiàn)上述翻譯研究理念,筆者根據(jù)20世紀80年代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格拉吉丁·歐斯?jié)M、尼合買提·蒙加尼、卡克木·阿克木江、哈力汗·哈力阿克巴爾4位著名翻譯家合作共同翻譯完成的《紅樓夢》哈薩克文全譯本為依據(jù),創(chuàng)建《紅樓夢》熟語漢哈語料集,收錄2 000多條熟語,均有漢哈對照的例句,其中歇后語30多條。因論文篇幅有限,本文以《紅樓夢》歇后語的哈譯為研究對象,從而分析論述譯者在翻譯歇后語過程中運用的翻譯策略,從文化的角度考察原著的歇后語在譯本上的再現(xiàn)情況并對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及其直接影響進行探討。描述分析歇后語翻譯,并非是去評判歇后語翻譯成哈薩克語的缺點和優(yōu)點問題,而是在審視翻譯中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表現(xiàn)、歇后語的譯介處理情況,從而為典籍的熟語翻譯及漢哈翻譯教學與實踐提供借鑒。
2 《紅樓夢》熟語簡析
《紅樓夢》作為我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縮影,涉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各個方面,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具有濃厚民族色彩的熟語。熟語(習語)是經(jīng)過長時間的使用而提煉出來的短語和短句,是民族語言中的精華,它蘊含著重要的文化信息,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中華民族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都能在熟語中得到展現(xiàn),因此,熟語是語言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5]。《紅樓夢》作為中華文化的經(jīng)典,其中的熟語及翻譯更值得去研究。其中的歇后語是熟語中具有特色的一種,“歇后語是一種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語言。它集中地運用比喻、雙關(guān)、諧音等傳統(tǒng)修辭手法,以‘比喻—說明’式的結(jié)構(gòu),或全部或部分說出,生動、形象地表達一種知識。歇后語是通俗、活潑、含蓄而深刻的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6]。
歇后語的使用無疑增加了《紅樓夢》語言表達的生命力,但哈薩克語中沒有跟漢語歇后語同等的熟語,因此,歇后語的哈語翻譯面臨很大的挑戰(zhàn)。首先,歇后語不同于別的熟語,結(jié)構(gòu)特點比較特殊,語型分成前喻、后解兩個部分,前段是“隱喻”或“喻辭”,后段是對隱喻或喻辭的解說,是全句的語義所在[7]。而哈薩克語熟語中沒有歇后語,有成語、諺語、慣用語,因此,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調(diào)整歇后語的結(jié)構(gòu),以符合哈語讀者的用語習慣。其次,漢語歇后語是經(jīng)過漢民族人民在長期的語言活動中反復加工錘煉而成,歇后語中蘊含著人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文化觀念。因為不同民族有不同文化,因此,歇后語的翻譯要同時處理兩種語言和兩種不同文化的差異,不僅要譯出原文中歇后語的形象、喻義、修辭,還要譯出原文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色彩,這樣才能真正達到程度最佳的文化交流。最后,《紅樓夢》歇后語的翻譯屬于文學翻譯,文學翻譯過程中要考慮文學翻譯的特點和要求,在上下文的語境順暢的前提下,兼顧歇后語的翻譯,達到傳播的效果。歇后語翻譯直接影響到翻譯的質(zhì)量和文化交流的程度,因此,如何保證源語文化信息傳遞的信息度,同時保證源語歇后語文化信息傳遞的有效度,是歇后語翻譯的關(guān)鍵。
