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融入小學美術實踐活動既要從課堂教學進行積極的滲透,開發(fā)課程資源,也要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不斷交流、合作,提升學生對非遺的認識,而在社會實踐和社團活動實踐中非遺文化的融入可以讓學生感受更多非遺文化所帶來的影響,實現(xiàn)文化繼承與發(fā)揚的效果。文章主要是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東壩大馬燈”為例,分析如何與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融合,推動美術實踐活動文化滲透。
關鍵詞:非遺文化;小學美術;實踐活動;融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46-0151-04
一、 引言
傳統(tǒng)文化進課堂已經(jīng)成為社會的教育共識。非遺文化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非遺文化融入小學美術課程教學對提升美育作用、提升學生美術體驗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研究非遺文化在小學美術實踐活動中的融入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二、 非遺文化融入小學美術實踐活動的意義
(一)有利于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
非遺文化融入小學美術實踐活動對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具有積極的意義。以“東壩大馬燈”為代表的非遺文化在長期的發(fā)展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風格,帶有特殊的地域文化與色彩,但在近代以來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東壩大馬燈”的保存和流傳效果不理想。近些年國家大力支持“東壩大馬燈”為代表的非遺文化發(fā)展,進一步促進了“東壩大馬燈”文化傳承?!皷|壩大馬燈”進入小學美術課程讓學生了解了“東壩大馬燈”的文化內(nèi)容和表演形式,在學習過程中增強了學生對其的保護意識,而且在美術參與過程中又繼承了文化的資源。一方面圍繞“東壩大馬燈”非遺文化開展美術課程的開發(fā),其本身就是非遺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實現(xiàn)了基于課程開發(fā)的文化保護;另一方面“東壩大馬燈”非遺文化與課程教學融合本身就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通過邀請非遺文化傳承人進校園,開展“古鎮(zhèn)民俗”社團表演,可以實現(xiàn)“東壩大馬燈”在學生群體中的傳承,甚至在未來可能會有專業(yè)的學生參與到“東壩大馬燈”活動當中,成為非遺傳承人。
(二)有利于豐富美術教學資源
“東壩大馬燈”為代表的非遺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為美術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首先,“東壩大馬燈”中竹馬制作時一般先用竹皮或竹篾扎成骨架,再在外面糊上數(shù)層厚紙,彩繪后涂抹桐油,馬脖部位系上鈴鐺,下面圍上白布圍裙,再于裙上畫出奔馳狀的馬腿,還可在馬腹兩側畫出騎手的腿腳。整個操作的過程既有制作也有繪畫等內(nèi)容,這些都可以與課程教學資源整合在一起,從而實現(xiàn)資源的豐富。教師可以利用“東壩大馬燈”的資源對現(xiàn)有的課程內(nèi)容和體系進行優(yōu)化,還可以將其作為內(nèi)容直接應用到美術課程教學當中,便于教師合理安排內(nèi)容;其次,“東壩大馬燈”也為美術課堂教學提供了拓展資源,包括民族服飾、鑼、鼓、镲等打擊樂器伴奏等都是文化拓展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將美術資源與“東壩大馬燈”文化融合在一起,實現(xiàn)美術教學資源的進一步拓展。“東壩大馬燈”的關聯(lián)美術資源比較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持續(xù)開發(fā)“東壩大馬燈”的周邊資源并將其統(tǒng)一納入美術教學當中,實現(xiàn)“東壩大馬燈”美術校本資源的開發(fā)和使用,優(yōu)化現(xiàn)有課程、課件,提升教學質量。
三、 非遺文化融入小學美術實踐活動的策略
(一)實地參觀,激發(fā)學生美術興趣
實地參觀對學生美術興趣的培養(yǎng)產(chǎn)生了積極的作用。小學生雖然在日常的生活中接觸過“東壩大馬燈”,但其實并沒有過多了解,主要是“走馬觀花地欣賞”?;谖幕谌朊佬g課堂的要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東壩大馬燈”的實地進行參觀,主要是通過直觀的視覺讓學生了解“東壩大馬燈”,通過切身接觸的方式激發(fā)學生興趣。
