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延麗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qū)第十七小學)
閱讀是小學生廣泛吸收語文知識的過程,對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具有較大影響。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將閱讀變?yōu)閻傋x,有助于提高小學生閱讀的主動性,使其逐漸形成自主性閱讀能力。
所謂自主性閱讀,指的是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小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和點撥,讓小學生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并在教師所教授的閱讀方法的指導下,對文章進行深入理解,形成自身的體會和感悟。自主性閱讀是小學生在閱讀教學中主體性的重要體現(xiàn),其原動力主要為小學生的閱讀興趣。
1.主體性特點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小學生在閱讀教學中處于被動狀態(tài)。而自主性閱讀改變了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模式,突出了閱讀教學主體性的特點。小學生成為閱讀課堂教學中的主人,在閱讀中自由發(fā)揮想象力,對文本進行自主感悟,從而享受到閱讀帶來的樂趣,將閱讀真正變?yōu)閻傋x。
2.獨立性特點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小學生的閱讀節(jié)奏需要緊密圍繞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運轉(zhuǎn),小學生很難形成自身對文本的理解。對于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講解的閱讀知識,小學生需要被動地消化和吸收,影響其閱讀的獨立性。而在自主性閱讀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所處的地位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小學生才是閱讀教學中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活動需要圍繞小學生展開,進而讓小學生的閱讀獨立性得到充分發(fā)揮。因此,閱讀獨立性成為界定自主性閱讀的重要特征之一。
3.漸進性特點
自主性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隨著小學生閱讀知識不斷積累、語言思維能力不斷提升而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小學生語言知識積累越多,對文本的理解力越強,越能夠突出自身的主體作用。因此,教師在培養(yǎng)小學生自主性閱讀時充分尊重其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夠提升自主性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效果。
閱讀興趣是小學生深度參與閱讀行為的動力。然而,在實際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許多教師將注意力集中到閱讀知識講解中,忽視了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讓原本生動、活潑的閱讀課堂變得枯燥乏味,進而影響小學生的閱讀效果。
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過程通常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教學模式。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掃清文本中的字詞障礙,然后引導小學生對文章進行分段,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接著找出突出文章主題的詞語和句子,并對這些詞語和句子進行反復強化訓練。然而,這樣程式化的閱讀教學模式已然成為培養(yǎng)小學生自主性閱讀能力的較大障礙,需要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加以調(diào)整和轉(zhuǎn)變。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雖然對小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了一定的重視,實現(xiàn)了身份和教學地位的轉(zhuǎn)變,但是在閱讀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依然對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缺乏足夠的信任,依然以自己的講解為主。我們在對小學高段學生的抽樣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小學生通常希望教師能在教學中少講一些,給自己留些閱讀的時間和空間。由此可見,目前的閱讀教學中還存在未能有效發(fā)揮小學生主體作用的問題,需要教師加以重視。
1.創(chuàng)設視頻閱讀教學情境
興趣是小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的動力。小學生只有感受到了閱讀的樂趣,才能將被動的閱讀轉(zhuǎn)變成悅讀,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對文章的閱讀理解中。教師可以采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喚醒小學生的好奇心,調(diào)動其自主探究的熱情,激發(fā)其閱讀興趣。
例如,教師在引導小學生自主閱讀《白鷺》課文時,可以采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小學生能夠在特定情境中觸景生情,并將自身情感融入閱讀過程中,在閱讀中獲得審美體驗,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在課前準備階段,可以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從網(wǎng)絡上下載白鷺的相關視頻,在課堂上播放。小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不僅能夠在白鷺飛翔、棲息、覓食等姿態(tài)中領悟到白鷺的儀態(tài)美,還能在水田、藍天、白鷺、落日等構建的圖畫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態(tài)美。教師設置的閱讀情境對小學生的視覺帶來了一定的沖擊,讓小學生內(nèi)心受到震撼。在接下來的自主閱讀中,小學生帶著對白鷺、對大自然濃郁的情感參悟文本內(nèi)涵,從而對文章中“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這句點睛之筆有了深刻的體會。創(chuàng)設視頻閱讀教學情境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向更深層次探索的興趣。
2.創(chuàng)設音樂閱讀教學情境
音樂是情感的重要載體,音樂自身具有情感元素。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音樂創(chuàng)設語文閱讀教學情境,引導小學生帶著情感進行自主閱讀,讓小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產(chǎn)生共鳴,從而提升小學生的自主閱讀熱情,促進小學生自主性閱讀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進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對李白的這首詩進行分析。詩人用精妙的語句描繪了黃鶴樓送別時所見的“孤帆”“遠影”“碧空”等,讓學生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優(yōu)美的畫面。教師可以根據(jù)詩詞的內(nèi)容,選擇與之具有相同韻味的中國古典音樂,比如古箏曲《高山流水》《晚秋》等,讓小學生在古典音樂中大聲誦讀李白的詩。古箏的韻律和古詩的韻味疊加在一起,小學生的情感與之產(chǎn)生共鳴,體會到音樂教學情境中詩詞閱讀帶來的樂趣,從而喜歡上古詩詞閱讀。
小學生語言知識積累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異,智力發(fā)展程度有所不同,進而造成小學生閱讀能力存在個性化差別。教師如果采用統(tǒng)一的教學模式,閱讀能力強的學生會產(chǎn)生意猶未盡的感覺,進而形成倦怠情緒;而閱讀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會因有難度而難以接受,失去自主閱讀的信心,從而影響到自主性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對此,教師在培養(yǎng)小學生自主性閱讀能力時,可以圍繞小學生的個性化差異開展分層教學。
例如,在進行《落花生》課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根據(jù)學生閱讀能力的差異,引導閱讀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掌握文章的寫作特點,體會文章語言和詞語運用的精妙之處,在自主閱讀之后,形成自己的讀后感,將閱讀和寫作聯(lián)系起來,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而對于閱讀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注重引導學生分析課文,歸納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升學生的文章概括能力;而對于閱讀理解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則將更多精力用在對學生的基礎知識的指導上,教會學生自主閱讀的方法,幫助他們養(yǎng)成正確的閱讀習慣。
采用差異化閱讀教學方式,能夠讓教師的教學手段更具針對性,更加貼近每個小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小學生均能在自主閱讀中感受到快樂,獲得成功的喜悅,在樹立自信的基礎上,由閱讀逐步向悅讀邁進。
要加強小學生自主性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需要對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給予充分的信任,在課堂教學中大膽放手,漸進性地減少自身講解所占用的時間,將課堂真正交給小學生,讓他們成為閱讀學習的主人。這樣不僅能夠給小學生帶來更多的閱讀體驗,還能幫助他們逐漸形成閱讀的獨立性,從而提高自主性閱讀能力。
自主性閱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核心目標。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充分了解自主性閱讀的特點,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反思,提升閱讀教學的靈活性和針對性,從而讓閱讀成為悅讀,不斷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