3 《紅樓夢》歇后語哈薩克語翻譯策略分析
熟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紅樓夢》中的熟語更是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由于不同民族語言和文化有一定的差異,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想要找到完全對等的譯作,傳達出原文中所有文化內(nèi)容幾乎不可能。我們一般將翻譯策略分為歸化(domestication)和異化(foreignization),歸化和異化這兩種翻譯策略是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譯者的隱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提出的兩種概念。概括而言,異化要求譯者最大限度地向作者靠攏,保留原文的語言和文化原貌;而歸化要求譯者最大限度地向目的語讀者靠攏,翻譯中采用透明、流暢的風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8]。但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可能只用一種翻譯策略,因此,歸化和異化不是互相矛盾的,各有利弊,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為了傳達原文的信息會運用不同的策略。在《紅樓夢》這部文學巨著中,使用熟語的地方很多,通過對比找出了將近兩千多個熟語,但熟語中比例比較少的還是歇后語,《紅樓夢》中大概有30多條歇后語。根據(jù)對《紅樓夢》原文及哈薩克文譯本的比較,我們可以得知,譯者在翻譯歇后語的時候靈活地運用歸化、異化、歸化和異化相結(jié)合的策略,與此同時存在一些誤譯和漏譯現(xiàn)象。
3.1歸化
所謂“歸化”是說,“它的表面現(xiàn)象是用極其自然、流暢的譯法去表達原著的內(nèi)容,但是在深處卻程度不等地都存在著一個譯語文化‘吞并’原著文化的問題”[9]。由于哈薩克語和漢語兩種語言有著截然不同的語言特征,在進行兩種語言轉(zhuǎn)換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xiàn)一些雙關(guān)信息的流失,比如語音信息流失常常會出現(xiàn)在諧音歇后語的翻譯上。這類歇后語常巧妙地利用漢字的同音異義字或音似現(xiàn)象,構(gòu)成言在此意在彼的諧音雙關(guān)的表達效果,但是在翻譯過程中這樣的效果會消失。因此,大多數(shù)諧音歇后語在翻譯上譯者用歸化的策略。
(1)賈璉道:“是了,知道了?!筇}卜還用屎澆?!?(第101回)
翻譯:-ij?,uqt?m. d?aqs??a s?zdi bas?n ajtasa aja??n ?zin bilmejme?- dedi d?jalj?n. (101-taraw)
該歇后語利用漢字的音同現(xiàn)象,“澆”諧音“教”,意思蘿卜長大了,已用不著施肥,指自己知道,用不著別人教。哈薩克族是游牧民族,在飲食中很少用“蘿卜”,因此也沒有關(guān)于這個方面的熟語,這里譯者沒有翻譯歇后語的外表意義,用歸化的方式巧妙地用哈薩克語中的諺語把歇后語的深層意義表達了出來。哈薩克語諺語“d?aqs??a s?zdi bas?n ajtasa aja??n ?zi tysinede”意思大概是“給聰明人講事兒,說個開頭就可以,結(jié)尾他自己會懂得”,這樣的翻譯讓譯文讀者一目了然,而且把原文中的意思也表達出來了,可惜的是出現(xiàn)了原文諧音歇后語的語音流失現(xiàn)象,但這種現(xiàn)象也不可避免。
(2)小紅:俗話說的好“千里搭帳篷,沒有個不散的筵席”,誰守誰一輩子呢?(第26回)
翻譯:?jaw hu: k?nelerdi “ot?z kyn oj?n,q?r?q kyn toj? da tarajd?”deɡen s?zi bar emes pe,kimdi kim ?mir boj? kytedi dejsi?(26-taraw)