教師開展小學美術實踐活動可以組織學生到學校非遺文化館實地參觀:首先是參觀竹馬,主要是欣賞竹馬的外形,了解竹馬的彩繪圖案,在實際參觀過程中還可以欣賞到竹馬的制作過程。竹馬的制作過程包括造型的元素、了解竹馬的造型設計以及觀察多個竹馬造型的不同,了解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工具和材料的選擇,了解竹皮或竹篾扎成骨架的材料選擇原理以及現(xiàn)代竹馬的制作過程中新材料的使用,在參觀和學習過程中理解什么是“守正創(chuàng)新”。小學生參觀過程中會產(chǎn)生足夠的學習興趣并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部分小學生在參觀的過程中會參與到竹馬制作當中,嘗試竹馬制作的工藝,起到參觀到實踐的轉換效果;其次是欣賞表演。主要是組織學生參觀“東壩大馬燈”的表演,在欣賞過程中學生可以看到演出時的舞者民族服飾,竹馬的形象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竹馬和服飾有幾種顏色、粗細線條是如何搭配的、顏色搭配是什么樣的,以及造型設計,通過引導讓學生用已經(jīng)學習的美術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分析過程中將“東壩大馬燈”與學生美術學習有效結合在一起,通過參觀學習助力學生能力提升。此外,參觀的過程中教師提煉美術要素可以幫助小學生從美術角度分析“東壩大馬燈”,逐步鍛煉學生用美術思維觀察世界,從而初步培養(yǎng)學生美術核心素養(yǎng);最后在參觀學習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實際操作,可以在專業(yè)人員的指導下嘗試制作小的竹馬,顏色等可以由學生自主搭配,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東壩大馬燈”的理解和認識,在實際操作中鍛煉學生的美術知識應用能力。教師組織的統(tǒng)一實踐活動通常在“東壩大馬燈”教習所,由專業(yè)教師給予指導并做好小學生美育工作,在參觀實踐中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東壩大馬燈”的學習思想和意識,為后續(xù)課程教學奠定基礎。
(二)信息技術,挖掘課堂美術資源
“東壩大馬燈”融入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必須要考慮的實際問題。“東壩大馬燈”是非遺文化,若只是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臨摹,或者單純以理論知識的形式帶領學生對教材中的內(nèi)容進行學習顯然不夠。因此教師需要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將“東壩大馬燈”的內(nèi)容轉移到線上,通過線上展示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內(nèi)容的理解,并豐富學生的課堂美術資源。
基于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用信息技術開展“東壩大馬燈”的系列內(nèi)容展示。“東壩大馬燈”的內(nèi)容異常豐富,既有竹馬的造型同時也有人物的扮相,這些內(nèi)容都可以作為資源在課堂上展示出來。首先,教師可以將竹馬制作的過程和成品轉化為視頻資料,視頻資料可以與學生的欣賞、參觀過程相結合,提升學生對竹馬的認知;其次可以將關羽、張飛、劉備等三國人物形象造型轉化為視頻資料,視頻資料可以讓學生看到“東壩大馬燈”的整個人物造型和表現(xiàn)過程,提升學生的美術體驗感;最后每個視頻的內(nèi)容都需要根據(jù)教師的課堂設計進行演示和滲透,實現(xiàn)與課堂的有效結合。如學習《三原色、三間色》時,教師可以將竹馬上的顏色、人物臉譜上的顏色進行展示,讓學生了解顏色組合在一起的表現(xiàn)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將“東壩大馬燈”中小孩子扮演的關羽、張飛、劉備等三國人物臉譜展示出來,讓學生感受到不同色彩所傳遞出來的年齡、性格、心理等內(nèi)容,從而豐富學生對色彩的認識和理解,鼓勵學生用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畫一張自己喜歡的臉譜。學生自行繪制時,考慮到學生的美術能力教師可以適當?shù)夭贾门c竹馬和人物相關的任務主題,通過任務布置方式提升學生對內(nèi)容的理解,助力學生發(fā)展。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展示“東壩大馬燈”的制作過程,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完成模具的制作,造型的設計和顏色的搭配等。美術課上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竹皮或竹篾嘗試扎成骨架,在課堂上用教師提供的材料完成竹馬制作,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信息技術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為美術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在融入時還需要與具體的課程內(nèi)容結合在一起,從造型設計、顏色搭配等多方面有效融合,實現(xiàn)“東壩大馬燈”進課堂的教育效果。
