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春秋時期,原本并非屬于科舉功名的范疇,也不特指讀書人,而是相當于現(xiàn)在的“俊才”“英才”。
漢武帝時期,朝廷推行官員選拔制度,秀才與孝廉一起成為地方官員舉薦的兩種優(yōu)秀人才。東漢光武帝時期,為避光武帝劉秀名諱,秀才改稱為茂才,三國曹魏時期,又改回秀才。至隋朝科舉制度開科取士,最初也稱為取秀才,這時的秀才成了考中功名者的稱呼。唐朝初期,科舉考試中設立秀才科,剛開始時秀才科第最高,因為要求非常高,很少有人敢于問津。后來,秀才科被廢除,秀才一度成為讀書人的統(tǒng)稱。宋代時,凡是參加科舉府試的人,無論考中與否,都稱為秀才。
明清之際,秀才的意思逐漸固定下來。這時的秀才有了一定門檻,參加科舉考試的讀書人,經(jīng)過院試,取得入學資格的生員才可稱為秀才。考中秀才之后,可以說是十年寒窗初步獲的成果。進,可以去考取舉人,一旦考中,便正式進入為官的士大夫階層;退,則可以開設私塾。
秀才雖然沒有國家俸祿,但可以獲得一定的特權,比如免除賦稅、徭役,可以直接找縣官提建議等。于是秀才這個最低功名成了明清兩代出身貧困的讀書人科舉考試的“歇腳所”。他們往往一邊通過教書獲得經(jīng)濟來源,一邊繼續(xù)考取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