這里表示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不管搭多長的棚子,宴席總會有結(jié)束的時候,而且這里的“帳篷”都顯示出不同文化差異,在哈薩克族千百年游牧過程中使用的是氈房,氈房和帳篷有很大的區(qū)別,帳篷是近代才開始使用的,因此,也沒有相關(guān)的熟語。譯者翻譯此歇后語是用哈薩克族在婚禮習俗中的習慣,用哈薩克語中常用的諺語“ot?z kyn oj?n,q?r?q kyn toj? bolw”,意思是“三十天游藝,四十天盛宴”,并且在這個諺語后面加了個“tarajd?”(會結(jié)束的)來翻譯此歇后語。如此,譯文更加簡潔明了,便于讀者理解。
(3)鳳姐:誰知越使錢,越被人拿住了刀靶,越發(fā)來訛。我是耗子尾上長瘡——多少膿血兒! 所以又急又氣,少不得來找嫂子。(第68回)
翻譯:f? d?je:biraq aq?a?a qun?qqan saj?n qand?ar sw?r?p,d?aladap aran? a??la tysetinin qajdan bilejin,“qasqaldaqta da qas?qtaj qan bolad?” ?oj,meni de sodan a?w?m tysip,??dam?m taws?l?p,d?eɡej ?ziizdi izdep kelɡenim.(68-taraw)
歇后語“耗子尾上長瘡——多少膿血兒”,比喻沒有多少油水,原著中王熙鳳的語言機智詼諧且干脆利落,很多歇后語都是從王熙鳳的嘴里出來,在這里也是聰明的她裝可憐說自己也沒有多少積蓄繼續(xù)給人家。在哈譯本中譯者也巧妙地使用哈薩克語諺語“qasqaldaqta da qas?qtaj qan bolad?”(直譯的意思是“白骨頂雞就有那么一勺血”,但它的含義是“沒有多少東西,就這么一點”,這個諺語源于哈薩克族中的一個傳說)。因此,在這里譯者為讀者考慮,巧妙地用譯文語中的諺語來翻譯此歇后語。
(4)彩霞:“沒良心的,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保ǖ?5回)
翻譯:saj?ja:―yj aram njet,d?aqs?l?q d?araspajt?n neme,― dedi.(25-taraw)
從譯文看,該歇后語的原文化信息均出現(xiàn)了缺損。“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該歇后語源于典故,他講述的是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幫助一個叫茍杳的書生,開始被誤解,后來消除誤會成為好朋友的故事。“茍杳呂洞賓”原來指的是兩個人,后因“茍杳”與“狗咬”同音,傳來傳去就成了“狗咬呂洞賓”,用以罵人不識好歹,也指錯把別人的好意當惡意。翻譯時,為了不影響讀者的閱讀,譯者只意譯了歇后語后半部分的意義“不識好人心”,損失了“茍杳呂洞賓”這個文化信息。處理原文中歇后語的形式和內(nèi)容是傳遞歇后語文化意象的辦法,在處理過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原文當中文化意象的基本含義,同時盡可能地表達其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要對應文化意象的字面意義,同時隨機應變轉(zhuǎn)換文化意象的深刻含義。
3.2異化
翻譯中不僅有“歸化”,還有“異化”,這里的“異化”是指“譯語文化‘屈從’原著文化的現(xiàn)象”。
(5)鳳姐兒笑道:“外頭已經(jīng)四更多了,依我說,老祖宗也乏了,咱們也該‘聾子放炮仗——散了’罷。”(第54回)
翻譯:wa ?jf? bjke?te kylip:- waq?t t?rtin?i dab?ldan ast?,?z apam da ?ar?a?an ???ar. biz endi sa?rawd? ? art?lda??n at?p taramajm?z ba?- dedi.(54-taraw)
例(5)中的歇后語指聾子聽不見炮仗聲,只看見炮仗爆炸時炸散了。散,本讀sǎn,指炮仗炸散;轉(zhuǎn)讀sàn,指人由聚集而分離,指散場或散伙了。譯者在這里用意譯的方式來把原文中的意思也表達了出來,譯文中讀者根據(jù)上下文中王熙鳳所說的笑話的內(nèi)容,才可以理解歇后語的意思。
(6)鳳姐:“你又沒才干,又沒口齒,鋸了嘴子的葫蘆,就只會一味瞎小也圖賢良的名兒?!保ǖ?8回)