(三)構建情境,實現(xiàn)文化傳承發(fā)展
情境教學法是能夠促進學生情感共鳴,使學生深入教學內(nèi)容,展開學習的教學方式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背后有著其獨特的魅力與故事,小學美術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特色,為學生創(chuàng)建充滿趣味性或符合其故事背景的教學情境。這種方式不但能夠使學生從多個感官進行藝術作品的理解與探索,還能夠使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與興趣被充分激發(fā)。在多樣化且內(nèi)容豐富的情境當中,使學生切實融入美術課堂,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魅力,并能夠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見解,促進小學生審美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為其提供更好的藝術學習體驗。
結合小學美術教學特點和“東壩大馬燈”的內(nèi)容,教師構建的情境可以分為三部分:首先,教師可以先介紹“東壩大馬燈”的文化內(nèi)容和屬性,主要是提高學生的認識。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播放“東壩大馬燈”在各種場合的表演資料,特別是春節(jié)期間“東壩大馬燈”的表演內(nèi)容,讓學生對演出產(chǎn)生足夠的興趣,同時做好細節(jié)分析工作,如小演員的臉譜、竹馬的造型、竹馬顏色搭配等,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到“東壩大馬燈”的特色;其次,在情境中圍繞具體內(nèi)容進行設計,如有的學生喜歡其中的某個顏色,有的則喜歡其中的造型,有的喜歡臉譜,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興趣角度都有所差異,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從教師提供的場景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內(nèi)容嘗試進行創(chuàng)設,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以臉譜為例,臉譜的繪制是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通過情境設計方式有效調動學生的興趣,因此學生愿意融入臉譜的美術制作當中,從顏色分析、顏色調配以及繪制等方面都由學生獨立完成,不需要教師的過多指導,實現(xiàn)了基于情境的文化美術資源傳承與發(fā)展。總之,情境的構建要依托“東壩大馬燈”合理的設計,將內(nèi)容、文化、色彩、造型等融入其中,助力學生美術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四)實踐活動,開展非遺文化展示
“東壩大馬燈”非遺文化中本身就有孩子參與的空間,小演員分別被裝扮成了關羽、張飛、劉備等三國人物形象,帶著各自的特色兵器騎在“馬背”上?;诜沁z文化融入課堂的目標,教師可以通過與有關單位的聯(lián)系,組織學生到非遺文化中進行實踐,在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生對非遺文化的認識,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學習。
根據(jù)小學生的美術學習進度,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首先在學習了顏色以及臉譜等內(nèi)容以后,教師可以開展畫臉譜的實踐活動,由教師與“東壩大馬燈”非遺傳承人聯(lián)系,提供多個臉譜讓學生嘗試繪制,在臉譜的制作方面交給學生來完成。在繪制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融合課堂上學習到的美術知識,包括如何調色、如何繪制臉譜,選擇什么樣的方式繪制,這些都讓學生在實踐中自主完成而非教師步步指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次教師在教學造型時可以讓學生進行設計。