翻譯:f? d?je: bir-eki aw?z s?zdi bas?n qaj?ra almajs?, tasqabaq mj?ulan? ?zisi?, d?aqs? ataq alaj?n dep d?ol qoj?wd? ?ana bilesi.(68-taraw)
這里的“鋸了嘴的葫蘆”是不完整形式的歇后語,它本來的歇后語是“鋸了嘴的葫蘆——沒口齒”,意思是比喻人沉默不言,譯者在翻譯中保留了原文的意義,簡單地用tasqabaq mj?ulan? ?zisi(你就像葫蘆一樣笨)來翻譯此歇后語。
(7)鳳姐:我哪里管得上這些事來!見識又淺,口角又笨,心腸又直率,人家給個棒槌,我就拿著認作針了。 (第16回)
―meni bul isterɡe ?rem qajdan d?etsin!―dep s?zin sabaqtad? wa?jf? bijke?,―aq?l? ?olaq, s?zɡe ?orqaq, tik minezdi bir d?anm?m,lt;E:\工作2\文化\文化23年1月中2期三校\luoma-1.jpggt;el tajaq ustatsa, teben be eken dep qalam?nlt;E:\工作2\文化\文化23年1月中2期三校\luoma-1.jpggt;.(16-taraw)
“人家給個棒槌——我就認作針”,該歇后語利用漢字的音同現(xiàn)象,即“針”與“真”同音形成雙關(guān),意即認真,比喻人心實,容易上當受騙。哈薩克語翻譯中因保留了原文“棒槌”(tajaq)和“針”(teben)的形象用異化方式翻譯了,導致語言轉(zhuǎn)換過程中出現(xiàn)了信息變形,而且,在哈薩克語中,“tajaq”和“teben”之間沒有音同,該歇后語本身最大的特點諧音雙關(guān)就無法在譯文中得以體現(xiàn),因此,哈薩克語翻譯中的音同的語音信息也消失了。雖然在翻譯過程中,尤其是這種歇后語翻譯中譯者努力忠實原文,但諧音歇后語的語音流失現(xiàn)象并非由譯者所造成的,而是由于兩種語言存在的固有的差別所致,由于漢語和哈薩克語兩種語言在發(fā)音和表意方面存在巨大的懸殊,利用漢字音同或音似構(gòu)成的諧音歇后語無論用歸化還是異化翻譯,翻譯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xiàn)語音信息流失。不過,譯者的整體翻譯效果不會影響讀者的閱讀,通過“棒槌”(tajaq)和“針”(teben)的差異讀者也可以體會到譯本的感情色彩。
3.3 歸化和異化相結(jié)合
在翻譯過程中有時候譯者不只用一種翻譯方法,在《紅樓夢》哈薩克文譯本中也可以看到譯者翻譯歇后語的時候會運用歸化和異化兩者相結(jié)合的方式。
(8)芳官:“姨奶奶犯不著來罵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買的?!废惆莅炎印际桥拧兀 保ǖ?0回)
翻譯:faɡiw?n——b?jbi?e apaj yjtip boqtaw??z or?ns?z, on? ustine meni sat?p ?kelɡen sizdi ?a?ra??z emes tipti lt;E:\工作2\文化\文化23年1月中2期三校\luoma-1.jpggt;ky?eler kewde so? ?st?r?p dos bol? an?men b?ri bir ky?elt;E:\工作2\文化\文化23年1月中2期三校\luoma-1.jpggt;.(60-taraw)
這條歇后語的原型是“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幾”,“梅香”在中國古代是對丫鬟、婢女的代稱,“幾”指次第、排行,梅香拜把子不管排第幾,都是奴才輩。因此,曹雪芹把該歇后語提煉成“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在譯文中,雖然結(jié)構(gòu)上發(fā)生變化,但考慮到目的語讀者的可接受性,譯者將異化和歸化的方式相結(jié)合,“梅香”翻譯成“ky?e”,指的是女奴才,還借用了哈薩克族中的“t?s so??st?r?p dos bol?w”(互相擁抱成為朋友)這樣一種習俗,哈譯中的意思是“女奴才們盡管怎么互相擁抱成為朋友也是奴才”。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巧妙地借用該習俗,讓讀者一目了然。
(9)柳氏巧道:“可是你舅母姨娘兩三個親戚都管著,怎不和他們要,倒和我來要。這可是‘倉老鼠和老鴰去借糧——守著的沒有,飛著的有’?!保ǖ?1回)
翻譯:ljw ??: baq?a kyzetip d?yrɡen na?a?? apa, d?ijen d?eɡe tw?star?nan suramaj ma?an q?lq?lda ?an? qaj q?l?an?, ‘qambada?? t??qan qar?adan d?n d?m etipti’ deɡen os? eken ?oj, ke?ip d?yrɡenɡe buj ?rma ?an u??p d?yrɡenɡe qajdan buj?rs?n aw.(61-taraw)
在這個歇后語中譯者用歸化和異化相結(jié)合的方式翻譯歇后語,“qambada?? t??qan qar?adan d?n d?metipti”也是在哈薩克語中常用的熟語,跟漢語中的“倉老鼠和老鴰去借糧”對應,歇后語的后半部分用意譯翻譯的方式表達了出來,因此譯者在這個歇后語的前半部分用歸化,后半部分用異化,采用兩者相結(jié)合的方式翻譯歇后語,這種方式也可以保留原文中歇后語的形式,也可以完美地表達意義。
(10)鳳姐:倒象“黃鷹抓住鷂子的腳”,兩個都扣了環(huán)了,那里還要人去說合。(第30回)
翻譯:f? d?je:bejne《q?r? ?jd? la??nmen ustasqan?ndaj》qu?aqts?p qat?p qal?pt?,aj?rw?a k?ner emes.(30-taraw)
在這個歇后語中黃鷹和鷂子都是屬于鷹科類的中小型猛禽,“扣了環(huán)了”指黃鷹和鷂子鉤爪相互扣住,成了環(huán)狀,歇后語的意思是比喻兩個人親密得不可分開。譯者把歇后語的前半部分用“q?r??jd? la??nmen ustasqan?ndaj”直譯的方式來翻譯,后半部分用“qu?aqts?p qat?p qal?pt?”(兩個互相擁抱分不開)意譯的方式翻譯了出來。
3.4誤譯與漏譯
絕大多數(shù)的誤譯與漏譯屬于無意識型創(chuàng)造性叛逆。在翻譯過程中誤譯是不可避免的,一部作品中出現(xiàn)誤譯不是因為譯者的翻譯水平不夠,很多情況下是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所帶來的翻譯錯誤。
(11)賈珍笑道:“所以他們莊家老實人,外明不知里暗的事。黃柏木作磬槌子——外頭體面里頭苦。”(第53回)
翻譯:d?ja d?in m?rs etip:- bul aqaw eɡin?iler “??raq tybini qaraq?”ekenin,“sar? ??r?adan d?asal?an kel sapt? s?rt? d??lt?r bol?anmen i?i qoq?r” eknin qajdan bilsin!(53-taraw)
在原文中可以看出,這個歇后語充滿了文化色彩,“黃柏”是黃檗,落葉喬木,木材堅硬,味苦,是生長在南方的一種樹。詞典中的哈譯是“ar?a”,而國內(nèi)哈薩克族生活的地區(qū)沒有黃柏,可能譯者不太了解,因此錯譯成“??r?a”;“磬”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打擊樂器,“槌子”是敲打用的棒。“磬”對哈薩克族來說是一種陌生的樂器,譯者把“磬槌子”譯成“kel sap”,本來“keli”是哈薩克族用以砸、搗,研磨食品(麥子)的生產(chǎn)工具,那“kel sap”是砸、搗,研磨過程中敲打用的棒,一般“keli-kelsap”是一種用木頭做的工具,相當于漢語的“石臼”,但體型比石臼大。因此,在哈薩克語譯本中我們不難看出譯者把“磬槌子”錯翻譯成“kel sap”,原文中的“磬”和“磬槌子”失去了文化色彩,譯者用哈薩克族的傳統(tǒng)文化來表達原文,可惜的是這里的“磬槌子”和“kel sap”是完全不同的工具,也可以說是譯者只考慮了譯文,放棄了原文中包含的文化含義,而且“苦”是雙關(guān),本指黃柏木的味道,轉(zhuǎn)指難受,痛苦,比喻看起來似乎體面,實際上有很多苦處。雖然對譯文讀者來說“sar? ??r?adan d?asal ?an kel sapt? s?rt? d??lt?r bol?anmen i?i qoq?r”的內(nèi)涵是“外面看起來體面,但里面一塌糊涂”的意思,但在這里損失了很多文化信息。