根據(jù)守正創(chuàng)新的原則,“東壩大馬燈”的馬燈造型設計也在與時俱進,按照傳統(tǒng)的設計思路,馬燈造型比較大,雖然看著很有氣勢但不符合小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嘗試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拓展,即從小學生的角度制作馬燈,讓馬燈造型突出學生思想、學生創(chuàng)新,在造型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從自身美術審美、美術造型的角度出發(fā)進行優(yōu)化,從而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了成長機會;最后,教師針對學生的“東壩大馬燈”設計進行合理的展示,通過學校作品展的方式推選出學生群體中優(yōu)秀的作品并給予適當?shù)莫剟?,根?jù)學校美術課的設計和安排可以參與地區(qū)“東壩大馬燈”協(xié)會交流,在實踐交流中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傊?,實踐是美術理論知識得以豐富的有效方式,結合“東壩大馬燈”的特點,教師要積極開展學生美術學習的多種實踐,從作品設計、造型創(chuàng)新以及后續(xù)的作品展覽等角度都要與實踐相聯(lián)系,通過實踐提升小學生的“東壩大馬燈”美術審美與造型設計能力。
(五)社團活動,構建學生內(nèi)部非遺
社團活動是學生傳承非遺的重要形式。傳承“東壩大馬燈”非遺文化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社團活動,在社團活動中,從竹馬的設計到演員的扮演都由學生來組織完成,從而實現(xiàn)了美術學習與“東壩大馬燈”的有效融合,提升了小學生的學習體驗,也形成了學生內(nèi)部的非遺訓練和學習體系。
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美術社團,開展“東壩大馬燈”的社團活動: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社團內(nèi)部以小組為單位設計竹馬,大馬燈表演隊伍一般由七匹馬組成,但學生小組只要有3匹馬即可,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需求,教師還可以積極協(xié)調外界資源給予支持;其次,人物的扮相,學生需要扮演劉備、關羽、張飛等三國人物,但在畫臉譜時學生的能力有限,因此可以在繪制時由教師邀請“東壩大馬燈”的繼承人現(xiàn)場指導,也可以在社團活動之前學生就開始嘗試畫臉譜,鼓勵學生用所學的美術知識解決畫臉譜問題。此外在實際的操作中還可以用人物面具等方式來替代臉譜,降低操作的難度;最后是表演,社團表演時的音樂可以由學生小組來完成也可以是直接播放背景音樂,主要包括鑼、鼓、镲等打擊樂器伴奏,在表演時常規(guī)的思路是馬隊交替布陣,最后按“天下太平”四字筆畫走陣收場,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小組自由布陣,不一定按照“天下太平”筆畫收場,還可以通過學生喜歡的方式收場,根據(jù)社團學生集體的意見進行表演。整個社團表演是內(nèi)部表演的形式,在表演過程中,學生處于開放的環(huán)境中,在學習非遺時積極性比較高。此外,在社團表演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東壩大馬燈”社團到所在地區(qū)的“東壩大馬燈”大集市表演,從而實現(xiàn)非遺文化與美術社團活動的融合。
四、 結論
非遺文化融入小學美術課程課堂、實踐活動是美術學科教學發(fā)展的方向,在實施過程中如何融合、融合的方案以及模式還需要教師進行持續(xù)性探索。“東壩大馬燈”是非遺文化,帶有地域文化的特殊標簽,將“東壩大馬燈”與小學美術課程融合符合小學生的學習需求,在課堂教學、課后實踐、社團活動設計等多方面都要做好融入工作。
參考文獻:
[1]楊童童,藍學會.基于非遺文化背景下的小學美術設計應用教學實踐研究——以瑤族盤王節(jié)為例[J].大眾文藝,2023(3):135-137.
[2]陳思佳.體驗非遺,傳承技藝——以蘇州地區(qū)為例論小學美術課堂非遺文化的融入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12):117-119.
[3]唐科君.基于非遺文化的美術校本課程建構初探——以揚州育才小學西區(qū)校“雕版印刷”課程為例[J].基礎教育論壇,2022(26):71-72.
[4]江素慶,黎懿行.針尖指尖——廣繡非遺文化美育潤心的探索與實踐[J].天南,2022(1):59-64.
[5]吳婷婷.淺析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非遺文化的策略——以揚州雕版印刷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1(19):170-171.
[6]楊雪.基于博物館非遺資源的小學美術單元課程開發(fā)與實踐研究——以湘西州博物館為例[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1.
[7]任群.桃塢流響 經(jīng)典再傳承——例談非遺文化與小學美術課程的有效整合[J].新課程導學,2021(5):73-74.
[8]岳姝彤.遼寧省“非遺進校園”現(xiàn)狀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策略的研究——以小學美術課程設計與實踐為例[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20.
作者簡介:曹玲(1982~),女,漢族,江蘇高淳人,南京市高淳區(qū)東壩中心小學,研究方向:美術教育。