除了以上誤譯之外,《紅樓夢》哈薩克文譯本中還有漏譯的情況,根據(jù)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以下歇后語完全被漏譯了。
(12)宋徽宗的鷹,趙子昂的馬,都是好畫兒。(第46回)
該歇后語,意即“都是好話兒”。“畫兒”與“話兒”諧音,宋徽宗的鷹:宋徽宗趙佶,工于花鳥,依畫鷹著稱。趙子昂的馬:元代書畫家,擅長畫馬。
(13)狀元痘兒灌的漿兒——又滿是喜事兒。(第46回)
歇后語的意思是“喜事”,狀元痘,是天花痘疹的諱稱,痘疹發(fā)出灌漿飽滿,生命即可保無礙,故稱“喜事”,這里是對“天大喜事兒”一語的嘲弄。
可能因為譯者對當時的歷史背景不甚了解漏譯了這些歇后語。歇后語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是中華民族文化在語言上的反映,源語文本離開了自己的文化母體,其異域特征在譯語環(huán)境中便無法整體保全,其間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文化信息流失或文化意象失落或錯位。
4結(jié)語
由于語言和文化的不同,歇后語翻譯難免會給譯者帶來挑戰(zhàn),要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歇后語形象的處理非常重要,這涉及兩種語言的表達形式,更涉及兩種文化的背景。《紅樓夢》歇后語的哈譯可以說是成功的翻譯,譯者們盡可能把原文中的歇后語都翻譯了出來,不過在文化內(nèi)涵的表達上也有一定的不足之處。傳達歇后語的文化意象的方法也多種多樣,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應滿足于傳達歇后語的一般意義,而應最大限度傳達原文的文化意象,形式和意義也表達出來。與此同時,譯者應該相信讀者能理解跨文化意象。隨著民族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隨著讀者接觸到的外來文化日益增多,他們在思維方式、民族心理等方面都有能力接受外來文化印記的各種文化意象。因此,譯者不必過于把原文的文化扭曲到譯文文化中,應靈活變通,隨機應變,采取恰當?shù)姆椒ǎ詈竽茏龅綔蚀_、生動、形象地傳達,表現(xiàn)原文信息及深刻蘊意。
參考文獻
[1] 曹雪芹,高鶚.紅樓夢(哈薩克文1-8)[M].翻譯小組,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75-1982.
[2] 曹雪芹,高鶚.紅樓夢(哈薩克文版1-6)[M].葉爾蘭·馬贊,譯.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
[3] 曹雪芹,高鶚.紅樓夢(哈薩克文1-4)[M].翻譯小組,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4] 曹雪芹,高鶚.紅樓夢(哈薩克文版1-6)[M].格拉吉丁·歐斯曼,尼合買提·蒙加尼,卡克木·阿克木江,等,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21.
[5] 姚錫遠.熟語學綱要[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
[6] 馬國凡,高歌東.歇后語[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
[7] 張俊鋒.《紅樓夢》中的文化意象翻譯策略初探[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
[8] 周麗娟.語言能力和文化兩者與翻譯研究的關(guān)聯(lián)性——從語言學轉(zhuǎn)向和文化轉(zhuǎn)向角度探討[J].文化學刊,2017(5):194-196.
[9] 謝天振.譯介學概論[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出版,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